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1

唯物务实的外交视角助中国代言第三世界

唯物务实的外交视角助中国代言第三世界

  虽然一批在国外接受教育的精英学者加入到中国外交智囊团中,但中国的世界视角仍然是唯物主义的,是务实的,是第三世界的视角。或者说,中国将自己定位为代表第三世界声音的强大的新兴国家,是平衡和推动多极化的重要角色。中国认为,只有在多极化背景下,才有可能实现持久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模式。

  哥伦比亚《一周》周刊发文称,因此,第三世界色彩仍然是中国的思想与行为的主导,这是促成近期一些国际大事发生的动力,特别是同非洲、拉美和南亚国家之间高层互访的加强。

  应该说世界媒体对包括国家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和国家主席在内的中国高官频繁访问上述地区的外交行动关注过度,实际上这不过是中国传统的外交重心而已。从1950年代起,周恩来就经常访问非洲和亚洲国家,随着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或去殖民化,这种交往日益密切。

  也许拉美是个例外。首先,作为美国的势力范围,拉美直到1980年代起才接受了中国的主动外交。在中国的外交理念中,发展同某些国家的关系最终会影响到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国在加强同拉美关系的同时需要考虑同美国的重要关系,当某国同美国过于接近或过于敌对时,中国就会更加谨慎行事。正因为如此,中国加强了同外交政策更加独立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受美国控制或与美国对立的程度相对较小。

  这种行事方式是不无道理的,在历史上也有先例可循。中国在联合国代表地位的恢复就建立在这种“全方位”外交的基础上,同非洲和亚洲国家之间的坚定友谊帮助中国赢得了足以打破美国支持下的台湾联盟的支持票。1980年代的外交扩张主要目标是非洲和拉美,今天拉美已经成为中国多极世界战略的一部分。

  全方位的外交在中国已经执行了很多年,所不同的是如今这一外交政策成为国际媒体和专家的关注焦点。中国成为众所瞩目的对象,任何国际领域都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

  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经济或政治背景下的产物,而是长期精心培育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没有所谓的中国在第三世界的“新兴”地位。

  中国同一些国家和地区之间保持每年或每半年一次的定期外交往来。日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就是这种高层互访模式的一部分。同样,每两年或三年就会对拉美进行高层访问,未来几年内这种访问有可能更加频繁。在中国外交部的日程中,总理或主席对非洲的访问是每年最先确定下来的工作安排之一。

  但是,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上,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主角。中国的国际日程日益广泛而复杂,中国的大规模外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国同其他大国关系的制约。在这方面,中美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同日本、俄罗斯和欧洲的关系也至关重要。其次是同印度、巴基斯坦、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再其次是非洲,最后是拉美。

  明年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将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中国正在加紧制定2007年的拉美日程。

中国重新调整南亚战略 热巴暖印提升中印关系

  兄弟般的中巴关系,是中国南亚战略布局的一个支柱。但是,中国南亚战略的重点还是在印度,这既是因为地缘政治关系原因,也是由印度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人口大国地位所决定了的。中国的南亚战略并不是以巴制印,而是热巴暖印,用兄弟般的中巴关系提升中印关系,营造全新的南亚格局。

  香港《文汇报》发文称,在北京中央电视台播放政论纪录片《大国崛起》之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越南,又出席了在当地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袖非正式峰会”,接着又访问了印度、巴基斯坦以及老挝三国。与其说胡锦涛走“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不如说中国以更大的格局构建中国崛起的大国战略。

重新布局南亚战略

  在中国稳实崛起的强劲步伐面前,那种“韬光养晦一百年”的论调,显得是那样落伍和过时。有人担心中国崛起太过张扬,会引起嫉妒和围攻,还有遏制。而自己过分浮躁和骄傲的表情,会丧失过去二十年“韬光养晦”的成果。

  纵观胡锦涛这次出访,其实是继续了“韬光养晦”时代“有所不为有所为”的沉稳元素。但又充分利用国家综合实力加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国际社会要求中国负有更大责任的国际新环境,谋求中日发展的更大利益。这种与时俱进的外交策略,赢得海外华人发自内心的叫好。

