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1

安倍访华特意在北京过夜 事先未与布什商量

安倍访华特意在北京过夜 事先未与布什商量

  组阁不到两周的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8日抵达北京,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对华正式访问。《环球时报》11日发文说,安倍身边的一位官员说,在决定访华之前,安倍与布什通过电话,甚至没有提起这件事,而当日本宣布安倍的亚洲之行时,美国在最快的时间里对此表示了欢迎。

  中国的评论家们称,安倍此行是一次“破冰之旅”。日本媒体也直接引用了“打破坚冰”这个日语里极少使用的说法,表现出两国舆论的某种默契。欧洲和美国的通讯社当天长时间把安倍与中国领导人会谈的消息放在网站的首页,几乎所有评论都说,这次访问是“历史性的”。

连会三位中国领导人

  在中国外交日益活跃的时代,天安门前挂起外国国旗迎接外国领导人的次数越来越多。不过,8日这里挂起日本国旗时,一些行人好奇地驻足观看——五年来,还是头一次。下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广场上响起了十九响礼炮。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当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与安倍进行了长达八十分钟的会谈。胡锦涛回顾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积极评价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日本个别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两国关系面临困难局面。胡锦涛说,安倍就任首相后,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他们会谈之后,路透社迅速发稿称,中方将安倍的访问视作中日关系的“转折点”。

  在与胡锦涛会谈之前,安倍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会晤。安倍首先谈起天气,说上午离开东京时担心北京会下雨,没想到天气还不错,“我相信我们的双边关系也会迎来晴空,我会努力把对话向前推进。”温家宝称最近中日两国共同努力,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和推进两国关系平稳健康发展达成共识,促成了这次访问。他说,发展中日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会谈时他还指出,必须按照两国达成的共识,妥善处理靖国神社问题,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

  安倍说,这一次访问虽然突然,又正赶上中国国庆节和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这个繁忙的时候,但却受到中方周到的安排和温暖的欢迎,对此表示由衷感谢。最贴近安倍的一位官员表示,这段时间日本国会一直在开会,安倍只有在周末才有时间出访,原本有人提议到22日那个星期天再访华,但安倍觉得那样“太晚了”。安倍还特意要安排在北京住一晚,以显示他对这次访华的格外重视。

  安倍当天还与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会晤。法新社评论说,能与中国职位最高的三位领导人连续会面,实在是少见。

  安倍还向中国领导人发出访日邀请,中方“原则上”接受了邀请。当天发布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称,双方同意两国领导人在国际会议场合经常会谈,一年内启动学术界共同历史研究;共同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

日本媒体密集报道

  日本媒体对安倍访华的报导可谓铺天盖地。8日上午,日本多家电视台为安倍首相访华播放专题节目。富士电视台7时30分开始播出的节目题为《向访问中韩两国的安倍首相进言》。东京电视台8时开始播出节目题为《安倍今日访华与外交深层》。NHK电视台9时播出的节目题为《安倍首相首次访问中韩》,参加讨论的是日本五个主要政党中负责制定政策的政策调查会会长,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异口同声对安倍首相访问中韩给予积极评价。NHK晚间节目《新闻七点》大致相当于中国央视的《新闻联播》,该节目8日不仅详细报道了安倍与中国领导人的会晤情况和欢迎仪式,连安倍夫人访问北京月坛中学的细节也都不漏掉。总长三十分钟的节目,安倍访华就占了十分钟。

  朝日电视台10时播出的讨论节目《星期天工程》中,主持人向着名鹰派人物石原慎太郎的儿子石原伸晃提问:“您作为安倍竞选自民党总裁的支持者,鹰派姿态众所周知。对于安倍在当选自民党总裁和日本首相前后的发言表态内容大相径庭有何看法,是否感到失望?”石原说:“作为一个政治家与作为一国首相可以不同,首相要为国家利益着想。与中韩两国改善关系,也是安倍竞选自民党总裁时的承诺,并没有变化。只要考虑国家利益,我认为可以有变化,并不感到失望。”

中日“终于说话了”

