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对沪杭磁悬浮说“不”?
根据明镜周刊网络版援引来自中国媒体的消息,中方已发出中止磁悬浮谈判的警告。不过,参加谈判的德国一方却镇静地表示,由此还不能得出谈判破裂的结论。德方总代表、来自蒂森·克虏伯公司的维威尔斯说,德方从一开始就清楚地表明不会签署会带来经济损失的协议并向中方解释了报价。他说,谈判目前没有中断,而且他本人对谈判最终取得成功表示乐观。但维威尔斯不认为中方的媒体表述是“威胁”。一日前,“世界报”也报道了来自中方的“威胁”,说是从不同部门得到正式暗示,称德方提出的上海至杭州的磁悬浮线路项目“无法实施”,对中国来说,这个项目也“不是不可放弃的”。德中双方在这个项目中有两大分歧,一是技术转让问题,二是价格。专家估计,沪杭磁悬浮线路每公里的造价将远远超过官方公布的2000万欧元。
不是代价再高,也在所不辞
德新社消息,德国政府发言人周五表示,在中国续建磁悬浮项目并不是“代价再高,也在所不辞”。这一代价包括中国设想的“使用德国资金”支付项目。于是,双方还在进行艰苦的谈判。中方对这一点表述得很清楚,但同样清楚的是,他们对扩建项目仍然兴趣浓厚。德国政府发言人还说,双方的谈判正在进行当中,因此,我们不能人为提高它的难度。应该做的是,为实现项目而努力工作。
中德沪杭磁浮谈判陷入僵局
(香港)大公报 (2006-06-09)
【大公报讯】中德沪杭磁悬浮谈判已进入微妙时刻。在谈判中,德国不愿转让技术,而付费使用磁悬浮技术的模式则被中方否决,谈判已陷入僵局。中国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祥明在德国发表了观点:「再不行这条线就不建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引述同济大学一位了解内情的专家透露:「谈判很艰难。」据了解,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参与了谈判的沟通工作。
据同济这位专家介绍,该项目中德两国有两种合作模式。
一是德国政府给予支持,成立合资企业经营,相关设备、零部件则要大部分在中国生产,德国生产的比例占10%。这是中方所希望的。「中国坚持设备、零部件大部分国产化的原因是──可以促进当地就业,增加GDP,为将来的技术转让创造条件,并可以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国产化率是外资企业与中国技术合作的硬指标。」
二是中方付费购买技术使用权,然後自行建造。这是德国更倾向的。
然而,双方在两种合作模式的选择中利益点显然各有诉求。
据上述专家披露,「德国政府在目前的谈判中,不愿以转让技术为代价,换取沪杭磁悬浮的建造权。」
虽然国产化率是外资与中国技术合作的「硬指标」,但德国企业显然并不情愿接受这一规定。设立在北京的中国德国商会办事处的资料显示,德国企业向其提供的清单中,对这种「被迫转让」规定的申诉列在首位。
合作的第二种模式,即付费使用磁悬浮技术则被中方否决,因为中方认为其开价过高。据披露,中方认为,德方的磁悬浮造价目前还待进一步降低,因此拒绝了德方的开价。
中方称不是非建不可沪杭磁悬浮於今年3月通过国务院批准立项,当时媒体报道称,该线全长175公里,工程概算350亿元,时速450公里,2010年前建成。
这些信息公开後,有舆论认为,西门子、克虏伯手握一把好牌,其主要观点为:其一,「十一五」规划中已经立项,如果不上马则会陷於被动;其二,沪杭磁悬浮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部分,会影响世博会全局。
7日,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基础项目处副处长柴贤龙对此有不同看法。
柴贤龙表示,国务院3月批准立项的时候,批准的是沪杭磁悬浮交通项目建议书,是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而决非外界所说的「开工阶段」。「既然是可行性研究,就有可行、不可行两种结果。」
柴贤龙是高级工程师,从1996年开始研究沪杭磁悬浮项目,今年3月份的立项建议书吸收了他的研究成果。他披露,沪杭磁悬浮并不是现实所急需,150元钱的单程票价并不是普通公众能承受的,因此不会出现媒体渲染的沪杭「同城效应」。
柴解释,「中国决定上磁悬浮更重要是基於谋求技术强国的战略考虑。从战略角度,理想的状态是越早越好,但不是非建不可,并没有开工的时间表。」
浙在建磁悬浮试验线柴贤龙和上述同济专家均证实,「国家发改委一位副主任曾在内部场合表示,沪杭磁悬浮并不一定非要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建成」。
至於建造时间上,如果拖下去「并不一定对德国有利」。柴贤龙说,磁悬浮并没有像渲染的那样神秘,德国的优势在於经历几十年的试验,技术成熟、安全。而据柴介绍,浙江已有数家企业正在建设磁悬浮试验线。
上述同济专家则认为,即使不上磁悬浮,也还有两套替代方案:一是建沪杭高速铁路,32分钟到达杭州,和磁悬浮的28分钟相差无几,但造价低很多;二是采用国产的磁悬浮技术,开始时速可达350公里,然後仿照现有铁路提速的办法,逐步提速至450公里/小时。
