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8

审计风暴:李金华揭48部委违规55亿

审计风暴:李金华揭48部委违规55亿

据新华社报道说,周三(6月28日)以"不怕得罪人"著称的中国"铁面审计长"李金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掀起新一轮"审计风暴,"揭露许多中央部门在执行预算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李金华在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中称,在对48个中央部门去年执行预算的审计中,发现违法违规金额55.1亿元以及算及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金额658.58亿元.

去年的违法违规金额只是8.65亿元,仅占当年资金量的0.6%。

据称,去年发现的106起重大违法违纪案件,有关部门正在认真查处,已有176人受到处理,还有762人(次)因上年审计报告发现的问题受到处分或处理。

自从李金华1999年6月首次向立法机关作审计报告以来,每年都有大批中央部门的财务问题被揭露。

"审计利剑"

去年,李金华曾经表示:要对所有离任的省部级官员实行审计监督。

这条消息在中国网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有些网民表示离任审计固然很好,但是任中监督更加重要。同时他们希望审计工作不要流于形式。

更有网民呼吁对国有企业一把手都实行离任监督,并在上任和离任时分别公布财产。

自从9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审计署每年都要在"两会"期间提交一份审计报告,并公布其主要内容。

虽然报告公布的只是冰山一角,但已足以显示做假帐、小金库、贪污挪用公款、资金黑洞等腐败现象在中国比比皆是。

现年64岁的审计长李金华曾经被中国媒体选为2004年"年度人物",因为他坚持将"审计利剑"指向位高权重中央部门,从而赢得了人民英雄形象。

审计署揭开发区倒卖土地 加剧招商引资恶性竞争


【网讯】中国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27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透露,国家审计署通过审计上海、天津等六个省(市)所属87个开发区发现,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政策加剧了地区间“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一些企业恶意圈占、倒卖土地等行为屡见不鲜。仅被审计的开发区税收一项,中国就流失了66.47亿元。

  据中新社消息,中国对开发区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上给予优惠;二是在税收起征条件上给予优惠。但李金华指出,从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看,税收优惠政策导致东部开发区和中西部开发区发展不均衡、开发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税负水平相差很大等弊病,不利于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

  此外,各地在实际执行中普遍存在扩大优惠政策范围问题,如擅自扩大开发区面积、违规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批准区内注册区外经营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等,由此导致中国税款流失66.47亿元。

  报告还指出,地方政府关于开发区土地出让政策等做法,加剧了地区间“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由此形成的虚收虚支也严重影响开发区的财政质量。一些地方甚至在国务院明令禁止低价出让土地的情况下,采取先按国家规定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再返还土地出让金或者给予财政补贴等手段,变相低价出让土地。这一问题导致一些企业恶意圈占、倒卖土地,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李金华指出,针对目前区域性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下一步有必要在逐步规范各类开发区名目繁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基础上,将现行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转变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等税收优惠政策。

李金华再掀审计风暴 不点名批评成今年特色


【网讯】中国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27日作审计报告,此次审计报告与去年重点打击腐败不同,重点放在政绩工程的审计上,而且相较于此前的点名批评,此次报告通篇来看,难以看到具体部委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宏观的共性的表述。



  自2003年度的审计报告掀起“审计风暴”后,李金华的年度报告就成了很多人的期待。在三年前的报告中,38个中央部门被查出的各类违规问题金额总计90.6亿元,部门名字被一一列入,报告措词也很严厉,很多问题用“疏于管理”、“问题严重”形容。从那年之后,就有很多人在等待审计报告的公布,想看看审计署又点了哪个单位的名字,点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但在今年的报告中,虽然在第一部分单独提到了财政部和发改委,通篇来看,难以看到具体部委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宏观的共性的表述。据审计署的官员说,这一变化主要是根据最近修改通过的《审计法》的一些要求做出的,并非受到各方面的压力,迫不得已而为之。



  李金华在今年的审计报告中透露,去年共审计了48个中央部门,发现违法违规的资金55.1亿元人民币,预算和财务管理涉及的问题资金高达650.58亿元,有一百七十多人被处理,其中25人是中央部门人员。



  李金华说,中央部门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挪用资金建办公楼,隐瞒收入、虚列支出等。另外,中央预算管理存在一制度性大漏洞:地方财政对中央税收返还和补助收入预算编报不完整,致使地方财政支出的45%预算款执行脱离了人大的监督。



