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4

胡锦涛非洲行 首站摩洛哥

胡锦涛非洲行 首站摩洛哥


BBC非洲事务编辑 班福德
卡萨布兰卡



胡锦涛三年来第二次访问非洲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星期一(4月24日)对非洲展开一个星期的访问,这是他三年前担任国家主席以来第二次访问非洲。

在非洲访问的第一站,摩洛哥希望胡锦涛的访问能够让摩洛哥成为非洲对华贸易的商业平台。

中国与摩洛哥正在讨论一个合资案,让中国产品利用摩洛哥的材料和劳力在摩洛哥制造,从摩洛哥出口到欧洲和非洲。

摩洛哥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距离西班牙只有数十公里距离,与欧洲的关税限制将在2010年开始逐步放松,在摩洛哥生产对进入欧洲市场相当有利。

贸易和石油

分析人士指出,访问凸现中国确保从非洲取得能源和贸易的重要性。

胡锦涛在2004年访问了阿尔及利亚,加蓬和尼日利亚,这一次他访问非洲的首站是摩洛哥,然后是尼日利亚和肯尼亚。

此前,胡锦涛访问过美国和沙特阿拉伯。

胡锦涛到非洲访问,送出明确信息表明中国和非洲已经成为天生的伙伴。

中国的经济发展快速,急需石油、天然气、棉花、钴矿和木材。

非洲拥有丰富天然资源,但是需要别人协助来开发这些资源,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非洲战略

胡锦涛是今年中国政府访问非洲最高级的官员,此前,中国政府的其他官员已经在非洲各地来回穿梭,为胡锦涛的访问做准备。

从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到南非和赞比亚,中国官员和非洲各国政府设立或签订贸易协议。

胡锦涛访问的首要目标是贸易和石油:

在摩洛哥,胡锦涛将与国王穆罕默德六世会面,签订一连串的合作协议,促进贸易关系

在尼日利亚,价值20亿美元的交易已经获得批准,中海油公司将取得一个海上油田的45%的股权。

在肯尼亚,中国是包括乡村地区在内的肯尼亚电气化的重要伙伴,估计中国公司也开始在那里寻找石油。
许多非洲国家欢迎中国人做生意的模式:不会把经济活动与政治条件联系在一起。

西方人权团体因此表达担心,国际社会努力促使非洲一些腐败滥权的政府进行改革,但是中国却为他们提供了保护伞。

胡锦涛结束对沙地的访问 续程摩洛哥

  (达曼讯)新华网消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结束了对沙地阿拉伯的国事访问,今天上午离开东部城市达曼,前往摩洛哥访问。

  在沙地首都利雅得访问期间,胡锦涛主席同阿卜杜拉国王举行了会谈。双方就推动两国战略性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胡锦涛还在沙地协商会议发表了演讲,全面阐述新世纪中国发展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政策和主张。

布胡会——台湾观点


● 蔡逸儒

  这个月最先是写了马扁会,接着又来了连胡会,现在又有个场面更大、影响更深远的胡布会,可以说是从台湾内政写到两岸问题再谈到中美台三边关系。

  这次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美国之行,从西雅图到华府再到耶鲁大学演讲,虽说其中有些凸槌的地方,如翻译舌人表现不尽如人意、法轮功女记者在场抗议、美方礼宾官员错称演奏中华民国国歌、胡锦涛在仪式尚未完全结束前就离开礼台,但这些应该都不是蓄意让对方难堪的小节,而且基本上错不在中方,所以整体看来还算是一次相当正面、成功的访问。

  先说华府的布胡会谈,双方都表达了善意,强调愿意努力透过和平的对话和合作方式,加强双边关系,解决彼此之间的歧见。安全议题有从伊朗核武扩散到朝鲜半岛问题;经贸问题从人民币的汇率到开放市场,从技术转移到保护知识产权到降低贸易逆差,都在讨论范围之内;在两岸问题上,双方虽有部分交集,但仍然各说各话。