  作为两个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亚洲大国,领导人的会面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路透社、法新社、《华盛顿邮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国外主流媒体纷纷用“破冰之旅”、“亲善之旅”、“双边关系修复之旅”来形容安倍的中国行。法新社题为《日本新首相在华举行历史性会谈》的文章援引香港岭南大学外交政策专家保罗?哈里斯的话说:“安倍上任后把出访的第一站安排在中国,然后才轮到美国,这显然是为了向中国及周边地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们日本人重视日中关系,我和新一届日本政府希望同中方一起处理好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中日高层互访一直处于冰冻状态。这是由于中国对日本上任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间断参拜靖国神社的愤怒……然而,尽管中日双方外交陷于僵局,两国贸易仍增长迅速,所以两国领导人都希望能将双方的外交关系提升到体现双边贸易火热的层次上来。而安倍晋三为这一举措提供了良机。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一篇题为《终于说话了》的文章称,最近几年,亚洲现存的任何对话机制都未能缓解日本与中国和韩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次会面“无疑是一个好时机。富裕的日本、越来越繁荣的韩国和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应该自己来承担更多的安全重任了”,因此,安倍先生和中国领导人都有理由把这次握手变成一个更大的外交机会。

  路透社援引安倍一位助理的话说:“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日本政权的更替给日本与中国建设新型外交关系提供了机会。”安倍希望同中国领导人进行“坦诚的、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路透社分析认为,安倍近来不断软化自己关于历史问题的表态,为这次的高层会晤奠定了基础。尽管人们并不指望日本首相通过一次访问就能抹去亚洲其它国家对二战的惨痛记忆,但安倍却殷切地希望此行能为他在明年的参议院选举中赢得国内的主流选民,同时缓解美国和部分国家对亚太地区紧张局势的担忧,而且日本改善与中韩关系也有利于三国共同应对朝鲜核试验的危机。

  世界媒体对安倍的亚洲行表现出的乐观并非毫无保留。《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文章称:“对安倍来说,理想的政治前景是:现在同中韩领导人会面、改善日本与邻国的关系,然后以此为资本,在明年的参议院选举中取得胜利。”《金融时报》评论说,这只是一个改善关系的机会而已。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被看作日本民族主义抬头的标志。随着中国经济力量日益强大,日本也在担心自己亚洲经济老大哥的位置会拱手让给中国……中日双方要建立互信,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日本主流社会急迫改变与中韩关系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表示,安倍如此迅速地访问中韩,表明日本主流社会急迫地希望恢复和改善与中国和韩国的关系。小泉时代的中日关系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安倍上任后,日本各界有识之士都支持他主动采取行动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在亚洲之外,美国也对日本不能正确认识历史问题表示不满。尽管美国为维护本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希望中日两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过去一段时间中日关系的恶化也令美国非常担心。

  安倍身边的一位官员说,美国和日本在中日关系问题上有种默契。在决定访华之前,安倍与布什通过电话,甚至没有提起这件事,而当日本宣布安倍的亚洲之行时,美国在最快的时间里对此表示了欢迎。

  刘江永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冻三尺也非一日之暖。对于中日之间存在的问题,我们仍然应该抱着审慎的乐观态度。不过,从最近的情况看,安倍对华的态度在朝正确方向发展。香港岭南大学的保罗?哈里斯从性格上分析了安倍与其前任的不同:“小泉基本上是个我行我素的人,而安倍从言行上来看则倾向于克制自己。为了既迎合支持他的右翼,也迎合中国,他愿意作出让步。”

日媒称胡锦涛温家宝或明年1月访日 日本政府否认

【网讯】在中国政府原则同意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邀请访问日本后,日本读卖新闻10月11日在其网络版报道说,目前中国和日本官方正在研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1月访问日本的可能性。但日本政府随即否认了这有关报道。如果胡锦涛实现访日之行,将是继1998年江泽民之后首度有中国国家主席访问日本。

  报道引述日本政府的消息称,胡锦涛和温家宝已对他们预期访问日本表现出了积极态度。在10月9日首次访问中国期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已邀请胡锦涛和温家宝尽快访问日本。然而,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盐崎恭久否认有关报道。

