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7

霍华德驳中国威胁论

霍华德驳中国威胁论
访华期间将签署巨额贸易协定的澳洲总理霍华德,出访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反驳了中国威胁论的论点。
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6月27日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为期三天的访问。

据悉,霍华德此行将正式与中方签订价值180亿美元的协议,由澳大利亚长期向中国提供液化天然气。

他还将与温家宝总理一道,参加澳西北第一批满载液化天然气巨轮抵达中国南部港口接口供气的仪式。

驳中国威胁论

到访中国前,霍华德在接受印尼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经济和贸易,因此不会令其军备现代化计划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霍华德告诉印尼媒体,北京会把经济贸易发展放在军备之前。

他还说尽管澳大利亚的亲密盟友美国担心中国的军事扩张,但他对中美两国的关系前景感到乐观。

霍华德说中国目前的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以及如何缩小沿海富裕地区和内地贫穷地区的差距等很多国内事务上,而不是军事扩张上。

贸易协议

霍华德此行还将与中国协商中澳自由贸易协议。他表示,虽然谈判取得进展,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还表示,即使澳中无法达成自由贸易协议,中国仍将是澳大利亚良好的贸易伙伴。

2005年4月,霍华德和温家宝在北京启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被看作两国经济关系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迄今,双方共举行5轮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今年9月将在北京召开的下一轮谈判,有望正式启动市场准入的谈判。

中澳近年双边贸易增幅巨大。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并超过美国,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日本自卫队访华 将首访南海舰队
日本自卫队军官团正在中国访问,并将首次参观湛江南海舰队基地。

中新社报道,日军官团周一(26日)到放了北京军区第六装甲师。

此外,他们还会访问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更将同中国军官开展乒乓友谊赛。

代表团稍后会首次前往湛江南海舰队海军基地,以及广州空军第九师参观。

随团来华的日本前防卫厅长官石破茂表示,这种民间的交流为日中军官提供了增进了解、建立互信的良机。

增进交流

石破茂说,目前日本国内有不少人强调中国的"军事威胁",而在他看来,这种争论没有太大的意义。

他相信,来到中国实地参观能使日本的青年军官了解中国解放军的防卫思想。

石破茂还表示,日中最高层军事互访这两年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其原因是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他说,值得庆幸的是,通过民间"第二管道"开展的军事交流持续进行,这与日中持续政治对话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日中校级军官互访是一个为期10年的项目,至今已经成功进行了5期,有50多名日本自卫队军官和100多名中国军官参加。

此次访华的13名日军官中,有9人是第一次到中国。

美军太平洋旗舰访问上海

美国太平洋舰队旗舰周二(6.27)抵达上海访问,显示美中军事交流进一步加强。

目前,国际间,特别是美国,对朝鲜显示出准备试射洲际导弹的迹象十分担忧。

正值“蓝岭”号访问中国之际,韩国外长也正在北京访问,寻求中国协助阻止朝鲜试射远程导弹。

日本和美国也都多次发出警告,希望平壤不要试射弹道导弹,否则将受到制裁。

据美国驻上海领馆说,美军第七舰队两栖登陆指挥舰“蓝岭”号周二驶进黄浦江,作为中美军事交流的一部分,“蓝岭”号上一千名官兵更将参与文化及参观的活动。

上星期美军在太平洋的军事演习,中国一个十人代表团包括三名高级军官参观了这次演习,也是双方首次这样的交流活动。

美国太平洋军区司令法龙上将希望能够恢复美中之间的军事关系,2001年美军侦察机与中国军机相撞,导致双方军事关系停顿。

“蓝岭”号在2004年2月曾经访问上海。“蓝岭”号驻守在日本的横须贺,舰上的设备包括庞大的通讯系统以支援在亚太地区的第七舰队以及美军的舰艇。

“蓝岭”号是美国第七舰队旗舰,满载排水量18,372吨,航速23节,16节航速时续航力为13,000海里。


东航订购30架空客A320

美联社上海消息,空中客车公司再次同中国成交大笔生意。中国第三大航空公司东方航空6月27日称,已向空中客车公司订购了30架空客A320。

东航未说明该订单合同价值,只解释没有如价目单上的规定支付139亿元。这批飞机可望于2008年5月到2010年11月间完成到货。两周前中国国航也向空中客车订购了20架A320。