  李金华还透露,通过审计上海、天津等六个省(市)所属87个开发区发现,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政策加剧了地区间「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一些企业恶意圈占、倒卖土地等行为屡见不鲜,仅被审计的开发区税收一项,国家就流失了66.47亿元。


传中国今年审计重点锁定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


【网讯】有消息称,国家审计署将金融审计对象重点锁定中国银行(3988)、交通银行(3328)与招商银行。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表示,按照正常工作安排,国家审计署对中行的审计已进行了两个月,这属常规。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未给予回应。

  据香港《文汇报》消息,审计署金融司司长范鹏在近期出版的《中国审计》杂志上表示,对金融机构部分分支机构实施全面审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审计的重点。而审计署今年将金融审计圈定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及招商银行。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27日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二次会议作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时表示,青藏铁路环境保护工作达到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要求。2005年,审计署组织了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该路段全长1142公里,总投资330.9亿元,其中环保投资15.4亿元,占总投资4.6%。截至2005年6月底,环境保护已完成投资14.5亿元。

  另外,李金华还透露,在此次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中发现违法违规问题55.1亿元。据悉,此次共审计48个中央部门,同时延伸审计274个二级预算单位,占这些部门1063个二级预算单位的26%。

四千亿中央补助脱离人大监督 李金华吁细化预算


【网讯】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27日表示,一些地方财政年初预算编报不完整,致使预算执行结果与年初预算出入较大,有逾四千亿元中央补助资金脱离省级人大的审查监督。

  《第一财经日报》28日报道,李金华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时说,按照《预算法》的规定,省级政府应将中央财政对该地区的税收返还和补助收入全部编入本级预算。但据对二十个省(区、市)的审计调查,有逾四千亿元中央补助资金脱离省级人大的审查监督。

补助补出三大问题

  李金华列出了在中央补助地方支出审计调查中发现的三大问题:地方财政对中央税收返还和补助收入预算编报不完整;部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交叉重复、分配制度不够完善、资金投向较为分散,目前参与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部门多达37个;15个中央部门在部门预算中共安排中央补助地方支出383.69亿元,一些资金名义上是专项转移支付,实际用作部门经费或系统内经费补助。

  李金华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一是中央预算年初没有将中央补助地方支出分解到地区和项目,而且省本级预算编报的时间早于全国人大审查批准中央预算的时间,地方政府在编制预算时难以对中央补助资金特别是专项补助的数额作出预计。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不强。

审计长开药方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一位专家指出,这几年,李金华的审计报告几乎每年都提到预算不不够细化、预算编制不及时等问题。

  在这位专家看来,审计中发现预算制度需要改进的问题还有:人大、政府、具体用款单位之间的权力划分不明确;预算管理当中的制衡机制没有形成,权力过于集中,预算的执行机构和编制机构未分开;预算不完整,经人大批准的预算不是全部纳税人的资金,不仅存在预算外资金,还有既非预算内又非预算外资金,就是“预算外的外”资金;政府事权划分不明确,导致转移支付难以规范。

  目前中央补助地方支出已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57%,占地方财政支出的45%。对于加强对这部分资金的管理,规范预算分配行为,李金华在27日的报告中说,要尽快细化中央补助地方支出预算,编制分地区、分项目的详细预算,并督促地方财政完整地编报本级预算。

  此外,还要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设置,新增项目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对到期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要及时清理,逐步整合现有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统筹安排转移支付资金;改进资金分配机制,对明显属于地方事权范围内的事项,具体项目的确定交由省级政府办理,中央主管部门主要通过政策、规划和必要的监督检查,指导地方管好用好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国台办副主任:和平发展应成两岸发展主题


【网讯】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27日在广西南宁开幕,国台办副主任王在希在会中表示,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潮流,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据中新社消息,今年4月中共中央台办和国民党研究基金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两岸经贸论坛,形成七项共同建议,大陆进一步采取十五项惠台举措,展现两党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努力,对两岸关系继续朝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具重要意义。

  王在希说,海峡两岸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互利互惠的格局。

  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大陆累计批准的台资项目近七千项,合同台资额达940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420亿美元,两岸贸易总额累计达5370亿美元,中国大陆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市场以及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

  王在希认为,台商投资广西呈现蓬勃发展趋势,目前台资已成为广西利用外资的第二大来源,两地的农业合作发展迅速,旅游合作也在加强,尤以玉林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设立呈现生机和活力。

  据报道,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王金平都向论坛发电致贺。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新党主席郁慕明等两岸政商界人士、专家与学者约两百人与会。

