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段难破僵局 第三外交或破解中日难题
《国际先驱导报》9日发文指出,目前中日交流既有的两大外交方式(即政府间外交和民间外交)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劳”状态,现实呼吁中日两国精英层面的力量集结与整合,创造出跨越国界的自由沟通的新型外交方式。
文章说,最近几年,面对小泉政权对华外交的停滞,日本各界深感焦虑,精英层真切地感到,不突破两国关系目前的僵局,就无法确立日本在亚洲的地位,更无法发挥日本在世界的作用。他们试图采用多种方式,以期打破两国外交僵局,但是,这种尝试事倍功半,无法突破小泉政权造成的外交停滞格局。
文章作者认为,究其原因,当前日本各界的努力大多未能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两大外交形式。一是政府间外交方式,即以庞大的官僚组织机构,进行国家层面上互访。但是,在这个层面,由于日本首相小泉连续参拜供奉有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严重阻碍了两国政府层面的交往,致使两国高层接触频率大不如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也受到恶劣的影响。
二是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各国近几年来常常强调的公共外交,包括民间层面的企业交往﹑学者的研究互访﹑还有一些青少年交流,等等。但是,这些民间外交形式作用也很有限,往往局限于某个领域,或因为在国家问题上找不到具体的责任人而影响大打折扣。青少年交流致力于未来,对现实的僵局改变不大。
文章说,企业间的交往通常局限在某种行业中,对国家整体层面的影响力不足,况且,经济往来向来不是中日两国的难题,这几年,中日政治关系冷却,经济关系却长期保持在高水平。对于日本极端民族主义者而言,保持长期的“政冷经热”正是其对华战略之一。从这点看,即使进一步加深企业交往,也很难从质上改善两国关系。学者的研究互访虽然有助于彼此间研究能力的加强,但是,对扭转整体僵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小泉参拜,反映出其极端民族主义的心理,这个问题很难在国家对国家的框架中加以解决。不仅如此,目前中日两国关系僵局的根源遍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能源﹑文化等各个层面,影响深刻,问题复杂,绝非以往的单纯性的民间外交可以推动,也绝非单纯政府层面上强调友好就可以解决。日本某著名媒体人曾对笔者说,先前行之有效的日中两国民间沟通框架,对解决两国关系的僵局已经无效。
作者称这种新型外交方式为“第三外交”,即提供某种平台,结合各界领袖,交叉型﹑网状地探讨各类问题,以期突破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的局限性。1970年代开始,第三外交逐渐开始兴盛,当然,人们一直以来并没有“第三外交”的概念。
第三外交最典型的例子是,1972年日内瓦大学教授施瓦布创立的世界经济论坛,这是一个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定期将经济界﹑政府﹑学术界和媒体界精英凝聚在一起,推动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1988年,该组织促成希腊和土耳其在年会上签署达沃斯宣言,有效避免了两国战争。1989年,该组织又促成东西德总理会晤,大大推动了两德统一。
由此看,第三外交的实施者包括各种国际性委员会﹑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论坛等。他们通常以独立的立场,处理本国与其它国家乃至世界的关系。目前在全世界,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超过3万个,而主权国家内的“非政府组织”估计有100万个,这些组织在国家外交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增强。例如,国内比较熟悉的非政府组织世界妇女论坛,便极大地促进世界妇女事业的发展。
当然,并非所有非政府组织都具有实施第三外交的能力或愿望,但是,许多非政府组织已经具有足够的力量影响某个国家或国际间的外交活动。今年4月,全球政策论坛等十多个非政府组织联名写信给安理会,对下届秘书长的选择提出各种要求。这些组织还通过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各种方式,影响国际问题的处理与解决。
以前,中日两国问题对政府外交十分信赖,而民间外交也颇有成效,所以,两国之间一直缺乏各界领袖集合的第三外交形式,直到这几年,第三外交在中日两国才悄然兴起。
