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2

安倍不是中日友好论者

安倍不是中日友好论者

(南非)中非新闻网  (2006-10-12)

  9月20日,日本执政自民党总裁选举落下帷幕,官房长官安倍晋三以464票的绝对优势击败外相麻生太郎和财政相谷垣祯一,就任第21任党首,任期至2009年9月30日。

  “国益优先”是安倍的政治理念

  中国青年报分析报道,安倍是日本新生代政治家的领头羊,“国益优先”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表明了以他为首的新生代政治家的政治理念。其主张的新保守主义“国家观”明显带有岸信介的鹰派“强国论”色彩。他受欧美政治、文化的影响,崇拜“柴契尔革命”,主张清算战后“重经济、轻军事”的吉田治国路线。在对外政策上,安倍继承了岸信介的基因,坚持直言不讳的外交,重新构筑保守阵营的主导地位,“对美亲而不从,对华近而不和”。

  本月初,安倍推出题为《美丽的国家,日本》的政权构想,其特征是以重视传统价值的保守国家观为基础,强调“致力于修改宪法”和“脱离战后体制”。安倍强调要施行“主张型外交”,建造一个“强大的日本和可以信赖的日本”,并致力于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安倍主张强化“为了世界和亚洲的日美同盟”,确立日美相互提供协助的体制,同时在经济领域巩固日美同盟关系。此外,要与美、欧、澳、印等“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推进战略对话”。对于亚洲外交,安倍只是淡淡地表示“要同中韩等邻国强化信赖关系”。

  中日关系走向有希望也有变数

  早在去年10月小泉第5次参拜靖国神社之后,改善中日关系的关键就已经转移到了“后小泉”身上。随着福田康夫的退出,安倍胜出的确定,安倍晋三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态度及其整体对华政策便成为焦点所在。

  为应对选举,安倍阵营为其制定了一整套的“暧昧”战术。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安倍至今采取“不就是否参拜表态”的模糊做法。对此,外界的分析也一分为二,有意见认为,根据安倍历来的历史观和主张,他绝不可能放弃参拜,只是限于当前选举的局势以及明年决定安倍政权会否短命下台的参议院大选,安倍不得已采取了不表态的战术,一旦认为政权稳固,他就会出现在靖国神社的大殿。另有意见认为,安倍并不希望靖国神社问题继续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因此不准备继续参拜,但如果明言放弃,定会遭到右翼保守势力的攻击,也与自己历来的主张和精神相悖,所以只能闭口不谈。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尽管目前关于安倍晋三处理靖国神社问题的真实想法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现在到明年的参议院大选期间安倍应当不会参拜,因而中日关系会在这个“短期不参拜”的基础上摆脱长期僵持不下的局面,缓慢向前发展。中日首脑会晤也会利用在第三地举行的国际会议等机会得以实现。二是从安倍的执政理念看,他绝非“中日友好论者”,即使靖国神社问题暂被冻结,但双方在台湾问题、东海油气田开发、地区主导权之争、自然资源争夺等方面,都会因安倍的强势对抗姿态出现比目前更加剧烈的摩擦和冲突。

  中日关系在安倍政权下如何展开,既有改善的征兆和希望,也存在不少的变数。

  背景资料:

  安倍的首相“宿命”

  安倍晋三1954年9月21日生于东京,祖籍山口县。祖父是二战时期日本国内着名的反战派议员安倍宽,因为反对东条英机的军国主义而被称为日本政界“有骨气的政治家”。外祖父则是甲级战犯嫌疑人、曾当过日本首相的岸信介,前首相佐藤荣作是其大伯父,父亲安倍晋太郎曾任外务大臣。祖孙三代均出任过自民党的干事长职务,父亲安倍晋太郎还曾是小泉纯一郎的政治恩师。

  安倍的童年时代基本在外祖父岸信介身边度过,亲眼目睹过游行示威队伍因“修改日美安保条约问题”围攻岸信介官邸,这段历史对安倍的影响很大。安倍曾回忆说:“长大后,明白了外祖父(岸信介)促成安保条约修改的政治意义。我越发尊敬坚持信念的外祖父,政治家就应该具有这种品格。幼年时所看到的祖父形象,成为我作为政治家的原点。”