中国去年财政收入破三万亿 专家忧经济过热


【网讯】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27日表示,中国2005年财政收入突破三万亿人民币,达到316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中国今年首五个月的财政收入按年上升近两成三,至1.66万亿人民币。有经济专家称,这些数据背后明确显示出了目前的局部经济过热等现象,产能过剩、房价飞涨也正是排名前几位的几个省市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

  根据财政部数据,今年首五个月,中国财政收入完成预算达到四成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为9225亿元人民币,按年升19.7%,地方财政收入为7405亿元人民币,按年升27%。财政收入的增幅远远大于GDP的10%左右的增幅。

  根据财政报告可以看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进口产品消费税、增值税和关税等收入项目都和预算相差不大。与预算相比部分收入项目变化较大的是证券交易印花税65.3亿元,完成预算的76.8%,主要是2005年证券市场低迷,交易量下降;其它收入508.88亿元,完成预算的140%,主要是部分行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一次性收入增加较多。

  虽然中国财政收入增长迅速,但有经济学家表示,这些“喜人”的数据显示出了中国目前局部经济过热等现象。因为经济增长最理想的状态是,国民的收入与GDP一起增长,如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远远高于国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伴随财政收入过快增长的,首先就是国民负担的增长。

  企业税收负担过重,不利于企业再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而公民税收负担过重,则会严重抑制消费的释放,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正因为这一点,西方国家从1990年代开始,就不断实施减税计划。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从今年起到2007年上半年,中国省市县乡党委将集中进行领导班子换届工作。这次换届面广人多,涉及到中国数以千计的县和数以十万计的领导干部。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财政收入的增长有没有领导干部的“加压”,就成为一个值得警惕的因素。

  虽然大部分专家忧心经济过热现象,但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娄继伟日前称,中国不会透过实施紧缩财政政策,为经济降温。因为货币紧缩措施对于抑制经济过热,较之财政工具更有效。

财源滚滚 财政部副部长为何笑不出来

  中国今年前四个月中国财政收入超过1.5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2%,其中黑龙江等省的财政增幅始终高于40%,厦门、深圳两市保持51.4%和48%的增幅。以往这些数字通常被看作“财政收入情况喜人”,但财政部常务副部长楼继伟却笑不出来,并对近年财政收入中存在的结构性经济增长问题表示担忧。

  据《中国青年报》分析,中国财政收入于1999年才首次突破万亿元。2002年,时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的金人庆还预测,到2010年税收收入方能超过三万亿元。然而情况变化得出人意料,2005年中国财政收入突破三万亿元大关,今年仅前四个月的成绩就达到了去年的一半。面对“喜人的财政”,财政部常务副部长为何“喜不起来”,的确耐人寻味。

  分析指出,看看财源的真正“源头”,就会理解楼副部长的真实心境。有资料显示,1990年至2003年,政府卖地收入累计高达1.05万亿元,在某些发达地区,从土地上产生的收入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地方财政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土地资源属于稀缺资源,“土地财政”实际是在卖子孙后代的地、花子孙后代的钱,靠卖地款支撑起来的经济暴发户,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眼见少数官员被这种“政绩幻象”迷住双眼,为偏离民生的所谓发展速度沾沾自喜,财政官员焉能不急?

  对照公共财政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方面的三大职能,看看少数地区接近半百的增长率,你不难发现其中有何问题。局部经济过热、产能过剩、房价飞涨等现象,恰恰出现在排名靠前的几个省市。从1997至2004年,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增长204.7%,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2.6%和40.5%。政府收入(消费)与居民收入(消费)的增长失衡,明白无误地告诉民众: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没有同步,后者远低于前者,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在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税收中,作为第四大税种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竟有九成来自工薪族,而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评出的“中国十大富豪”,几乎没有人交个人所得税。财税杠杆支点出现如此大的错位,楼副部长焉能不忧?

  合理的财政收入结构应该是“税收收入为主,少量必要规费为辅”,然而不少地方卖地收入居然占据了财政蛋糕的半壁江山,以无序过热的投资支撑起脆弱的增长,大河有水而小河不满,巨大的投资收益并没有变成群众的消费收益,管钱袋子的财政部官员,又如何能笑得起来?