  另外,布什总统还主动提及中国大陆的人权、民主发展及人民的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等等,但胡锦涛也不是省油灯,在答复记者询问有关中国大陆民主发展问题时,马上就来一记回马枪,表明了北京的立场。

中美双方守住政策底线

  

  基本上,中美双方都守住了自己的政策底线。虽说双方在具体的事务上确实没有太大的让步或实质性的成果,但彼此都尝试让对方确实理解自己的善意、理性与关切的重点。

  中国方面一再强调,要和平发展和双赢共荣。笔者以为,北京的一个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澄清美国的疑虑,表明中国的成长、茁壮不会是个威胁,而且北京也无意挑战美国的霸权。

  至于美国方面,则表达了乐见中国成长、开放、融入国际主流社会、接受国际行为规范、扮演负责任的角色,同时美国也期待中国更为开放、合理,让人民享有更大的自由。美国电缆电视新闻网(CNN)白宫记者就曾正确的指出,布什是在间接告诉美国人民,中国的成长不必然就是威胁,也可以是更大的机会和挑战。

  两岸问题当然一直是台北关切的重点。但一如所料,中美双方并无出人意外的举措或谈话。在布胡会前,台北本有上、中、下三种评估。上焉者是布什在胡锦涛面前称扬台湾的自由、民主、活力。但明眼人都知道,在陈水扁的废统行动之后,布什没骂他就不错了,若还想要布什说台湾的好话,就实在有点不切实际了。中性的看法是,布什只重复美国的基本立场,不再有伤害台湾的其他言行出现,事后证明果然如此,台北算是松了一口气。下焉者就是,布什再度口出重话,羞辱陈水扁,说他是个麻烦制造者,或是诸如再重复克林顿时期的对台三不政策(不支持台独、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参加以主权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组织)等等,好在这个最坏情形也并未发生。

  再谈到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内容,帮他准备文稿的幕僚、学者表现可以说是可圈可点。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文明有充分的认识和信心,对国际政治和中美关系也有相当的理解。虽说内容所涉及的都是一般性的概念与原则,但以胡锦涛的身份,本来也就只应该就宏观的层面,用更高的视野来探讨中国本身以及中美两国未来的发展。

  

胡锦涛的幽默与自信

  

  而且,胡锦涛在最后的问答过程中,也表现了适度的幽默与自信。他反复强调,对世界而言,中国的成长非但不是威胁,反而是机会。至于他针对中国正在进行政治改革的解释,外界显然不会全然同意,甚至有人认为他对民主的认知还有加强的必要。不过他也重申中国的基本立场,表明北京愿意学习,但不会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由此可以再度看出,北京还是有自己的价值选择。

  客观的来看,胡锦涛这次美国之行确实没有在具体问题上有实质性的让步或成就,但应该是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中国全心全意的追求和平发展,而且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北京既无意也不会惹事。国际和平、国内和谐、两岸和解是中国当前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中国将按照自己的步伐、发展目标与需要,来进行有计划的改革。

  其实胡锦涛此行所传达的信息,同中国目前正要推动的十一五计划中所宣示的宏观立场和微观作法,是相当一致的。简单的说,不管就政治或经济层面而言,北京现在所采取的方式就是控制型的发展和改革,而美国的那一套不必然就是全对的或唯一的选择。

  ·作者是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6-04-24


中国是世界的中间阶级

--------------------------------------------------------------------------------



● 包淳亮(台北)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经常得向各国同侪解释中国的定位和理念。由于其他文明并不容易理解“和谐”、“大同”等中国式观念的神髓,“解释中国”成为一桩复杂困难的任务。愚见以为,“世界的中间阶级”既是当前中国的现实,也是中国当前的价值观基础,同时还是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理路所在。

  我们可以从许多指标认识到,中国在现实上已成为世界的中间阶级(middle class)。

  例如,世界银行出版的《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计算了全球的贫富差距状况,指出了相对性的贫富差距缩小现象。此一差距缩小的观点,乍看之下,似乎与许多人所强调的,世界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的“常识”有所不同。