以8月3-4日在东京召开的“东京-北京”论坛为例,两国上至高层﹑下至民间精英共数百人到会。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也到会致辞。先前曾有学者质疑,第三外交到底能不能在中日两国起作用,但由此可看出,日本国内对第三外交却寄予了厚望。
第三种外交是以各界领袖的集体力量,通过三个层面,推动国家间各层面重大问题的解决。一是领袖论坛,即两国各界领袖汇聚,集中讨论影响双方或多方关系的重大问题,发表意见。比如主办方之一日本“言论NPO”中有400多名各界领袖,足以代表日本各界的声音与意愿。他们所讨论的正是那些国家或一般民间外交层面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此次论坛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资源与能源利用问题,两国的民族主义问题等。
二是舆论影响组织,第三外交中的成员包括众多媒体精英,他们拥有巨大的言论影响能力,可以将论坛领袖达成的一致共识迅速在社会广泛普及。
三是实行公约。论坛往往会就某个问题达成阶段性的一致。鉴于论坛的代表性以及各界领袖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他们很容易将论坛中达成的共识在各自行业贯彻。因此,第三外交在促进国家之间关系上,有区别于政府行为的约束力或执行力。
此次“东京─北京论坛”吸引了日本各界高层领袖参加,说明他们对目前两国外交渠道阻塞的不满。在政府间外交停滞,民间外交又无法发挥其功能的情况下,第三外交的作用日益凸现。近期,日本精英层正在集结与整合力量,以期突破小泉政权亚洲负面外交的框架。(作者:刘迪)
中韩日借桥本葬礼“吊唁外交” 交涉拜靖国问题
【网讯】以8日在东京举行的已故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的葬礼为契机,中日韩三国积极展开了围绕“靖国神社紧张局势”的“吊唁外交”。
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代表中国政府献花。王毅在现场还同韩国驻日本大使罗钟一低声交谈一段时间。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则前往日本驻北京大使馆,在追悼者名簿上签字,并写上“为中日友好付出了努力”的字句。
前一天抵达日本的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当天同罗钟一前往东京中心的武道馆礼堂献花。多次与桥本龙太郎作首脑会谈的前总统金泳三也参加了葬礼。开放国民党议员金明子、宋永吉和大国家党议员权哲贤也开始包括吊唁在内的访日外交。
出任当天葬礼委员长的小泉纯一郎在追悼词中说,桥本龙太郎积极推进与美国的防卫合作,推动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在葬礼上,放映了桥本龙太郎与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和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会谈的录像。但有关桥本龙太郎在位期间的韩日关系一概没介绍。
当晚,潘基文与日本外相麻生太郞共进晚餐,在席间讨论了包括“独岛”问题在内的改善两国关系的方案。据悉,潘基文要求包括小泉纯一郞在内的日本政治领导人和下任首相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克制。日本将做出何种反应值得关注。
据悉,潘基文将于9日上午同竞选下一届日本首相的有力候选人安倍晋三会晤,重申韩国政府对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但有分析认为,今年4月秘密参拜靖国神社的安倍晋三有可能再次表示,参拜靖国神社是纪念为国而战的人,所以双方找到契合点的可能性很小。
日本政界认为,小泉纯一郞很可能在本月13日至16日中某一天参拜靖国神社,并且不排除他按自己的执政承诺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能性。日本媒体指出,中韩日三国的“吊唁外交”能否取得成果,还不明朗。
中国权威人士:日本停拜靖国神社 什么都好谈
【网讯】中国外交界权威人士近期在北京表示,坚决反对包括小泉在内的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是中国不能更改的原则和立场。在这一前提下,中国非常有诚意、有决心来解决中日关系出现的问题。
