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6

胡锦涛访美前瞻:"胡布会"探求大国关系新模式

胡锦涛访美前瞻:"胡布会"探求大国关系新模式

(中国)大洋网 (2006-04-16)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两位领导人自去年以来的第三度见面。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元首的这次春天里的会晤将会给两国关系乃至世界格局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人们有理由给予更多的期待。

  快速发展的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中国的崛起,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社会在一段时间中抱有疑虑,将其视为一种潜在的或现实的威胁,而沿袭冷战思维定势的人更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狂躁和不安,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

  国际政治专家、纽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熊玠说:威胁论来源于早些年学术界风行一时的“实力”与“权力均衡”学说,这个学派的大师级人物华尔资(Kenneth Waltz)发表于六年前的一篇文章说:自十七世纪有现代国际社会以来,次强国家一定会挑战头号强权,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世界政治的古老法则。而美国芝加哥大学知名教授约翰·密尔希墨(John Mearsheimer)在他的皇皇巨著《世界列强之悲剧》一书中更是直言不讳:美国未来的威胁与挑衅将来自中国,美国应在中国尚未实现崛起之前,将其打压下去。在四、五年前,这些观点是国际政治学的主流思想,加之有上个世纪初德国、日本在强大后发动战争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教训,从而使“中国威胁论”得以大行其道,且至今余波未平。

  但在最近两三年中,主流学术界关于世界权力制衡的观点已经发生蜕变,熊玠说,新的“权力过渡”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力增长的本身并不足以带来战争,关键看这个崛起的国家是否对世界的现状有共同的看法。在国际政治学界享有盛誉的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罗斯克阮斯(Richard·rosecrance)进一步阐述:重要的是一个新的强国的“意图”,除非一个新崛起的强权有改变世界格局的意图,没有理由一定认为它会与既存的强权挑战。与此同时,今日之世界经济相互依赖之深,已非任何一个国家能单独挑衅与改变,美国也不例外。媒体在解读当今国际关系时这样表述:为什么中美双方在处理两国关系时如履薄冰,因为代价是原来的百倍。

  西方学术界的这些观点破解了中国威胁论的迷思,美国政府显然是接受了学术界的这些主流思想,反应在美国政策上的是摒弃战略竞争对手的界定,把中国定位于“利益相关者”,布什近来不断强调指出中美关系是重要的和复杂的,他管理团队的重要成员也在多个场合阐释这个定位。有专家认为,目前的中美关系定位是布什政府最近几年外交政策中最具创意的一个亮点。

  事实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努力与国际接轨,维护现行合理的秩序和“具有道德的权威”,犹如一个小心翼翼的舞者。中国希望国富民强,实现这个古老民族的复兴。中国的经济发展靠的是自身的艰苦奋斗和与国际经济的融合,靠互利互惠,而非对别人利益的巧取豪夺,中国将这个进程称之为和平崛起。

  另一方面,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力所能及地承担大国责任、担当大国角色,在六方会谈、伊朗核问题、国际反恐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胡锦涛主席去年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发出呼吁:共建一个和谐的世界。这就是中国的“意图”,中国没有改变世界秩序的“意图”,中国正在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积极努力。

  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的一篇评论说:“在历史上,很难找到一个比当今中美关系更恰当显示大国势力平衡的政治例子”。美国定位中美关系“利益攸关”,中国力倡“建设性战略合作”,中美两国对新型的大国关系都有了自己解读,尽管目前两国在拥挤的国际舞台上难免发生碰撞和摩擦,尽管双方还有多方面的差异和分歧,但共创和平、和谐却是两国的共同追求和使命。基于此,相信两国元首在磋商解决两国间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同时,会充分发挥政治智慧,探求大国关系的新模式、共议大国关系的新思维。

  的确,可以预见的是,即将举行的中美峰会,其意义不单限于两国关系,将牵动未来历史的走向,两国如能全面理解新的利弊得失的意义,很有可能开创新的历史篇章。本世纪的两个巨人会有不少争吵,但四月的“胡布会”展现的应该是笑容。


首富盖兹亿万豪宅 款待胡锦涛

(新加坡)新明日报 (2006-04-16)

  (综合电)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下星期将访问美国,他的第一场晚宴不是在美国白宫,而是在全球首富比尔盖兹的亿万豪宅中。