  然而,无论是从健康(预期寿命)、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龄),或者在较小的程度上,从收入(购买力平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来计算,世界的不平等确实正在缩小。而其原因,则是由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的发展,使得上述各项统计上贫富国家之间的“双峰”分布,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逐渐转变为“单峰”的连续分布,世界的“中间层”于焉出现。

  

中国更倾向于和平与发展

  

  中国从赤贫的“贫下中农”转变为“中间阶级”,既得利于稳定且以发展为重的政治环境和政策取向,其结果也使中国更加倾向于和平与发展。

  从1950到1970年代,中国是世界的“革命者”,以打倒“帝国主义”的剥削为使命,有些自命不凡,让地球村内的“权贵”颇觉不安。1980年代,中国虽然已经逐渐开放,但阮囊羞涩的国家处境,使得中国在心态上还有些“农民工”的浮躁。到了新世纪,中国已成为地球村里的小工头、小老板,虽然与村内的地主权贵还有一些差距,但身份地位都已同过去极为不同。

  颠覆新秩序的世界革命,对于逐渐成为秩序内成员的中国来说,已愈来愈不具有吸引力。就像英国《经济学家》在不久前所引述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人已经超过美国人,成为世界上最主张市场经济的国民。

  然而,身为中间阶级的现实,又使中国比起那些权贵之家,更主张世界的民主。与权贵阶层坐享其成、盛气凌人不同,中国的世界观是中间阶级的勤劳致富,因此就像各国的中间阶级一样,中国的政治观更具有全球的平等意识。

  中国一方面有意愿积极维持当前的全球化秩序,而另一方面则对国际弱势更能感同身受,从而更愿意将心比心的进行国际性“慈善事业”。所有这些,既像是一个奉行市场经济国家内部中间阶级的利益所在,也像是这种阶级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

  基于上述,我们可以用“中间阶级”这种经济语汇,来向人们回答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的“企图”或者中国的定位之类的疑问。当人们对于中国的经济地位、价值取向和国家政策有了基本的认识,了解到中国的“阶级利益”包含着许多善意和合作的可能之后,再让我们谈些更大的题目,例如世界大同。

·作者是中国科技大学(台北)助理教授

糗大了! 胡布会切尼居然偷空打小盹 还被拍到(图)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1号在白宫总统椭圆形办公室于总统布什会晤时,美国副总统切尼被拍摄到一人在角落里打盹,而当时国务卿赖斯等高级官员正在专心的聆听演讲,而要求切尼下台的呼声又再度响起。
  切尼当时被记者拍摄到好像在打盹的神情,虽然他辩声自己正在看笔记,但过去就经常有传言称他会以健康为理由辞职。
  为免在11月的美国中期选举失利,共和党内部正敦促美国总统布什弃车保帅,以国务卿赖斯取代副总统切尼,甚至炒掉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才能挽回布什政府日益下跌的民望。
  美国共和党人认为白宫上周的小型人事变动,未能根本改变白宫形象,共和党仍然可能在美国中期选举失利,失去国会的控制权。布什必须牺牲一名或以上重臣,才能让选民相信布什愿意有新的开始。
  共和党顾问埃德蒙兹认为白宫未能察觉共和党已身陷绝境,他说:“我从未试过与那么多灰心丧气的共和党人交谈,总统甚至阻止作出轻微改变,表示完全满意现有管治班子,他甚至没有预留变更人事的空间。”
  布什传记《Rebel in Chief》(反叛者统帅)的作者巴恩斯表示,白宫要作出彻底的人事变换,人们才会对布什的第二届任期另眼相看,他相信切尼应为保全大局选择自行辞职。巴恩斯说:“布什总统必须做一些惊人或引人注目的事,例如以赖斯出任副总统。”

  巴恩斯称最佳方案是布什对外宣布“切尼将成为顾问,我有事会打电话请教他,但我将挑选可能成为美国下任总统的人选替代切尼。”
  支持者认为布什必须拿出自己是“决定者”的气魄,炒掉一些高级官员而非包庇他们。巴恩斯说:“假如民主党控制参议院或众议院,共和党将面对死亡或动荡,这对布什糟透了。”
  民主党若胜出中期选举,最低限度会阻挠布什的法案通过,直到2008年总统任期届满,甚至可能动议弹劾布什利用虚假借口带领国家发动战争。