恰住我们的咽喉——撒切尔夫人说中国根本成不了超级大国

来源:联合早报网

近段时间来,关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放言----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的消息到处可见,她说:“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目前引用此话的黎鸣先生以及2006年第16期《凤凰周刊》都表明是“据说”,并且使用的是同一翻译版本,我很难找到英文原话,进而判断撒切尔夫人的本意,是否有被媒体曲解的成分。但鉴于所有的评论都由这一版本展开,我也想谈谈“学说”与“观念”会不会在中国成为超级大国的道路上,恰住我们的咽喉!
最近听到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发言:“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末期,中国经济总量很有可能赶上德国,将达到人均三千美元左右。15年后……中国将达到人均五千美元左右,总量基本上可以赶上日本。再过30年至35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国人均将达到一万美元,总量将大致赶上美国。”还看到一种论调: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以购买力测算),不久还将超过欧盟。中国拥有一个规模为一亿人口的新兴中产队伍,其中多数挂在网上,而像柳传志这样的富翁,至少有1000万个,每人的家产都有1000万美金以上。如今强大的中国企业,正摧毁着美国人与欧洲人的饭碗;而中国人赚来的美钞,又投资于美国国债,这使中国在全球的经济事务中,有了一张王牌。因此这个10年,或下个10年,中国必是世界的霸主。

以上种种言论多么似曾相识,没错,说的就象是当年的日本,那时全世界都很震惊,跨越式的经济增长很快使日本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多少年过去了,也没有人承认日本是超级大国。想起60年代,当戴高乐第一次见到身材如三寸钉的日本总理时,便不屑地问,那个晶体管推销员是谁?在折腾了几十年 “脱亚入欧”的“革命”之后,日本依然被排除在西方主流之外,英国《旁观者》说:“富豪可能有能力买一所豪宅,但在世界的第一张圆桌边上,钱却不易买到一个位置。”

很多观点似乎都在支持着撒切尔夫人的论调,中国今天又在重复着日本当年推销晶体管的老路,看似光鲜,却永远不是登堂入室的贵族,而只是被嘲弄的爆发户。黎鸣先生哀叹中国严重的文化赤字,列举了图书进出口中国与欧美国家相比为1比100的现状,说中国人在“历代儒家文人的修为,以及他们在两千多年中的顽固坚持”下丧失了真理。这种讨论很真诚,但我觉得悲观的成分大了一些。我们提到经济决定论或是思想观念影响力的时候,常常忽略了一个问题,贵族的形成从来不是天生的,超级大国的地位,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教育和科技的综合地位,同时其间的各项因素也是相互影响和严重制约的,但各项因素在向外界呈现上,有一个鲜明的顺序。回望古罗马帝国、中国唐王朝,再到近代的大英帝国、前苏联和今天的美国,每一个被承认的超级大国,对周边甚至世界的影响力都是全方位的,越是现代,影响力的辐射范围就越向纵深发展。但这种影响不是一次性到来的,这些历史上的超级大国都是首先拥有了强大的国内经济基础,才开始进行经济和军事的对外扩张,其结果就是现实的经济利益或政治上的影响力,文化和思想的表达和渗透总是在最后。历史证明,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向中国派多少传教士或商人也没有用,直到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英国和西方列强的经济和政治势力渗透到这个曾经的东方巨龙的心脏,中国人才从繁荣的假象中醒来,才会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否则就不会有百日维新,也不会有新文化运动,更不会体现西方拥有“统治力的学说和思想”!