  胡锦涛访美第一站是美国西部大城西雅图,4月18日的第一场晚宴将设在比尔盖兹价值1亿美元的湖边豪宅,作陪的还有一百位企业名流贵宾,其中包括星巴克总裁舒兹及华盛顿州长葛瑞哥尔。

  比尔盖兹这栋豪宅可以俯瞰华盛顿湖,占地6千多平方公尺,据说有24个房间、六个厨房、七套卫浴、一座图书馆、一个宴会厅,还有一条人工河养殖鲑鱼及鳟鱼。

  比尔盖兹将与华盛顿州长葛瑞哥尔联合作东,欢迎胡锦涛的到访。而胡锦涛也没有空手作客,因为中国当局两星期前表明将严格取缔电脑盗版品,同时大陆个人电脑制造厂商也宣布计划在未来三年,采购价值14亿美元的微软视窗系统。

专访美问题专家:美国"外交洗牌"瞄准新兴地区

(中国)中国中央电视台 (2006-04-16)

  消息:“今年1月18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前往华盛顿乔治敦大学发表了题为”转换外交“的演讲,这一演讲被外界普遍视为美国单边行动和预防打击理论发生转变的标志。她提出上述外交理念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重点指向何处?可能给世界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就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综合研究室研究员郭宪纲、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王义桅和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外交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余万里。”

外交调整反映格局变化

记者:赖斯提出未来几年内要对海外外交岗位进行全面调整,第一步便是年内把驻本土与欧洲的100个外交岗位转移到中国、印度等地区。这是否说明了美国对亚洲地位的重新认识?

王义桅:应该说不只是亚洲。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都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体。这些地区有更多的机会,牵涉更多美国的利益,但是发展方向还没有确定,也带来更多变数。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美国希望能引导这些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也可以理解为美国面对亚洲的崛起,正在将政策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郭宪纲:外交官分布的调整反映了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一方面,亚洲地区综合国力在上升,欧洲却没有太大的变化。过去美国之所以向欧洲派驻了那么多外交官,是因为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核心是欧洲,不管是外交官还是驻军都是以欧洲为主。随着亚洲地位的上升,外交官从美国本土和欧洲调动也是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和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

余万里:这和美国在亚洲地区涉及的利益相关。最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美国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增派大使馆人员是客观的需要。

中印崛起 美国更重中国

记者:赖斯的演讲对中国和印度的关注显而易见,那么美国对中印两国的政策是平衡的,还是带有倾向性?

郭宪纲:肯定是带有倾向性的。虽然中国和印度都是第三世界大国,两国经济都持续发展,在国际社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在美国眼中两国是不一样的。

  美国认为,印度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和美国相近。因此美国制定对外政策时是带有倾向性的。对中国带着防范态度,甚至打压;对印度更加放心,认为可以利用印度的发展来制衡中国。

王义桅:从大国崛起的角度来看,美国明显更看重中国,但是同时也必须借助印度来平衡中国的影响。

  比如说,强调印度崛起的模式和中国不一样,暗示印度代表着一种所谓“成功”的发展模式。在美国看来,印度崛起和中国有两大不同点:首先,美国认为印度的意识形态与美国更接近;其次,印度的崛起模式更偏向内需型,如服务行业的拉动等,对美国带来的冲击相对小。

余万里:中印两国在美国外交政策中所处地位是不同的。从综合国力来说,中国比印度更加重要。但对美国来说,中国不是盟友国家,因此美国对中国一方面防范,一方面接触。

中日在争夺能源,韩国要继续旁观吗?

(2006-04-16)



  朝鲜日报网站刊登了韩国世宗研究所首席研究郑恩淑的评论。全文如下:

  最近,东亚地区一年四季都在激烈进行能源竞争。在韩国犹豫不决的时候,中国已于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石油消费国。相反,连接着中国7000公里国境的俄罗斯成为了世界第二位原油生产国和世界第一位天然气生产国。虽然东北亚国家与欧洲国家相比,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还比较少,但是东北亚国家也从俄罗斯进口大量原油。中国通过铁路进口西部西伯利亚产原油,韩国和日本进口库页岛产石油。根据俄罗斯政府发表的《能源战略2020》,目前还是处女地的东部地区将会成为中长期石油和天然气主要生产地。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和日本围绕东部西伯利亚输油管铺设问题进行了一场角逐,这则是预告无止境的资源竞争时代的指标。2001年7月,中国开始调查途径黑龙江省大庆油田的输油管道可行性之后,引发了中日游说战。第二年,日本提出了途径纳霍德卡(Nakhodka)的太平洋沿岸管道线路。2003年举行中俄首脑会谈期间,俄罗斯方面重申支持大庆输油管道。但是随后日本说服俄罗斯称,从西伯利亚能源开发和亚太地区能源市场开发的角度看,纳霍德卡输油管道更有利于俄罗斯,从而俄罗斯也表示赞同,并于2004年改变立场支持纳霍德卡输油管道。

  俄罗斯国营企业Transneft如果建设工程费用160亿美元、总长4000公里的输油管道,就可以每年向日本和周边国家供应8000万吨原油。日本将会提供140亿美元贷款用于输油管道建设,这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外贷款。之后,俄罗斯为安抚中国,提出了在纳霍德卡管道设分线,向中国供应原油的折衷方案,而最近中国为保住这个机会在尽最大的努力。上月,在北京举行的首脑会谈中,普京总统像是做补偿一样,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承诺,除输油管道以外,还将铺设两条天然气管道。

  在中国和日本中,俄罗斯将自己的石油资源多给哪个国家的问题,将会成为影响东北亚政治力量格局的重大变数。因此,所以,中国和日本提出超额费用,针对俄罗斯激烈展开建设输油管道的游说。

  但是同样位于东亚的世界第7位的石油消费国——韩国进口石油的70%依赖于中东国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韩国都不能旁观世界第二位和世界第三位石油消费国家——中国和日本围绕西伯利亚输油管道展开的角逐。韩国也像中国和日本一样,在9?11恐怖事件发生后,随着中东局势的不稳定,迫切感到进口多元化的必要性。这也是韩国应该重点关注东北亚地区唯一的能源供应国家——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探测,以及纳霍德卡输油管道引发的日本和俄罗斯之间的投资及供应协商进展情况的原因。韩国也应该照顾我们的同胞很多高丽人生活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国家。

央行个人购汇政策新调整 人民币可炒港股美股

(中国)千龙新闻网 (2006-04-16)



  据羊城晚报报道,4月13日,央行发布了六项外汇管理新政策,其中涉及到境内居民个人生活方面的有出境购汇和外汇理财两方面。

  央行此次新政规定,对境内居民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年度总额为每人每年等值2万美元(含2万美元)。一位银行国际部人士表示,2万美元额度内的,居民购汇时只需凭真实身份证明并申报用途就能在银行买,而超过2万美元的用汇,银行审核外汇管理规定的真实需求凭证后,也会满足个人购汇需求,这使得国内居民用汇变得比以前容易很多。银行人士表示,新政策将在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到时一些细节将变得清晰。

  在此次新政中,跟个人关系密切的还有这样两条,“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在一定额度内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在一定额度内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自有外汇,用于在境外进行的包含股票在内的组合证券投资”。

  “这意味着,国内居民用人民币就能通过银行投资于海外市场如美国债券市场等。早在去年,人行就已经在光大进行了此类理财产品的试点。此番新政只是将这个范围在银行间全面铺开。”光大银行一位理财师表示,该行去年推出的人民币结构性理财,市民可以用人民币投资,获得以美元支付的理财收益。之后有多家银行相继推出类似产品。

  通过基金或证券公司到国外股市炒股,则属于一项新开闸的政策。这意味着,老百姓不但能炒A股,还能炒H股(港股)、美股等,炒股的渠道也大大拓宽。“其实这在国外已经非常常见,比如美国投资者看好哪个股票市场都能去参与。”一位证券从业人士称

162亿美元采购大单美国仍然嫌少

(中国)和讯网  (2006-04-16)



  美国东部时间4月11日,在第17届中美贸易峰会(JCCT)上,两国达成的初步协议称,待技术性细节解决之后,中国将重新进口美国牛肉。鲍克斯提前得到一个礼物。这位参议员原先的计划是,争取在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为他的“牛仔”选民创造机会。

  2003年12月,美国发现首例疯牛病,中国随后禁止美国牛肉进口。从那之后,鲍克斯一直在寻找让美国牛肉再进中国的办法(详见本报2006年4月3日《把牛肉卖到中国 美国强硬》)。