据《文汇报》报道,这位权威人士说,中日两国间曾经发生过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像一对冤家。对于未来两国之间的关系,双方要站在面向亚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上,加强理解,建立信任。
这位外交人士称,中国的态度是,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再追究也于事无补,对于未来两国之间的关系,双方都要站在面向亚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上,加强理解,建立信任。因为中日关系正不正常,不仅仅影响到中日双边关系的去向,还影响到整个亚太,乃至全球战略格局的变化。
这位外交界资深人士呼吁,日本领导人早日停止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以实际行动消除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政治障碍,推动中日关系早日回到正常轨道。
至于现在一些针对日本的民间过激对抗行为,这位外交界权威人士认为,“大可不必,国家尊严和民族荣辱是靠个人不能解决的事情。中国政府对中日关系问题的处理还是很有信心的。”
朝鲜发射导弹后,日本反应强烈,马上站到国际第一线去,大吵大闹,坚决要求制裁朝鲜。这位外交界人士指出,日本此举其实是非常别有用心的。
中国会本着继续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本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保护吉林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原则,与国际其他各方一道冷静处理朝鲜导弹问题。
另据早前报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8日于东京与日本外交部官员会面时,双方同意努力改善中日关系。日本政府发表的声明指,刘建超承诺中方会透过推动文化交流项目“发展中日关系”,但并未作进一步解释,而双方官员会后亦无发表讲话。
刘建超本周初曾表示,中方愿意安排中日外长会谈。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上月与中国外长李肇星于马来西亚举行的东盟峰会上会面,其后有报道指麻生表示希望再与李肇星会面。
日军进行公开海岸登陆训练直指钓鱼岛
(澳大利亚)海外华人网 (2006-08-09)
据日本《产经新闻》近日报道,日本陆上自卫队正在调整布防,从以前以苏联为假想敌即“重视北方”态势,转变为防备朝鲜导弹和中国渗透到东海的“重视西南方”态势。日本装甲第七师团与西方普通科连队还进行了公开的海岸登陆训练,以加紧应对日本所面临“威胁”的变化。
“模糊”登陆(反登陆)演练
近年来,随着日本军事战略方针的转变,登陆(反登陆)成为日本自卫队在各类演习中重点演练的科目。特别是2006年开始,以西南列岛为背景的登陆作战演习尤为频繁,在演习规模上也呈现出逐渐扩大的态势。在年初进行的代号为“铁拳”的日美联合两栖登陆作战演习中,日本方面将演练对象框定在小型岛屿作战上,参演的部队仅仅为日本陆上自卫队西部方面队的一个中队一百余人。
但此次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的海岸登陆演习,则是日军首次公开的大规模“离岛收复训练”。在参演兵力上,除了隶属日本陆上自卫队西部方面队的西方普通科连队,驻守北海道的日本第七装甲师的76辆90式坦克也实施了模拟战斗训练。
日本防卫厅官员表示,在演习中,第七装甲师和西方普通科连队,实施了“一静一动”“重装备对轻装备”“大规模对小规模”的训练,根本目的是“切实加强应急态势,应对日本所处安全环境、面临威胁的变化”。
但是,日本防卫厅官员并没有透露第七师团在演习中扮演的究竟是登陆方还是反登陆方的角色。由于西方普通科连队主要就是负责分散在九州、冲绳的大约2500个离岛的防卫任务,而在现实中也很难出现小规模部队强行登陆有装甲部队布防地带的情况。因此,所谓“一静一动”、“重装备对轻装备”更有可能表示日军在演练大规模机械化登陆战。这明显超越了日本自卫队声称的“专守防卫”范围,其背后动机的确发人深思。
想让装甲重兵集团“南下”
作为日本唯一的装甲师,第7装甲师目前编有3个坦克团、1个机械化步兵团、1个炮兵团和1个高炮团。每个坦克团下辖5个坦克连,高炮团下辖4个高射炮连、2个防空导弹连。日本自卫队以15亿美元采购的170辆90式坦克全配给了第7师,另外该师还配有600多辆履带式战车。90式坦克是日本研制的最新式坦克,也是全世界最昂贵的坦克,单辆售价900多万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陆海空自卫队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精简计划”,但只有第7装甲师在继续扩充和增强其中还包括UH-60多用途直升机和攻击直升机等。此次第7师首次参与登陆(反登陆)演习,则印证了日本陆上自卫队内部希望将装甲集群向日本西南部转移的思想。
