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8

华尔街日报 中国能源工作自己制造障碍

中国能否保护其经济不受每桶100美元的高油价的伤害,部分取决于它能否大幅提高能源效率。但截至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做到了这一点。尽管政府在本月初将汽油、柴油和飞机燃料的零售价提高了近10%。但北京不愿放开能源价格的态度令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纽约的“中国战略咨询”组织能源专家特雷弗·豪泽说:“既然汽油和柴油价格仍然受到控制我认为每桶近100美元的原油油价对这个国家的平均能源效率可能不会有太大影响。”

  中国制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将单位GDP能耗量降低20%。如果能源效率实现这种增长、将有助于降低中国的石油进口费用、抑制能源需求量的增加。

  石油占中国能源需求的20%。国际能源机构预测说,今年的中国石油需求将达到每天757万桶。中国近一半的原油消耗都依靠进口,而且进口量正以每年14%的幅度增长。

  尽管中国承诺要投入数以百万计美元并颁布一系列政策来淘汰能源效率低下的企业、它至今还没有实现过自己的年度节能目标。

  由于中国没有在其他方面提高效率的空间,用价格杠杆抑制石油需求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工业部门是能源效率最低的领域,占中国能源消耗量的70%,该部门使用的是煤炭而非石油。

  政府官员称天然气是石油或煤炭的替代能源。但中国正在与供应短缺作斗争。而且在2009年主要国内和跨国供应管道开始使用、在更多的液化天然气终端投入工作之前,短缺状况不太可能缓解。

  中国一直尝试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来提高能源效率、承诺要加强能源保护法规——分析家认为这项法律缺乏强制措施。但北京在试图执行政令时常常遇到地方阻力。

  中央政府在处理中国各省的约100家小型炼油厂时会遇到障碍,因为它们为地方上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宝贵的税收。小炼油厂一直以最小规模运转,中石化和中石油又不能全力生产,这两者合起来造成了燃料短缺,促使政府抬高了零售价。(作者:戴维·温宁)

周刊朝鲜 中国的现状与问题——经济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世界第四,韩国人均收入2万美元……这是自1992年韩中建交15年来两国获得的成绩表。两国的经济交流并不停留在单纯的贸易领域。在此过程中,中国跃升为经济大国,而这种交流成为了韩国进入发达国家的动力。

  1992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为380美元,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因为人口多而经济规模大,当时还排在世界第7、8位。1992年1月,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前,中国要不要走向市场经济还摇摆不定。

  1992年,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韩国的人均收入为6740美元,世界排名第40位。

  去年,中国成了世界第四位经济大国,超过第三位德国也指日可待。中国的人均收入为2001美元,比15年前增加了5倍多。其间韩国经历了金融危机。韩国的人均收入今年达到了2万美元,跨入了发达国家的门坎。

  使两国共同发展的纽带是贸易和投资。15年前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51亿美元,但到去年达到1344亿美元,增加到26倍。特别是,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以来贸易额剧增。是随着中国变成“世界工厂”,提供零配件和半成品的韩国出口大量增加了。

  在韩国的出口中,中国的比重从2001年的11.8%上升至去年的21.3%. 在1992年曾是韩国第6大出口对象国的中国到了2003年成了韩国的最大出口市场。到了2004年,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根据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表示,韩国出口中国的产品82%是中间材,55.8%与加工贸易有关。即,韩国向中国出口配件和半成品,中国组装后向世界各国出口。而贸易货款则反向流动,即中国对美国等国家获得贸易顺差后,这笔钱又会通过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流入韩国。

  中国的成长也是韩国克服1997年末金融危机的原动力。不允许外汇自由流动的中国没有受到横扫亚洲的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反,中国坚守人民币的价值,起到了支撑的作用。这使得韩国在因负增长引发内需下滑时,能够以电子、石化产品为中心在中国寻找销路和投资,快速走上恢复之路。

  中国能够成为世界组装基地,韩国的直接投资做出了很大贡献。1992年韩国的对华直接投资仅为1.41亿美元(170件),可2006年则上涨至33.09亿美元(2300件),增长了23倍。2002年,韩国超过美国,成为了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对华直接投资促进了韩国配件出口的增加。

  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95%是中小企业。这引发了国内中小企业基础消失、产业面临空洞化的忧虑。但另一方面,人工费上升后丧失竞争力的韩国中小企业也凭借中国的低廉劳动力迎来了新的转机。据进出口银行统计,中韩建交以来,韩国企业在中国成立的法人达1.6万个。

  大企业进军中国也很活跃。三星于1995年成立了相当于控股公司的中国三星后,从集团层面进军中国市场,三星电子、三星SDI、三星火灾、三星物产等20多家旗下公司纷纷进军中国。现代汽车于2002年成立合资法人北京现代汽车,在北京刮起了索娜塔旋风。而LG集团,除了核心企业LG电子之外,进军中国的还有LG化学、LCD菲利浦LCD等。

中国企业进军韩国势头也更加活跃。中国最大家电企业海尔曾在2004年在韩国设立“海尔韩国”进军韩国市场。目前,海尔红酒柜排在韩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位。

  此外,中国企业也开始收购韩国企业。中国的京东方科技集团(BOE)于2003年以4000亿韩元收购了海力士半导体公司LCD领域的子公司hydis。另外,上海汽车于2004年以5000亿韩元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然而,中国企业在收购韩国企业的过程中,由于着重点放在确保技术力量上,所以也发生了一些矛盾。hydis公司与大股东之间发生矛盾,于今年5月份开始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并将中方持有的股份全部销毁。国民大学国际系教授殷钟学说:“若不懂中方的意图,只是为了单纯的经济交流而进行合作,将会遭受损失。”

  最近,随着中国当局缩小税制优惠、加强雇佣保护,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正在受难。没有看清中国的国情变化,而盲目投入到中国市场的韩国企业都哭丧着脸。如,生产集装箱配件的青岛的A公司,由于员工福利费用每年增加15%左右,正经受困难。A公司的一位相关人士向韩国进出口银行调查员说:“如果企业轻率地解雇员工,员工会向法院提起诉讼,这将给公司经营带来不利,还要支付劝解费。严重时,还会给派遣当地的韩国职员带来威胁。”进出口银行前任研究员金柱勇说:“很多韩国企业还不知道只要每月支付2000元人民币就能聘请对中国国情一清二楚的中国顾问律师。应在对当地情况了解清楚后再做经营,才不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还有人指出,将来韩中经济关系也将面临很多矛盾因素。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中国事务所长池万秀说:“预计已经成为经济大国的中国若发生贸易纠纷时,将会主张‘走我们自己的路’,而韩国也将站在发达国家的立场,就知识产权、环境等问题采取‘该说的一定要说’的态度。”尽管如此,两国在磕磕碰碰的过程中,贸易额还将持续增加。据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展望,到了韩中建交20周年的2012年,两国的贸易额将突破2000亿美元。(作者:方贤哲)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