  当然,感到惊喜的不仅仅是鲍克斯。对许多美国企业来讲,4月11日的JCCT,就像圣诞节对于小孩一样,具有某种狂欢的意义。只是他们比小孩要“贪婪”得多。

5项市场准入协议

  代表中国参加JCCT的,是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而代表美方的,是其贸易代表波特曼、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以及农业部长乔恩斯。这次JCCT峰会的主持人,由吴仪、波特曼以及古铁雷斯共同担任。

  吴仪的JCCT之旅始于4月3日。与她一同出访美国的,除了有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等众多官员外,还有来自100多个中国公司的老总。

  在4月4日至11日期间,吴仪拜访了美国13个州,她的代表团成员与美方各方代表,总共签订了107项采购合约,总价值达到162亿美元。

  这其中包括价值52亿美元的80架波音飞机、5.6亿美元的摩托罗拉通讯设备、17亿美元正版软件、接近6.5亿美元的汽车产品,以及3亿美元的加州棉花。

  4月11日的中美贸易峰会,无疑是JCCT之旅的高潮部分。当日上午,在美国商务部大楼,中美就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财经时报》从有关方面了解到,中国共签署了5项市场准入协议。除了牛肉进口的初步协议外,还包括医疗器材的准入协议、电讯市场的准入协议、第三代移动通讯标准(3G)协议,以及直销行业的准入协议。

  在医疗器材准入协议中,中国许诺在5月底之前,消除医疗器材检测标准上的差异;在电讯市场准入协议中,中国承诺调整相关法规中规定的“从事电讯服务业必须达到注册资本”的要求。

  在3G协议中,信产部部长娄勤俭代表中国承诺,所有的3G标准,都将能够受到公正的对待,“让电讯运营商自主决定选择哪个标准”。在发放3G牌照时,政府将保持中立的态度。

  在直销行业准入协议中,中国政府承诺,在新的行业规则中,包括在新的《邮政法》中,其监管环境,不会对外资直销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高科技贸易或放闸

  除了5项重要的市场准入协议,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上,中国向美国作出了6项承诺。

  在加入政府采购协议(GPA)方面,中国政府承诺将正式进行磋商,并在2007年12月之前提交政府采购目录(Appendix I)。另外,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钢铁行业的对话。

  对中国来说,最为重要的是,JCCT将设立中美高技术和战略贸易工作组,评估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控制问题,促进双方高技术产品的贸易。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举行第一次双边研讨会。

  在商务部研究员梁艳芬看来,这是此次峰会的重大亮点之一。“促进美国扩大高技术产品出口,是中国长期以来希望能够解决的问题。”她对《财经时报》说。

  实际上,造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除它所指称的汇率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一直奉行限制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的政策。最近两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增幅,美国只有欧盟的一半。

  对于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这次采购,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人民大学国关学院美国所教授时殷弘说,在贸易矛盾非常尖锐的时候,进行大采购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要解决自身的结构性矛盾。

继续向中国要价

  而此次JCCT峰会所达成的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规范国内某些行业的管理,调整经贸结构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长远来讲,更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规模空前的162亿美元的大单,还是取得的十几项重要成就,似乎不会让美国放松对中国的施压。

  “我们欢迎今天所取得的进步,但是,也将采取其他步骤来继续施压,推动更好地平衡两国贸易关系。”在JCCT后接受法新社采访时,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如是说。

  时殷弘提醒本报记者,中国此番表现出来的诚意,可能也会促使欧盟前来要价,尤其在欧盟耿耿于怀的市场准入方面。“中国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今天你向美国买了80架波音飞机,可能未来欧洲人会说,要利益均沾,你应该再买80架空中客车。”

  不过,梁艳芬对此持不同看法。

  “欧盟毕竟是25个国家,形成统一的对华贸易政策比较难。只能个别国家比如德国、法国等,分别跟中国谈判。”梁艳芬对《财经时报》说。

  这位研究员分析说,即便是波特曼对这次谈判感觉很满意,他也不会向媒体表示这种心情。“否则,胡主席访美的时候,他就不要提别的要求了。这是为下一步提新的要求做舆论准备,是美国惯用的做法。”
中国首季经济增幅逾一成

