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6

美《外交》杂志5条理由说明中国会持续快速发展

美《外交》杂志5条理由说明中国会持续快速发展

关于今天的中国,挂在每个人嘴上的问题是:这个国家能否经受如此大的改变?中国能否保持其发展速度?它下一步需要怎么走?裴敏欣(卡内基中国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回答了前两个问题,他的回答不大讨人欢喜。
  
  中国的实际情况表明,那么悲观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GDP增长已超过其他任何缔造过“奇迹”的亚洲国家,且中国发展潜力仍然巨大。其人均GDP仅为美国的5%。上世纪60年代,韩国与美国的差距大概如此,由于现在有了新科技,中国持续高速发展的可能性比当年韩国要大。中国能持续这种难以置信的发展速度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以下五个因素。
  
  第一,中国善于对促进其发展的领域进行投资。和印度一样,中国的投资物有所值,也换来了很高的发展速度。但中国金融体系动员到的资金比印度多,而且中国还把其中更大的部分花在了道路、港口和排污系统这些有益于私营部门发展的基础设施上。第二,中国创造了一系列奖励机制,对勤奋劳动、知识和冒险给予回报。5000万工人下岗后,城市里的职工失去了那种从摇篮到坟墓的工作。农民工现在可以去城市里参与就业竞争。义务教育延长到了9年,中国的高识字率支撑了不断提高的生产力。第三,中国对全球商业的大胆开放提升了其经济灵活性,通过明智管理外资,中国也为发展新科技筹措了资金。日本和韩国从来没有如此快速开放过。第四,通过土地改革、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新的社会安全体系,一个持久的中产阶层已经出现。第五,中国是犯罪率较低的国家。腐败是存在的,但不如印尼、菲律宾那么严重,且对腐败的惩治是很严的。
  
  中国之船会因某场危机而沉没吗?现在还没有。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都曾有这个可能。但在那两场危机中,中国从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很快恢复元气。是的,在哪里生活,怎么生活,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必须让老百姓有更多选择,也必须允许百姓拥有更多方式去摆脱烦恼和困境。
  
  中国已经有很多的改革方案和试验工程。例如,地方上的非政府组织已经得到鼓励去照顾那些有需要的人。政府也在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其他新方法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税务体系的现代化也在进行之中。▲(摘自《外交》杂志5—6月刊,作者阿尔伯特·凯德尔,卡内基非正式会员,2001至2004年担任美国财政部东亚办公室副主任,李宏伟译)

中国楼市观察:开发商何以能够囤积居奇?

 (2006-05-06)



  新华网上海5月5日电(记者 徐寿松 蔡国兆)据北京市建委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30日,北京市可售的期房项目共计1512个,其中未售住宅109106套,面积为1541.39万平方米;已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现房销售项目855个,其中未签约住宅17815套,面积为289.14万平方米。两者相加待售房面积达到1830万平方米,占全部可售房面积的60%。

  在楼市供不应求的火爆面纱下,北京有“占待销房总面积六成的住宅尚未卖出”。这令普通买房人大惑不解:不是一直在说房子不多么,怎么一下子冒出“12.7万套住宅没卖”呢?

  其实不怪,有媒体解释了:部分开发商在制造“虚假繁荣”骗买房者赶紧购买,一些开发商又故意囤积房屋酝酿涨价。一句话,有人在囤积居奇,制造“房荒”,从中渔利。

  谁在掌控楼市供求的核心信息?

  在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凭啥就能够囤积房源,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以实现“奇货可居”的目的?

  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开发商对楼市供求核心信息的排他性掌控。一切维系开发商与购房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现状的行为,客观上都是在为开发商囤积房源提供便利。

  信息不对称是个老话题了。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最缺少什么?比土地、房子更为稀缺的是客观、公正、及时的楼市信息——不是开发商所释放的某个楼盘销售了多少套房子或房价涨跌多少的小道消息,而是由公共部门权威发布的具有普遍公信力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客观解释性分析。

  但现在,在很多城市,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这样的信息太匮乏了,获取这类信息太难了。关于房地产的各种评价满天飞,政府说一套,开发商说一套,投资者说一套,专家学者们又说一套。“谁都不敢信”“谁都不可信”成了眼下人们对于房市的普遍心态,而这,正是房地产市场公信力缺失的典型表征。

