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美日情报合作的内涵与特点
2006年虽然已划上句号。然而,2006年的焦点不能轻易被抹杀。美日之间的情报合作无疑是2006年的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它的特点和内涵需要值得梳理。
中评社文章指出,日美两国政府于2006年12月22日签署《地理空间情报合作官方档》,就未来的军事情报合作,尤其是有关中朝军事情报的分享上达成一致。无独有偶,2006年10月4日,《简氏防务周刊》披露,2007年初日本防卫厅将在美国设立常驻情报联络处,即驻美情报站。这两个事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殊途同归,它们在本质上都说明了美日关系的一个发展趋向:美日的情报合作朝着制度化、深层次方向迈进。考量2006年美日的情报合作进程,可以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美日情报合作具有法律条文保障,形式机制化
情报合作是国家间双边军事合作关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特定时期,特定国家之间偶尔零星地存在特定形式的情报合作,是不足为奇的。比如,“9?11”事件后,俄美之间在“反恐”情报方面的合作,就是时势使然也,这种情报合作的重要特点就是,合作形式不规则,合作内容具有随机性。也就是说,这种合作是国家间基于一种临时的共同意愿而采取的自发合作,合作双方虽然具有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情报交换的意愿,但是,双方还都是可以我行我素的独立实体,都没有向对方提供相关情报的必然义务。因此,这种低层次的情报合作难以持久,很容易中途夭折,而且,情报合作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神来之笔”,而非针对对方的需求和口味。与此相对,美日的情报合作,应该是一种高级的情报合作方式。因为,双方的情报合作具有法律条文保障,形式机制化。
首先,日美加强军事情报合作,是新的《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中重点协定的内容。新的《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更注重在“日本有事”时和发生周边事态时日美情报合作及日本对美军的情报保障。美日是军事同盟关系,情资可以互相分享,由于是一套情资,台湾可自美方获得,同样日本也可自美方取得台湾提供的情资。当中国要军事解决台湾问题时,日本将根据《日美防卫合作指导方针》中有关规定,向美军即时提供全方位的情报支持。应该说,这一指标现在仍然具有实际效力。
其次,日美情报合作的内涵不仅成为《日美防卫合作指导方针》等双边关系纲领性档的题中之义,而且,针对这一内涵,美日双方还有专项的合作档。2006年的《地理空间情报合作的官方档》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它是继2005年美日签署《情报保全协定》之后,美日全面升级情报合作基础的又一次重要举措,它再次印证了美日情报合作的公开化和制度化。
无论是高层次、综合性的《日美防卫合作指导方针》,还是专项的《地理空间情报合作的官方档》,当然也包括2005年的《情报保全协议》,它们无疑都为美日的情报合作提供了法律条文的保障。这种官方档的权威性,也就决定了美日情报合作的与众不同之处,即这种合作是常态的,相对稳定的,因为双方在官方档所圈定的架构下,都负有向对方提供情报的义务。而且,官方档的法律条文,也使得双方的情报交换内容能够延续。比如,《地理空间情报合作的官方档》中,就明确规定了有关中朝的情报将是美日交换的主要内容,如此一来,美日情报交换的内容就有章可循了。
美日情报合作形式多样化
诚然,情报内容的直接交换是情报合作的核心内涵,也是其他情报合作形式存在的最终归宿,但是,情报合作的形式并非仅仅局限于此。因为,情报合作还存在其他的形式,至少包括情报技术的转让和情报设施的援助,以及情报人员的交流。2006年,美日的情报合作在形式上出现了三种形式“齐头并进”局面。
首先,直接的情报让渡。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美日双方刚刚签署的《地理空间情报合作的官方档》了。据披露,《地理空间情报合作的官方档》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今后日美两国将相互提供各自所掌握的世界各国地形、航道、最新勘测、地名、空中航线、地磁变化、水深等地理方面的详细资料,其中“尤其东海”的资料。第二:交换对中国和朝鲜的军事情报。其中朝鲜的军事情报包括朝鲜核设施和导弹基地的卫星照片,朝鲜导弹部队调动的无线电通联情报;中国的军事情报则主要是中国海军舰只在太平洋的活动情况。第三:日本和美国未来将进行联合情报搜集。自档签署生效之日起,美国将主要提供军事卫星拍的照片,而日本自卫队主要是海上自卫队和海保厅搜集的无线电情报。将来,日本会要求美国方面提供更多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报。