撒切尔夫人夫人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是一个对将来的推断,而条件是中国不具备这种地位所应有的“‘传染性’的学说”。这一推断本身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就象说一棵三年的榕树不会形成环盖庭院的巨荫,原因是它没有足够的叶子来遮挡阳光,但她忽略了枝叶还在生长,成为巨荫其实是枝繁叶茂的结果而已。那么如果说中国的经济是主干,军事政治力量为枝干,科技、制度和文化就是榕树的叶子。同样是英国《旁观者》的评论:“中国目前的增长率,还远不是可持久的;因为它依赖的,是象征性的工资、腐败,近于乌有的环保措施,和一个往最好处说是危险的,往最坏处讲是已崩溃(按西方的标准)的金融体系。其次,如比尔·埃蒙特2003年写的,今日的中国,至多是一个中等国家,其国民人均产值与它的邻居如南韩比,则只是小巫,仅与乌克兰相当而已。”显然,中国所震惊世界的仅仅是那棵榕树主干的生长速度,速度再快也仅是三年的程度,至于枝叶的生长和延伸,都只是一个可期待的变量。当然叶子长虫死掉,或不能吸收阳光,枝干也不能生长,而没有枝干的高耸云霄,叶子再闹也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所以,中国人因不能在文化影响力上改变世界而捶胸顿足,显然是又犯了冒进主义的错误,中国要补的课还多着,连爆发户都不算,又怎能跨过贵族封号直接称王?

那么,中国究竟会不会拥有“传染”世界的学说和思想,这个问题现在不能做答,因为答案在将来,但这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在现在。中国决不是一味复制的民族,在补完祖先拖欠了几个世纪的现代文明课程之后,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或是新的思想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想起L.S.STAVRIANOS在《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中引用了一个“发达社会与‘遏止领先’”的概念,贫穷落后的西欧在默默无闻中崛起,而中国却在领先中落后,同样,今天的西方拥有了完善的体制,它们也难于变化,而变数中的中国,可能重新崛起。无论要不要成为超级大国,中国都不可掩盖的要露出全面复兴的野心,要重回世界之颠!

新华网专稿:美军要看解放军演习是赤裸裸要价

6月19日,正在美国关岛观摩美军“英勇盾牌-06”军事演习的中国观摩团成员观看美军武器。中国赴美军事演习观摩团应邀观摩了在美国西太平洋领地关岛附近举行的代号为“英勇盾牌-06”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是美军首次邀请中方观摩美军单独举行的军事演习。 新华社记者白瑞雪摄
  
  新华网专稿:中国观摩团于本月16日至20日在美国关岛观摩了美军代号为“英勇盾牌”的军事演习。由于这是美军首次邀请被视为将有可能对其构成潜在“军事威胁”的中方观摩美军演习,因而受到西方媒体和军事专家们的高度关注。他们普遍认为,美方这一“先礼后兵”的做法,是在向中方炫耀军事实力的同时,向中方提出要价:观摩中国军队的军事演习。
  
  炫耀美军事力
  
  英国权威的军事刊物《简氏外事报道》就认为,美国邀请中国军方观摩在西太平洋举行的海军军演拥有背后动机:通过展示实力来强调其军事主宰地位,同时在进行东亚军事调整前对日益构成挑战的中国发出警告。
  
  该刊22日在其一篇题为《美国在太平洋展示武力》的文章说:美邀请中国军方观摩这次10年来最大规模的海军演习,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改善双边军事关系,以敦促中国减少对其军事设施的保密性。美国自1997年以来已与中国举行过8次年度军事磋商,却都没有说服中国向美方开放其军事演习或军事基地。
  
   文章尖锐指出,改善两国军事关系并非美国邀请中国观摩这次演习的惟一动机。美国长期以来拥有主宰东亚地区的海军力量,但现在开始担心中国不断增长的海军实力对其发出挑战。面对中国的潜在威胁,美国希望通过这次演习向北京展示,美国继续拥有超强的海军实力,尤其是具备同时进行两场战争的能力。
  
  这家杂志还认为,美国这次军演是在它即将对在日本和韩国的驻军进行大规模调整之前举行的,这些调整给人造成的错觉是它将减轻对中国本土的军事压力,因此美国希望借此军演向中国发出警告:这些军事调整并不意味着美国将放弃东亚。
  
  赤裸裸的要价:观摩中方演习
  
  据外电报道,美国防部负责亚太事务的艾伦准将22日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表示,美国最近邀请中国军队观摩在关岛附近举行的“勇敢之盾”海军军演并参观军事基地,美方希望中国对此作出回报,邀请美军观摩中国的军事演习。
  