作战对象直指钓鱼岛
在被媒体问及“秘密登陆离岛”这一训练是以什么事态为前提时,统管训练的日本自卫队西方总参谋部副参谋长番匠幸一郎虽然指出“不针对特定国家或地区”,但也明确表示“是为了应付岛屿地区被攻占的态势”。
分析人士认为,其意图无非是,在钓鱼岛等岛屿被“侵占”后,为夺回岛屿而由陆上自卫队实施“登陆作战”。虽然该官员还表示,抵抗来自朝鲜方向的登陆入侵,也是第7师的重要演习内容。但是以日美联军的海上优势,朝军登陆日本的可能几乎不存在,其掩饰意图不言自明。
日本为靖国神社找出路 分祀法获得最多支持
(中国)和讯网 (2006-08-09)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6日表示,他可以随时参拜靖国神社,并将适时决定参拜时间。同日,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表示,将在本周访问日本时,要求下届首相的有力竞争者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停止参拜。有关靖国神社的争论被推向了顶峰。在强硬的小泉即将卸任之际,日本国内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人开始意识到,靖国神社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而对于如何解决,日本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主张。
保守派力保靖国神社
以安倍晋三等保守势力为首的群体认为,必须维持靖国神社宗教法人的性质,不能将甲级战犯迁出。这股势力不仅支持日本首相等国家领导人参拜,还表示应该邀请天皇前往参拜。他们不承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认为甲级战犯在国内法上不是罪犯,而是为国捐躯的英雄,应该供奉在靖国神社受到国民的尊重和祭拜。并对国内最近出现的不支持首相参拜的舆论变化十分不满。
分祀法获得最多支持
下届首相的另一竞争者、日本外务大臣麻生太郎5日晚表示,将于8日公布他关于靖国神社问题的见解,提出希望把靖国神社改造成一个非宗教、由国家管理的独立法人,将14名甲级战犯迁移出去分别祭奠的主张。这也是目前得到最多支持的分祀法。日本遗族会会长、自民党前干事长古贺诚等人都是这种主张的支持者。日本《每日新闻》6日的调查显示,在能够取得联系的甲级战犯遗属中,有8人的遗属表示同意分祀,只有3人的遗属表示反对。
新建国立悼念设施未获小泉支持
第三种主张是抛开靖国神社,按照国际惯例新建一处国立阵亡者悼念设施,该设施应该是一个没有宗教色彩、日本天皇以及外国领导人都可以前往的悼念战争死难者、祈祷和平的场所。
该设想是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2002年正式提出的。自民党前副总裁山崎拓等人也是该方案的积极推进者。但小泉对此十分消极,认为即使设立国立悼念设施,也不能取代靖国神社,所以该提案过了4年,还没有大的进展。
“千鸟渊”扩建法日渐兴起
第四种方案是扩建现有的“国立千鸟渊阵亡者墓苑”,将这里建成悼念阵亡者、祈祷世界和平的纪念设施。“国立千鸟渊阵亡者墓苑”目前安放着35万多名在海外战场上战死的阵亡者遗骨,距靖国神社只有数百米之遥,日本首相等政要基本上每年都要来这里祭拜。扩建“千鸟渊阵亡者墓苑”是日本自民党政治调查会会长中川秀直最近正式提出的。日本经济财政担当大臣与谢野馨将在8月10日发行的《中央公论》上发表文章支持这一主张。
目前,各种意见错综复杂,如何解决尚难有定论。另一方面,国内外对靖国神社的关注使靖国神社获得了巨大的广告效应。靖国神社宫司(最高负责人)南部利昭最近表示,由于小泉的参拜,国内外媒体的大量报道,使靖国神社每天获得了相当于1亿日元的广告效应,来的人数不断增加,仅去年8月15日就有20多万人参观或参拜了靖国神社。
小泉称遵守参拜靖国神社承诺
(东京讯)共同社报道: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9日重申,自己在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的承诺有效,宣称会遵守这一承诺。
日本共同社援引小泉的话说,“8月15日前往靖国神社参拜的承诺依然有效,因此我认为应该遵守。”
然而,在日本政府内阁的17名成员中,包括财务相谷垣祯一在内,已有11人明确表示将不会参拜,此外,现任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及外相麻生太郎未明确表态,现今明确表示要去参拜的,有农业相中川昭一以及防灾问题担当相沓挂哲男2人。
中国对朝鲜到底有多大影响?