可见,有关中朝军事动向的情报以及世界地理空间情报成为美日情报直接交换的主要内容。
其次,情报技术的转让与情报设施的援助。除了情报内容的直接交换,情报技术的转让和情报设施的援助也是情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实践中,由于该合作方式的隐蔽性和效果的实在性,已经广为接受。2006年,美日的情报合作在这方面也有所触及。
据日本共同社报导,美军部署在日本北部青森县车力基地的用于导弹防御的X波段预警雷达系统,已经从2006年6月26日开始试运行,28日开始正式运行。
X频相控阵雷达是美军为拦截弹道导弹所开发的先进预警雷达,由美国两家航空航太制造业巨头波音公司和雷西昂公司联合研制,是目前最为先进的弹道导弹目标跟踪和识别系统。美军对其的研发极为重视,据称年度研制经费超过100亿美元。这种雷达采用高频和最先进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可有效向指挥部提供详细的弹道导弹跟踪和识别资讯。除了侦测距离远(可对4000多公里外的目标进行精确扫描,能捕获数千公里外棒球大小物体的运动情况),该型雷达还有一项特殊的本领,由于其采用了最现代化的相控阵天线,设有69632个多频收发模组,因此可从不同角度判别侦测物件的物理特征,所以不仅能够分辨导弹的类型,还能精准识别敌方导弹放出的反拦截诱饵弹。该型雷达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关键部分中段地基防御系统(GMD)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监视近太空空间,辨别来袭的各种弹道导弹分弹头及假目标。而这种先进雷达在日本的落户,无疑是美国对日本进行情报技术转让的最好案例。
再次,高层人员的交流。人员的交流互动是情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情报合作的水准和层次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情报人员的接触交流是最直接的情报能力的“倍增器”,可以起到技术情报手段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人员的交流互动具有广阔的内涵,在综合提高合作方的情报水准同时,也可以突出地提高情报合作层次。
为了使得双方的情报交换更加流畅,美日事实上也加强了“桥梁”建设,促进人员交流。据《简氏防务周刊》2006年10月4日披露,2007年初日本防卫厅将在美国设立常驻情报联络处,即驻美情报站。该情报联络处未来将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隶属防卫厅情报本部,届时联络处将与美国相关对口单位进行情报交换和人员交流等工作。因此,该情报处的设立在本质上是增设了美日情报直接交换的“桥梁”,这无疑是美日情报人员交流的最新内涵。
合作效果明显:联手织造西太平洋强势“谍网”
合作架构之所以存在,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存在一定动因的,那就是需求牵引使然。美日情报合作关系之所以定型,并且如此牢固,就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需求。
朝核局势的动荡性,东北亚局势的不确定性,中国崛起的势不可挡显然是美日情报合作深化的外部驱动力。但是,除此之外,双方还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
日本想通过情报合作升级美日军事关系,进而为解除“和平宪法”的束缚扫清道路。“情报活动虽是秘密性的,但是……情报活动象征着高度的政府间行为。”因此,情报合作在日本的对外军事合作关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二战以来,日本一直为“和平宪法”所限,难以放开手脚发展军事。为了走所谓的“正常国家”的道路,日本采取了“借船出海”的策略,即紧紧依附于美国的青睐,通过展示自己对美国军力的互补潜力,密切双边关系,进而获得美国对自己公开发展军事的默许甚至是支持。而日本在对中、朝、俄情报搜集的地缘政治优势,也确实使得美国对日本青睐有加。情报合作已经成为巩固美日双边关系的一个纽带,而日本无疑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在情报合作方面,与美国实现“捆绑式”,既遏制了主要对手(如中、朝),提升了自己的情报能力,也可为已提升为“本来任务”的自卫队海外派遣提供侧面支援,比如说美国会向日本方面提供自卫队可能会出兵的国家的相关情报,为自卫队扩大海外行动做切实的准备。如此一来,也就为日本进一步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提供了契机。