2006-04-16 2:30 pm



  (综合讯)明报消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表示,中国今年前三个月的经济成长按年升10.2%,进出口贸易增幅为25%。

  胡锦涛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北京会面时称,中国经济正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不希望追求过高增速,应着重发展效益和质量、增长方式转变和节约资源、改善环保及民生。

  早前,世界银行组织预期中国将受强劲出口贸易,投资保持较高水等带动,全年经济增幅可望达9.2%。
中国扩大东海油田工程 通知船舶禁航

2006-04-16 11:50 am



  (综合讯)中央社消息,日本媒体报道,中国海事局发出通告表示,为了东海平湖油田的扩大工程,中日中间线附近海域上,与工程不相干的船舶一律禁航。由于日本主张的排他性经济海域(EEZ)超过此线,预料此举将成中日龃龉的新导火线。

  中国海事局在网页上注记为三月一日的通告表示,北纬二十七度七分、东经一百二十四度五十五分到北纬二十九度四分、东经一百二十四度五十四分为止约三点七公里的带状海域,将设置海底油管、缆线,禁止一切作业以外的船舶进入。作业期间为三月一日起至九月三十日为止。

  有关此海域的天然气油田开发,三月初中日局长级协议中,日方提议共同开发中日中间线两侧的海域,但是中方提出共同开发钓鱼台群岛附近的海域,中日之间的交涉呈现僵局。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到目前为止,尚不知中国此举会对日本等国的船舶造成何种影响。中国事前完全没告知禁航一事,日本政府将要求中方说明。
日外相称今后对华贷款仅限于环境保护

2006-04-16 10:35 am



  (东京讯)国际在线报道,日本外相麻生太郎15日在广岛县吴市发表演说时表示,今后日本对华日元贷款仅限于环境保护。

  麻生指出,中国公害问题非常严重,日本政府可以准备一笔资金用于支援中国解决环境问题,也可以提供技术指导,中国方面也有这方面的需要,这有利于日中双方。

胡锦涛对日摊牌新战略

亚洲周刊

《亚洲周刊》最新一期毛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接见日中友好团体领袖,清楚显示改善中日关系的底线,寄望于日本国民及重视中日关系的政党、政治家,坚决反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不让参拜问题成为未来中日关系的政治障碍。
中国最高领导人胡锦涛藉会见日中友好七团体会长之际,提前向后小泉时代的日方领导人摊牌,全面展示中国对日新战略:坚持「以民促官」,扫除政治障碍,促进和平共处,互利双赢。不管是现任日本首相还是未来日本领导人,如果不放弃参拜靖国神社,中国绝不会恢复两国首脑会晤与对话。中国决意一硬到底,用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的原话称:「如果日本寄希望于在此问题上拖十年、二十年,中国照样奉陪。」

亚洲周刊首次作为国际华文媒体随日本国会记者团同行采访日本日中友好七团体负责人联袂访华,零距离观察了解到中国在今年日本政局领导人行将更替之际,提前「摊牌」,宣示中国对日关系新战略的决策内幕。据北京高层消息人士对亚洲周刊说:「监于小泉上任以来不顾中方苦口婆心的劝告,一次又一次执意参拜靖国神社的政治现实和今年九月日本行将选出新领导人,北京经反覆斟酌研讨,确定了发展和改善中日政治关系的新思路,即寄希望于日本国民,寄希望于日本民间友好团体,寄希望于重视中日关系的日本政党和政治家,把中国坚决反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底线』显示清楚,不要让它再度成为未来中日关系的政治障碍。」

三月三十一日晚,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在钓鱼台设宴款待日中友好七团体访华团时,更把中国高层的决策演绎得淋漓尽致:「胡锦涛主席的重要讲话,既是对日本国民的直接喊话,更是向后小泉时代日方新领导人的选举发出预警,提供抉择,寄希望于未来。」

这次由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高村正彦、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平山郁夫、日中协会会长野田毅、日中经济协会会长千速晃、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乔、日中友好会馆会长林义郎以及理事长等二十六人组成的日本七团体访华团于三月三十日至四月一日联袂展开的友好之旅,受到中方高规格的接待,访华团的车队被定位国宾车队,与中日友协等六大团体会谈也被安排在人民大会堂。当中方得知原先决定安排接待并由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的时间因桥本龙太郎访问墨西哥而有冲突时,主动调整接待时间,这在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民间团体的日程安排中尚属鲜见。