--------------------------------------------------------------------------------
● 王义桅(上海)
朝鲜是国际社会奈何不了的少数国家之一。因而国际上对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一方面十分看重,另一方面又常常误解。加上中国对朝施加影响的方式常常是幕后和秘密的,也给人们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当大家对朝鲜束手无策时,便对中国期待之至,夸大中国的影响也就很自然;当大家对朝鲜失望、感到挫折之余,人们对中国的影响便是抱怨和低估。产生这种反差的原因是,许多人以愿望代替现实,混淆中国客观和主观对朝鲜施加影响力的差别。
最近的香港《亚洲周刊》报道,朝鲜未知会中国便试射导弹,加上平壤制造假人民币,等于撕破脸。朝鲜在中国银行账户被冻结。中朝同床已异梦,关系渐行渐远。果真如此吗?
如何正确评估中朝关系?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要回答此问题,需要区分以下情形:
一是区分中国对朝鲜影响力和对朝核或导弹问题的影响力。
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有限
据美国外交协会网站资料,中国每年与朝鲜的贸易和投资达20亿美元。朝鲜的70%粮食和70至80%的燃料,都来自中国。中国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估计30万朝鲜人生活在中国,其中许多人汇款给朝鲜国内亲人,而这些外汇为朝鲜所急需。如果中国想给朝鲜施加压力,可以采取断油断粮,或封锁边境的措施。
但是,对朝鲜的影响力不能自动转换为对朝鲜核问题或导弹问题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中国可以提供给朝鲜核保护伞,那么朝鲜可能不会如此不惜一切代价发展核武器;如果中国对朝鲜真有外界期待的决定性影响力,那么朝鲜的核计划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中国绝不希望看到核武装的朝鲜。对于朝鲜声称的来自美国的安全威胁,中国无法解除;中国也无力提供朝鲜足够的自信走向改革开放、融入国际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是有限的。
二是要区分中国对朝鲜影响力的实质意义和象征意义。
中国对朝鲜的实质影响力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而象征性影响力更多表现在军事、安全和政治层面。后者尤其体现在《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双重威慑效应上:中国一方面警告朝鲜不能依赖此条约为所欲为,制约朝鲜;另一方面也以此威慑美日,警告他们不要对朝动武,或试图推翻朝鲜政权。
三是要区分中国对朝鲜影响的能力与意图。
中国对朝鲜影响力一定要考虑到使用这种影响力的条件和中国方面的顾虑,从而限制了中国使用这种影响力的决心。
中朝关系并非对称
由于朝鲜脆弱的心理和对中国的疑虑,中国对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十分小心,因而喜欢幕后斡旋、低调行事,尽量避免给给朝鲜留下这种印象,即中国与国际社会沆瀣一气,逼朝鲜就范。中国考虑问题,不仅从两国关系、两党关系,而且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局势、全球反扩散安全形势等方面综合考量,这与朝鲜主要考虑美国的反应不同。评价中国的作用时,还要思考,中国发挥影响力的时机,以及如何平衡使用这种影响力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在对朝影响力方面,中国面临三方面的悖论。一是影响力不平衡,即对朝的军事、安全影响力下降,指望通过经济影响力来弥补。这是去年10月胡锦涛访问朝鲜加大对朝投资的背景。二是使用这种影响力而不动摇朝鲜政权,常常使中国感到为难。三是人道主义援助和外交需要的矛盾。
有鉴于此,中国要努力实现三种平衡:一是平衡中国与半岛南北关系;二是平衡对朝和对美关系;三是平衡国际义务和盟友道义,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正因如此,中国必须取得朝鲜和美国两方面的信任,平衡双方立场。
总之,中国对朝鲜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取决于中国对朝鲜到底有多大兴趣以及朝鲜如何看待这种影响力。朝鲜和中国似乎生活在不同时空体系,早已不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两国关系具有高度的非对称性。由于中韩、中美关系的新变化,朝鲜作为中国战略缓冲、堡垒的作用,不再像以前那么明显了。
朝鲜知道,中国更看重中美关系,而非中朝关系。因而并没有指望中国,而是利用中国。致使直到现在,朝鲜更关注的是美国的反应;从长远看,没有美国的配合,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是不能奏效的。
·作者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从英帝国看美国对台政策
● 宋兴无(青岛)
几十年来,美国对台湾一直非常关注,对两岸却是时冷时热、忽左忽右。然而,认真研读美国半个世纪来的对华政策,不难发现,美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是一贯的,那就是不允许东亚出现有可能挑战美国的强国。