美国则是利用日本的地缘政治优势,意在“放长线钓大鱼”。虽然,日本在情报能力方面与世界第一的美国有差距,但是,它在情报搜集方面却具有美国无可比拟的地缘优势。2006年2月3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新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其中指出,美国国防战略的4个重点是:击败恐怖主义网路;保护国土纵深;影响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的选择;防止敌对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获取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对目标“先知、确知、尽知”,必须发挥情报的预警功能。在上述国防重点中,东南亚的恐怖组织、中国的崛起、俄国罗斯的转型、朝鲜的核走向都是“榜上有名”的。为了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有效监控,就必须充分发挥日本的优势。
虽然,在合作动机上,双方心怀鬼胎,但是,合作效果上却殊途同归,那就是美日联手织造的西太平洋强势“谍网”无论从“硬体”上,还是从“软体”上,都已经基本完成。其中,“硬体”的代表,就是X频相控阵雷达在日本的部署和运行,而“软体”的代表就是各类情报共用法律条文的完善和健全。
美日情报合作的双刃剑效应
虽然美日军事同盟关系日益加深,但由于美日各自打自己的算盘,难以形成全面的情报共用机制。美国与日本在国家重大情报的搜集方面有共用的一面,但也有斗争的一面。
首先,美日在情报共用方面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对等。合作机制的实现,需要需求的趋势;但是,合作方在利益的分配上,采取的却不是“二一添作五”的原则,而是“实力决定利益”的原则。无疑,美国在情报分配上就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对美国而言,它只是希望以情报作为手段来控制日本,因此不可能将所获取的情报向日本全部敞开。事实证明,日本共用到的情报要比美国自己 “慢半拍”。对日本而言,虽然在两国的情报共用机制中处于接受支援的被动地位,但依然希望利用情报作为手段来牵制美国,以期在美日同盟关系中发挥更加平等的作用。因此,日本也不会将获取的情报向美国完全公开。情报分配地位的不对等使得每日互相猜忌,难以精诚合作。
其次,美日的情报合作具有“双刃剑”效应。虽然美日的情报搜集矛头主要是指向第三方的,但是,这些“间谍机器”可以或者说正在窥探自己盟友的“软肋”。2006年4月媒体披露称,美国在日本国内设立了或明或暗的十大情报机构,监视着日本国情军情的风吹草动。而日本即将建立的驻美情报联络处,主要职责虽是充当美日情报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但实质上,它也是在为日本的对美情报活动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和前沿机构,实质上是日本意图改变日美双方情报工作不对等现状的一种暗中努力。
据新加坡《》报道,日本决定2007年2月,在日美2加2部长级军事协商中提出与美方缔结有关的情报保密条约,加强管制有关两国在军事、军情上的情报。如此可见,虽然日美在情报合作上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但是,主要利益的共同性使得双方只能放弃分歧,在情报合作上继续加强,这也是日美情报合作在未来的必然趋势。
中国专家:一旦台海冲突 日本比美国卷入力度大
美国与日本台海政策一直备受外界关注,有分析称,美国的台海政策是受历史包袱制约的,而日本的台海政策则纯粹是作茧自缚。与此同时,从干预动机上讲,美国的台海政策有相当的意识形态成份,而“价值关怀”在关键时刻是会让位予国家利益的。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台海冲突,美国卷入的力度也要比平时宣示的要弱得多。而日本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香港《文汇报》撰文分析说,新年伊始,美日在台海问题上的微妙态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此前,日本政府对1999年制定的《周边事态法》进行修改,新版本明确把台海地区包括在所谓的“周边”范围之内。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对二战时期对台湾实行的殖民统治发表不当言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态度却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就台湾领导人在一系列“台独”问题上的荒谬言论,美国主动予以了严厉驳斥,警告陈水扁当局信守“四不一没有”的承诺。