三月三十一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了日中友好七团体的会长。胡锦涛不仅亲自与七团体的每一位会长、理事长握手表示欢迎,还将原定长达一小时十五分钟的会谈再延长了二十分钟。在会见中,胡锦涛听取了每一位会长的发言后,再就改善与发展中日关系作了讲话。

早前,日本媒体均透露「口风」称胡锦涛不会在会见日中友好七团体负责人时谈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不料胡锦涛恰恰藉此机会明确、坚定地向日本「摊牌」:「中日政治关系出现的困难局面,责任不在中国方面,也不在日本人民,症结在日本个别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伤害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只要日本领导人明确做出不再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决断,我愿就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与日本领导人进行会晤和对话。」

胡锦涛同时直率地指出:「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损」,强调了中国「以史为监」,重视和发展日本民间以及友好团体推动中日关系的重要作用、「以民促官」的新思路。

战后中日关系逐步正常化与发展,首先是以中日民间接触的方式,开始慢慢突破层层障碍和美日政治围堵。从一九五二年六月中国贸促会与日本三团体签订第一次民间贸易协议后,在「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下,逐步从贸易发展到「乒乓外交」、「梅兰芳京剧」,直至一九七二年中日恢复外交后的「官民并举」。其间中日关系也多有摩擦与问题,如教科书问题、钓鱼岛乃至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但基本上均在中日民间友好力量的呼吁下,没有使中日关系陷入僵局。

至二零零一年小泉执政成为首相并连续参拜靖国神社,致使中日关系陷入了「政冷经热」的怪圈。中方也在政治层面做了许多工作,却难以奏效。温故知新,中国方面决意最大限度地通过扩大与日本民间的交流,推动新的「以民促官」,打破中日政治僵局,走出中日关系发展的怪圈。

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宋健将中国对日关系的新思路解析为「中日两国的民间团体,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越应该坚定信念,发挥我们的优良传统,为维护中日友好的大局,推动两国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交流作出努力」。

中国方面同时还将新的「以民促官」方略具体落实在四个方面:一是努力推进政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二是稳定和发展经贸交流,努力扩大互利双赢合作局面;三是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友爱友谊;四是加强青少年的交流,培养中日友好事业接班人。对此,日本七团体积极回应,表示可以将今年列为中日间大力开展民间各层次友好交流与合作之年。

中国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在接受亚洲周刊专访时说:「当中日关系出现一些问题时,我们依靠民间团体的合作,依靠人民意志的表现,总能够找到一个新的出路,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在分清历史是非的基础上,中日双方都要清醒地形成面向未来的共识,毕竟中日未来的一百年要比过去的一百年更重要。」

静观现实,预警未来,软硬兼施,「以民促官」,制约进入后小泉时代的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这个由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具体策划、北京驻日大使王毅等积极参与形成的中国对日政策新战略「亮相」后,在日本各界引发强烈反应。日本国际贸促会会长桥本龙太郎、日中议员联盟会长高村正彦和日中协会会长野田毅分别向亚洲周刊表示,稳定发展中日关系对日中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胡锦涛直率的谈话,亮明了中国在解决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上的底线,「我们将坦诚接受,并视为对日本的一个重要信号,作为日本领导人应该予以积极回应。具有各自传统的日本民间团体,将继续为维护两国先贤开创的友好合作关系做出努力,包括扩大推进民间经济贸易,建立日本年轻议员定期访华等」。

超越一切分歧背后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则对胡锦涛的讲话表示异议,他对记者称:「如果参拜就拒绝首脑会晤,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国家之间总会有一些意见分歧,应该做的是超越这一切去发展友好关系。」日本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和外务大臣麻生太郎也批判中国把靖国神社问题作为恢复首脑会谈的条件。

安倍晋三认为,中国不应将参拜问题外交化、政治化、经济化。麻生则表示,作为代表国家的总理大臣,外国越是介入,问题越难办。日本最新的舆论调查显示,有近百分之七十八的日本国民认为,目前的日中关系应该加以改善。胡锦涛的讲话不仅使靖国参拜问题成为今年九月自民党总裁即首相选举的焦点,而且也将成为日本民众的热门话题。

胡布会:合作大过分歧?