白宫迎胡锦涛 切尼打瞌睡狼狈相曝光

(新加坡)新明日报 (2006-04-24)



  (综合电)长期表现令国民不满、近日更被指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白宫期间打瞌睡的美国副总统切尼可能乌纱不保。

  不过切尼辩称,他当时在低头看笔记。外界盛传,健康因素可能成为切尼请辞的理由。

  胡锦涛上周四到访白宫,与布什在椭圆形办公室会见记者期间,切尼被人拍摄到在后排打瞌睡的狼狈相。

  《星期日泰晤士报》引述接近白宫人士透露,共和党人正要求总统布什将切尼撤职,以国务卿赖斯取而代之,认为这样才能显示布什有重整领导班子的决心,避免共和党在11月的中期选举失利。

  共和党人相信,只有布什弃车保帅,将切尼或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祭旗,国民才会相信布什认清当前的问题,并认定白宫近日的小规模改组根本搔不着痒处。

  促布什委赖斯接任

  身兼布什传记作家及记者巴恩斯表示:‘要人们重新眷顾布什政权,一定要作出重大人事调动。’他以接近白宫人士的身份透露,相信切尼会为了布什自愿下台。他又指:‘总统要做一些惊人之举,例如委任赖斯上位。

亚洲股市飙升引发忧虑

(英国)FT中文网 (2006-04-24)



  亚洲股市大幅上涨,推动股指于上周达到16年高点,这也正加深人们的担忧:过高的估值、不断上升的利率以及外国投资者胃口渐小,可能使该地区长时期的牛市告一段落。

  分析师和投资者表示,受亚洲经济和企业状况明显改善的驱动,在亚洲股市经历了3年多的上涨后,市场可能将进入一个不稳定时期。

  “最好的情形是……市场可能在接下来6至9个月的时间里稍事休息,并呈横向走势。”汇丰银行(HSBC)泛亚证券策略师加里?埃文斯(Garry Evans)在最近一篇报告中写道,“亚洲股市投资者应更加谨慎。”

  分析师强调,目前亚洲这轮牛市行情,证明了该地区经济和金融业的复苏。此前该地区遭受了1997至199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受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及2003年非典病毒的沉重打击。

  他们认为,亚洲股市的波动性和风险降低,以及该地区强劲的经济表现,使之成为资金充沛的外国投资者所青睐的市场。

  “亚洲还从未有过这么好的状态,”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亚太区首席股市策略师白怀硕(Spencer White)称,“目前具有增长机会的股票并不多,但有太多的资金试图发掘这种机会。”

  根据新兴投资组合基金研究公司(Emerging Portfolio Fund Research)的数据,亚洲新兴市场今年已从海外净吸引130亿美元以上的新投资,超过新兴市场资金流入总量的50%。

  日本也得益于大量的外国买盘,随着海外基金经理开始利用日本经济尚处于复苏的初始阶段而入市,日本吸引了逾32亿美元的新投资。在这些买盘的推动下,日本东京证交所指数(Topix)本月早些时候已创下14年高点。
首次中国-巴西财政副手级对话会华盛顿举行

2006-04-24 10:30 am



  (华盛顿讯)新华网消息,首次中国-巴西财政副手级对话会议2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双方就两国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发展战略、金融部门改革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正在华盛顿出席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的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李勇,与巴西财政部副部长路易斯·佩雷拉共同主持了此次对话,两国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高级官员出席会议。

  对话会议在坦诚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强调,本次对话会议对两国在宏观经济和财金领域加深了解与增进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双方表示愿意在中巴财政对话框架下继续加强合作。
IMF改革 中印等国发言权增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应该进行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批准重大改革方案,会员国中新兴市场国家发言权将增加。

基金组织的184个成员国批准了改革方案,加强了基金组织对各国货币兑换率的政策监管。

改革方案还包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程序中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的声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目前正在美国华盛顿开会。