  《读卖新闻》说,如果胡锦涛的访日成行的话,那将是自中国前领导人江泽民于1998年访问日本后,中国最高领导人对日本进行的首次访问。

  日本共同社报道说,在安倍亚三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就“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把日中关系推向更高层次”达成一致。将努力建立两国“战略互惠关系”。

  安倍亚三邀请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访日,中方原则上表示同意。双方达成一致,将在国际会议期间继续举行首脑会谈。

  共同社说,在两国领导人举行会晤中,中方批评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安倍晋三首相表示不就是否参拜明确表态,将为消除政治障碍妥善处理该问题。

  安倍还对日本过去给亚洲人民造成的痛苦和伤害表示反省。此外,双方还同意年内着手进行日中共同历史研究。学界普遍认为,此次安倍访华是中日关系回归正常化的“破冰之旅”,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新起点。但两国关系的未来航道仍存在“暗礁”,专家认为,靖国神社、东海矛盾、钓鱼岛争端等这些悬疑都可能成为前路障碍,需要两国妥善解决。

  安倍访华时解释,过去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哀悼阵亡人士及企求和平。就此,有分析称,安倍对于参拜的态度与小泉并无多大区别,至于他是否会在今后参拜也无定论。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安倍应会尽量回避关于参拜的问题,不大可能在访华后直接触及中日关系的矛盾焦点。

中国主席胡锦涛将于明年年初回访日本

法新社东京电:继日本新任首相安倍访华之后,据日本媒体报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一月份回访东京。温家宝总理可能也将于明年年初动身前往日本。但最新刊登于《读卖新闻》的这则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证实。

中国国家主席最近一次访问日本还是在1998年,当时在位的是前任主席江泽民。2000年,中国上一届政府总理朱镕基拜访了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此后,中日双方的外交往来陷入冰河期。

安倍出访花絮/日本第一夫人韩流外交熠熠生辉/图

【网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结束韩日首脑会谈后返回日本。对安倍首相进行评价还为时过早,但日对本第一夫人安倍昭惠女士(图右)似乎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在9日访问朝鲜首尔的一天时间里,昭惠女士没有会见名人,而是来到了首尔光熙小学二年级三班的教室。

  韩国《朝鲜日报》报道,安倍昭惠原计划只是听一小时左右的课,但是老师让学生们朗读教科书中的儿童诗时,对安倍昭惠说“请您也读一下”。安倍昭惠微笑着打招呼说:“大家好,我是日本首相的妻子安倍昭惠,今年能参加大家的课堂我非常高兴。”然后便一丝不苟地用韩语朗读了名为《接种疫苗》的儿童诗:“撩啊,撩啊,撩起你的衣袖,露出胳膊来”。

  据说,自称是“狂热的韩流迷”的安倍昭惠两年前看过电视剧《冬季恋歌》后,便每周去一次补习班学习韩国语,现在也进行练习。结束听课后,安倍昭惠来到学校的体育馆,观看了学生们的假面舞表演。

  安倍昭惠访问学校以后,在首尔钟路区仁寺洞的街上逗留片刻后,便前往安倍在韩日首脑会谈后举行记者会的首尔乐天酒店。据悉,安倍昭惠虽然有其它日程安排,但并未公开。外交界还开玩笑说:“可能是会见了裴勇俊或者朴龙河?”

  安倍昭惠访韩之前访问中国的时候,也以充满魅力的面貌赢得了中国媒体的高度评价。她于8日前往了把日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北京月坛中学(初中到高中),和学生们一起演唱了日本流行歌曲《世界上唯一的花》。

安倍“破冰之旅” 将推动中日贸易


(上海美联电)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日前的“破冰之旅”将促使中日双方在贸易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表示,中日两国之间的双向贸易,今年估计可超过2000亿美元(约3171亿新元)。而中日两国从今年1月至8月份的总贸易量就已达到1310亿美元(约2077亿新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1.8%。

  刚就任日本首相的安倍上个星期的访华之旅,可说是打破了中日两国自前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以来的僵局。

