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杀手”冲击波考验中美军事互信
【网讯】美国国防部日前公布的2007《中国军力报告》使得“卫星杀手”再度成为话题,分析认为,中国进行的猎星实验并没有挑战美国在太空领域的权力,它所挑战的是美国自我定义的太空控制权。因此,美中应该通过更多的军事交流建立相互间的信任,这有利于打破双方在太空领域的不断循环的安全困境。
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报道,华盛顿的目光已经从中国军事现代化提速发展的事实,延伸到其意图,以至中美之间未来太空军事误算可能造成危险。美国的军事专家承认,走入太空的中国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强国。但其政策的不透明性与意图之不明朗让美国人绞尽脑汁却琢磨不透。他们提出,加强美中的军事对话或是消除误解的建设性方案。
“在我看来,任何针对美国部署在太空上的50颗卫星的小规模反卫星武器进攻,都会给美国的军力、甚至国民经济造成灾难性后果。”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顾问白邦瑞博士说:“我们现在需要‘诊断’出中国军事政策的走向,开出美国未来如何与中国进行战略互动的药方。”由此,他提出,很重要的一点是,美国应该加强与中国军方的交流,互换公开出版的军事信息,尤其是中国为太空武器化准备的细节材料。
“在中国看来,开发太空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服务,因此,太空主权应由所有人分享。但事实是,美国先进的科技使其在这一开发中处于某种优势地位,更容易受益。中国看到这种不平衡性,决定采取行动应对挑战。当然,这一反应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在太空领域坐上更高的那把交椅,也不是对美国的直接威胁,只是一个有限的威胁而已,”孔哲文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孔哲文指出。
孔哲文提醒说,如果美国拒绝面对现实,不明白中国所要求的只是太空领域更大的“战略空间”,就会导致美中间更多的误算,引发未来的太空竞赛甚至摩擦。
然而从2007《中国军力报告》上看,美国的这一猜疑已经开始了。在正视中国太空实力的同时,华盛顿担心的是,一向行事低调的中国如果坚持不坦白自己的实力,有可能让美国对其产生误算,后果或许很危险。
孔哲文坦言,中美太空军事误算的可能性的确存在,但是美国很难知道中国究竟是怎么想的。从中国出版的相关著作中能看出,多数人仍然认为中国的太空技术是防卫型的,而非进攻型的。换言之,中国只有在感到自己的太空主权受到威胁时,才会做出应对性反应。这种姿态在2001年的EP3海南撞机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EP3事件发生在2001年4月1日。当时,美国海军的一架EP-3型侦察机与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一架“歼八”战斗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70海里(130公里)的海域上空发生碰撞(中方称出事地点在中国沿海空域)。中国战斗机坠毁,飞行员王伟跳伞后下落不明,后被中国确认为死亡,而美国的军机则迫降海南岛陵水机场,美军军机机组人员随后被扣留多日。中美双方就此事周旋良久才得以妥善解决。
“中国认识到,中国在太空投入的经济和技术利益越来越大,这反而将中国放在一个脆弱的位置上。如果不发展一定的太空技术保护自己,今后会遇到来自美国的更多挑战,因此进行了反应式的军事太空能力发展,”孔哲文说。
华盛顿观察 中国发展“先发制人”?