  艾伦说:“我们正在迫切地等待最后的结果,看一看他们是否会作出回报,因为这不仅是透明度问题,也是互相回报的问题。”艾伦认为,邀请中国观摩“勇敢之盾” 军演是美国多年来劝说中国军队实现“开放”的一个开创性步骤。他表示,北京是否会邀请美国官员观摩中国军队或上海合作组织举行的军演,是判断中国是否愿意对美方的开放举动作出回报的一个标准。
  
  国防部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部长罗德曼在同一听证会上表示,美国将继续敦促中国提高“军事透明度”。他说:“如果他们不以某种方式作出回报,就会影响我们的开放性。”
  
    美联社同日援引美国防部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部长罗德曼在美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的表态报道,尽管中国在快速增强军力,而美国试图保持其在亚洲的力量,但中美两国之间并非注定将发生冲突。
  
  罗德曼称,美国必须保持警惕,以确保不会丧失对中国的军事优势。罗德曼认为,中国改建其军队着眼于打赢在边境地区发生的短期的、激烈的战斗。此外,中国似乎对发展航母很感兴趣。
  
  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邓肯·亨特当天也在听证会上称,虽然中美两国越来越多地在军事领域开展合作,但美国对中国长远的军事野心仍存在疑问;中国军力的不断增强对美国构成了潜在威胁,美国应密切跟踪中国的军事动向。
  
  有分析家指出,针对上述美军方头面人物在美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对中国加强和发展防务能力的无端攻击,哪里还有扩大中美两军交流、增信释疑可言!?


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6 -06-27



如何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

--------------------------------------------------------------------------------



● 郑永年

  “和平崛起”作为中国的大国战略,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个层面就是中国不会走从前一些大国崛起走过的道路,即一个国家的崛起对现存世界权力分配格局构成冲击,从而导入不稳定因素,甚至催生冲突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的日本和德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这个层面,“和平崛起”表示中国要寻求一条不同的崛起道路,即和平的道路。

  第二个层面就是中国崛起之后要在维持世界的和平方面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个层面讲的是中国对自己未来作为一个大国角色的认同,表明自己有责任维持世界的和平。

  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后,就面临来自内外的挑战。

  就内部来说,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初,高层领导就开始使用。但没过多久人们发现在官方的话语里,这个概念被另外一个概念所取代,那就是“和平发展”。据说是因为强硬派强烈反对这个概念。在强硬派看来,如果光强调和平,台湾问题怎么办?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不会导致台湾的“和平独立”?也据说是因为美国人不喜欢这个概念。因为这个概念的主体仍然是“崛起”,而不管是怎样的崛起,总是会对现存世界权力格局产生很大的冲击。

和平崛起战略具现实可行性  

  

  改用“和平发展”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在邓小平时期中国强调的是“和平与发展”,稍作修改,这个概念比较容易被接受,也更具有官方话语色彩。但不管是何种原因促使官方不再在官方场合使用这个概念,表明内部对这个概念并没有共识。

  从外部来说,国际社会尤其是亚太国家当然希望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对包含在这个概念中的良好愿望,谁也不会否认。使人感到不确定的是中国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因为从历史上看,一个大国的崛起的确很容易对现存权力格局构成挑战。

  一些人也担心,这个提法只是表明中国现在还没有实际的能力来挑战美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内部发展。等到拥有了真正的实力,中美之间的冲突或者中国和其他大国之间的冲突会变得不可避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和其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纠纷不断增多,经济冲突浮上台面。这个新现象更使得一些人怀疑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

  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这里就涉及到如何看待“和平崛起”了。

  首先是如何定义“冲突”?很显然,“和平崛起”不是说中国不会和任何国家发生任何形式的冲突了。古今中外并没有出现过国家间毫无冲突的情况。中国所提的“和平崛起”显然指的是中国的崛起不会导致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大规模的国家间的冲突,如德国和日本崛起所导致的冲突。一些局部地区、小规模的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甚至军事冲突仍然应该不会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的总体战略。而一些经济层面或者社会层面的冲突更不会对这个战略构成大的威胁。应当说,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冲突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会是不可避免的。