同济大学教授称沪杭磁悬浮可能夭折是意料中事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星岛网讯】近日媒体报道称,由于中德谈判陷入僵局,中国将考虑暂时不建沪杭磁悬浮。此间著名磁悬浮专家、同济大学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的孙章教授认为,中德谈判陷入僵局,沪杭磁悬浮可能夭折是预料之中的事。
德国开高价
孙章称,中国国内方面原先过分强调中国建磁悬浮的意义在谈判中产生了负面效应,让德国误认为中国的沪杭磁悬浮项目是“非建不可”,以此作为不断要价的砝码。
他表示,此前海内外媒体所称“沪杭磁悬浮年内开建”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沪杭磁悬浮尚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并未立项,所以没有年内开建一说。
亦成政治斗争牺牲品
分析指,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与前总理施罗德的政治过节,使磁悬浮成为斗争的目标。默克尔在野时,就对施罗德的“亲华”非常不满,曾经直白地批评施罗德“为了做生意,每年都向中国磕头”。5月底默克尔访华时就放出信号,称“德国的磁浮技术不会白给中国”,默克尔的表示自然使得德国公司心领神会。
孙章表示,即便沪杭磁悬浮项目无法谈成,对中国来讲也并没有什么损失。届时,沪杭高铁肯定会取代磁悬浮,采用高铁方案还可以将造价减少一倍,中国可为此少支出180亿人民币。
对于中国在可行性报告中提出的沪杭磁悬浮造价为两亿元/公里,孙章表示,目前中国建高铁的造价为一亿元/公里,按照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标准,磁悬浮的造价应当为高铁的1.5倍,因此即使是两亿元/公里的造价已经高于这个标准,更不要说高于两亿元/公里了。
空中客车A320将在天津总装起飞
中国媒体报道,欧洲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或称空中巴士)选择在天津开设装配A320中型客机的厂房。
评论指出,空中客车此举目的是应付来自美国波音公司的激烈竞争。
据中国官方新华网报道,A320飞机总装线项目位于天津海滨新区临空产业区,距离市中心13公里,距北京130公里。
报道说,经空中客车公司考察,中方专家论证,国务院同意,此项目获得批准。
据西方新闻机构报道,上海、西安、和珠海曾是中国当局与空中客车考虑的地点。
路透社报道,估计天津的厂房可每月装配多达四架A320。
新华网报道说,A320的装配厂房将为中国培养一批技术人员,实现中国制造大飞机的梦想。
法新社周四(6月8日)报道引述空中客车中国业务的发言人说,他们仍在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因此未定建造厂房的时间。
由法德合资的"欧洲航空防卫及太空公司"拥有空中客车80%股权,英国航天系统(BAE Systems)拥有20%。
天津将造空中巴士A320 中法两国争夺控股权
空中巴士A320
【星岛网讯】空中巴士A320总装线的选址结果经国务院批准,最后敲定落户天津滨海新区。目前,中法两国还在就控股权问题进行谈判。外电评论此次合作是中国迈出拥有自己的飞机工业的第一步。
据空巴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该项目力争年内全面启动,并有望在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组装出来第一架飞机交付使用。到2011年,该总装线每年能生产近50架A320系列飞机。
控股权尚未最后敲定
据悉,总装线融资渠道基本上由空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及天津相关企业共同完成。对于备受关注的控股权问题,该负责人称尚未最后敲定。
但据此间消息人士透露,为了对飞机质量和出厂价格实行严格控制,空客公司会坚守住控股权,并定下标准:在中国总装出来的A320系列飞机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低,质量要比国际市场好。
而发改委有关人士则称,对于中国航空领域合资项目,原则上外资总投资不能超过49%。
空巴首条欧洲之外生产线
目前,空客在全球有两条总装生产线,一条在德国汉堡,总装空客A320系列飞机。另一条在法国图卢兹,总装空客A330系列、A340系列、A380系列飞机。天津滨海新区A320总装线一旦落成,将成为空中巴士在欧洲之外建立的第一条飞机总装线,国外媒体评价中国与空巴公司“此项合作对于双方来说意义非凡”。
A320系列飞机的本土化装配、调试试验将为中国培养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和试验储备高素质的人才,实现中国制造大飞机的梦想,外电对此评论,“意味着中国迈出拥有自己的飞机工业的第一步”。
核心技术 首次输华