  分析指出,经济增长最理想的状态是,国民的收入与GDP一起增长,如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远远高于国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伴随财政收入过快增长的,首先就是国民负担的增长。去年5月,《福布斯》发布的“全球2005税务负担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全球税负第二重的地方。

  企业税收负担过重,不利于企业再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而公民税收负担过重,则会严重抑制消费的释放,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并不统一,中国对外企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据推算,由于实行内外企业有别的税收政策,导致中国在外资企业方面每年大约少收入两千亿元的税收。加上中国每年对出口商品的退税,估计至少有三千亿的税源让利给了外资企业和外部消费者。在此大背景下,财政税收依然飞速增长,很显然,内资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税收负担。


热钱“烤”验中国经济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2006-06-28)


  目前中国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至少有1500亿来得“不明不白”。监管部门和实体经济如何接受热钱挑战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健君

  “30.3%。”这是国家统计局6月15日最新公布的1~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热得“发烫”的数据甫一出笼,央行便发出紧缩“强信号”,决定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一次性冻结资金1500亿元。

  “老实说,这对我们没有多少影响。”6月20日,国内一家著名消费电器公司的财务高管指着办公桌上一尺高的协议书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这都是主动要求给我们投资的。”他透露说,其中既有海外资金,也有国内私募基金,“毫不夸张地说,都在抢着往我们怀里扑,我们现在最不缺的可能就是钱了。”这家已经3年多没有从国内银行贷过一分钱的电器公司,目前正在某海外基金的支持下在国内市场大举“并购”。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看来,上述场景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复杂局面。采访中,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以来,此轮经济高速增长所表现出的“过热”现象,与以往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一方面中国经济广泛而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和贸易活动,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中各种势力也快速进入中国,期望从其繁荣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这种境况下,中国市场正在变成全球各种不同背景资本的投资场所。”

  “因此,资本流入的大幅增加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环境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副司长孙鲁军指出,1992年~2004年,国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均增速高达28.9%,中国甚至与美国交替成为世界最大引资国,这之中,私人资本流入约占国外资本流入总额的90%。

  江涌说,在这个背景下,还有一个因素更加助长了“全球资金向着中国跑”的趋势,“近年来,美元持续大幅贬值,给钉住美元或货币篮子中美元比重过高的很多亚洲货币以巨大的升值压力,尤其是人民币,施压其升值会对亚洲货币升值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有鉴于此,巨额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人民币投机狂潮。”如此以来,也就有了上述国内电器公司在投资上“钱淹脚面”的自负。

  “包括热钱在内的大量国外资本的流入,是繁荣而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全球资本刺激下的必然结果。”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秘书长王元龙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随着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经济体在本世纪的迅猛发展,目的和背景不同的各种国外资本在国内大量流动,是一种现实,甚至在一个时期内可能是一种常态,“所以,我国监管部门和实体经济在接受热钱冲击的挑战同时,必须尽快学会主动灵活地与之打交道,这应该说是热钱对我们的最大考验。”

  热钱的危害

  热钱(HotMoney)又称“逃避资本(RefugeeCapital),它是指为追求高收益及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以追求汇率变动利益的投机行为为例,本币汇率预期改善、利率高于外币,从而形成汇差,是国际热钱流入增多的主要原因。同时,外汇管理体制中出现的一些监管漏洞,也会为国际热钱的进出提供便利条件。

  王元龙认为,热钱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一方面会对进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刺激投资的正面作用,同时,太多的热钱将会给该国带来通货膨胀、汇率剧烈波动、泡沫迅速扩张等负面影响。当热钱套利机会变小,如本币币值上升时,热钱就会迅速撤出,从而引起本国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这方面,亚洲金融危机可谓前车之鉴。

  近年来,借助美元贬值趋势、国际政治局势动荡、油价和大宗资源品价格高企,主要由私人资本构成的热钱所从事的投机活动愈演愈烈。

  5月30日,世界银行年度报告2006年《全球发展金融》指出,尽管油价高企、全球利率上调、全球国际收支不平衡日益严重形成了种种不确定性,但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流量仍然出现急剧上扬,2005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净流量达到破纪录的4910亿美元,驱动因素是私有化、企业并购、外债再融资,以及投资者对亚洲和拉美地区本币证券市场的强烈兴趣。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主管发展经济学的副行长弗朗索瓦布吉尼翁警告说,“这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构成了难以应付的挑战。”

  尤其是对于热钱中最具代表性的投机资本——对冲基金,香港署理行政长官许仕仁在6月7日出席“第31届国际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组织周年大会”时,对之表示了强烈担心,“过去数年,主要市场息口低企,触发大量流动资金流入新兴市场包括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市场,从而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一旦低利率周期结束,资金流向新兴市场的趋势亦会急剧逆转。”在他看来,经过金融风暴之后,尽管市场监管已经有所改善,但衍生工具及对冲基金对市场的影响仍然值得关注,“自亚洲金融危机后,对冲基金的资产已增大到1.5万亿美元。”