  胡锦涛此行,重点是中国南亚战略的重新布局。在东亚,北京修复了与日本僵持已久的政治关系,并使一度出现危机的朝核问题回到六方谈判的轨道。与东盟,良好经贸合作关系继续推进。在北部,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不可忽视的世界组织,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南亚战略布局的调整便突出地摆在胡锦涛的议事日程之上。

南亚战略重在印度

  在完成访问印巴之后,有评论认为北京还是重巴轻印,热巴冷印。确实,胡锦涛访巴的热度,决不是新德里可以相比。中巴之热,是全方位、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是那句话:巴基斯坦不是中国的朋友,而是中国的兄弟。巴基斯坦在国际事务上,最可信任的国家是中国。在“911”事件后,美国打击塔利班和基地恐怖组织,巴基斯坦的穆沙拉夫很快就站在了美国一边。当时,有国际评论指出,中巴关系出现了裂缝。美国不但取代过去的苏联在阿富汗站稳了脚,而且又把巴基斯坦拉了过去,等于在中国的后院插上了钉子。现在,大家明白了,穆沙拉夫那是无奈之举,若不依美国就会被“炸回到石器时代”。而北京也没有放弃穆沙拉夫。几年过去,中巴关系发展到“兄弟”的高度。

  胡锦涛这次访巴,签定全新经贸合作协议。就巴基斯坦而言,中国的援助是“及时雨”。就中国而言,巴基斯坦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前进基地,更是中国加强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

  无疑,兄弟般的中巴关系,是中国南亚战略布局的一个支柱,但中国南亚战略的重点还是在印度。这既是地缘政治所决定,也是印度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人口大国地位所决定,更为重要的是中印关系的两面性所决定。

  中印有大面积的领土纠纷,在1962年还打了一仗,领土纷争很容易就使到中印对立、对抗,以至敌对。但是,中印经济也有很强的合作,“龙象握手”可以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中印关系的这种两面性,决定其外交难度远大于中巴关系,而做到趋利避害,扬利抑弊才能符合中国的更大利益,所以南亚的重点是印度。

  海外华人高度评价胡锦涛这次印度行,也正是从扬利抑弊层面观察。在领土问题,北京方面冷处理,压抑住印度方面急于将实际控制变为事实的冲动,又在其它经贸、能源、文化、科技等方面展开全面的合作。同时,着力发展“中俄印三角关系”。一言而蔽之,北京并不是以巴制印,而是热巴暖印,用兄弟的中巴关系提升中印关系,营造全新的南亚格局。

科隆工商会组织德国企业明年4月赴中国集体采购

德国之声:艾森的咨询与贸易公司(VACT)在自己网站上发表消息称,科隆工商会和该公司联合组织2007年4月14日至22日之间进行中国采购访问。这个团将前往广州,南京和上海。科隆工商会和该公司将在事先根据德国企业的要求物色中国的采购对象,取回报价。在南京,还将举办一个供货商日,供德国企业谈判与选择。

这个团还将参加广交会。

中国计划五年内增建12条中亚公路 全部连通新疆

【网讯】中国与中亚的关系通过陆路交通网日益紧密。中国计划2010年前建设通往中亚国家十二条主要公路运输通道的中国境内路段,其中五条为近期重点建设的路线,中国境内部分全部位于新疆。

  香港《文汇报》报道,参加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部长会议的交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李光灵说,中国与本区域国家开展交通合作的初步构想是各国要进一步加大公路基础设施的投入,并争取得到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更大支持,加快建设贯通中国-中亚-欧洲的三条东西公路运输通道。

  五条在建线路分别是:

  1、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口岸-阿克斗卡-卡拉干达-阿斯塔纳-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库尔干,其中新疆境内共616公里。

  2、乌鲁木齐-霍尔果斯口岸-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希姆肯特-突厥斯坦-克孜勒奥尔达-阿克套-欧洲,其中新疆境内共668公里。