  更为重要的是要看中国是什么样的崛起?如何崛起?无论是崛起还是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变化。随着一个国家的崛起,其外在影响力也不可避免。但外在影响力的增加并不见得一定要挑战现存秩序,产生冲突。这里重要的是这种外在影响力是如何达成的,或者说扩展外在影响力的方法。

  很显然,昔日德国和日本的崛起导致了世界范围的冲突与战争主要是因为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是军事上的。这两个国家也是通过军事方法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影响力的。与之不同,中国的崛起主要是经济上,并且中国的外在影响的发展(或者“走出去”)也在于经济方法。

  

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  

  

  在德国和日本崛起之时,不仅德、日两国采用的是军事方法,而且几乎是所有当时的强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军事方法在扩展国家影响力过程中的作用。除了发动战争,搞殖民地更是一种常见的方法,而殖民地方法背后的就是军事力量。

  中国之所以能够把“和平崛起”确定为国际战略,主要得益于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这一客观条件的出现。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经常表现为国际或者区域组织形式,这就不仅对参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任何国家的国际行为构成了制度化的制约,而且也使得这些国家能够通过全球化和区域化来达到昔日需要通过军事方法才能达到的目标。

  就是说,通过经济方法也同样可以扩展外在的影响力。但是通过军事方法和通过经济方法所得到的影响力,其性质是全然不同的。

  军事方法往往是一种零和游戏,而经济方法则是双赢游戏。在过去短短二十多年间里,中国通过加入各种国际和区域经济组织,积极推动经济的区域化和全球化,影响力已经开始超越亚洲地区,而达之世界的各个角落,甚至是美国和欧洲,这是军事方法所不能做到的。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经济方法也是增进一个国家软力量的最有效的方法,中国也不例外。

  当然这并不是说,因为有了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没有任何阻力了。本栏曾经讨论经济方法的外在性,即经济崛起对政治和战略的影响。但从长历史来看,在经济和政治较量中,最终胜利的一方往往是经济方。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是可持续的。

  ·作者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

罗杰斯:中国将会改变世界

(中国)经济参考报  (2006-06-27)



  6月24日露面于北京大学“第二届国际能源与金属战略论坛”上的吉姆·罗杰斯精力充沛。这个即将64岁的矮个国际投资大师,被读者包围签名时没有厌倦,在台上走动演讲时不知疲倦,回答踊跃的提问时耐心不乏激情。

  他的言行和影像图片传递出的信息,具有强烈个人色彩:把整个地球纳入他的供求分析数据库,边旅行、边考察、边投资;他给仅仅三岁的女儿灌输中国文字和商品投资的概念。

  中国将会改变世界

  “大家知道我特别喜欢中国。所以每次来到中国我都特别高兴。”

  “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将会是中国的世纪。在中国,人们把35%的收入都存起来,美国只存到2%。”

  “我的女儿三岁了,她是一个美国女孩,我教她中文就是对她最好的投资。我找了一个中国的保姆和我们住在一起。我们去年夏天在两个说中文的城市度假。今年夏天我们也会在这样的城市度假,确保我的小孩能够听到中文。中国将会改变世界。”

  不要沾美元 不要沾债券

  “美元现在一直是全球的储备货币,这一点正在变化。美元现在出了很大的问题。我们美国人从1987年的时候就是负债国了,20年过去了我们欠世界其他国家八万亿美元。我们是债务缠身,我们是历史上出现的最大的负债国。但是更吓人的是,在美国我们的外债增长率是每15个月增长一万亿美元。大家自己可以做算术了,得出的结果非常吓人。五年之后美国的情况还会变得更加糟糕。”

  “实际上华盛顿政府的一个政策是要将货币贬值。如果大家非常希望在未来保护我们自己,不要沾美元。”

  “我的小女孩是美国的公民,但是她没有美国银行的账户,她有瑞士的账户,她知道美国正在贬值美元,而且她也知道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够保护自己,希望能够采取措施把我也照顾好。”