  1977年,安倍于法学系政治学科毕业后,赴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未毕业)。1979年回国后,遵从父亲旨意进了神户制钢公司工作。1982年其父被任命为中曾根内阁外务大臣后要求安倍晋三辞去公司工作,做自己的专职秘书。1991年安倍晋太郎病逝,安倍晋三继承其父地盘涉足政界,1993年当选众议员。2000年7月就任森喜朗内阁官房副长官,2003年9月就任自民党干事长。2005年11月,被小泉提拔为内阁官房长官。安倍从政13年来,曾得到福田纠夫、竹下登、森喜朗、小泉纯一郎等多位政坛大佬的扶助。媒体形容安倍晋三是“纯种政治家”,有朝一日成为日本首相是其生来的“宿命”。

安倍访华 中日试探重建互信

  中日双方在北京举行五年来首次高峰会谈,互相给足对方面子,中国领导人并且原则上同意访问日本。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今次访华,令两国关系重新出现良性互动之势,有利亚洲地区稳定。

  今次双方领导人互相给足面子,见诸安倍上任后迅即选择了中国而非美国为首个外访国家,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亦在中共中央委员会六中全会期间抽空会见,更见诸双方在处理侵华历史这一敏感议题互相体谅。

  中日两国领导人关系近年围绕日本侵华历史闹得甚不愉快,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供有二战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加强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辟的戒心,愈加强调日本要表歉意,日本政坛亦就二战问题而一再向中韩等国道歉的外交指定动作感到不耐烦。

为化解矛盾定积极方向

  今次会晤,安倍对日本曾经给亚洲各国带来巨大损害和痛苦,深表反省,又表明决不赞美军国主义,亦不美化甲级战犯。不过,安倍没有用上道歉字眼,也没有明确称不会参拜靖国神社,只承诺会妥善处理。温家宝提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但没有藉此咄咄逼人,强人所难。中方愿意接受安倍的“模糊化”处理,见好就收,避免闹僵,显示渴望抓紧日本更换领导人的契机,修补两国关系。

  胡锦涛积极评价安倍此行,希望此行成为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新起点。中日两国的经济依存日深,但始终未能摆脱历史观点和领土领海纠纷的阴影。今次会晤确定两国共同开发东海的大方向,探讨双方接受的解决办法,又同意启动中日学术界共同历史研究,并且通过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的互信,都是朝积极方向去解决这些矛盾。

好的开始不保证必成功

  这些解决矛盾的途径,究竟最后能否解开双方纠缠多年的结,达到双方渴望的成果,目前言之尚早,重要的是双方确立了面对和设法解决问题的方向。双方在商讨的过程中,肯定要面对很多复杂的矛盾要化解,而且将来的日子,也会出现对两国关系的新考验,例如安倍如何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政治压力,以及修宪扩军可能带来的猜疑。

  今次破冰之旅,中日双方均小心翼翼,基本上仍然属于试探阶段。要是双方能够珍而重之,逐步建立较深层次的互信,既能够减少擦枪走火的危险,又将有利合作发展,促进亚洲地区共同繁荣。中国近年坚持和平发展的政策,香港经济亦得以在稳定的环境下飞跃,中日关系的改善,令和平发展的环境更为巩固。

谈话空间更开阔 中日执政党对话会期延长至五天

【网讯】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在10月8日访问中国后,中日关系发展再有新动作。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将于10月15日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前往日本参加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会议会期也由第一次的两天延长至五天,显示中日双方谈话空间更为开阔。

  香港《大公报》报道,王家瑞此行是应日本联合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邀请。两国执政党将就中日关系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探讨新形势下的前景展望,并将就中日经贸合作、外交政策等交流和沟通。

  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于2004年3月建立,旨在通过党际交流促进两国关系稳定健康发展。今年2月21日,此机制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王家瑞与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秀直和公明党政调会长井上义久做主旨发言,双方表示要使党际交流成为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渠道之一。

  观察人士说,第一次会议会期两天,而此次对话长达五天,这显示安倍访华后缓和中日相持的外交僵局,双方谈话空间更为开阔,会谈话题不会局限在政党间,而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民间往来、文化等。

  安倍于8日访华,闪电式的24小时访问行程被中外媒体评为“破冰之旅”。在中断五年后,中日双方在北京举行的首次高峰会谈,互相给足对方面子,中国领导人并且原则上同意访问日本。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今次访华,令两国关系重新出现良性互动之势,有利亚洲地区稳定。

  今年中国也先后邀请日本自民党、民主党、社民党及共产党的领导人访华。有消息说,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的邀请,日本国国会参议院议长扇千景将于10月15至17日率日本国国会参议院代表团访华。