基金组织面临越来越多的呼声,要求组织改革,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经济。

危机预防

英国财政大臣布朗目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制定委员会主席,他在会议后表示,61年历史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需要更好的适应现今的全球环境。

"我们决心要让基金组织更适应全球经济,更能因应挑战,这些挑战与1945年基金组织成立当时的挑战很不相同。"

"尤其是基金组织必须更着重于危机预防,而不是危机的解决。"

汇率监管

加强基金组织对汇率的监管受到美国的欢迎。

美国与中国贸易逆差高达2,020亿美元,美国政治人物和制造业指控中国政府低估人民币汇率,以刺激出口成长。

但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此前警告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应该干涉主权国家的货币政策。

投票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说,政策制定委员会已经要求他提出成员国投票分配的改变方案。

"我多次提到应该增加一些国家的投票权,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投票权,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基金组织的决策过程中的角色能够匹配他们在世界经济体系上日益增加的重要性。"

印度中央银行行长说,"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应该得到应有的地位。"


周小川:IMF不应干涉中国货币政策


周小川认为外汇机制是国家内政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星期六(4月22日)表示,虽然中国欢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监督国际经济,但是仍认为IMF不应该干涉主权国家的货币政策。

周小川表示,基金监督应该以促进货币兑换和金融稳定为目标,并尊重IMF各成员国在货币兑换机制方面的自主权。

他说:"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符合自己经济发展的货币兑换机制。"。

美国一直希望IMF加强对货币兑换率的监督。七国集团财长在星期五也对此表示支持。

美国一直在向中国施加压力,希望中国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美国认为中国认为压低了人民币兑换率,并因此造成两国贸易上中国取得的巨额顺差。

中国在去年7月放弃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挂钩,在一定的控制下放宽了人民币兑换机制。人民币对美元的兑换率随即上升了2.1%。

但是在随后的9个月中,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只升高了1.16%,美国对此感到相当的不满。

七国集团财长在星期五发表的联合公报中一反常态地点名中国"尤其"需要增加货币政策灵活性。

中国此前在IMF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的讨论方面一直保持沉默,但是周小川打破了这一沉默。

他表示,基金监督的目标应该是检验有关成员国的宏观经济是否符合维持该国以及国际经济稳定性的目标相一致,而货币兑换政策只是宏观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德国总理默克尔五月中旬访华
法新社柏林电: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五月中旬访华,启程日期定在5月21日,截止日期为5月23日。这是副政府发言人托马斯·施蒂格周一在柏林公布的消息。预计默克尔将访问北京和上海两站,并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举行会晤。联邦经济部长格罗斯也将率代表团随同默克尔出访中国。具体行程安排目前尚不清楚。
美国康宁在北京建设玻璃基板生产线
路透社上海电:世界上最大的TFT-LCD玻璃基板制造商美国康宁公司(Corning)选择在北京落户,建设一条玻璃基板生产线。上个月,康宁公司向路透社透露,首期投资为1亿美元。整条生产线落成大约需要10亿美元。

与教廷关系生变? 台外交部:局势没改变

2006-04-24 5:40 pm



  (台北讯)中广新闻消息,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大陆即将和天主教廷建立邦交。消息传回台北,台湾外交部还是重申:教廷方面话说得很清楚,就是的确在跟北京对话,也会将接触的结果告知我方。

  但在双方对宗教自由的认知仍有差距的情况下,关系一直没有突破。

  台湾外交部发言人吕庆龙说,梵帝冈与大陆的对话早就开始了,教廷也承诺有新讯息会告知我方,但到目前都没有。

  他也说,双方无法建交的最大关键,还是宗教自由。至于台湾会不会先跟教廷协商未来断交之后的关系模式,吕庆龙则说,我方始终密切观察,但现阶段不会谈这部分。

华邮报道 北京与梵蒂冈接近达成建交协议

(2006-04-24)



  中时电子报报道,近来有关中国大陆与梵蒂冈建交的传闻甚嚣尘上,华盛顿邮报在头版头条新闻报道说,中国大陆与梵蒂冈接近达成建交协议。小标题则指出,梵蒂冈与台湾断交或许是与大陆建交的关键因素。