对于空客公司在中国设立总装线问题,此间有观点认为,技术合作会影响中国自主研制大飞机的进程,甚至产生依赖思想,削弱中国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就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在上海与美国合作的麦道(后被波音收购)飞机组装项目,最后不仅以失败告终,还让中国的大飞机研制工作整整停滞几十年。
对此发改委有关官员认为,目前中国正大力倡导自主创新,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情国策已大不相同。如今的国策大气候非常合适在高新技术领域上,与世界顶尖级水平合作。“站在巨人肩膀上,创新速度和质量肯定要快很多好很多。”
此间航空界专家表示,总装线对于飞机制造来说,是最重要的核心环节。虽然中国现在已经可以制造波音和空客飞机上的很多重要零部件,但对于飞机总装这项关键性技术,仍是波音和空客两家公司至今从不外传的秘籍。
专家称,此次空客公司在中国设立总装线,是这家国际航空工业巨头有史以来首次对外输出飞机制造核心技术。
中国早点 京城偶寄
中国离金融危机有多远?
--------------------------------------------------------------------------------
● 韩咏红
去年中我来到北京后,遇上的主要宏观经济或金融新闻,几乎都是好消息: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今年经济增长10.2%高于去年任何一个季度,中国的外汇储备冲破8700亿美元居全球之冠。上述所有信号一致地指向同一观念:中国经济发展好得很,块头儿长得好大。几个星期前,人们用“井喷”来形容中国资产市场的迅猛涨势。
形势大好——表面看来或是如此。一般人相信了,中东一些财大气粗的油老板也相信了。近期油钱急切切寻找机会进入中国,北京的经济分析师左小蕾在一次讲座上举例说,中东的油老板对她说,我可不管什么基本面,国际炒家玩什么,我跟着炒家进场,必能大赚一笔。
大家玩的是预期。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中国经济继续神速增长的预期。倘若这一乐观的预期能持续被人相信,问题还不大。
而现在的危险是,这种预期能持续多久成了问题。经济体如果有泡沫,泡沫破灭的常见原因之一是预期被捅破,或者说,大家突然一齐冷静下了。
5月以来,中国的经济不健康的信号接二连三出现。美国私营情报预测机构战略预测公司(Stratfor)本月6日的报告指出,近期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西方三家著名主流咨询机构的报告,齐齐将焦点放在中国的银行坏账问题。
三份报告是短时间里密集出炉,用不同的方式讲述相似的故事。
中国银行有坏账不算什么新闻,新点是西方的主流机构正式注意到中国的银行坏账,西方世界对中国经济健康的乐观认知和现实间的巨大差距正在缩小。正如战略预测公司所言,这种认知与现实差距的缩小,是有后果的。
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惠誉评级的报告给中国银行做了严苛的评价。将惠誉的估算与预测合计,中国银行系统中的不良贷款达到6730亿美元。这个数目,接近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
当然,上述西方咨询机构的基本结论都认为,中国有能力和条件去解决目前的问题,各家咨询机构也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但即使问题能够解决,过程中的痛苦依然是难免的。
在中国,从政府到民间的经济学家都忧虑中国会出现上世纪末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情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不久前接受《经济观察报》邀请发表演讲时提出,当年日本经济泡沫的基本特征,中国似乎都具备了:货币承受巨大的升值压力,消费物价稳定,资产(包括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火爆。
什么因素在支撑着经济继续运转?是强劲的出口,中国经济稳健发展,以及货币升值预期。可是,两个因素的作用过大,又成了中国经济的软肋。上述几份报告齐在西方世界出炉,会如何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行为,后续效应值得重视。
中国知名经济评论人水皮说,投资者撤离中国房地产市场之时就是中国金融危机之时。这话也许有点危言耸听,但若换一个角度说,中国是否可能出现金融危机——经济学家告诉我,那是完全可能。
中国高校扩招利大于弊
--------------------------------------------------------------------------------
● 肖伟才