  但分析家指出,好的开始不一定能有好的结果,究竟最后能否解开双方纠缠多年的结,达到双方渴望的成果,目前言之尚早,但重要的是双方确立了面对和设法解决问题的方向。

  双方在商讨的过程中,肯定要面对很多复杂的矛盾要化解,而且将来的日子,也会出现对两国关系的新考验,例如安倍如何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政治压力,以及修宪扩军可能带来的猜疑。

  此次破冰之旅,中日双方均小心翼翼,基本上仍然属于试探阶段。要是双方能够珍而重之,逐步建立较深层次的互信,既能够减少擦枪走火的危险,又将有利合作发展,促进亚洲地区共同繁荣。

中日执政党将举行对话交流

  (综合讯)中国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将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于10月15日至19日前往日本参加“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

  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在十月八日访问中国后,中日关系发展备受关`。

  香港「大公报」报道,王家瑞此行是应日本联合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邀请。两国执政党将就中日关系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探讨新形势下的前景展望,并将就中日经贸合作、外交政策等交流和沟通。

  “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于2004年3月建立,旨在通过党际交流促进两国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今年2月21日,此机制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王家瑞与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秀直和公明党政调会长井上义久做主旨发言,双方表示要使党际交流成为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渠道之一。

  今年中国也先後邀请日本自民党、民主党、社民党及共产党的领导人访中。

  观察人士说,第一次会议会期两天,而此次对话长达五天,这显示安倍访中後缓和中日相持的外交僵局,双方谈话空间更为开阔,会谈话题不会局限在政党间,而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民间往来、文化等。


重视青年交流 日本第一夫人欢迎中国学生访日/图

【网讯】日本第一夫人安倍昭惠(见图)在与丈夫安倍晋三同行访华期间抢尽风采,回国后的她11日再次展现独特的个人魅力,于当天由日本外务省在东京举行的欢迎中国高中生代表团友好访问的招待会上,她希望中国学生在日本期间与日本人坦诚地进行交流,能够留下美好的回忆。

  招待会上迎接中国高中生代表团的,除了安倍昭惠外,还有日本外务省副大臣浅野胜人、中国驻日大使馆临时代办孔铉佑。招待会上,浅野对中国高中生代表团一行197人访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久前访问了中国,两国领导人就加强两国青少年交流达成了共识。他期望中国高中生访日期间广泛地与日本学生进行交流,增进对日本人和日本社会的了解,今后能够成为发展日中友好关系的桥梁。

  而身为日本第一夫人的安倍昭惠表示,她希望中国学生在日本期间与日本人坦诚地进行交流,能够留下美好的回忆。安倍昭惠几天前在随安倍访华期间访问了北京月坛中学,赢得该校学生的好评。昭惠举止优雅、言行得体,也成功的进行了一场外交。

  首次作为“第一夫人”访问中国,昭惠也表示“有些紧张”。这位喜欢台湾F4的“第一夫人”,表示她喜欢中国文化,对中国的书法、陶瓷相当感兴趣,也希望能够将日本的优点“温柔地介绍给中国人”。

  中国驻日大使临时代办孔铉佑在招待会上感谢安倍昭惠的出席,表明她重视中日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他希望中国高中生珍惜此次访日机会,广泛地与日本学生进行交流,了解、认识日本人和日本社会,同时向日本人介绍发展中的中国,成为中日友好的使者。

  中国高中生代表团于10日抵达日本,成员来自中国的福建、贵州、吉林、辽宁、湖南和上海,是日本政府根据“日中二十一世纪交流事业”制定的邀请1100名中国高中生访日计划的第三批。在为期九天的访问中,他们将分别前往爱媛县、冈山县、兵库县、京都府和大阪府等地进行访问,在日本人家中住宿,并与日本高中生开展友好交流活动。

安倍访华火速成行的内中乾坤
来源:

日本首相到了中国。这是安倍晋三履任首相才十三天就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同时也是日本首相第一次把中国当作首访国家。这种情形通常发生在两个非常亲密的盟友之间,似乎表明中日两国已经打破了在小泉首相任内形成的坚冰。事实果然如此乐观吗?

小泉纯一郎动用了包括“借笔外交”之类动作希望与中国领导人改善关系,但是没有任何成效,原因是北京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没有接收到小泉的任何善意。但是安倍上台席未暇暖,中日首脑峰会却火速成局,令一众观察家大跌眼镜。这与北京对敏感人事一向的方针“听其言观其行”也大有所违。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九月二十日、二十一日连续两次表态,希望日本领导人“能够言行一致”,也表示中国的态度是“听其言观其行”。

为什么中国不等安倍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有“言行一致”的表现,而突然同意安倍访华,并且以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和全国人大委员长均出面与之会晤的高规格接待?内中有什么乾坤?