  这篇大幅的报道,在头版刊登两张天主教徒在西安太原和北京的照片,再转内页以几乎三分之二的版面报道。报道中除了刊登香港枢机主教陈日君的照片,另有三张天主教徒虔诚祈祷的镜头。这项报道说,在经过超过半世纪的敌对後,中国大陆和梵蒂冈逐渐接近关系正常化的阶段,而这项历史性举措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一千万大陆天主教徒的生活。

  报道说,有迹象显示双方正在消除建交的主要障碍,那就是梵蒂冈愿意与台湾断交,与北京建交,而这是双方协议保障教会在中国大陆地位的一部份。

  报道引述陈日君的话说,梵蒂冈愿意放弃和台湾的关系,代表了中国政府的一大收获,这也是北京决定减少对教廷敌意的主要动机。

   陈日君是罗马天主教会在中国大陆最高阶级的神职人员。邮报又说,有分析家指出,北京和梵蒂冈修好的会谈,显示大陆努力和全球其他国家建立正常贸易关系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系,这些国家包括中美洲的天主教国家,而这些天主教国家目前都与台湾维持外交关系。

大辩论
  施琅挑战郑成功

--------------------------------------------------------------------------------



● 叶鹏飞(北京特派员)

  突出“统一祖国”主题的中央电视台强档连续剧《施琅大将军》,由于浮现了艺术和历史为政治服务的文革幽灵,不但在大陆的互联网上引发激烈讨论,也影响了大陆积极营造的两岸和谐气氛。

  37集的《施琅大将军》,投资人民币2000多万元(398万新元),由福建电影制片厂摄制,总导演宁海强来自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背后得到国务院台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共福建省委、中央电视台的支持。

  据官方媒体介绍,电视剧“讲述了著名爱国将领施琅将军成功统一国家的历史过程,艺术地再现了施琅将军为平定台湾,实现国家统一,贡献毕生精力的英雄壮举”。

  最关键的是,“故事内容、人物刻画充满了弘扬国家尊严、民族精神的震撼及艺术感染力,对两岸同胞正确认识台湾历史,积极促进祖国统一具有现实意义”。

  电视剧从3月27日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即刻引起了各方舆论的讨伐和辩护。

  在儒家传统政治道德观念中,施琅因一降再降被老百姓视为汉奸、被清廷定位为贰臣,但是连续剧却完全颠覆了这套是非价值,而且最先倡议剧本的居然是被视为“大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中国社科院儒教中心秘书长、儒学思想刊物《原道》杂志创办者和主编、广东信孚国学院院长陈明,引发了儒家是否还代表特立独行的批判精神的质疑。

  反对《施琅大将军》,现旅居美国的大陆学者李泽厚在接受《原道》编辑、儒学联合论坛总版主予沉访问时说:“对待传统的伦理道德,我们要继承其抽象的精神,要肯定它具有超越具体条件、情境的绝对性。从人类的历史总体来说,道德精神具有独立的价值,不随时代条件和情境而改移。”

  支持连续剧的网友则认为,当贰臣问题与统一问题同时发生并冲突时,贰臣问题让位于统一问题;在史实上,施琅降清与施琅统台是先后发生的两件事情,两者没有冲突。

  陈明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访问时表示不在意被网民骂为汉奸、伪儒,并反批责难他的网民像义和团。

  对于重塑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的电视剧来表达某些政治含义是否恰当,陈明说:“第一,从我对台湾那边的了解来看,‘台独分子’是憎恨施琅的;第二,我(呼吁)做这个片子希望振作决策层在台湾问题上的决心,如果不打肯定是不行的。”

  陈明形容儒学“修文德以来之”的说法是“腐儒的冬烘之论”,他说:“今天支配世界的规则已经改变,跟狼打交道,就必须把牙齿磨得比狼更尖利!否则就等着当东郭先生去吧。”