  “我具体讲一下投资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是债券牛市,2003年的债市达到了一个峰值。现在是进行着一个熊市。债券市场将会维持多长时间的熊市?基本上长期来讲会保持熊市。所以,大家也不要沾债券,尤其是美国的债券,所有的债券都不要沾,因为债券价格会下降。日本、西方国家的债券回报率是2%至3%,中国的债券回报率也很低,我建议大家不要买任何长期的债券。”

  西方股票贵 看好中国股市

  “股票,在西方上世纪80至90年代都是牛市。但牛市也结束了。”

  “中国的股市可能已经过了熊市,中国政府也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来改善中国的股市;中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我认为中国股市在未来几年应该会走得比较好。我现在已经买了一些中国股票,我不打算卖掉。我觉得大家现在进入市场也是一个好时候。”

  “我的小女儿,她虽然在中国还没有买中国的股票,但是她已经有一个股票经纪商为她服务了。”

  “如果说全世界都面临问题的话,那么中国的股市也会面临问题,也会下滑,但下滑会小一些。如果你不想买商品,你可以多了解一下中国的股市,如果你选择对了,你肯定在股市中赚大钱。”

  “我觉得中国的旅游未来20年会出现蓬勃发展,中国的农业也会繁荣发展,能源、资源、航空也是一个很好的赚钱领域。总结地说,中国确实有大量的机遇能让大家赚钱。”

  石油牛市料延续六至八年

  “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商品。石油的价格是不断上涨的,而且越涨越高。牛市始于1999年,我预计在2014或者是2012年结束,当然并不是我的预测,是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情况。你一定要了解供求关系。”

中国中东特使与埃及官员就地区形势交换看法

(香港)凤凰网 (2006-06-27)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孙必干26日在开罗分别会见了埃及外长阿布·盖特、总统政治顾问巴兹以及阿拉伯联盟负责政治事务的副秘书长本·哈里,与他们就当前中东地区的形势交换了看法。

   孙必干表示,中国十分关注中东地区形势发展,主张在联合国有关决议及“土地换和平”原则基础上,通过对话和政治谈判解决巴以冲突。中国愿与包括埃及和阿盟在内的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和平进程。

   埃及和阿盟官员欢迎孙必干特使到访,赞赏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政策主张,希望中国在继续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孙必干于25日抵达埃及首都开罗,开始对埃及、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期一周的访问。

   孙必干于2003年5月美军宣布结束对伊拉克大规模军事打击后,受命负责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工作。今年4月1日起,他接替王世杰出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

美国拟收紧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

(英国)FT中文网 (2006-06-27)



  贸易专家昨日表示,美国将于近日公布新提议,收紧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的管制,但最新草案已引起中国政府和美国工业界的负面回应。

  上周五,这些限制措施的最终草案送至中国商务部。一位贸易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政府称这些提议“令人失望”。这份草案是由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在过去两年间起草并修订完成的。

  预计该项议案将很快发布在美国的政府公报《联邦纪事》(Federal Register)上,进行为期120天的公众意见征询。预计美国工业界会发起强烈的抗议活动,指出在转让民用科技方面,外国竞争者没有受到同样的限制。

  中国贸易问题律师唐纳德·威登(Donald Weadon)评论称:“该议案将会引来巨大争议,可能比早先的草案更具争议性,中方和美国工业界可能无法接受,而且在许多人看来,如果付诸实施,也无助于增进美国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

  这些限制提议反映出五角大楼和白宫保守派越来越深的担忧,他们忧虑中国与日俱增的军事能力与军事支出。与美国一样,中国的军事支出中,有许多流向了私营的承包商。

  负责工业与安全事务的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大卫·曼考默克(David McCormick)在5月份访问北京之后,对这些限制提议进行了辩护。他表示,一方面需要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行限制,另一方面也要支持美国企业在中国民用技术市场参与竞争,而限制提议已经在两者之间进行了权衡。

  英国《金融时报》获悉的这份提案的最新版本中,包含了数个富有争议的内容。这些内容扩大了那些被认为向中国军方提供协助者的责任,同时,还将“协助”一词的定义范围扩大到对中国“军事能力”具有“实质性贡献”。