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的答案。一、中国淡化了把参拜靖国神社与中日首脑峰会挂钩的立场;二、安倍以不参拜靖国神社的表态解开了中日首脑峰会的症结。综合近来的各种消息,均未能令人得出有这两种答案之一形成的印象。

其实,首脑峰会成局,在于中日制造并利用了接近于第二种答案的边缘空间。

在安倍上台前后,他的言论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变化。安倍一向在参拜问题上积极支持小泉,但是,首相要面对的局势与内阁官房长官远为不同。他当选首相后,多次回避在参拜问题上明确表态,并且还明确表示在侵略历史问题上要继承“村山谈话”精神,在慰安妇问题上要继承河野洋平讲话的精神。在安倍就历史问题释放出一些趋近于中国立场的信息之后,安倍政府实际上在中日关系症结的历史问题上形成了模糊政策:既不是像中国所要求的那样“正视侵略历史”,又不是像中国所恼怒的那样“美化侵略历史”,既不表明会参拜靖国神社,又不表明会放弃参拜。

安倍展现出来的这种相当成熟和相当圆滑的外交技巧令人刮目相看。对于中日陷入冰点的关系而言,这种模糊空间给了双方回旋的余地,使得中日实现首脑峰会可以“一种事实,两种表述”,各自都有交待。在这种情形之下,主动权实则握在中国手里:既可以回应日本方面的中日峰会要求,也可以拖延一下等待安倍“言行一致”之后再实现峰会。

中国对安倍政府远未消除疑虑。此时选择与安倍高调接触,说明了北京的几点权衡。其一,顺应其势满足中日破冰的需求,借此向安倍政府表明,如果回避参拜靖国神社,就会得到政治甜头,企图鼓励安倍政府在此问题上继续走下去,甚至迈出更大一步;其二,抓住安倍上任后尚未参拜靖国神社之机,做出和缓姿态,送给安倍一个小泉求而不得的大礼,以证明中国政府对改善中日关系抱有最大诚意。日后一旦安倍有参拜之举而导致中日再陷僵局,则破坏关系改善的名声自有安倍承担。

安倍上台伊始,未来任期内参拜靖国神社与否实难预料。中国在此时突然出手,实为在十字路口助推一下的作用。最坏的前景也不过是回复小泉首相任内的不接触,而最好的前景则是让安倍食髓知味,在中日关系上步子能迈得大一些。

这次首脑峰会成局,对中日两国而言都有得分。但是希望这次峰会能有多少实际成效,则未免期待过高。中日两国关系的症结,实际上并非只有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这只是两国官方最高层级交流的关键症结而已。两国关系中还有着更深层、更复杂的问题,而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中日国力消长带来的地缘政治变化,即两国如何以及能否共存共荣。这些更深刻的矛盾绝对无法因为安倍不去参拜靖国神社,或是双方举行几次首脑峰会就能解决。

而安倍的政治态度也不能让中国释怀。在上任短短时间内,安倍发表的言论埋下了许多中日冲突的伏笔,包括他在到访北京前两天还表示东京审判中的甲级战犯按照日本国内法并不属于战犯,而且拒绝就参拜问题明确表态也为自己留下政治转圜的空间。更关键的,是他发表的政纲。他的政治理想是“建设一个美丽的日本”,主要的手段是三大政策,包括重视日本传统精神的“教育再生”、强调日本主体性的“主张外交”、提高自卫队活动能力与范围的“修宪”。这些主要施政方向都隐伏着与中国的矛盾。

安倍甫上台就访问中韩两国,很难看作是安倍政府对小泉中韩外交政策的改弦更张,更确切的应该视为安倍对小泉政府遗留下来的最大麻烦源(东亚外交)的修补,削弱在野党的批评声浪,避免反对团体对新政府施政的掣肘,为实现他的政治蓝图争取最有利的内外环境。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搁置靖国神社问题,在与中韩外交关系上取得突破,是安倍解决压力的优先课题。

按照前外相田中真纪子的说法,安倍“就像淘气的小孩穿着大人的鞋子走路,而且越走越右,越走越危险!”虽然中日关系终于破了五年来的冰,但是一次二十四小时的旋风访问,带不来多少春风,它的正面作用能持续多长时间,殊难乐观。(本网评论员 徐祎珉)

 