  国际媒体也发表了评论,德国《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指出,从民族主义角度看,施琅为满族人的新政府向郑成功的儿子(应为孙子)开战,实际是为外族篡权者效劳,镇压汉族抵抗。他和郑成功并没有什么“统一国家”的念头。

  《汇报》说,倾向施琅说明了在利用和控制民族主义之间,官方的尴尬境地。连续剧宣传的不再是中国人占领台湾岛的历史,而是中央政府统一了台湾。这样,民族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转换为国家概念的民族主义:中国的含义最终由权力决定。

  对《施琅大将军》最尖锐的指责,是电视剧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对历史事件随意曲解,类似文革时流行的“古为今用”手法。

网上评论:

整个世代史学地位沦丧

  有网上评论指出,一个号称新儒家代表人物的学者为配合当前的政治需要而给历史人物翻案,显示的不是个别学者的问题,而是整个世代史学地位沦丧的结果,知识分子群体堕落的表现。

  《施琅大将军》并非孤立事件,今年初历史学者袁伟时反思大陆历史教科书的文章,引来官方“极力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罪行翻案”的谴责,则是另一起中外媒体瞩目的政治挂帅例子。

  政治介入历史的结果不但造成大陆内部的思想纷扰,也冲击了北京极力想营造和谐两岸气氛的努力,官方批判袁伟时的文章,引起台湾作家龙应台采取致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公开信的方式表达忧虑和警惕。

  就在《施琅大将军》热烈播映的同时,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1年,4月21日台南举办了“郑成功文化节”。耐人寻味的是,连续举行五年举办的文化节,今年特别展示了经过考证的明代军营、大炮、兵器,军营外还有全副明朝军装的士兵巡逻。

《施琅大将军》搞笑台词

  极具争议性的《施琅大将军》电视连续剧在央视播出后,就成了多数中国网民讨伐的对象,有些网民还摘录了剧中的一些“搞笑台词”,冷嘲热讽地调侃一番。

  

一个即将死在清兵刀下的台湾女孩说:与其在台湾过着骨肉分离的日子,不如死在贝勒爷的刀下。

网友评论:谁信呀?有这样傻得不要命的台湾美眉吗?


李光斗(清朝大学士李光地的堂兄):听说你的儿子施世宗已经投降了。

施琅:不可能,他是我施琅的儿子,决不会投降。

网友评论:投降N次的老子,居然有脸打包票说儿子不会投降。


施琅大义凛然地说:投降海贼是失节啊!

网友评论:明朝郑成功是海贼?哈哈,第一次听说投降满情不是失节,投降明郑反而是失节。

康熙皇帝的神情由惊讶而变得气愤,望着贝勒奈溚气愤地说:这简直是自割国土,媚事海贼啊!台湾自古就是我大清一岛!

网友评论:荒唐得可笑!清太宗皇太极1636年把国号从后金改为清的时候,连山海关都还不是大清一关呢!更何况当时还在荷兰人手里的台湾岛。
“剩饭事件”暴露劳工权益被漠视
  《劳动合同法》草案
  要扭转“资强劳弱”

--------------------------------------------------------------------------------



● 韩咏红(北京特派员)

  别人吃剩的鸡骨头、鱼刺、鸡蛋,这是11名北京农民工向媒体披露的伙食“菜单”。拒吃剩菜的农民工遭资方解除劳工合同——发生在北京海淀区黄庄中建二局新中关工地上的“剩饭事件”,构成一些中国雇主的嚣张蛮横,中国劳工权益被漠视,个人尊严受践踏的醒目例证。

  十多天前,中国媒体首次报道了上述工地民工在连续三顿饭菜中看到剩菜的新闻。记者采访时,工地包工头承认,剩菜的确是他们吃剩的,并称掺剩东西也是为民工好。而就在“剩饭事件”曝光的当晚,11名民工接到了“离开”的通知。工人举报吃剩饭,换来“没饭吃”的结果。

  这起事件曝光后,引起舆论界的很大关注与愤怒。事后,全国总工会介入帮助被临时解雇的民工讨回尚未取得工资,并责成资方答应为民工安排出路。这过程也表示,低端劳工的利益受侵犯与剥夺的情况,正日益演变成一个中国政府与社会都难以再容忍的严重社会问题。 