6月7日至8日,中国950万高考生走进考场。随后的一个多月里,他们最关注的是能不能被大学录取。与此同时,民间也正针对高校扩招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争论不休。
今天,讨论高校扩招利弊之时,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参与高考的学子们。应该说,中国的学生应该感谢高考,因为扩招使他们站在同一竞争平台上,也为他们进入大学就读,打开更宽敞的人生道路。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中国农村,一个人要想跳出农村,不是参军,就是读书考取大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军后在城市就业已属难事,于是考大学就成了大部分人实现跳出农村的途径。尽管在理论上,我们或许批评那些背叛农村的学子,但就实现个人价值来说,对于那些年轻的学子,只有通过高考考取大学,才能一圆被城市接纳的梦想。
在过去,能考上大学,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尽管现在,在一个偏远的农村,考上大学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事,但仍然是很光荣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在城市里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
大学扩招同就业困难无关
有人认为因大学扩招产生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其实, 大学扩招同就业困难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曾经主管中国教育工作的前副总理李岚清曾在给中国教育部的一封信中明确指出:“我提过要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有的同志担心是否有需求。我认为,从人才的供需关系的数量来说,发展教育不会产生人才过剩的问题,因为人已经在那里了,你不让他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他也还是过剩,而且是低素质的过剩,对社会更不利。”
因此,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就一定意义上说,是将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暂且不论高校扩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意义,单就对个人来说,高校扩招对谁来说都是个好消息。
笔者在1990年参加高考时,高考还被人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个人要想上大学,必须作出极其艰辛的努力。今天,有许多青年学子得益于高校扩招,因为高校扩招,就意味着许多优秀的学子已不再受招生指标的限制便能进入大学深造。
在中国,对于某一事物的是与非,人们习惯于看政府的态度。对于高校扩招,国务委员陈至立于5月21日说“ 1999年,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成千上万的城乡青年有了更多上大学的机会,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得民心,顺民意。”
但是,何以这个“得民心,顺民意”的高校扩招会受到许多人的抨击呢?近几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高校收费高、一些大学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归咎在高校扩招上,未免有失公道。
如果没有扩招,情况会是怎样呢?一位专家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首先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中的一半以上根本进不了大学,早已经进入了就业或失业的大军。因高中也不会扩招,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连高中也上不了。也就是说,现在学校中的上千万青年人提前四到七年就进入劳动力市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所以,笔者认为,今天中国大学扩招的还不够,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还应该再扩招。
·作者是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人员,文发自河南
中国房产通胀心理预期应予遏制