崇泉在星期日的一个中日商务会议上表示,中国希望促进与日本之间多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在环境保护这一环。

据日本外贸组织所作的调查显示,中日双向贸易在2004年增长了近27%,但是去年的增长率却放缓至12.7%,达1890亿美元(约2997亿新元)。


中国越南老挝签约 三国交界点定于十层大山

【网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越南外交部副部长武勇和老挝外交部副部长蓬沙瓦·布法10日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关于确定三国国界交界点的条约》。中国、越南和老挝三国国界交界点位于三国领土交界的十层大山上。

  中国外交部的消息说,该条约的签署,对三国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三国交界点地区“鸡鸣三国”,是三国人民和睦共处、和谐共生的象征,也是三国边界交界地区和平与安宁的佐证。

  交界点“十层大山”地处荒远,山势险峻,人迹难至,直至1990年代后,十层大山中越两侧才渐有人气。中越边界领土问题包括陆地边界、北部湾划分和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等三方面。中越双方于1999年底在河内正式签署了《中越陆地边界条约》。中越双方一致同意将在新确定的中越边界线上竖立1533个界碑。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越南国会在2000年分别批准了这一条约。由于陆地边界已经划定,中越双方一直在加紧进行陆地边界线的勘界和立碑工作。

  这次的划界根据主要在今年以来的第二轮谈判中达成,一个是参考历史因素,“十层大山”的顶峰是中、越、老三国自1895年以来的传统分界处,由当时统治越南的法国殖民当局和清政府签订的条约划定的。此后一百多年来,由于两国的政治、社会形势和国家关系的变化等诸多因素,中越边界线存在许多问题,也一直没有重新划定。二是现实的地理环境考虑,以水系分水岭为界。

  因此,三方本着尊重历史、承认现实的态度,在平等自主的基础上划定边界。这样,首次从法律上明确了三国主权领土范围,为未来切实维护各方利益、和平解决边界纠纷提供了法律基础。三国分界点的协商堪定以及共同出资建造的界碑充分体现了三国在平等合作基础上的睦邻友好,也为未来的共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层大山山顶的中国、越南、老挝三国交界界碑)

加拿大对华采取模糊政策 中加关系发展落伍

  《环球时报》报道,加拿大农业部长10月6日访华,近年来中国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美欧国家的高层互访十分频繁,可这次还是引起非同以往的关注,并被戏称为“破冰之旅”,因为这是加拿大新政府上台八个月以来第一位访华的部长级官员。无论是与邻居美国相比,还是从中加关系近年来的发展势头看,加拿大政府显然都有点落伍了。分析人士指出,在这种落伍的背后是来自加拿大的阵阵冷风。

加拿大要断对华援助?

  美国媒体10月6日的一则报道称,加拿大总理夏巴的国会事务秘书肯尼表示,加拿大决定暂停与中国举行的年度人权对话。因为从1997年开始的两国年度人权对话“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此外,肯尼还说夏巴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将履行竞选承诺,取消每年向中国无偿提供的六千万美元的发展援助资金。

  实际上,这笔援助资金并不多,但如果加拿大方面真的因人权问题停止对话、取消援助,应该说在中加之间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外交问题。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很快出现了。在各方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肯尼本人于10月6日否认美国媒体的说法。据加拿大《日报》报道,肯尼对外澄清说,他只对美国媒体表示,中加两国可以寻找更具建设性的方法讨论人权问题。“我没说加拿大已决定改变政策,我没宣布在人权对话或对华援助问题上有政策变化。”在表示人权对话和有关援助仍将继续的同时,肯尼还列举了很多中加两国近来在政治层面的密切交往,以淡化美国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分析说,其实近日发生的这件事只是加拿大政府对华政策模糊的一个例子。今年年初,加拿大保守党击败执政十三年的自由党,组建了以总理夏巴为首的新政府。新政府上台以来,一直走势良好的中加关系出现了一些“弦外之音”。今年4月,加拿大外长麦凯在电视上公开指责中国在工业和科技方面有“偷盗行为”,很快加各大媒体的头条就成了《加拿大担心中国剽窃商业情报》、《中国有一千名商业间谍潜伏在加拿大》……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否认了这种指责;加拿大国会7月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给达赖喇嘛颁发了“荣誉国民”称号;9月初,达赖不仅在加拿大接受了该称号,还在当地大学发表演讲;9月底,外长麦凯再度提出人权问题,在议会外交委员会上批评中国的人权与民主状况,表示对中国的司法制度“有点顾虑”,并称“如果把中国的制度说成是民主制度的话,我们对中国的制度也有点担心”。在这种政治气氛下,夏巴政府八个月无一名部长以上官员访华;外长麦凯直到9月28日参加中国国庆招待会,才与中国大使卢树民作了首次非正式会面;自去年开始运作,旨在提升中加双边合作的“战略伙伴小组”,自2005年8月以来再也没有开过会。