舆论认为,虽然美国政府近来反对“台独”的立场是一贯的,但此次的力度和方式都是非同往常。联系到近年来美日在台海问题上的不同表现,种种迹象表明,两国干预台海事务的“热情”正呈明显的此消彼长之势。需要指出的是,比较美日两国的台海政策,应将其置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如果考虑到这一点,这种不同趋势就更为明显。
文章认为,比较美日两国的台海政策,首先应当考虑到历史因素。客观地说,美国的台海政策是有历史“包袱”的。这个“包袱”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制定的《与台湾关系法》。虽然此法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以及有关国际法相冲突,中国政府从来也没有认可过这个文件,但美国政府的台海政策却必须置于此法的框架内。而且作为国家法律的《与台湾关系法》,其在效力上还高于政府公报。
当然,以国内法对抗国际法,如果从更高的法理原则上,这是说不通的。而且,即便是在这个法律框架内,美国政府也有相当的发挥空间的。但毕竟,《与台湾关系法》对美国政府的台海政策行为具有约束效力。
而日本就不同了。日本的台海政策本来不必背任何“包袱”,在进与退的问题上,日本政府是有充分的自由度的。然而,日本却蓄意于1999年制定了《周边事态法》,现在又对关键部分作重大修改,将台海事务列为“周边事态”。这种作茧自缚的做法恰好表明,日本想通过不给自己留后路的方式,在台海问题上加大进逼中国的力度,以达到阻吓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这样看来,虽然目前美日的台海政策仍是“美主日从”模式,但与因为美国政策有“延续过去”的成份,而日本却是纯粹的“开辟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进逼幅度实际上要比美国大得多。
文章指,从动机上说,美日干预台海的目的也有明显的差异。美国的台海政策包含相当的价值因素,而“价值关怀”在关键时刻是会让位于国家利益的。事实证明,虽然山姆大叔口口声声致力于在全球推行“民主之道”,但如果这是以牺牲美国大兵的生命为代价的,美国的“弥赛亚情结”也就止于口头上了。这已经为过去的事实所证明。
1993年,美国以人道主义干预为名介入索马里国内冲突。然而仅仅阵亡了18名士兵,美国舆论就一片哗然,迫使当时的克林顿政府不得不放弃原计划,从索马里狼狈撤军。同样是干预“人道主义灾难”的科索沃战争,当3名美军飞行员被南联盟俘获后,美国的反战舆论顿时高涨。美国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从战场转移到解救3名被俘人质的外交斡旋中,直至其被全部释放。
这意味着,一旦发生台海冲突,美国能够卷入的力度要比其平时宣示的要低。而日本就不一样了。对于极度功利化的日本来说,国家利益是其台海政策的唯一着眼点,价值因素不占任何比重。这就意味着,日本一旦卷入台海冲突,其力度可能要比平时显示的还要强。因为和平时期日本的台海政策还有所顾忌,一旦撕破脸面,这种顾忌也就不存在了。
文章说,毫无疑问,目前美国对台海事务的影响力仍是日本无法比拟的。但比较美日两国的台海政策,不但要进行静态的、现实的分析,还要进行动态的、历史的比较,而且应考虑到各自主观动机上的差异。
文章认为,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那么美日染指台海的力度正呈明显的此消彼长趋势。长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我们对美外交的重头戏。也正由于我们的坚决斗争,台湾问题才没有因为外部因素而朝着继续恶化的方向发展。如今,随着日本因素的蹿升,台湾问题在我们对日外交中的比重也应相应提升
日本海洋基本法有望过关 牵制中国开发东海油气田
【网讯】日本预定25日召开的国会中可望通过《海洋基本法》。制定这项国家海洋政策根本大法的目的之一在于牵制中国在东海开发油田。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将在1月25日召开的国会上提出《海洋基本法案》草案,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已表示赞成该法案的通过,这项日本的海洋政策根本大法于国会召开后不久,可望顺利通过。
日本目前负责本海洋政策的省厅(相当于部会)为国土交通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防卫厅等八省厅,但海洋基本法成立之后,将以统筹管理的方式处理。
自民党将提出的海洋基本法案载明,未来将任命海洋政策大臣、成立综合海洋政策会议并以首相为议长进行讨论。此外,还要拟定海洋基本计划,譬如订定专属经济海域的开发、日本海域的安全保障等。
该法案指出,立法的基本理念是,环境保护、进行永续的开发或利用、与国际协调等。产经新闻报导说,身为海洋国家的日本为维护国家权益,在制订这部海洋基本法时,其实也是意在牵制正单方面的在东海开发油田的中国。
报道说,自民党上个月拟定这部法案的基础,即在海洋政策大纲中就特别指出“邻国开发石油或瓦斯油田、进行水文调查、走私、偷渡、特务船的侵入、海上要道的安全确保等问题,如未能应对,将损及国家的利益”。