--------------------------------------------------------------------------------
● 叶秀亮
要了解房产通胀心理预期如何引发市场行为改变,可参考亚洲各经济体(包括香港及新加坡)在金融风暴前,也就是从1987到1997年资产通胀期的经验。
随着前期资产价格(包括楼价及股价)持续上升,资产通胀的心理预期已在1990年代初悄然形成。当时,人们看到的是楼价升幅持续高于工资增长,对于已购入物业的人士,有关的投资盈利开始诱使他们转到较大的单位,甚至投资第二、第三个单位。
即使是没有投资物业或没有迫切需要购入物业的人士,其亲友的投资盈利也会对他们造成置业的心理压力和诱惑,即使是原先不喜靠投资致富的人士,所面对的心理及社会压力,也会随着楼价节节上升而持续加大,最终迫使他们加入物业投资者的行列。
因此,房产需求已因房产通胀的心理预期而大幅增加,以致全民“炒楼”,使到无论原本有没有失衡的物业市场,均出现严重的求过于供。
楼价上升影响其他经济行为
若有关中央银行能及早严控经济体中的货币和信贷增长,则上述的楼价升幅便不致大到可能出现泡沫爆破的程度。然而,楼价的上升也同时影响其他经济行为,抵消了有关紧缩措施的效用,并使人们误以为紧缩措施已变得无效,以致市民及投机楼市者继续疯狂买楼,执政当局也因这方面的误判而不知道必须加大紧缩措施的力度,以抵消经济行为改变所产生的影响。
基于投资物业和股票所可能取得的可观回报,许多人将会降低其平均现金持有量。而另一方面,银行因面对庞大贷款需求和利息随楼市升温而上升的情况,也会尽量减低其额外现金储备。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这些行为改变将大大增加了该经济的货币乘数,即使有关央行能透过紧缩措施来控制其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这个经济体的货币供应仍会随着货币乘数的上升而大幅增加,使得该央行的紧缩措施看起来毫无效用。
尤有甚者,在面对庞大的贷款需求及业绩上的竞争压力,银行也有诱因在海外借入大量外币,将之转为本地货币以应付本地贷款需求,而此行为也会增加该经济的基础货币,进而透过货币乘数效应而倍数增加货币供应,使得有关央行的紧缩措施也看来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全无效用。
应该强调的是,在庞大贷款需求下,上述的业绩压力是相当强大的,而且往往会大到央行也显得无能为力。
例如,当某银行看到其他银行的贷款增长率已由20%上升至25%,其行政总裁便会想办法借入资金,将其贷款增长率推高到25%甚至更多,以确保股东及市场相信其有能力取得相等或高于其他银行的业绩表现,即使是意识到贷款风险已相应增加,也可能会置之不理。
有关的业绩压力也会同时出现在银行内部。当银行贷款部门的某职员见到同事因取得大量贷款业务而升职,这将诱发他去推高自己的贷款增长,即使明知有些贷款者的物业抵押已严重超出安全水平。
除了上述的例子,其他的行为改变也可能进一步推高置业需求和楼价。以香港为例,1990年代楼价的疯狂上升,已促使政府、许多半官方机构及部分大企业,对其雇员提供可用作购屋分期付款的房屋津贴,银行也为其雇员提供低息贷款。这些策略,都进一步推高置业需求和楼价。
在许多经济体,尤其是日本,银行也可能放宽分期付款年数的限制,从而破坏了一个能限制楼价升幅的重要基本因素。
参考了亚洲过去的经验,便可回头来评估中国目前的情况。随着2005年初的压抑房产措施,上海的楼价已从充满投机气氛的过高水平轻微回落。然而,投机于房地产的资金也在此期间转攻其他大城市,以致北京、大连、深圳、广州及许多省市,均录得颇大的楼价升幅。今年3月底,大连和深圳的按年升幅均大于10%。
此外,从近期一些省市的许多楼盘出现众多人潮,也预示这些省市甚至中国全国已进入上述全民“炒楼”的最初阶段。如果再不大力遏制,恐怕后患无穷。
例如,最近人民银行提高贷款利率0.27%后,市场出现正常的担忧和反应,原因不在于加息0.27%,而是对后续措施的心理预期。如果政府因怕影响经济增长而不再陆续推出遏制楼价的措施,可以肯定的是,楼价将不会因为这回的加息而停止上升。一旦楼价再以目前甚至更大的幅度上扬,到时即使将贷款利率调升3%,或许也毫无作用。
延迟采取措施将后患无穷
这主要是因为,作为一名投资者,如果认为今年、明年的楼价升幅都会超过6%,并预期楼价至少在未来数年均会以6%或更大的幅度上扬,即使贷款利率上升3%,仍会借钱买楼。因为就算楼价在稍后数年停止上升或回落,到时再卖出仍然合算。
然而,当大部分的准置业人士都抱着同样的想法,肯定会导致房屋需求增加,也使楼价以高于6%的幅度持续上升,直至泡沫爆破。
因此,中国政府应在房产通胀的心理预期形成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遏制,这其间的风险,大不了是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例如轻微下降到8%左右的水平。但如果目前仍不出手,潜在的风险是控制不了房产通胀以及随之而来的泡沫爆破。后者在香港导致七年以上的经济衰退,在日本更造成长达15年的萧条局面。