这与当年大英帝国对欧洲的国策如出一辙。英国立足英伦小岛,能称霸欧洲乃至世界数世纪,得益于其正确的基本国策,其一是保持欧陆列强的均势,不让任何一国称霸;其二是维持欧洲和平,保证产品市场。
美国继承英国称霸时的国策
1742年,英国的纽卡索(Newcastle)公爵曾作过解释:“法国一旦在大陆上解除了后顾之忧,就必将在海上击败我们。因此,我一向认为我国海军应当保护我们在欧洲大陆的盟国,借着转移法国的力量来确保我国的海上优势”。这实际上清晰说出了英国对欧洲大陆采取的一贯政策,那就是尽最大努力保持欧洲均势,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大国统一或称霸欧洲。
16世纪西班牙称霸欧洲后,英国先后支持荷兰与法国打击西班牙;1793至1815年法国革命战争中,英国联合欧洲诸国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20世纪初,英国又先后与法国和俄罗斯签订条约,共同对付德国。正是因为英国一直扮演着“平衡之轮”的角色,不但确保了国家的安全,而且使国家在战争中快速成长。
当然,进入20世纪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英吉利海峡已经不再是天然屏障,加上美国的崛起,英国终于盛极而衰。
美国取代了英国超级大国地位,而且也把英国得以长期称霸的国策继承了过来。独步世界后,美国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一不允许挑战者出现,二不允许区域强权出现。
20世纪前期,日本是东亚霸主,因此当二战后期日本愚蠢地轰炸了珍珠港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致命打击,并使用了原子弹,削平了这个东亚霸主。二战之后,日本虽然在经济上成为第二强国,但在政治和军事上仍在美国的看管之下,离挑战美国的亚洲权威还相差甚远。
东亚政经稳定关乎美国经济
中国在近20年来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在一系列国际事件中所展现出来的分量,使美国很容易把中国视为最主要的对手。因此按照从大英帝国学来的权术,中国成为美国必须加以抑制的第一对象。美国与中国邻国越来越多的军事合作,越来越频繁地在中国周边举行联合军演,含义都是非常清晰的。
美国维持台湾不统不独的现状,与当时大英帝国对欧洲的政策也是一脉相承的。
东亚是近几十年来经济贸易发展最快的地区,是美国产品销售的重要市场;同时又是美国生活用品的主要货源国。从这个意义上,东亚的和平以及经济贸易的平稳发展直接关系到美国的经济,也直接关系到大多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3月29日的听证会上,财政部副部长亚当斯指出,美中经济关系“堪称21世纪最重要的一项经济关系”。当然,保证这一最重要经济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维持区域和平与稳定,而维持台海“和平”现状也就完全符合美国的利益。
犹如大英帝国当时在欧洲所扮演的角色,美国为了不让其他任何国家称霸一方,为了维持东亚的现状,在台湾问题上也在操作着“平衡之轮”。台独是改变现状,统一是改变现状,而且如日本学者指出,两岸擅自改善关系、降低紧张也属于破坏现状。不同的是,英帝国当年是为了本土的安全与发展,而美国目前是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
·作者是政治社会学学者
针锋相对未改政策实质 美国审慎评估中国
中国是美国的利益攸关方吗?这个问题再次成为美国国会争论的焦点之一。《环球时报》9日发文说,8月3日和4日,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在国会以“中国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吗”为题,举行了听证会。其中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的长篇发言最受人关注,他提到“中国还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更是引起了一定反响。
文章说,在出席听证会的专家和官员中,有7月17日刚刚上任的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以及12名专家学者。这些专家都是从全美各大学科研机构、各智库研究所请来的,常年研究美国外交政策和中国问题。这些“中国通”在听证会上全面论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以及中美在观念、国家利益、军事等方面的关系等。
听证会上充满了激烈争辩,提问者与回答者都试图拿出最具说服力的数字和例子来宣扬自己的主张,以对今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施加最大的影响。来自美国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的艾瑞尔?科亨博士向参院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长达13页的报告,详细论述了中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问题、中俄在战略上结盟的可能性、与北约组织和美国抗衡的可能性。有记者形容说,国会内辩论异常激烈,国会外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在施展淫威,两种“热度”正可谓“相得益彰”。
