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1

国际事务 中俄对全球化的反应趋于一致

2004年,俄罗斯和中国政府商定,两国需要加强合作。在加强合作的过程中,两国要使本国民众不断改变对对方的看法。2006年是中国“俄罗斯年”;2007年是俄罗斯“中国年”。这些计划意在增进一个国家的民众对另一个国家的了解,并建立更加广泛的商业网络,发展贸易关系。这涉及到改变40年来主导双边关系的传统特性。

  三四年来,俄罗斯和中国在如何发展本国经济、特别是发展本国工业问题上观点逐渐趋同。两国的做法均不同于英美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措施,而后者主要强调私有化、保护产权和接受与外部世界的竞争。俄罗斯领导人也已开始更加怀疑西方式的自由主义民主化;中国领导人一贯如此。这就是说两国的决策者目前都在寻找其他方案,而在以前,俄罗斯的决策者总是本能地转向西方,特别是美国。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现在指望国家能在促进本国经济的改造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以迎接与外部世界竞争带来的挑战。因此, “发展型国家综合征”对他们具有吸引力。

  俄中关系的演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国内决策的环境。即精英政治文化。在两国近年来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两国政府在如何从总体上最有效地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两国双边关系问题上观点日趋一致。这种笼统的共识支持了旨在发展合作关系的比较具体的政策。

  第一,近年来,俄罗斯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日益趋同,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两国一模一样、其实,两国的发展道路迥然不同。总的说来,中国的道路比较连贯,而俄罗斯的道路却比较变化无常。然而,与1991年以来的任何时候相比,两个国家现在更有可比性。第二,这意味着两国的政策环境目前在更大程度上对西方的主张持批评态度。第三,决策者这种观念的改变意味着,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指望对方在合作问题上提供建议和咨询。

  以前,尽管两国公开声称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但却总是不得不用至少一只眼睛盯住西方,特别是美国。现在,两国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环顾四周了。这未必意味着两国会成功地建立联盟。政治和经济结构比较类似的国家往往由于利益冲突而存在分歧,尽管如此,中俄大体上政策趋同的事实确实意味着两国可以从新的角度考虑自身利益。这有助于人们了解以下问题:为什么两国现在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探索如何把战略伙伴关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途径上。

  中国和俄罗斯都没有企图推翻20年来一直在进行的全球化。两国都从国际上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中获得了好处。其实,中国成功地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以及中国对原料的需求间接帮助了俄罗斯从1998年的危机中恢复过来,因为总的说来,这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扬。但是,两国都希望全球化朝着对自己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当然,认为普京政权不稳的评论家不乏其人。这样说中国的评论家也有。尽管人数更少。这也许意味着以上简要叙述的趋同将是昙花一现、不过,除非普京政权和中国政权彻底改变,否则中国和俄罗斯当局对全球化和西方采取的谨慎态度似乎不大可能出现变化。(作者:彼得·费迪南德)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