由于中国的经济制度尚存在不少缺陷,加上幅员广大,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可能影响政治稳定,再加上许多国家并不一定乐见其和平崛起,泡沫爆破的不良后果其实更值得留意。
此外,楼价的持续上升,也会吸引更多投机资金流入,轻则增加中国控制货币增长及维护汇率制度改革的难度,重则导致楼价持续上涨、资金持续流入、货币供应持续超标上涨的恶性循环,直至可能出现金融风暴。
届时,不但将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由成功转为失败,也可能诱发进一步的政治不稳定。上述两个风险何者更为可怕,其实明显不过。
·作者为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北京谴责靖国神社汉语版宣传册
中国外交部周四(8日)谴责靖国神社印制美化战争的汉语和韩语版宣传手册。
靖国神社的战争纪念馆"游就馆"以前的解说文字只有英文和日文两种。
"游就馆"自6月7日起,向游客发放汉语和韩语版手册。
日本共同社报道,手册中称:"二战后在东京审判中被判有罪的战犯,是在由联合国一手策划的审判中,单方面被判为战争罪犯的。"
韩国《朝鲜日报》报道,该手册在谈到太平洋战争时说:"为了守护日本的独立、与亚洲各国共同繁荣,不得不进行战争。"
以正视听?
报道引述靖国神社相关人士表示:"由于最近访问神社的韩国、台湾和中国人数有所增长,因此为了正确宣传神社,制作了两种语言的版本。"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周四(8日)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对日本战犯的宣判,伸张了国际正义,维护了人类尊严。
刘建超表示,任何挑战这一正义审判的企图都是不得人心的,更不可能得逞。相反会遭到包括大多数日本人民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靖国神社供奉了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为日本作战而阵亡的约246万人。1978年,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灵位被移到靖国神社。
反对分祀
对于日本有人建议将战犯和普通阵亡者分开祭祀,靖国神社周三表示,不会考虑"分祀"甲级战犯。
BBC中文部记者去年在东京访问靖国神社公关部负责人大山晋吾时,后者对东京审判的公正性"有所保留"。
设在靖国神社园内的"游就馆"展出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参加过的的各场战争。
BBC记者去年参观时,其日文介绍"卢沟桥事变"时这样写道:"中国正规军非法攻击日军,日军进行反击……其背景是中方拒绝日中和平的意志。"
靖国神社公关部负责人大山晋当时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觉得是美化战争,游就馆只是表彰那些战死者的爱国心,并非表扬他们打下了多少架飞机。"
美驻华使馆发出恐怖威胁警告
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周五(9日)发出警告说,在中国的美国设施或人员可能会受到恐怖袭击威胁,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大使馆在其网页上发布上述警告,同时也透过电邮方式,寄给在华美国公民。
使馆方面表示,他们收到"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的美国利益可能受到威胁。
声明还说,那些多美国人去的场所,如:酒吧、餐厅、教堂、学校等地方,也可能会成为目标。
大使馆女发言人接受美联社采访时,拒绝透露消息来源或者进一步详情。
不过这位发言人指出,使馆并不是要求人们改变原定的访华计划,而是敦促在华的美国人保持警惕。
去年11月,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曾经发出恐袭警告,称在中国的豪华酒店可能会遭到恐怖袭击。
不过,在中国当局表示这种说法完全是虚构的之后,美国于次日收回了有关的信息。
美教授:
中国崛起不会威胁美在亚洲地位
--------------------------------------------------------------------------------
● 郑方生
中国的崛起并不会威胁到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美国要巩固其在亚洲的地位,不是抑制中国,而是应着手于调整那些令亚洲国家对美国疏远的外交政策,例如,美国对伊拉克政策、单边主义政策等等。
美国乔治敦大学亚洲研究教授萨特(Robert G Sutter)昨日在新加坡美国使馆的小型座谈会上提出上述见解。
萨特指出,中国要优先处理其国内的发展问题,中国出头领导亚洲的意愿和能力,此刻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实际上,中国的崛起,只对日本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有负面影响,对美国利益无损。而且中国仍属穷国,对于许多国际救援行动,中国只出力而不出钱,与美国无法相比。