美日“东亚安全策略”将台海安全纳入防卫范围
【网讯】朝鲜将进行第二次核试爆的消息传出后,美日两国的东亚安全策略陆续展开。白宫5日证实:已经和日本展开可能的危机作战计划,其中除了包括朝鲜半岛外,日本媒体透露,台海安全预料也将纳入计划范围。
尽管白宫强调,这份危机作战计划,主要在预防朝鲜半岛有事时,保护日本和韩国居民,并认为这是例行的国土保安准备。但日本共同社的消息指出,美日两国基本上也已就台海安全达成基本共识,一旦台海有事,日军将提供美方后勤及医疗支援,双方可能将在2月对此进行具体讨论。但由于事涉敏感的北京态度以及日本“周边事态法”的限制,美日对台海联合行动计划,仍相当低调。
有分析指出,这一调整目前是为了防备朝鲜半岛的“有事”情况,但从中长期来看,这是针对军备迅猛增强的中国采取的行动。而此次制定的应对计划正是这一战略目标的具体化表现,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崛起所抱有的根深蒂固的警惕心。
近年来,随着日本加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公然声称“台湾有事”属于《周边事态法》适用范围。不少与防卫厅有联系的日本智囊团仍然把中国看作地区一大不稳定因素,这些智囊机构的观点将带来恶劣影响。
目前,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拥有强大的作战实力,其中,在日本驻扎大约五万官兵,包括横须贺港驻扎“小鹰”号航母等战舰。即将诞生的防卫省为了提升实力和扩大影响,很可能进一步增强与美军的关系,包括购买更多的美国武器、共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加强对亚太有关国家的情报搜集、前沿部署先进武器装备,与有关国家举行更多联合演习等。
日美两国在2005年2月就“共同战略目标”达成协议,并将之作为驻日美军整编前提。战略目标明确写道,在力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将在亚太地区“维持能够应付对日美造成影响事态的能力”。
有评论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比美国更不希望中国统一,因为台湾和大陆都是美国的市场,美国遏制大陆的政策决定不希望中国统一后增加自己的国力。日本除了上两种原因之外,还因为日本向来把台湾海峡看成自己的生命线,以贸易立国的日本害怕中国统一扼住日本的喉咙。
美日称中国海军强大 将对台湾问题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海军现代级驱逐舰
【网讯】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去年12月27日在讲话中强调,努力锻造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解放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后,包括美日等国媒体在内的国际舆论对中国海军的关注进一步升温。美国甚至表示这会对台湾问题产生负面影响。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早前发表题为《中国雄心勃勃建设强大海军》的报道说,就在中国为建立现代化深海舰队持续投入巨资的时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解放军高级将领们发出建立强大海军的号召。
胡锦涛的号召再次表明了中国大陆的最高军事指挥者们相信,强大的海军有助于保障中国对于台湾的主权要求,并且抗衡日本、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日益增强的海上力量。
报道认为,中国海军的首要重点是在大陆和台湾的冲突中抗衡任何来自美国的干预。
路透社报道说,中国正在扩建海军,增加潜艇和战舰的数量。美国对此表示忧虑,担心这会打破亚洲的力量均衡,对台湾问题产生负面影响。《金融时报》还称,由于日本的战争历史问题总是导致中日关系紧张,中国军事现代化也令日本感到担忧。
日本军事评论员认为,胡锦涛的讲话,显示中国要从大陆国家成为海洋国家。这是一个强调海洋战略国家的信号,并瞄准了日本的缺陷。该评论还表示,中国人已经开始转变自己的观点了。中国海军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扩展四百海里”的能力,到达钓鱼岛是没有任何悬念与问题的。但中国始终不派遣舰队前去,以此来证明,自己似乎远远不如日本。在这些手法的迷惑下,中国快速的海军发展,并没有让亚太各国感到多少威胁,目前在南部中国海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水面以及水下直接单独对抗中国舰队。
美国海军学院学者蒂恩·凯拉称中国海军力量发展惊人,他表示,中国开始建造的舰艇所用的技术,几乎与美国同步。中国海军开始建造自己的“宙斯盾系统”,无论是侦测距离,识别能力,还是指挥与控制措施,都要更加接近美国的V型系统。这对于美国目前的亚洲盟国,是一个不小的震撼!