来源:华盛顿观察
美国国防部向国会呈报的2007年《中国军力报告》于5月25日正式出台。这份由国防部长办公室幕僚撰写的报告,是国防部长盖茨于2006年12月上任后首次操刀提交的,报告语调是“鹰调”高扬还是“鸽派”领衔,尤其引人关注。报告延续了去年的主题,围绕在中国的战略核部队以及海、空军的最新发展,尤其是潜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核潜艇及长程战斗机等。中国于2007年1月11日成功进行的反卫星武器测试也一如预期地被提上了报告,称这起试验“对中国追求能阻挡美国接近亚洲区域的武器和策略来说,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军力提升。”
在2001~2007年出任美国国防部负责国际安全事务助理部长的彼得·罗德曼(Peter Rodman)刚刚卸任。他曾经参与过往军力报告的撰写,并认为,报告一向着重在对中国军力事实性的陈述,今年的调子也和往年一样,并没有过分造成恐慌的(alarmist)部分。
“报告讨论的就是我们可以看得见的中国的军事能力,我们并没有去探讨中国发展这些军力的意图为何,唯一有分析性的部分只能说是对中国军事战略的少许揣测。”罗德曼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他们要如何运用其经济实力来强化其国防军力,是中国自己的决定。但中国决定怎么做,其周边邻国是很在意的。”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Naval War College)专研美国安全政策的雷维隆(Derek Reveron)博士也认为,今年报告的调子并没有与往年出现太大的不同。他的分析是,盖茨于半年前接下国防部长一职,而中国军力报告得花上数个月的时间筹备、撰写,国防部长办公室人员的流动率也没有那么高,可以说撰稿人大致上同拉姆斯菲尔德时代差不多。雷维隆的说法也得到美国国防集团公司(DGI)情报研究分析中心(CIRA)副主任毛文杰(James Mulvenon)的认同。
“报告更多地谈到中国军费和军事战略的不透明,事实上,中国国内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文献是很多的,只是不懂中文的美国人不知道罢了。”毛文杰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解释道,“这份报告多少向不懂中文的外界人士提供了一些回答,但是并没有提供太多细节以及更完整的中国军力介绍。”
报告不谈“意图”,只讲“军备”
据美国媒体报道,为了不破坏刚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第二次战略经贸对话的会谈气氛,五角大楼这次特意将军力报告延后出台,并选择在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的长周末前公布,以降低报告可能对中美关系引发的负面效应,不少媒体甚至做了这样的论述:在务实派的盖茨领头下,报告要比拉姆斯菲尔德时期来得软些。
但不少华盛顿的中国军事专家们却不认为今年的报告比以往来得“鸽派”。“写报告的人都是同一批,因此很难会有太激烈的改变出现。”毛文杰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道,“我认为今年的报告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关键是,它不再重复以往(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质问中国的问题‘没有敌人为何要大幅提升军力?’。直白地说,这个问题不值得一问。美国相信她的国防仰赖于美军的全球布局,我们从没理会过其他国家怎么看待我们的战略。”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高级研究员史文(Michael Swaine)也注意到,今年的报告更专注在事实陈述,并没有包含去年拉姆斯菲尔德对中国军力的“提问”,就这点来看,报告的确不像以往来得鹰调显著。
罗德曼表示,过往的报告都对中国军力的发展得出这么一个模式:中国正在悄悄地扩展她的军事选项。而五角大楼也仅仅针对中国的军事能力去做解释,很小心地不过分渲染中国的军力发展。
“我不愿意去推断中国为何要发展这些军事能力,或去评论这些军事能力可能用在什么情况下。”罗德曼强调道,“报告的意义在于:我们自己应该要做好规划和防范准备。毕竟,美国自己的海军舰队都有需要升级、改进的地方。”
位于田纳西州的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专研中国军事历史的彼得·鲁尔基(Peter Lorge)博士强调,这份报告更象是一份中国军方的“采购单”(shopping list),它虽然列出了解放军拥有的武器,却过于简单化地呈现了中国军力。毕竟,“意图是很难去理解的。”
“我认为这份报告还算合理。”鲁尔基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报告试图走中间路线,内容也同以往一般主旨明确,意在告诉读者:中国可能不是立即的威胁(immediate threat),但长远来看,确实是美军的顾虑。”
毛文杰则直言,五角大楼的中国军力报告不谈中国提升军力的意图,因为“没有人真的知道!”
“国防部撰写这份报告的意思是在报告里提供数据,由读者自己去下结论。我认识那些写报告的人,我相信他们并不想涉入‘中国的意图为何’这么一个政治性的问题,”毛文杰说。
罗德曼进一步说,目前的美中关系在经济、政治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已经十分复杂,美中两国应该要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让它朝正面的方向发展,避免发生冲突,也是报告希望能激发的积极讨论。“军事因素虽然只是美中关系中的一环,却也是十分重要,因为我们对盟友有很大的承诺。美中若真的发生军事冲突,也只会是因为台湾的关系。”
中国发展“先发制人”能力?