  3、乌鲁木齐-库尔勒-阿克苏-喀什-伊尔克斯坦口岸-奥什-安集延-塔什干-布哈拉-捷詹-马什哈德-德黑兰-伊斯坦布尔-欧洲,其中新疆境内共1680公里。

  4、喀什-卡拉苏口岸-霍罗格-杜尚别-铁尔梅兹-布哈拉,其中新疆境内共254公里。

  5、卡拉奇港-白沙瓦-伊斯兰堡-红其拉甫口岸-喀什-吐尔尕特口岸-比什凯克-阿拉木图-塔尔迪库尔干-塞米巴拉金斯克-巴尔瑙尔,其中新疆境内共581公里。

中国航天飞机外形首度曝光 预计2020年研发成功

【网讯】中国资深航天专家30日透露,中国不可能再重蹈美国研发航天飞机(又称穿梭机)之覆辙,已启动研发第一代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它将是超越美国“航天飞机”水平的航天运输系统,但尚不能达到“空天飞机”的技术水准。预计中国第一代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可在2020年左右研制成功。(图为神舟六号升空)

  香港《文汇报》报道,此前有分析指出,中国航天运输系统路径为飞船(一次使用)——航天飞机(不完全重复使用)——空天飞机(完全重复使用)。专家表示,这种论述并不准确。他指出,目前已经启动研究、逐步论证的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尽管和美国的航天飞机在动力性上差不多,但绝不是“中国的航天飞机”,其特点和优点可用“重复、经济、安全”来概括,不但可以局部或者全部进行回收及重复使用,而且克服了航天飞机在防热等技术问题未能过关及成本居高不下的重大缺陷。

  专家强调,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和“空天飞机”也有区别,即必须用火箭进行发射,而“空天飞机”则可以自行起飞。目前中国的科研人员也有启动空天飞机研制工作的意向。

  专家表示,中国研发航天运输系统选择的技术道路和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均不相同。俄罗斯重在发展飞船,而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航天飞机作为研发重点,他们的航天飞机系统其实只有两样,即航天飞机机体和固体火箭助推器可重复使用。但美国搞的航天飞机系统复杂、功能复杂、设计复杂,而且包揽许多可以用无人航天器进行的任务,导致维护费用高、容易发生事故等高代价,经济上很不合理。

  此外,据航天专家的报告,他们提出一种立足于新一代运载火箭主要技术的串联式两级入轨重复使用运载器方案。(主要参数见附表)该方案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两级方案,降低了对发动机、材料等技术的指标要求,从而可以立足于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成熟技术,技术基础较好。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起步方案。

  专家并透露,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提供了大批量快速发射卫星的手段,在战时能够快速建立、重构空间卫星体系,其优异性能还可以作为空间作战飞行器,完成空间侦察、通信、作战任务;而和平时期将作为商用运载器,可显著提高商业发射的竞争能力。

  专家指出,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通过多次重复使用,降低发射费用、提高可靠性、缩短发射周期,采用空中发射、水平起飞等新型发射方式提供强大的机动能力,从而达到快速、机动、可靠、廉价地进入空间的目标。

国学热’会变 狭隘民族主义?

● 李气虹(广州特派员)
  自从去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以来,多家中国大学也跟进设立或复办国学院,中国大陆社会似乎出现一股“国学热”。

  对此,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讲座教授、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表示,希望这股“国学热”所表现出的文化主体性,不代表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有开放性、多元性,乃至有深层次的反思。

  杜维明教授上周末出席“国学与西学:纪念林文庆创办厦门大学国学院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及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再阐述他的这个看法。

  他认为,大陆的中国文化研究是在经济起飞之后,继而在国际上发出很强的政治声音,这种声音有强烈的文化主体性。

  杜教授指出,“国学”这一观念,也有不健康的一面。例如,日本国学的基本发展是从日本古学分流出来,逐渐与神道教结合,变成带有侵略性的文化主体。后来所谓的“东亚共荣圈”,就与日本国学发展有密切联系。

  “国学的发展,是不是带有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是值得我们警惕,必须很明确来对待。”

