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益壮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美国的一块心病。最近出版的新书(如《红色的龙》或《中国威胁》)以及华盛顿发出的警告(比如五角大楼称中国是一个正在浮现的“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共同营造了一种难以磨灭的恐俱感。分析家们现在提醒人们:“美国与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竞争将成为21世纪的特色”,其中包括曾经指出中国防务开支不断增长的罗伯特·卡普兰。
然而,在中国国内,情况看来完全不同。由于远未到达扩张的边缘,那里的人似乎对外界知之甚少,也不太关心。
与其他地方一样,在中国,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性的。但是,如果你的选民总数几乎占全人类的四分之一,那么这种压力就是极其沉重的。虽然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可是今天的中国仍然才刚刚摆脱贫困二十年,一半人口仍处境艰难。因此,北京压倒一切的考虑仍然是经济。对外政策则摆在后面。至于帝国主义野心,想都未想。
中国完全专注于国内经济的迹象在最近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上可以说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类大事总是涉及政治舞台。两千多名代表安然就坐,听取报告。他们有人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有人身穿军装。
但是,大会并不仅仅事关纯粹的宣传。(让我们来)看看胡锦涛主席在开幕式上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报告吧。站在讲坛后的胡锦涛平静地宣读了中国当前的抱负。其中一祭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在讲话的前90分钟内没有多谈对外政策。当他终于把话题正面转向讨论台湾岛的问题时,他仅用了五分钟的时间。在发誓(赢得掌声)中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之外,胡锦涛呼吁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并承诺可以与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台湾任何政党”交流对话,“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对于胡锦涛的和平态度,原因很简单:中国执政的共产党精英把政治前途押在了经济持续发展上,而与台湾或美国之间的军事紧张将对此产生最大的危害。北京和华盛顿都最怕同一件事情:台湾宣布独立,从而迫使这两个大国陷入它们都希望避免的冲突之中。
这也是胡锦涛的报告涉及中国军队比台湾问题还要少的原因。当这个话题出现时,他提到了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接着还强调要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在对外事务方面,胡锦涛重申了中国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政策,要继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
几十年来,西方的政策一直是鼓励中国人放弃全球革命和强权政治,转而关注如何致富。中国做到了这一点,成了一个成功的、专注自我的维持现状的强国。如果说西方有什么可担忧的话,那倒不是这个复苏的红色的龙,更不是中国政府将继续它的宏伟志向,而是它不这样做。(作者:安德鲁·莫劳夫奇克)(原题:专注自我的龙)
侨报 民生:中共直面发展难题
十七大前,即有分析指出,在不少媒体将主要精力用于揣摩中共人事变动的蛛丝马迹之时,中共却正有条不紊地准备一场民生的盛宴,向外界明示其“新三民主义”,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心迹,督促各级官员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而十七大召开之际,世界在注视着,这一盛宴是如何展开的?
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特别是最近五年,伴随着从实现温饱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的转变,中共对民生和发展的认识以加速度逐渐深化。到今天,民生已经成为中共执政的第一要务。胡锦涛所作的十七大报告被称为是中共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而这份近三万字的政治宣言中鲜明凸显出的,是中共直面当前民生难局的态度与提升未来民生质素的决心,这都说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中共已日益深刻地认识到,民生不仅是百姓安身立命所依,更是一党“安身立命”的根基。
对民生短板不讳言。
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民众生活比较困难。在大陆某新闻网站所列十七大网民最关注的前五大问题中,涉及民生的占其三,反映出百姓在这方面的不满与期待。对此,胡锦涛坦承,目前的工作与民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并要求各方对民生难题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对民生承诺不厌其“繁”。
在专章谈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胡锦涛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与民众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民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中共对13亿国人的承诺。
针对如何实现这一承诺,报告从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六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件件触及当前中国民生领域的关键,而且诸如重视学前教育等具体问题也出现在如此重要的政治蓝图之中。
民生已成未来发展核心。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从“经济总量”转为“人均指标”,提出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这一指标的设定显示,经济发展的重心不仅是“国强”,更是要“民富”,发展成果必须惠及大众,这是中国发展观的一个战略性转变。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而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经济增长不能以民众福祉为代价,表明“民生”在科学发展观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在中国繁巨的民生问题背后,是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严重的区域发展失衡、有失公平公正的分配格局等复杂的体制性掣肘。
面对这些短时间内难以化解的问题,如何从大到施政方式小到柴米油盐,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如何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让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发展成为民众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是十七大会议之后中共必须直面的艰巨任务。
本报社论近日指出,“无论是对于十七大,还是对于致力培育新政下的最广大受益群体、营造和储蓄更多的执政合理性的中共而言,老百姓的‘笑’都很重要”。
联想到十七大期间,有“铁娘子”之称的中国副总理吴仪在听基层代表诉说民间疾苦时两度落泪,这哭与笑,其实是和谐的统一——执政者在施政作为中长怀悲悯之情、爱民之心,民众的笑容才会更多、更持久。而这,也是一党、一国之命脉所存。
澳大利亚人报 关于中国,该相信谁?
中国的经济繁荣对澳大利亚国内大选的争论非常关键。在2007年选战中,中国的资源需求对我们国家财富的真正贡献,以及这种繁荣的未来已经成为重要的政治争论点。
反对党工党领导人凯文·拉德(陆克文)反复强调了两个基本观点:霍华德政府对目前的经济繁荣并没有多少贡献,而且他并没有为将来做好准备,因为这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建立在从前工党政府的改革基础上,以及中国对自然资源不知疲倦的需求这个“意外状况”之上。
拉德本周在电视节目中争辩说,过去五六年中全球增长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拉德表示:“现在,这些情况同霍华德政府的所作所为无关。它们是国际经济因素。”
然后他继续谈起中国问题:“但是我不得不说,一旦这个采矿业繁荣结束,你必须为促进繁荣制订一个计划。”
霍华德总理从三方面进行了回应:增长不仅仅来自于工党改革,还来自于霍华德政府的进一步改革;增长不仅来自于中国对资源的旺盛需求;而且中国的需求不会马上停止。
霍华德本周说,没有必要对澳大利亚同中国的关系或者中国的经济抱悲观态度。他说:“没有理由说明为什么我们国家在适当的管理下不应该继续向中国这样的国家出售大量的资源。”
上周,工党发言人麦克莱兰对澳中商业委员会说:“最近澳大利亚对中国在矿产和煤出口数量方面的激增只是这一‘资源繁荣’的开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析显示,中国在对基本资源的需求——可能将再持续20年——已经经历了一个重要和前所未有的增长。”
虽然其他人询问“中国会失败吗?”但是麦克莱兰和霍华德都采取了乐观的态度。拉德强调中国资源需求繁荣的影响来攻击霍华德有关经济管理的论点,但是他淡化中国经济的长盛不衰以便推销他需要更好地处理经济衰退的观点。霍华德刻意淡化中国对资源的需求所产生的影响来表现他的经济成就,但是强调他的乐观来加强他无需改变现状的立场。
双方又一次在现实的边缘找到了一个政治争论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