美国多年来一直和亚洲各国的贸易维持相当大的贸易赤字,让亚洲贸易伙伴国受益。同时,美国为亚洲地区提供安全保障,并承受绝大部分的经费。在这两方面,美国在亚洲的地位不是中国轻易可以取代的。
亚洲多数国家承认
美应扮演主导角色
从亚洲国家角度来看,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如缅甸、寮国、柬埔寨等受中国影响外,其余国家都互相竞争、互相防范。多数国家都心照不宣地承认美国在亚洲区的安全事务上应扮演主导角色。
至于中国政府在拉丁美洲的增加投资,萨特指出,中国只是要向拉丁美洲购买本国发展所需的农矿产品,并非要扩大中国在拉丁美洲的政治影响力,无意撬开“美国的后院”。
以往,克林顿政府不控制国会议员发表和政府对华政策相左的言论,而当时美国媒体也倾向于反华,多数会报道议员们哗众取宠的反华议论。而这些议员往往过后还会受到中国邀请,让他们免费到中国游览,以改变他们的观感。当时,美国国会时常促使政府推行对华不利的行动或政策。
但今日中国的台湾政策已更强硬了。布什政府一向能很有效地对付在政策上挑战政府的议员。因此,美国国会影响政府对华政策的力量已大为减弱。不过,两年后,下任美国总统上台时,可能反华议员又有了舞台。
萨特指出,“中国威胁论”在美国一直有信徒,因为有部分的事实根据。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有和美国交锋的可能,因此近年仍不断扩充武备,并购置潜艇,有可能能从海底炸沉美国的大型舰艇。中国是冷战结束后唯一扩充武备,并以美国为假想敌的国家。
萨特补充说,美中贸易的赤字往后还会继续扩大,这会继续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变数。
不过,他指出,伊拉克战争的一个“塞翁失马”的意外好处是,美国新保守主义政派走入了死胡同,美国变得愿意通过国际协商来解决问题,因此有了六方会谈这类安排。
萨特将于今晚7时至8时30分在国家图书馆发表专题演讲,题目是《中国在亚洲:对于美国的含义》。
日本将提供奖学金
助中国年轻官员到日深造
--------------------------------------------------------------------------------
(东京美联电)日本宣布,将提供总值8亿2100万日元(约1145万新元)的援助,为中国年轻官员提供奖学金,让他们到日本大学深造进修,以及在黄河流域种植树木,修复遭沙尘暴破坏的环境。
日本外交部昨日表示,政府拨款6亿零300万日元(约840万新元),做为中国各级政府的年轻官员的奖学金,协助他们在下来三年到日本大学修读。
日本外交部在声明中指出,政府同时会提供2亿1800万日元(约303万新元),协助中国在陕西省一带的黄河河段种植树木,以阻止该地区进一步沙漠化,以及减少沙尘暴的威胁。
星期二,日本政府一个决策小组批准对中国的贷款援助,希望这一措施有助于改善中日两国近年来的紧张关系。
中国和日本因为战时历史和天然资源等纠纷而关系紧张,这促使日本政府于今年3月决定,冻结给于中国的贷款安排。
日本政府之前也已经表示,到了2008年,就不会再给中国提供贷款援助,因为批评者质疑,以中国目前一片大好的经济,是否还需要日本的援助。
中国:去年外资流入高出原先统计120亿美元
(英国)FT中文网 (2006-06-09)
英国《金融时报》叶之宇(Andrew Yeh)北京、杰夫·代尔(Geoff Dyer)上海报道
中国昨天表示,去年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比原来宣布的金额多120亿美元,反映数字中纳入了投资于金融部门的激增资金。
中国商务部曾报告2005年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为603亿美元,下降0.5%,但昨天表示总额已向上修正至724亿美元。
新数据包括了金融领域去年规模可观的外国投资。去年,海外银行在中国多家银行入股。
尽管中国出现了反对外资参股某些金融领域的呼声,但经济学家预计,随着在华跨国公司的重点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这一趋势将继续。
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达成的协议,从明年开始,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开展业务面临的限制将减少。
商务部还表示,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考虑在国际市场建立自己的业务,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上升近26%,至69亿美元。