美国学者:中美应加强交流 共同面对挑战与机遇

【网讯】美国华盛顿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季北慈(Bates Gill)11日发表“面对中国崛起的挑战与机遇”研究报告,具体建议华府行政、国会和非政府组织,加强与崛起中的中国交流,同时建立华府与北京间的空中直接航线,缩短彼此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中央社报道,目前担任华府智库战略暨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和中国研究讲座负责人的季北慈当天在CSIS发表研究报告,并邀请前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资深主任葛林现场讲评。

  研究报告指出,尽管中美建交已快三十年,但双边都必须承认,美国与中国仍不确定到底将成为亲密伙伴,或者是战略对手。可以确定的是中美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越互相倚赖,也越充满矛盾。

  报告说,中美自1979年建交以来,在行政当局方面,双方内阁层次的交流呈现稳定进展;在国会方面,美国国会已先后成立了七个与中美关系有关的组织,包括美中经济安全检讨委员会、美中国会交流小组、中国联机等;在非政府组织方面,以华府为基地的智库及大学纷纷成立中国研究计划,并进行访问交流。

  报告具体提出对政府、国会和非政府组织强化中美关系的多项建议。

  在加强政府与政府关系方面,报告建议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和总领事增加财经官员建制,以提供美商信息与机会,同时解决税务与贸易问题;在行政部门和国会部门增加中国问题专家幕僚,协助当局了解中美关系的复杂内涵;建立两国政府各部会间助理部长级的正式连系谘商管道;增加美中低层次官员短期互访计划。

  在国会方面,报告建议扩大两国国会互访的范围与频率;支持和通过有利面对挑战与机遇的法案。

  在非政府组织方面,报告建议增加大学及研究所的中国问题研究及中文教学;在2009年美中建交三十周年成立美中教育基金,促进两国研究学者交流;在国会增加中国问题新闻简报会。

  在后勤政策方面,报告建议建立两国首都间的空中直接航线,以缩短双方交流的旅行时间,增加面对面沟通的频率;改善通讯科技,建立视讯会议及实时中英翻译机制。

  前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资深主任葛林在讲评时指出,他还记得2001年4月1日布什刚上任不久,一架美国EP3-E电子侦察机在中国南海上空与一架前来拦截的中国战机发生擦撞事件,美方要找中国政府官员沟通却不得其门而入的窘境。比起当时,现在美中之间的沟通管道畅通而多元多了,不过距离建立彼此互信关系,双方还有一条很长远的路要走。他称许这项研究报告完整详细,值得当局参考。

中国10年内全球影响力赶上美国


(英国)FT中文网

  昨日公布的一项国际民意调查显示,中国人认为,未来10年内,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能够与美国相媲美,而多数美国人、中国人和印度人认为,未来半个世纪,美国将失去其作为全球无可匹敌的超级大国的地位。

  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与亚洲协会(Asia Society)合作进行的这项调查还显示,尽管美国人对伊拉克战争深为不满,而且担心就业安全,但他们仍是“可靠的国际主义者”,没有向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回归。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项民意调查显示出中国人和印度人对国家的命运抱有信心。该调查是今年6月至7月在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美国进行的。

  分析人士将其称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综合调查。尽管通过这项调查能够强烈感觉到国与国之间的不信任,特别是对美国和对中国军事实力的上升,但人们也普遍感到,美国在亚洲经济和军事影响力的下降,将会产生负面作用。

  不过,只有35%的中国人和39%的印度人表示相信,美国会在全球事务中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绝大多数印度人和中国人认为,亚洲有可能发生能源冲突。多数人还表示,各国有权为确保充足的能源供应而战。

  这些主题反映在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目标之中——保护中国人的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获得能源供应。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排在第四位。

  中国人认为,未来10年内,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赶上美国。印度人则将本国目前的国际影响力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调查小组成员表示,印度人的自豪感似乎更强。


最新民调:中国人认为中国10年后能与美国争霸

【网讯】由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于11日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中国人认为,中国在十年之后将有能力与美国相抗衡。

  据BBC(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引述调查结果指,中国民众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显示出充分的信心。其中87%的人支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只有7%的人认为中国应该先管好国内事务。

  调查还显示,美国、韩国和印度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中国尚不具备与美国争霸的实力。

  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美国人认为,伊拉克战争没能解决美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但美国应该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

  调查同时显示,尽管美国人愿意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积极角色,但美国人并不愿意充当国际警察。

  此外,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无论美国政府持何种立场,美国都应该积极配合联合国找到和平解决地区危机的办法。

  据悉,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分别对美国、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及韩国的1000至3100位民众进行了调查。与中国形成鲜明对照,在被调查的九个国家中,印度被认为是国际影响力最弱的国家。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