在海外媒体一轮炒作后,美国《防务新闻》近日又称,中国已向俄罗斯购买了五十架苏-33K型舰载机,中国建航母已无法阻止。据加拿大军事杂志《汉和防务评论》称,美国在得知中国建造了一个水泥航空母舰的模型后,还与中国相关官方机构进行了联系。
在确认那仅是水泥模型之后,美国媒体又开始炒作中国向俄购买五十架苏-33K型舰载机的协议。报道称:这种舰载机是俄罗斯设计的打算应用于其大型弹射航母上的。
美国媒体报道称,“中国航母计划虽然被美国在1994年到1999年之间拦截了多次,但是目前来看它的出现已成为定局,这是难以再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海军一旦拥有即便是一艘航母,那么中国的实际作战能力即将远远超越亚洲其他各国,包括拥有航母的日本和印度在内。”
该报道还煞有介事地将根本不存在的中国航母与印度航母进行了对比,称印度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航母但是舰载机不配套,而且训练时常出现很大差错。而中国则是利用外来技术自行研制航母,技术应用远远超越印度。而俄罗斯为了尽量减少印度对于西方军备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减低了航母的自身安全性。
因此,中国航母一旦建造成功,将具有很强大的作战实力,而印度目前的航母可以说面子大于应用。
台湾媒体:台军不适合发展“以潜制潜”战略
【网讯】在2007年的国防预算中,柴电潜艇购案是争议性最大的项目。目前立法院仅同意先通过台币两亿元的评估费用,其余则暂时删除。日前有分析指出,尽管购买潜艇对台湾防卫有好处,但综合考虑,台湾发展潜艇与大陆进行“以潜制潜”的战略对抗,并不适合台湾。
东森新闻署名郑大诚的文章指出,在美国,反潜的作战概念(CONOPS)在这几年已有革命性的改变。2004年12月,美国海军通过了一项新概念,海军决定已不再向以往那样用潜艇来做对敌潜艇(force on force)的主要交战工具,未来将利用远攻武器、网络感应器(networked sensor)、无人载具等来侦测敌方潜艇的动静与所在。
在海军作战部长克拉克(Vern Clark)上将的推动下,海军在一份长约五页的极密文件中主张:美国海军将在敌方近海地区布下数以千计的感应器,以对目标地区做穿透性的侦察。这样的部署将可提供海军对该区域极为清晰且前所未有的战场知觉。至于攻击潜艇,在未来则将会被改为感应器的指管系统载台以及攻击用载具(kill vehicle)。沿海战斗船舰(Littoral Combat Ship, LCS)与反潜机也将增加其猎潜任务。这样的改变将使以往海军所采以潜艇为主(platform-intensive),摇身一变改为以感应器为主(sensor-rich)的反潜方式。换句话说,将来攻击潜艇将不再美军反潜作战中位于重要地位,而仅退居于支持的次要角色。侦潜的主要责任已不需倚赖攻击潜艇,后者虽仍有猎潜的功能,但水面舰及反潜机已可分担或甚至是取代这项仅存的功能。
这种以感应器及无人载具做为侦潜的新作战构想其实是源自美军自己的“不对称作战”思维。在全面采用核能为潜艇主要动力方式后,美国海军潜艇的造价艘艘皆可观。若拿一艘造价达20亿美元的“维吉尼亚级”(Virginia-class)核动力攻击潜艇,去对付敌方造价仅数十万美元的柴电潜艇,不仅在作战上不一定有胜算,更不符合经济效益。克拉克上将虽然在2005年7月22日离职了,但继任的穆棱(Michael Mullen)上将却仍决定萧规曹随。穆棱上将在提出其施政指南时强调,海军的反潜作为必须要让敌方潜艇感受威胁、具体降低敌方武器之有效性、以及减少反潜时从侦测到攻击的反应时间。而在实践这些目标上,“感应器居于关键地位”。