美国国防部在这次的报告中特辟了一小节讨论中国是不是在发展“先发制人”战略(preemptive strategy)。五角大楼的观点是,中国已经取得了不少战力投射的军备,包括长距离的军事联络系统、远程潜艇、空战指挥、控制和联络飞机(Airborne Command,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 aircraft)、无人战斗机,以及额外的精密引导空对地导弹(precision-guided air-to-ground missile),暗示中方正在发展军事“先发制人”的能力。加上解放军的训练着重于隐秘、远程的打击能力以及海空联合打击能力,暗示中国“已经在为区域危机发生前的先发制人选择做准备。”
然而,五角大楼没有明确指出在何种情况下这样的攻击行为会发生,华盛顿军事专家为此展开激烈辩论。雷维隆认为,中国使用先发制人打击的唯一选择,就是使用核武器。“但我预见,中国不会将事态提高到这一程度。”
“提到先发制人的打击,我想台海发生军事冲突应该是主要的语境,如果去设想其他的情况是有点不负责任的说法了。”雷维隆表示道,“中国发展军力一向强调是为了保卫领土,但是今年五角大楼的报告也对中国的军事重心从防御转移到战力投射(power projection)给予特别的注意,例如,柴油潜艇需要频繁的补充油料,而核潜艇则不需如此频繁的加油,可以支持远程的旅途。此外,中国已从以色列取得无人战斗机的技术,向俄罗斯购买了航母,可能就要学习自制航母。再加上中国拥有的巡航导弹和远程飞机,这些都足以让美国改变她对台海发生冲突时的军力计算。”
毛文杰也表示,中国以携带核武器的洲际弹道导弹“先发制人”式地打击美国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中国“全面性的毁灭”。
“中国的文献资料10年来都在讨论这么一个情况:中国能够威慑甚至击败一个在军事和科技上都遥遥领先于自己的敌人的唯一方法,就是抢先打击(strike first)。”毛文杰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道,“我对中国先发制人战略的理解是,在美军处于部署阶段(deployment stage)时,例如美国的航母已出发但还未到达台海时,这代表美军已经踏出了打击的第一步了,解放军可以在此时发出攻击,而这只能算是第二次打击,虽然它才是两军相交中真正发出的第一炮。”
史文则认为,中国发展区域封锁(area denial)及反接近(anti-access)能力的确可能在台海冲突的早期对美军使用。但是五角大楼的报告中缺乏对于“先发制人”举动的清楚定义,也没有说明先发制人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使人怀疑这样的反接近能力是不是能被解释成“先发制人”能力?
“如果中国不是出于自己将被打击的恐惧,而是在没有迫切的打击威胁下,出于改变两方军力形势而选择率先发动打击,这应该可以被看成是先发制人的打击。这将是个十分重大的决定,我相信中国内部的领导层在动手前会深思这种手段。”史文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道,“这次报告中对先发制人提出讨论,除了美国注意到中国获取的一些战力投射能力外,中国本身一再强调的‘主动防御’(active defense)策略,这个概念可以被解释成支持先发制人的选择,”这应该也是引起美国侧目的原因。
由于中国和美国对于先发制人的定义可能不同,鲁尔基说,这就可以解释何以在五角大楼的军力报告中,对中国先发制人策略选择模糊以对。
“中国若是以远程飞机或导弹攻击美国海军舰队或基地,很可能在还没抵达目标就被击落了。”鲁尔基说,“从战略观点出发,中国使用先发制人战略似乎并不合理。我的猜测是,中国国内现在也在对这样的策略进行争论,这反映在五角大楼的军力报告中,自然对其先发制人的策略充满了不确定性。”
反卫星武器加深美军顾虑
此外,不少军事专家认为,中国另一个先发制人的选项是以反卫星武器先摧毁美军的军事卫星,以切断美军之间的战时联系。《华盛顿观察》周刊走访的专家一致承认,这将会对美军造成极大的冲击。
“联合美军作战靠的就是卫星系统。中国可以进行所谓的不对称战争的概念,以打击卫星的方式消灭敌军所享有的巨大科技优势。这么做也能在伤害任何人员之前,重挫敌军。简言之,它会是十分有效的一个作战方式,”鲁尔基分析道。
毛文杰也警告道:“中国若是以反卫星武器击毁美国的军事卫星,它虽然不是人,却能成为美中交战时的第一个伤亡者。”
在2007年的中国军力报告中,中国的反卫星武器测试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除了它可能对美军卫星造成的威胁外,报告也称这次测试“不但让所有国家的卫星资产面临风险,更因为试验所产生的前所未见的太空碎片而对载人太空飞行带来危险。”
雷维隆认为,美军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言下之意是,中国使用反卫星武器将在太空造成大片的不可预测的碎片,而这对中国本身的卫星和太空行动也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美方也在提醒中国考虑到这一点而不去使用反卫星武器。
史文则强调,中国测试卫星武器损害了中国过去不参与太空武器化的保证,让美国十分关切,也可能因此在报告中做出“中国在某些领域的行动同她宣布的政策逐渐出现不一致的地方”这样的结论。
“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十分透明了,但是对解放军的军力结构和能力谈得却很少。”史文评论道,“中国需要多讨论解放军的结构和组成,以免外界--包括美国在内--对中国的军力做出高估(over-interpret)。国防部这次的报告中谈及中国军事领导人可能因为缺乏实际作战经验而误判形势,但我们应该铭记在心的是,误判形势是两边都有可能发生的。”(原题:中国发展“先发制人”?2007版军力报告模糊以对) (作者 徐琳)