在找麻烦的同时频频示好

  从加拿大政府这几个月的言行来看,它确实给中国制造了不少麻烦,但另一方面,它也向中国释放了不少善意。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外长麦凯、外长驻议会秘书奥布莱和加政界及工商界精英9月28日参加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七周年的招待会。麦凯在会上表示,加拿大保守党政府珍惜两国友好关系,希望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他还表示希望夏巴能有机会早日与中国领导人会面。中国海军编队9月29日结束了对加拿大为期五天的友好访问,加拿大海军为中国海军编队举行了欢送仪式,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唐纳森准将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海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双方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10月6日飞往中国的加拿大农业部长也列出了一系列合作意向,希望在农业、科技等方面拓展双边合作。

  在民间,情况似乎又有所不同。从10月1日开始,加拿大电视台的《发现》频道连续数天播放总长度达十多个小时的系列片《一览中国》。该频道的总经理表示,他们为这部片子耗时二十个月,前往五十多个地点进行拍摄。在了解中国的同时,也有不少加拿大人不满政府的做法。反对党、商界和侨界曾多次批评夏巴政府忽视对华关系,破坏历届政府做出的努力。其中,旅游、资源、教育部门及商界反响更为强烈。

加拿大为何态度模糊

  加拿大政府何以对本来良好的中加关系突然摆出冷面孔、吹冷风呢?有学者分析指出,其中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首先,加拿大现在的领导者仍保持着一种选举心态,战略意图不明确,思路不清晰。今年,执政十三年的自由党之所以被“请下台”,主要是因其自身问题,而不是缘于重大政策的失误。而保守党显然对这点认识不足,认为是其竞选口号赢得了民众,因此总是念念不忘兑现竞选承诺。由于十三年来没有执政经验,保守党没有意识到应转变角色,从国家利益和政策的连续性出发。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前自由党政府与中国关系较好,但为了限制中国移民,提高了相关费用。保守党上台后,虽然经常指责中国,但为了在政策上与自由党拉开距离,反而降低了移民费用。此外,由于现政府是少数党政府,不得不疲于应对反对党在国会的轮番进攻,这也影响了其对华政策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其次,美国因素在发挥作用。保守党的亲美立场众人皆知,早在夏巴竞选总理期间,自由党就打出“夏巴上台,布什笑了”的宣传标语。上台后,夏巴随即提出与美国全面加强合作。他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出访阿富汗,承诺将在阿军事任务延长两年,承担起阿富汗最紧张地区——坎大哈的防务,这直接导致了加拿大军队的死亡人数直线上升,随之上升的是民众的不满和质疑。有专家认为,“亲美冷中”是加拿大政府外交政策由原来比较积极的多边主义转向“边缘依赖”的明显体现,这一方面是加拿大保守国际政治理论的历史传承,另一方面也出于夏巴政府现实的外交需要,十几年来第一次执政的保守党政权希望借助美国的策应稳住宝座。这种关系使得加拿大说了很多美国现在“不方便”对中国说的话,办了很多替美国向中国施压的事。也有分析认为,随着美加之间一些矛盾的突出,加拿大的对华政策也在发生变化。