今年金融审计圈定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星岛网讯】审计署金融司司长范鹏近期表示,对金融机构部分分支机构实施全面审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审计的重点。审计署2006年将金融审计圈定为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

  范鹏称,对这三家银行的部分基层分支机构进行审计,将重点关注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后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据国家审计署26日发表的审计公告揭露,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截至2002年底,仍然是千疮百孔。其中,工行被揪出在风险控制上存在薄弱环节,违规发放贷款、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等时有发生,审计查出涉嫌违法犯罪案件就有三十宗,涉案金额达69亿元。

  近年地方政府大兴土木,也出现所谓“银政合作”的趋势,但审计发现,银行为争取城市建设贷款,往往放松贷款管理;而地方政府超越本身财力搞城市建设,已为银行带来一定风险。

  审计中发现,近年国有银行积极开拓个人消费信贷,但银行在风险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措施没有跟上,致使有人通过伪造虚假资料,骗取住房和汽车等个人消费贷款。中小企贷款方面,则又出现民营企业采取关联公司相互担保方式,从商业银行套取巨额贷款的问题。

  审计报告提到的另一点,是工行始终未有正视“小金库”问题。此外,农行被查出私设“小金库”8492.8万元。

  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正密锣紧鼓筹备上市。据悉,看到工行和农行的审计结果后,国务院已下发指示,要求全国商业银行结合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措施,进行一次普遍自查。


央行官员驳基尼系数风险 称中国收入差距被夸大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星岛网讯】在日前一场关于“收入分配”话题的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对争议中的基尼系数问题作出了最新评价。易纲认为,没有考虑地区价格差异,仅从“名义收入”简单地计算出基尼系数,既不能正确反映中国真实的收入差距,而且会对改革的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在2000年就冲破了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线,目前中国基尼系数虽然存在不同版本,但共识是已达到或超过0.45,甚至有统计是0.47。这个指标已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在亚洲也仅次于菲律宾。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易纲对目前计算基尼系数的标准提出质疑:“在北京要卖到一百五十万元的一套住宅,在西北某个小县城也许只能卖到十万元。”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樊纲指出,“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和现存的体制因素,将长期影响中国的收入分配,该问题也许将伴随中国几十年。

  实际上,央行官员的点评与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月初的观点形成了呼应。邱晓华当时的观点是,中国的基尼系数应该打“国情折扣”,中国不能照搬国际统计口径。该观点随即引起争议,有学者认为,类似评论不应该由统计局官员发出,而且给基尼系数打“国情折扣”将弱化公平分配问题。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经济指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收入差距的标准,数值介于0到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目前已成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按照国际经验,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调整、分配矛盾不断增加的时期。争议还在继续,甚至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也牵涉其中。斯坦福大学学者尼妮•郭和约翰•潘卡维刚发表了署名文章指出,由于中国居民收入变动性很大,现在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将误导人们对中国居民收入的理解。


郭伯雄:军事训练要着眼实战 从难从严 打赢第一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星岛网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26日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强调,军事训练必须着眼实战,强化“打赢第一”的思想,

  据《解放军报》报道,郭伯雄强调,军事训练必须着眼实战,即坚持战斗力标准,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训练,做到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反复苦练什么,什么在实战中最管用就把什么练好、练精、练过硬。

  郭伯雄说,军事训练要大力加强训练中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强化官兵特别是官员爱军习武、练兵打仗和“打赢第一”的思想;弄清未来军队可能打什么样的仗,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作战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好战训一致问题,确保训练和整个军事斗争准备的正确方向。

   中央军委委员、第二炮兵司令员靖志远和第二炮兵政治委员彭小枫不久前在《求是》杂志撰文说,“第二炮兵肩负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神圣职责,一定要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地推进军事斗争准备。”

  2005年以来,中央高层多次强调要加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以及增强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两会”期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努力提高军队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他特别指出,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

经济学家吴敬琏:
  腐败和垄断
  是贫富悬殊主因

--------------------------------------------------------------------------------



● 于泽远(北京)