中国反卫星武器加深美军“不对称战争”顾虑
【网讯】中国的反卫星武器是2007《中国军力报告》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少美国军事专家认为,美军联合作战靠的就是卫星系统,中国可以进行所谓的不对称战争的概念,以打击卫星的方式消灭敌军所享有的巨大科技优势。
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报道,在2007年的中国军力报告中,中国的反卫星武器测试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除了它可能对美军卫星造成的威胁外,报告也称这次测试“不但让所有国家的卫星资产面临风险,更因为试验所产生的前所未见的太空碎片而对载人太空飞行带来危险。”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专研美国安全政策的雷维隆博士认为,美军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言下之意是,中国使用反卫星武器将在太空造成大片的不可预测的碎片,而这对中国本身的卫星和太空行动也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美方也在提醒中国考虑到这一点而不去使用反卫星武器。
另外,不少美国军事专家认为,以反卫星武器先摧毁美军的军事卫星,切断美军之间的战时联系。能在伤害任何人员之前,重挫美军。位于田纳西州的范德比尔特大学专研中国军事历史的彼得·鲁尔基博士表示,这(反卫星武器)将会是十分有效的一个作战方式。美国国防集团公司情报研究分析中心副主任毛文杰也警告道:“中国若是以反卫星武器击毁美国的军事卫星,它虽然不是人,却能成为美中交战时的第一个伤亡者。”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史文则强调,中国测试卫星武器损害了中国过去不参与太空武器化的保证,让美国十分关切,也可能因此在报告中作出“中国在某些领域的行动同她宣布的政策逐渐出现不一致的地方。”
“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十分透明了,但是对解放军的军力结构和能力谈得却很少。”史文评论道,“中国需要多讨论解放军的结构和组成,以免外界——包括美国在内——对中国的军力做出高估。国防部这次的报告中谈及中国军事领导人可能因为缺乏实际作战经验而误判形势,但我们应该铭记在心的是,误判形势是两边都有可能发生的。”
北京媒体:美国称中国研究瓦良格号没有根据
【网讯】美国国防部日前出台的2007《中国军力报告》中,有关于中国“瓦良格”号航母的分析,报告称,不管中国对‘瓦良格’号的最终用途为何,中国海军对其结构设计的研究,将最终帮助中国研发自己的航母项目。然而具有官方背景的《世界新闻报》对此评论,对“良格号”航母的分析纯属炒作。
《世界新闻报》文章称,五角大楼今年的《中国军力报告》长达50页,比2006年版本少了8页,但基调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依然围绕“中国威胁论”大做文章。该报告开篇即声称,虽然美国欢迎一个和平与繁荣的中国崛起,但中国未来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中国在某些领域的行动已越来越同它宣布的政策不符。
文章认为,报告抄袭了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早前发布的《闯入龙潭:中国反介入战略及其对美国的意义》中的论点,大肆宣扬中国逐渐具备“反介入”能力。报告认为,虽然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主要是近期着眼于确保阻止台独,但同时也为成为一个能够实现更广泛的地区和全球目标的力量奠定基础。
文章还称,今年的《中国军力报告》在撰写过程中,使用了大量中国军方公开出版的材料,试图增强可信度和权威性。然而,从整个报告来看,还是充满着诸如“可能”、“也许”、“暗示着”等等不确定却具有引导性的语言。
文章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建造航母的传闻。中国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虽已经明确宣布用作娱乐业,但报告还是认为不排除中国将其改装成作战航母或者训练平台的可能。报告还试图引导读者做出如下结论:“不管中国对‘瓦良格’号的最终用途为何,中国海军对其结构设计的研究,将最终帮助中国研发自己的航母项目。”
然而就在今年的报告出台之时,中美军舰还在青岛附近海域进行联合演习,这表明加强同中国军方的交流和接触已经逐渐在美国防部内凝聚成共识。而从近期美太总部的人士变动情况来看,更能说明这一点。前美国太平洋军区总部司令法伦强力主张同中国军方进行接触,在他的推动之下,中美军事交流关系已经走上正常的轨道。现任美国太平洋军区总部司令基廷前不久还访问了中国。
分析认为,避免军事误判最根本的方法莫过于增进中美两军的交流。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军事交流一直是双边关系的重要“晴雨表”,2005年初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访华更被视作五角大楼“鹰派”软化的里程碑式表现。既然中美军事利益不尽相同,行事风格和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分歧,美国专家们在应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也开出了“互动”的药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