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在北京发布这些数据时表示,中国国有和私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正加速上升。今年第一季度,不计金融机构,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总额达2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80%。
但她警告说,中国企业受缺乏人才、风险评估能力和对其它国家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的困扰。她说:“我们仍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
中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作为获取原材料、培育本国世界一流企业战略的一部分。
马秀红承认,海外投资数据常常会因几笔大型投资交易而波动,但她表示:“中国‘走出去’的战略(在未来几年)将取得更大成果。”
译者/诸彦青
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将全部出席上海峰会
(中国)解放日报 (2006-06-09)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今天宣布,上海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元首目前已向中方确认,将出席于本月 15日在上海举行的峰会,另外一些国家和组织的领导人或代表将以观察员或主席国客人的身份出席。
刘建超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说,除各成员国元首外,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蒙古、巴基斯坦和伊朗的总统也将出席这次峰会。此外,印度政府代表、石油和天然气部长穆利·德奥拉将作为观察员出席。
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独联体执委会主席鲁沙伊洛、东盟副秘书长比利亚科塔将作为主席国的客人出席会议。
刘建超说,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与出席会议的各国领导人进行双边会见,就双边关系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等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
他说,中方同上海合作组织的 4个观察员国———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和印度之间都保持着良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中方愿意继续加强与这 4个国家的双边关系和互利合作,希望同他们在双边关系的基础上,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继续加强合作。
中美防务磋商在京举行 双方探讨深化交流途径
(中国)千龙新闻网 (2006-06-09)
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8日在八一大楼举行。磋商由中方代表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章沁生与美方代表团团长、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罗德曼共同主持。
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形势、地区安全、双边关系以及军队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坦诚、友好和富有建设性的对话,增进了相互的了解,达成了许多共识,会谈是坦率的、务实的、建设性的。
磋商取得了三项主要成果:一是在落实两国元首和防务领导人的共识、进一步发展中美两军关系上表现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是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三是探讨了两军深化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机制建立于1997年,采取在两国首都轮流举行的方式,迄今共举行了八次防务磋商。该机制已成为两国防务部门增进了解、建立互信、巩固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之一。
海军副参谋长尹长志、空军副参谋长杨国海、第二炮兵副参谋长魏凤和、国防部外办副主任钱利华以及美国驻华大使雷德等参加了磋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