  第三,认为自己掌握着对华政策的底线。目前,中国在和加拿大的贸易中存在大量顺差。加拿大商界虽然热切盼望和中国做生意,但政府却有自己的打算。政府认为中国有求于加拿大,尤其在石油等能源方面。凑巧的是,现任总理夏巴等人正好来自西部能源重镇,而那里也是保守党的根据地。“西部心态”使得不少加拿大政客认为向中国施压是没有问题的。但分析人士指出,这反映出执政者的头脑中还没有与大国交往的宏观考虑,也缺少执掌国家的战略眼光。

  对于中加关系的前景,有学者认为,虽然加拿大政府的对华政策出现了变化,但它很难脱离两国关系几十年来形成的大框架。一旦加拿大政府理顺了国内政治关系,其必然重视发展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因为这对于加拿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美国媒体:中国已向世界发起魅力攻势

  2003年10月,美国总统布什访问美国的亲密盟友澳大利亚。不过,那次访问不是一次愉快的经历。数以千计的民众走上悉尼和堪培拉的街头抗议。布什在澳大利亚国会的演讲遭到议员打断。演讲一结束,在外面迎接他的是另一波批评声浪。

  喧嚣刚刚沉寂下来,另一位国家元首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开始访问澳大利亚。他却受到了英雄式的欢迎。中国在澳大利亚赢得了朋友,而这往往令美国付出代价。在世界其它地方同样如此。

  美国最新一期《评论》杂志载文指,北京10年前开始自视为世界舞台上的一个更重要角色。多年的强劲经济增长孕育了中国更强的自信以及新一代具有国际眼界的领导层。对许多美国观察人士来说,中国在军事上的自信和野心尤其值得警惕。但年轻一代的中国官员认识到,他们国家的军事实力无法与美国抗衡。形成中国决策者观点的另一个关键事件是发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在那次危机中赢得了国际赞誉。

  北京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事件带来的经验,开始确立长远的“综合国力”构想,其内容涵盖了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软实力领域。北京藉以施加软实力的工具中最明显的是社会经济手段。凭借过去几十年的惊人经济增长,中国如今将自身描述为穷国的发展榜样和富有同情心的国际盟友。与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推行的主张自由市场的“华盛顿共识”不同,中国的发展模式主要由对私营企业开放、保持强大的国有部门等因素组成,强调渐进发展。

  北京的成功显而易见。来自越南、柬埔寨、巴西以及非洲国家的大型官方代表团定期访问中国。海外的专家学者到中国参加研讨会,走访中国观察其经济运行,并与中国官方建立关系。通过向精英分子示好,中国可以平息国际社会的忧虑。

  更令人惊讶的是,中国模式在世界各地受到普遍支持,正如非洲发展银行行长那样认为的,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够教非洲大陆如何“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把发展新盟友作为政治和外交事务,他们愿意结交朋友但不附带条件。中国往往强调“双赢”关系。他们宣称,中国将是每个人的朋友,愿意倾听别国的需求和愿望,中国不会要求回报。中国主张不干涉别国内政,试图借此将自身的政策与美国的做法区分开来。

  不可否认,伴随社会经济援助或投资的这种外交方式奏效了。全世界的中文热急剧升温,如今,到中国留学的印度尼西亚学生是到美国去的两倍,中国接纳了13万来自美国的坚定盟友韩国的学生。

  中国官员出访海外时,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他们受到的欢迎曾经只有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政要才能享有。

  令人称奇的是,中国的魅力攻势使国际社会印象深刻。英国广播公司2005年在22个国家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48%的受访者对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持肯定意见,持负面看法的只有30%。

  一些中国观察家也许对中国选择软实力而非军事对抗表示宽慰。毕竟,中文与英文的竞争不会引发战争,现代商业能有效阻止经济上互相依赖的国家卷入冲突。

  但是,中国的魅力攻势会给美国带来不利影响。北京在拉美和非洲对能源的追求尤其可能威胁到美国的利益。而且,中国模式容易被效仿。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上的竞争者,而且也是一个迫近的政治挑战。中国是一个比苏联更复杂、更难对付的对手。反击中国有赖于高度的智力和娴熟的手腕,对此美国并不拥有多少实际经验。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