面对于美国海军的重大反潜战略概念改革,台湾在政府高层执意要购买柴电潜艇的既定政策下,即使知悉但也选择淡化处理。在海军内部所发行的《海军学术双月刊》当中,2006年10月号曾就反潜作战做了专题探讨,但各论文几乎都是一面倒地支持潜艇。其中只有一篇译文“以灵活的战术击溃潜艇支持战略之遂行”约略提及这些新变革,但却没有深入讨论及研究,潜艇在未来美国海军的反潜作战中居于何种角色。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台湾国防部或海军高层有意筛选信息,剔除不利于潜艇之论述,以达到购买潜艇的目的。2006年11月25日,与政府关系良好的“国防政策与战略研究学会”也就“筹获柴电潜艇-建构可恃战力”为题,邀请海军现、退役将领及学者举行了研讨会,会中也是全部支持购舰,没人提到美军反潜作战思维的改变,殊为可惜。
平心而论,从美国政府同意台湾购买潜艇以来,台湾总是提出相当多的笼统性论述来证成购买潜艇的必要性,包括“为防止解放军藉由水面与水下载具对台军实施海上封锁,控制台湾对外交通,并截断经济命脉,瓦解抗敌意识,潜艇战力的建立,将是反制解放军海上封锁,确保台湾经济获得依存的最佳手段”等等。不过,台湾国防部及海军却一直没有说明,潜艇在反潜作战中,其“侦潜”及“猎潜”的角色与限制为何。事实上,有许多人便认为,以台湾潜艇与解放军潜艇之实力对比,“以潜制潜”并不适合台湾。台湾如购买P-3C反潜机结合中科院自行研发的空布鱼雷,其突破敌人潜艇在台湾岛四周的水下封锁线能力将远胜用潜艇。但台湾国防部在潜艇派当道的情况下,似乎对这些建议与看法都充耳未闻。如今台湾所一向仰赖的美国之反潜作战概念早已改变,但台军却选择了忽略。这样的鸵鸟作为不仅可能会造成战略错误,也在事实上对标榜要“国防转型”的国军是一大讽刺。
专家:中国潜在对手不是美国 解放军需要直升机航母
【网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两名资深研究员在其学院的院刊上发表了题为《中国航母的困局》的封面文章指出,从技术层面来讲,中国海军需要12~15艘小型直升机航母作为反潜平台。
作者认为,中国到目前为止发展航母的计划以及未来中国航母问题的走向,并“详细讨论一旦航母最终进入解放军作战序列后的几种方式”。
文章称,中国现在正面临着海军战略如何抉择的困扰,接着指出,“在中国海军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众多课题中,最为广泛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课题就是北京方面正面对到底是专注于发展巨型甲板式航母还是继续以潜艇为基础和主力的选择。要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没那么简单。”
作者认为,自2005年后,“中国的决策者们开始考虑中国的两个潜在任务和竞争者,不是美国和前苏联而是印度和日本。因此,发展巨型甲板的大型航母的这一全球航母黄金准则,对中国来说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甚至最诱人的选择。
北京曾经在台海战略中反对建造小型直升机航母作为反潜作战的平台而建造巨型航母,因为对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的海域来说,多用途航母也能发挥更为有效的作战和外交作用。但现实是,一艘能够满足比如海岸安全以及人道主义救援任务的直升机航母,恐怕是中国近期最有可能的选择。”
作者从技术层面论证了以潜艇为主要作战力量的中国海军,需要12~15艘小型直升机航母作为反潜平台。
近来,关于中国发展航母的话题不断涌现,有消息说,中国购买俄罗斯的两架苏-33舰载机已经签署完毕,这两架战斗机将在修复的瓦格良航母上进行飞行试验。海外分析家指出,中国可能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建造自己的大型航母,大概在三艘左右,这些航母将搭载中国自行研制的战斗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