--------------------------------------------------------------------------------



● 于泽远(北京)

  去年因飓风而被推迟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行程将于本月18日正式启动。根据中美双方的精心安排,胡锦涛先到西雅图给美国工商巨头送去大额定单,再去白宫接受由美国总统布什主持的21响礼炮欢迎仪式。他还将在布什的母校耶鲁大学发表演讲,重申中国的发展对美国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尽管中美双方对胡锦涛访美是属于“国事访问”还是“工作访问”存有歧见,但中国外交部几天前已高调宣布胡锦涛之行是“国事访问”。中国对访问名分的坚持并不仅仅是为了“争面子”,也是要通过名分强调这次“胡布会”的重要性大于两人在其他场合的会面。鉴于美国特殊的国际地位,胡锦涛这次访美可说是中国今年最重要的外交活动。

尼逊在毛泽东面前谦恭

  事实上,自1972年美国总统尼逊访华打破隔绝中美22年的坚冰后,元首会晤向来是中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巨变,两国元首会晤的形式和心理也有不小的变化。

  1949年10月中共建国后,中美经历了20多年的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那时的中国基本处于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状态,不仅不把“美帝国主义”放在眼里,就连一度是“老大哥”的苏联也照样骂成“修正主义叛徒”。

  倒是美国急于从越南战争中脱身和遏制苏联势力的膨胀,主动寻求同中国改善关系。1972年2月21日,尼逊飞抵北京,开始他“改变世界”的中国之旅。当时,贵为美国总统的尼逊不但对中国的接待规格没有特别要求,甚至不清楚能不能见到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而他在毛泽东面前表现出的谦恭让所有中国人感到荣光。

邓小平征服美国媒体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随后,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成为第一位踏上美国领土的中共最高领导人。

  邓小平在美国亲吻儿童,戴牛仔帽,以他的才华、幽默和温和征服了美国媒体,大大改善了共产国家领导人传统的僵化形象。邓小平访美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中美关系范畴,成为中国正式走向改革开放的起点。

  1980年,中美签订了大约三十多个协议。随着中国开放步伐的加快,中美不仅在政治、经贸领域展开合作,美国电影、电视剧也风靡中国。中美关系进入一个类似于久别重逢的“蜜月期”。

“韬光养晦”

解四次危机

  但好景不长,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让中美关系跌入低谷。随之而来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也使1990年代后的中美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一方面是失去苏联这个头号对手的美国对中国的需要程度大为降低,另一方面却是改革开放没有回头路的中国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依存度不断加深。换句话说,中国对美国的需要已经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需要。

  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新变化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毅然放弃把意识形态同国家利益混为一谈的传统思维,以“韬光养晦”的务实态度顺利化解了中美关系出现的四次危机,即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后中美关系的急剧恶化,1995年台湾总统李登辉访美带来的“台海危机”,1999年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带来的危机,2001年中美军机在南海相撞引发的危机。

  由于四次危机主要以中国作出较大的妥协才得以结束,加上美国在人权、贸易、知识产权等领域动辄指责中国,以及明里暗里纵容“台独”,许多中国民众对美国的盛气凌人和中国的“退让”感到十分不满,不少人怀念起毛泽东时代那种“人穷志不短”的豪迈气概。这种“怀旧”情绪让坚守“韬光养晦”方针的中国领导人承受很大压力。

  但中国领导人十分清楚,过去10多年来,看似软弱的“韬光养晦”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实惠,而经济高速增长又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事实上,今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已跃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远非尼逊访华时代的中国所能比拟。

  因此,尽管美国在胡锦涛访美前仍在人民币汇率、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频频给中国施压,尽管中国国内要求对美态度强硬的呼声时有所闻,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不会放弃“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而将力争把“胡布会”变成一场展示合作,解决分歧的“双雄会”。

  相信性格直率的布什也不会意气用事,让这次来之不易的“胡布会”成为展示中美分歧的场所。毕竟,他要面对的是一个正在崛起大国的元首。

“教皇希望到中国访问”


教皇为擢升枢机的香港主教陈日君戴上指环
香港媒体周二(3月28日)报道说,教皇本笃十六世在梵蒂冈接见擢升枢机主教典礼的观礼团时表示,他会去中国,但时机要看天主的旨意。

已故前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曾经到过世界多处地方访问,但从未踏足中国。

到目前为止,中国与梵蒂冈教廷还没有正式外交关系。教廷其中一个目标是恢复与中国的关系。

香港的观礼团前往罗马是参加包括香港教区主教陈日君在内的擢升枢机主教典礼。

香港观礼团成员包括总部设在香港的《苹果日报》老板黎智英,他对教皇说:“请你到中国为我们带来爱和民主。”(Please come to China to bring us love and democracy)。他引述教皇回应说:“我会来的。”(I will come.)