柯庆生的发言尤其受到各方关注,他对美中关系作了“全面、细致”的评估和展望。柯庆生肯定了美中关系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他说,虽然美中关系在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进展,其中有好有坏,但是总体来说,他有理由对美中关系的未来感到乐观。
他认为,美国同中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有共同利益,而且中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解决朝核危机问题上。他列举了美国与中国在联合国、世贸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中的积极合作。在军事上,美中双方最近也出现一些进展。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去年秋天对中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访问,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也刚刚访问了华盛顿。
但他也对美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表示不满。他说,美中在许多领域存在许多问题;另外,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速度和缺乏透明度是美国关注的重点之一。当被问到中国现在到底是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时,柯庆生说,中国现在还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除了军事不够透明化之外,它在国际上的一些作为也令美国失望。
他说:“实际上我们鼓励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简言之,这个理念不仅局限于此,而是要为两国建立一个重要的互利关系的进程奠定基础。”柯庆生强调,美国将继续奉行现行的对华政策,继续与中国进行合作。美国现在对中国采取的是接触政策,在接触中寻求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而寻求的合作要基于不仅对美国有利,对中国也要有利。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而是试图将中国的影响向积极的方向引导。
“利益攸关方”是由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的。他曾对此解释说,“20多年来,国际体系对中国的发展十分有利,因此维护、推动和加强这一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利益攸关,即有利害关系。”佐利克辞职没多久,柯庆生上台伊始,便提到了“中国现在还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几字之差,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这是柯庆生上任后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就美中关系和两岸关系发表看法。在接任这个职务前,柯庆生是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教授,兼任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中国和世界项目的主任。他还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康奈尔大学。对于亚太关系尤其是两岸问题,柯庆生颇有研究。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他曾撰文提醒“美国理当支持台湾民主,但应注意与‘台独’保持距离”。去年9月,柯庆生曾应邀出席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举办的一场听证会。他在会上警告,如果台湾通过所谓“修宪”,造成台湾与大陆法理上的永久分裂,大陆会对台出兵。在对台军售问题上,柯庆生不赞成出售“爱国者─3”型导弹和潜艇给台湾,因为容易造成区域紧张。
接近国会的人士认为,新官上任在国会举行听证会是很正常的事。美国新官上任总要拿出一些与前任不一样的政策或提法,甚至表现出更保守和强硬的一面,这是为了迎合国会内的保守势力,是党派斗争的需要,特别是在今年11月中期选举即将到来之际,指责中国的声音会比平常多得多。
文章指出,尽管柯庆生将佐利克有关中国是美国“利益攸关方”改为了中国“现在还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但还不足以说明美国要对对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虽然可能会进行些小调整。从柯庆生的通篇讲话看,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实质内容没有改变。正如布什所说,美中关系“举足轻重又充满活力,双方关系良好但又错综复杂”。今后一段时间中美关系的走向基本上不会脱离这个范畴。
俄罗斯专家:中国移民可拉动远东经济不构成威胁