  他认为,如何开发传统资源不应只是学术精英的事;政府、媒体、企业等社会各界在中国文化研究上对此要能形成共识,才能使国学研究得到健康和健全的发展。

  中华民族要进一步发展,还要能够与世界各个不同地方的文明对话,做到儒家传统“以协合万邦”的理念,发展出一种“对话型”的文明。

  如果从广义的人文学来看,国学研究不只是对中国文学、史学、哲学的研究,还应该包括文化人类学、生物经济学以及各种不同政治文化的社会学,并且参考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杜维明主张,中国的国学研究不能没有国际视野,不单要超越中国文化区,放眼包括日本、韩国和越南的儒学研究;对全球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和挑战,也要能有所回应,具备现实意义。

新加坡“怡和轩”

容许选择中西文化

  另一位主题演讲者、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院长梁元生教授,从早年由陈嘉庚在新加坡建立的俱乐部“怡和轩”内“三楼”和“二楼”之间,受英文教育或在南洋土生(以林文庆为代表)与受中文教育或从中国南来(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华社领袖能够融洽交往的情景,提出“之间人”的概念。

  他指出,“中间人”与“之间人”的差别,在于前者把自己定位在狭窄的空间,把两个广大的文化世界变成竞夺、拉扯和充满张力的世界;后者则有容许个人和社会选择的空间。所以,新加坡先贤林文庆从早年注重西学与基督教,后来转到儒学和中国文化的过程,不会感到焦虑痛苦。

  梁元生认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之间的选择,总是内心紧张而彷徨,“忧谗畏讥,深怕得失国人”。他问道:是否只有中国人才会如此?还是因为中国没有建立“怡和轩”,没有为深度的中西文化交流做好准备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袁济喜认为,振兴国学不只是光大传统文化,更主要是激活国学的理论创新精神。他认为,国学应该是会通中西的学术体系,不能回到民族主义的文化立场。因为盲目自大、排斥一切来自国外的文化与学术,这种貌似“爱国”实则“误国”的狭隘立场,在中国历史上导致很多祸患。

中国的“国学热”

   “国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章太炎于1906年在东京创立国学振兴社,仿效日本一些学者用“一国固有之学问”来弘扬民族精神而形成。
  1920年代是中国大学设立国学研究最蓬勃的黄金时期。除了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之外,还有清华国学院、厦门大学国学院、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49年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中国大陆基本得不到重视,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受到全面打压。直到1990年代,在北京大学学者袁行霈等人的倡导下,大陆国学教育才有了长足发展。

  2004年,学者蒋庆提倡“读经运动”,在中国大陆知识界和舆论引发热烈讨论,而被新浪网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去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提出设立国学院的想法,再次引起争议。

  自去年10月人大国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也先后设立国学院,本月22日厦门大学也将正式复办国学院。加上大陆各地民间设立的私塾,正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大陆社会出现的新一波“国学热”现象。

  不少学者认为,这一波“国学热”是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继续上升的阶段,因而中国一贯以来就很浓厚的大国情怀,以及民族主义情绪又开始升温。

孔子礼教引导犯人回正途

  (长春中新电)中国吉林省长春北郊监狱,将孔子著作编成教材以教育服刑人员走回正途。
  监狱课题组印发了66页厚的教材。这些教材内容,都是课题组根据北郊监狱服刑人员的特点,从《论语》、《弟子规》中摘录编辑。

  北郊监狱监狱长杨明昌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论语》主张人道主义,教育人们应笃信好学、遵守善道的思想理念;《弟子规》讲的则是孝和行,强调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因此,传统国学可以帮助服刑人员培养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北郊监狱的“孔子讲堂”采取白天课堂轮流上课和晚上服刑人员在监舍通过闭路电视听课两种方式进行,其间还会举行知识竞赛及服刑人员互相交流心得等活动。等到全部课程结束后,监狱还将对服刑人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对此,吉林省孔子学会执行会长弓克表示,用孔子思想改造服刑人员,就是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灵的洗礼。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