  而且,热钱的危险性和复杂性还不仅在于它强烈的逐利色彩。在江涌看来,事实上它还是国际垄断资本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大肆扩张的重要手段,“比如美国金融霸权中,进行资本对外扩张、实现其高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方式,就是热钱组成的投机资本的冲击。”

  他介绍说,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具有极强的投机性、无序性和破坏性。目前,美国有1万多只共同基金拥有近4万亿美元资产,8000多只对冲基金拥有近1万亿美元资产,“迄今为止,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均被美国投机基金所攻击,使这些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而后,国际垄断资本还会收拾残局,廉价收购金融机构。亚洲金融危机后,危机爆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倒闭、破产成为普遍现象。国际垄断资本得以低价收购东南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而后者此时已无讨价还价余地。“可以说,近30年来,每一次金融危机发生后,热钱都得到了长足的迅猛发展。”江涌说。

  也因此,不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发达的欧洲资本大国,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就是,其绵密繁杂的金融监管体系却甚少有直接针对热钱和对冲基金的严厉监管。甚至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威廉唐纳森因强化对对冲基金监管,遭到前美国财长斯诺为首的政商两界人士攻讦而下台。

  以至于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非理性繁荣》作者罗伯特席勒不无讽刺地说,“对冲基金的世界就像一百多年前的美国西部,是乏善可陈的法律和一群强人的战斗史。内里的逻辑是这些强人,强大到足以控制这块危险领域,而拒绝对其‘自由’的干涉。”

  流入中国的渠道众多而隐秘

  在这种背景下,深刻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中国市场也无法避免热钱的流入。

  据外管局国际收支统计显示,1994年以来资本流入呈上升态势,2003年为2196.30亿美元,2004年为3433.50亿美元,2005年为4189.56亿美元。从资本流入结构看,2005年直接投资占资本流入总额从1994年的约60%下降到20.54%,同期其他投资(指除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以外的其他金融交易,包括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以及其他资产负债等)则从36%增加到73.21%。证券投资约占5.25%。

  孙鲁军认为,随着资本持续大量流入,中国国际收支项目之间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一是1997~2000年期间,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增加,主要是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大量增加,分别占国际收支顺差总额的63.75%、125.13%、80.29%和91.44%。但2001年开始资本项目顺差占国际收支顺差总额比例大大增加,2002年为47.67%,2003年为53.47%,2004年为62%;二是从错误和遗漏项目看,2001年以前均为负的,但从2002年开始转正,由2001年的-48.56亿美元转变为2002年的77.94亿美元、2003年的184.22亿美元和2004年的250.5亿美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有包括热钱在内的大量国外资本流入。

  那么,具体有多大数额的热钱流动在国内呢?尽管这方面一直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江涌根据公开数据的相互参照进行了大概的推算。按照公开统计,2005年我国新增外汇储备2000多亿美元,其中包括了1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和6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FDI)。除去贸易顺差和FDI,过去一年有近400亿美元属于非规范的国际游资即热钱。再加上以往外汇储备之中累积的1000多亿美元国际游资,中国现有的8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中有近1500亿美元来得“不明不白”。但这个数据江涌认为仍然是非常保守的,“因为目前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太多太隐蔽太复杂。”

  比如,今年年初,《瞭望新闻周刊》接触到一家日本基金公司,该公司中国投资主管花费了半年多时间促成了与一家中国电子消费品公司的合资。但合资后的第一件事是通过该合资公司在北京购买了15套总价值6000多万元人民币的豪华别墅。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内资购房不赚钱,而外资一年后卖房就是大赚。

  尽管由于外汇管制,外资进入中国的正规渠道有限,但事实上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很多,大量借助一些貌似合法的手段。比如,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可以变通为合规操作,就有四种方式:

  其一,虚增贸易的方法。目前我国企业进出口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所以国外的美元要换成人民币进入中国,可以通过境内的对外贸易企业虚报贸易出口的方式,提高出口货物的价格,开高出口发票。这样就可以使一部分境外的外币通过出口贸易流入国内。