有关的对话,成为了香港《苹果日报》的头条新闻。至于教皇何时到中国访问,香港媒体引述香港教区副主教陈志明说,教皇表示这要看“天主的旨意。”(God's wish.)

梵蒂冈的外交大臣上周六(25日)曾表示,教廷与中国建交时机已经成熟。

在无神论的中共建立政权后不久,罗马教廷于1951年被迫与中国切断关系。

在中国,天主教徒只能够到政府认可的教堂做弥散。但有数以百万计的天主教徒参加效忠罗马教廷的地下教会。


胡锦涛谈经济:速度过快


中国大陆广阔的市场吸引大批台商
中国国家主席、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快表示担忧。

胡锦涛星期天(4月16日)在会见两岸经贸论坛的代表时表示,中国经济第一季度增长10.2%,但是"我们不希望也不追求有过高的速度"。

他还说,中国看重的是"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和民生的改善。"

过去三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

中国领导人担心,过快的经济增长将导致通货膨胀,盲目投资,使已经负债累累的国有银行背上更多的坏账。

在此之前中国国务院宣布,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等问题。

人民币升值压力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因此而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官方预计今年8%经济增长被认为过于谨慎

本周,胡锦涛将前往美国访问。预计美中之间严重的贸易失衡将是胡锦涛与布什的会谈重点。

根据美国的统计,2005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金额创纪录超过2000亿美元。

上周五(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第一季度贷款额增加1.26万亿元,占到全年贷款增长目标的一半。

分析人士预计,中国因此将会采取货币紧缩政策。

这些政策对中国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是否能起到调控作用,还需进一步观察。


张新宝:中国土地违法现象严重


中国农民并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中国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局长张新宝周六(15日)表示,当前中国土地违法反弹现象比较严重,执法形势相当严峻。

据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张新宝表示,自1999年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00多万件,涉及土地面积约500万亩。

他说,地方政府违法占地问题相当突出。凡是性质严重的土地违法行为,几乎都涉及地方政府部门或相关领导。

张新宝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只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却不考虑发展也要依法办事,牺牲的往往是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此外,随着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力度的加大,一些地方不敢公然违法,便开始钻空子、打擦边球,使得土地违法形式出现多样化趋势。

张新宝表示,虽然土地违法的新特点为执法带来了一定难度,但国土资源部门将加强土地使用监管,尤其加大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力度。

BBC记者报道说,目前因征地引起的农村群体式骚乱事件,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妥善解决征用农民土地引发的冲突,是保障中国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加拿大关注中国商业间谍活动

2006-04-16 12:05 pm



  (综合讯)BBC中文网消息,加拿大外长麦凯星期六(4月15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加拿大当局对中国商业间谍活动深表关注。

  在采访中,麦凯表示加拿大当局掌握证据显示中国商业间谍在加拿大活动颇为活跃

  他说:"我们希望(对中国)发出信号表示我们想讨论这个问题,并继续在恰当的时间继续向中国方面提出这个问题。"

  但是法新社报道称,加拿大外交部官员拒绝向法新社记者透露加拿大是否会就中国商业间谍活动采取行动以及会采取何种行动。

  目前执政的保守党去年仍是在野党时曾经要求当时的自由党政府对1000名据怀疑可能是中国间谍或线人的人采取行动,这些人多数都是留学生、华裔科研人员和商人。

  这一数据是去年叛逃的前中国驻悉尼领事馆官员陈用林和天津国内安全保卫局官员郝凤军提出的,不过一直受到中国政府的强烈否认。

  加拿大情报局一份2003-2004国会报告称,外国间谍企图窃取加拿大间断科技危及加拿大国家安全,但是报告并未指明中国。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