2007/11/01

联合早报 中共党内民主实验转向高层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前天报道,中共在选举本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过程中,采用了“民主推荐”程序。400余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都领到了“推荐票”,有资格在200多名符合条件的63岁以下中共正部级干部中,选出他们属意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向政治局常委会举荐。

  上述“民主推荐”在操作方法上和民主选举有类似的地方,两者的最大差别是推荐的结果并不能保证获最多推荐票的人当选,最终何者当选,还是要由握有实权的政治局常委会来把关和控制,所以“民主推荐”相等于一种预选。但值得注意的是,“民主推荐”级别高——推荐的对象为代表中共最高权力机构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这应该是政治局委员在产生的过程中,首次采用了扩大党内民主的预选形式,取代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决定人选的传统做法。

  中共试图以低风险的“民主推荐”模式来试行真正的民主选举,反映出在党内外民主呼声渐高的背景下,由党员自下而上选举高层领导人的大趋势正在形成,党内民主选举实验已经从基层触及到高层。

  这个趋势的形成和中共党内政治环境的演变有密切关系,而非仅出于个别领导人的主观意志。在中共十七大和一中全会闭幕,新一届中共领导班子的改选结果出炉后,外界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派系平衡是新一届政治局委员和常委的明显特点。常委会同时引入两个1950年代出生的新人,构成中共接班梯队二人组。在25人组成的政治局委员里,共青团色彩明显的官员以及出身传统高干家庭的官员,各有数量相近的代表。

  另外,由新任常委习近平领衔的中央书记处,六个成员中有共青团背景和非共青团出身的书记刚好各占一半,其中,被视为现任总书记胡锦涛和前任总书记江泽民文胆的令计划和王沪宁,双双并列为书记处书记。

  代表中共两大主流派系的官员平衡地分享职务和权力,这说明大家旗鼓相当,一个相互制约又相互协作的新格局已然形成。而一旦协商无法解决彼此歧见和矛盾时,类似选举的程序将成为双方都能接受的游戏规则。

  类似“民主推荐”的党内民主程序,短期未必会完全左右权力分配的结果。但这类程序慢慢形成制度后,可以对高官的产生发挥作用。例如说,有能力和野心角逐重要位置的年轻一代,将需要接受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的双重检验,这时,学历、政绩、官员个人在党内外的形象、声誉等公开的指标,将发挥更大作用。

  民主化的发展,也符合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势。

  自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明年即进入30周年。对中国的整体发展而言,改革开放是一条不归路。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与中国融入国际,国家对个人命运的控制力正在减弱,社会大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实现民主的期望在提高。

  中共政局观察者常批评,不论是党内民主或社会民主的进度都太慢。以中央委员的差额选举为例,自1992年以来的15年里,只从原本的5%提高到8%多一些。然而,党内民主过去可能更多是为了回应一般党员的要求,如果民主的需求是来自于党内高层,这个进程就可能比外界预期的更快。中共6月25日悄然进行了对中央政治局委员进行“民主推荐”的程序,就是例证。

  当党内民主获得进展时,中国民主也走上了不归路。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