  其二,假造贸易合同,出口预付款。先炮制出无贸易背景的假合作合同,国外的进口公司以“预付货款”的名义将货款提前进入中国企业的账户,到账后企业通过结汇变成人民币存款。在人民币升值后,境内企业以不履约为由,对境外企业退还货款,购汇后汇出,完成一次套汇。

  其三,在中国开办企业。采用独资或者合资的方式,将注册资金带进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采取资本金快速到位的方法,原本分批付清的往往在短时间内很快到位。但这部分注册资金不一定都用于企业运作,这样外来的资本金就变形为热钱的来源。并且国外的投资公司还可以采用追加投资的方式,将更多的外币资金调进来。然后,在静待人民币升值后,以投资不成功为由,将资金撤离。上述日本公司就是借助此法。

  其四,通过QFII进入中国。一方面可以通过QFII直接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购买中国公司的资产。

  而且,即使严厉的资本项下管制,也并不能为境外热钱的流入设一道密不透风的“隔离墙”。资本项下可以分成43种,这43种中已经有很多都放开了。只有短期的、投机性的、进入股市的,外管局是进行管制的,而对于直接投资这种中长期的资金进出,国家是允许的。而这些资金怎么使用,政府就很难监管到了。

  比如在房地产市场,一位前央行高层官员近期调研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目前对非居住在中国境内个人购房、买商铺等资本项目外汇收支无任何管理办法。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对外资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都有不同程度限制背景下,我国却使境外热钱通过上述渠道大量流入国内房地产市场。”他警告说,在这方面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必须高度重视热钱监管

  4月下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春季部长级会议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呼吁各国尽快建立起协调互信的政策框架,加强对对冲基金为代表的热钱的监督,稳定市场预期,实现有序调整,“目前对对冲基金仍然缺乏有效的监管。随着货币政策趋紧,长期利率可能逐渐上升。若政策或协调不当,不排除主要货币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的可能,并可能引发资本流动逆转和金融市场无序调整。”

  孙鲁军更具体地分析说,大量热钱将会使资本流动急剧波动,不仅导致汇率和利率更大幅度波动,造成资产价格中的泡沫效应使得国际收支状况和结构更加复杂,进而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甚至造成社会和政治的动荡不安。

  “由于意识到热钱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监管层已经高度关注热钱的问题。”江涌认为,当前中国面临的热钱涌入,“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国际资本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根本的原因则在于我国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和汇率机制的相对不灵活。”

  于是,在不灵活的汇率机制下,“预期升值-本币升值-进一步预期升值-本币继续升值”会形成一个恶性本币升值周期。人民币升值即使只是小幅上扬,也会刺激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更进一步预期,刺激更多的“热钱”流入人民币市场套利。

  因此,要改变或者说有序化热钱的流动,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增加汇率机制的灵活性,加快汇率改革步伐,实施合理的外汇管理制度。从这个思路,央行和外管局出台或正在酝酿一系列措施来限制、疏导和秩序化热钱的流动。

  6月8日,外管局出台政策,自7月1日开始,企业境外投资不再受额度限制,外汇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这是增强人民币汇率机制灵活性的重要步骤。自去年7月21日我国汇率机制改革启动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放宽外汇管制,完善汇率形成与风险防范机制。而且,按照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分析,3月份以来,虽然目前还没有达到0.3%的限制,但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已经开始加大(图一)。

  现在,对于包括热钱在内的资本流入的管理,王元龙认为还应该继续深化和细化各项政策。首先,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使外汇储备规模降至合理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外贸政策、外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必须将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改为意愿结售汇制度;金融管理当局应考虑推出新的后续政策措施,以显著增加居民和企业持有外汇的数量,使“藏汇于民”取得明显成效;应进一步增大人民币汇率弹性,使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更加灵活,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改进和完善汇率调节机制。

  更具体而言,孙鲁军认为,要改进和完善央行的“中和”干预。在目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央行仍有必要运用货币政策对汇率进行调控,使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和汇率接近其均衡汇率水平。但央行主要应关注平滑汇率的大幅变动和严重失衡,并引导市场机制对汇率水平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使名义汇率更趋于其均衡汇率水平。

  孙鲁军承认,在金融全球化日益剧烈的情况下,对资本流入进行管理的有效性是有限的。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看,资本流入管理的重点应放在限制或防范一些没有真实性贸易背景的短期或投机性资本的流入,尤其是要加强对资本流入后的结汇管理。目前,应完善相关外汇管理办法,加强对居民和非居民个人结汇、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以及其他外汇资金流入结汇的真实性审核,防止外汇资金大量结汇后进行投机性活动。□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