  前段时间多受舆论指责的中国主流经济学者前天出面呼吁官方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造成中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一是腐败二是垄断,要缩小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就是把腐败治住、使垄断行业实现市场化。

  吴敬琏等人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长安讲坛第100期庆典活动”上,直言学界和舆论不应炒作贫富差距的话题。吴敬琏说,把“收入差距拉大”提出来,可以唤起人们理性地寻求解决方法,但是不应该加以炒作,不然只能使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出席论坛的知名经济学者樊纲、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师曹远征等人也直指体制是导致国民收入悬殊的首要原因,认为贫富差距拉大首先是国有垄断、政府管制的旧体制没有改革到位。

  北京政治分析人士指出,近两年中国政治保守势力指责吴敬琏、樊纲、林毅夫、厉以宁等主流经济学者倡导的市场化改革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稳定受到威胁,甚至批评市场化改革导致拜金主义盛行、社会道德沦丧,在学界和政坛引发一场有关改革方向的争论,市场化改革和主流经济学者一度成为舆论炮轰的目标。

  今年三月,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出面强调要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官方舆论近日也为继续深化改革造势,舆论质疑改革的声音大为减弱。但市场化改革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和道德滑坡的论调仍然大有市场,主流经济学者的观点依然受到一些学者和众多网民的怀疑和抵制。

  创建于1998年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不仅汇集了吴敬琏、樊纲、林毅夫、张维迎等一流经济学家,成员更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鹤等重量级经济官员。

  分析人士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和低调,吴敬琏等经济学者在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重获话语权,表明在胡温出面力挺改革后,倡导市场化改革的主流经济学家重新受到官方的倚重,也表明胡温希望在经济乃至政治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使改革成为明年中共十七大的“主旋律”。

  吴敬琏前天为市场化改革遭人误解鸣不平。他说,对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学界在这两年的整个气氛之下作出一个解释———太过重视效率,是因为市场化改革过分重视效率,所以造成了平等受损。“这个解释是值得怀疑的,腐败和部门垄断才是造成平等受损的主要因素,并进而造成贫富差距拉大。”

  吴敬琏指出,消除解决腐败的惟一途径,是实现市场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权力寻租现象。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也强调,腐败不是市场化造成的,在计划经济时代,连售货员卖猪肉都有公权,都可能出现腐败现象——他可以决定卖给谁瘦肉、给谁肥肉。而市场经济的改革,就是把大量的公权取消,变成私权。公权越少,监督、惩处腐败的成本相对越低,越有可能惩治腐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认为,“在处理收入差距拉大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少说多做。”他说,不少国外经济学家,都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是多少,但在中国,很多经济学家却大炒基尼系数,结果却是民众对不平等的抱怨和仇富心理。

  中国高层近日在反腐败和反垄断方面也采取了新的动作:主管审批土地的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本月因“生活腐化堕落”遭免职,引起官商勾结严重的房地产界的震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反垄断法草案”,中国有望通过立法治理行政和行业垄断,为市场经济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

主流经济学家挨批和杏林山庄会议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在2005年下半年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而他们提倡的市场化改革成为舆论炮轰的目标。

  2004年8月,香港经济学者郎咸平批评顾雏军等中国企业界的重量级人物借改革之名侵吞大量国有资产,引起经济学界和企业界关于国企改制的争论,被称为“郎顾之争”。多数中国主流经济学者在“郎顾之争”中为顾雏军辩护。不料去年8月,顾雏军因经济问题突然被官方关押,使一度力挺顾雏军的主流经济学者陷入沉默。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去年10月放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五个”;“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

 今年3月4日,主流经济学家在位于北京西山的杏林山庄举行“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任高尚全表示,反对改革者可以旗帜鲜明,因为打着维护社会主义的招牌,完全没有风险;支持改革者因为一些关于政治改革的言论仍属禁区,无法把话说清楚,就让反改革势力在舆论上占上风。

 高尚全建议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出来讲话”,“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坚定不移搞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不要争论,不要搞分裂,不要分左派、右派,三个不要。”

 杏林山庄座谈会两天后,胡锦涛在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海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定和信心。”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