  这究竟应该被视一种安慰或是讽刺?在“剩饭事件”在发生的同时,中国政府正在征求全社会的意见以推行一项《劳动合同法》立法运动,其宗旨正是扭转劳动力市场上“资强劳弱”的现实。

  《劳动合同法(草案)》是法律对当前“资强劳弱”状况和劳动者权益所做的回答——这是专家们给予草案的乐观且积极评价。

  这草案显然向劳工利益倾斜,例如:草案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保证劳动者的知情权,劳动者有权知道工作内容、条件、职业危害、报酬等情况。社会上一些雇主规避责任,不与劳工签订劳动合同,草案就规定如果用人单位不与劳工签合同,视同签了无限期的长合同。

  另外,草案还规定“非技术性岗位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合同自然终止,也应支付经济补偿”。对于欠薪的雇主,草案即针对性列出惩罚性条例:用人单位逾期不支付薪金,必须向劳工加付50%至100%薪金等。

  草案公布的一个月内,全国人大共收到超过19万件公众意见,这是历届人大常委会法律草案征求意见中提出意见最多的一次。人大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认为,众多来信说明公众对这部法律的责任感和热情。

  但换一个角度看,19万件意见反映的是中国劳工权益保障缺失的严重性。

半数民工被拖欠工资

  据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不久前在《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论坛上说,中国社会对劳工的成本投入增长明显落后于工业GDP增长。据调查,仍有72%的农民工收入月低于800元(人民币,下同。约160新元),其中29.26%的农民工收入低于500元。

  工资低是一回事,更另人愤怒的是不少中国工人付出劳动后竟然收不到钱。苏海南说,去年21%的受调查农民工反映曾被拖欠工资。今年这个数字更上升到52%。

  中国劳工队伍庞大,劳工市场“一职难求,一职难保”,是造成资强劳弱的结构性原因。在这背景下,草案的立法取向是超越民法范畴,将劳工的保护重要性提高到维护社会利益的层次上。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劳动法博士常凯教授在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说,《劳动合同法》本质上属于社会法,与维护劳资双方当事人权益的合同法的性质不同。

草案会成为“贵族劳动者的保护法”?


  然而,草案制订者这份美意,却遭到一些专家质疑为“华而不实”。最初受国务院委托对《劳动合同法(草案)》进行课题研究的18人法学专家组,竟然“裂变”为两派。

  最早公开反对草案的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董保华批评草案以“一边倒”的方式向劳动者倾斜,草案规定的标准虚高,可行性低,最终将只保障到少数受雇于绩效较好的企业劳工,成为“贵族劳动者的保护法”。

  相反的意见则认为,中国低端劳动群体与资方的力量过于悬殊,法律“纠正过正”有必要性。常凯在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以下岗劳工举例说,过去政府没有站在劳工立场上说话,法院不受理关于集体下岗劳动争议的诉讼。现在政府刚刚说想出来平衡一下劳资关系,就有人说政府做得过分了,这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

  也有市场人士担忧,新法案将使中国丧失成本优势,削减出口竞争力。另外,企业界人士则抗议,草案感情色彩浓厚,仅看到农民工被剥削,却没有对雇主利益给予对等保护,也无视一些企业员工故意泄露商业机秘,谋取私利,为雇主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有网民说:“(草案会)让我们下面职工都教坏了。长此以往,企业的正常秩序都要被搅乱了。”

  还有学者表示,现存的《劳动法》都无法落实,还谈什么新法?不如解决中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

  中国的劳动合同法的制订会演变成这一场争论,反映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与社会都进入了新时期。新的强势力量与弱势群体的实力悬殊迅速拉大,彼此爆发对立与冲突的机会增多。这种情况与中国的人口环境现实与社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都有关系。在有关《劳动法合同》的争议中,大多数意见参与者都同意,必须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但如何去做,以什么制度设计来维护与平衡新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利益?中国正在一个十字路口上。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