【网讯】近期俄罗斯媒体纷纷报道,中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租赁承包百万公顷的森林;中国人准备租用俄罗斯土地生产亚麻和种植蔬菜;莫斯科专门为中国商品建立海关保税库,将有大量中国人到那里工作。对此,部分俄罗斯专家认为,大量中国人进入远东,并不会对俄罗斯构成威胁,反而可以带动远东经济的发展。
中国关系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
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叶弗格尼·亚西认为,移民政策问题几年前就讨论过。当前的现实是俄罗斯人口不断减少,为保持经济活力,需要外国劳动力来弥补。俄罗斯必须允许那些掌握一定技能、对国家有益的人进入。“这样我们并不吃亏,对待中国人也是如此。”
莫斯科政经研究中心主任拉祖瓦耶夫表示,从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来看,俄罗斯需要同中国合作不少于中国需要同俄罗斯合作。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双方合作还远远不够,俄罗斯应欢迎中国人赴俄投资。目前俄罗斯还只是个精神强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取决于与中国的关系。
大量移民有利于远东繁荣
对于认为中国扩张可能使俄罗斯失去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观点,这些俄罗斯专家予以否认。
亚西认为这些看法带有偏见。他说,实际上,目前在俄的中国人只有八到十万,主要生活在条件艰苦的远东等地区。多数中国人只是暂居做生意,对俄没任何威胁。俄罗斯只有一小部分地区有中国人长期居住,他们开垦土地、发展生产、缴纳税收,并为当地人提供工作岗位,这是好事情。
俄中友好和平与发展联合会常务委员、东方学家奥弗奇恩科夫也认为中国人在远东不是威胁,而是当地发展的机会。他指出,1930年代这里曾生活了一百多万中国人和朝鲜人,当时远东十分繁荣。后来他们被赶走,当地萧条了。“现在我最担心远东地区人口不断减少,使当地变得更加贫穷。如果不改变贫穷状况,俄罗斯有可能失去远东。如果不想失去远东,就要发展当地经济,而这又缺不了中国劳动力。”
让西伯利亚搭上中国快车
有人指出,中国在俄租赁农田、森林,他们将收获带走后,当地将变得一片萧条。而亚西则认为,这是片面看法。中国人租赁土地期为四十九年,不是一年半载。俄自己也出口木材,但森林并没大规模减少。中国人为远东发展做出了贡献。
奥弗奇恩科夫说,现在主要任务是对移民政策进行修改,以便于中国人到当地工作。“我再重复一次,中国劳动力对远东地区发展是必需的,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西伯利亚这个车厢挂上中国快车。 ”
美国专家:中国软实力提升 对他国吸引力增强
【网讯】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认为,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日益增强,中国政府的和平发展政策有助于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
据新华社报道,约瑟夫·奈表示,英国广播公司最近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许多国家认为中国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了。在他看来,这表明中国“软实力”的迅速提升。
他说,所谓“软实力”,指的是通过自身吸引力而不是威慑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实力。中国的“软实力”近年来提升很快,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就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一种体现。中国巨大的经济成就使中国的吸引力增加,更重要的是,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其他国家而言具有吸引力的政策。
约瑟夫·奈指出,中国和美国可以同时提升各自的“软实力”,并不一定要相互敌对,他对中美关系的前景表示乐观。他说,在美国政府内部,许多官员已经意识到中国的“软实力”正在提升。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理念同样给人以深刻印象,不少美国官员认为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政策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形象,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他说,他今年4、5月间访问过上海,中国的巨大进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那里,他切实感受到中国吸引其他国家的能力。
约瑟夫·奈生于1937年,1964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克林顿政府全国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后回哈佛任教,曾任肯尼迪行政管理学院院长,现为该院教授。他在国际关系理论界以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而闻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