  如果信息对称,市场前景是可预期的,人们的市场行为会趋于稳健、理性,但现在,在开发商与购房人之间信息极度不对称,开发商掌控了房源、房价、销售进度、供求比等等对购买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核心信息,购房人不知道下一个月甚至下一周,房价的供应量、需求量,自然也就无从知晓楼市究竟会跃上新的台阶还是真的会稳住。

  在焦灼、迷惘、不可知的心态下,大道不通,小道流行。而信息最终会影响市场人气,主流公信力强的信息一再缺失,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极有可能出现由迷惘到恐慌的蜕变,要么一窝蜂抢购,要么一齐持币观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提供具有普遍公信力的房地产信息,比房价涨跌本身更为重要。

  “饥饿销售法”:垄断信息渔利的典型伎俩

  其实,楼市充斥虚假信息的城市并非北京一地,去年3月,上海楼市“暴热”之际,不也是各色虚假信息甚嚣尘上之时吗?一些楼盘的“定金合同”中购房人的姓名竟叫“沙皇”,住所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身份证号码竟有13位。无论是不久前广州开发商炮制的“地荒”信息,还是北京开发商营造的“房荒”局面,目的都是通过制造“紧张”的供求关系来谋取利益最大化。

  “销控”就是开发商利用信息优势来调节供求的惯用手法。所谓“销控”,又称“饥饿销售法”,如明明有100套房子可售,开发商决不会一次性拿出来卖光,而是第一次先拿出20套位置、房型较差的房子来出售,在几番造势之后,给外间留下一开盘就告售罄的热销印象;第二次再拿出30套,在“供不应求”中适时提价,先前没买到房子的人以为“机不可失”,加价也接受,因为“以后还要涨呢”,所以能买到就算赚了。于是,在这股人造“追涨风”之下,开发商或暗渡陈仓,找个中介联手,将剩下的50套房转给中介,变身“二手房”加价销售;或者在“没房了”的吆喝下,慢条斯理地几套、十几套地拆零销售,让那些急吼吼的排队买房人去哄抢所谓“最后的晚餐”。

  业内人士指出,“销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开发商对外封锁楼盘的真实信息、别有用心地释放或利用虚假信息从中渔利的过程。由于卡住了信息源头,在供小于求的市场环境中,开发商这一招屡试不爽。发展到最后就是哄抬房价:开发商一般先让中介雇佣人排队,制造紧张气氛;在开盘时,让中介或内部员工高价签订几套房子,中介以此价格为“标杆”,拉抬房价;等真正的买房人憋不住“上钩”后,房价已被拉高,开发商再撤销原订的高价合同;最后,开发商大量出货,中介手中的房子也乘机出手,而最终埋单的只能是老百姓。

  用什么样的“道”来与开发商的“魔法”试比高?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用什么样的“道”来与开发商囤积居奇的“魔法”试比高呢?

  股票市场已有信息披露,房地产市场为何不能有?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一样,容易产生操纵行为,也普遍存在典型示范偏差和羊群效应,追涨杀跌。开发商利用信息、资金优势,操纵市场屡见不鲜,其行为和股票市场的“做庄”如出一辙。要消除开发商的囤积居奇,首要的是让真实的信息在房地产交易中充分畅通。

  在房地产这个带有半垄断色彩(作为一级市场的土地交易基本是垄断的)、非充分竞争的特殊市场中,单凭消费者的个人努力,恐怕永远改变不了信息弱势的地位,跳不出核心信息盲区的圈子——因为人家开发商只要以一句“商业秘密”为由,就对你这些消费者无可奉告了。

  但政府就不同了,政府作为管理者,完全可以要求开发商公布其楼盘的详细信息——如在开盘之前,开发商申请预售或是销售许可时,政府可以要求其公布上市的房源套数、面积、开盘时间、预计价格;在销售中,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开发商及时公布已售套数、面积、价格,以及可售套数、面积等等,否则,主管部门有权拒绝办理预售、销售许可。应该看到,不少地方政府部门正在尝试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管,但这种努力显然还远远不够。

  一位房地产研究者指出,一个信息不充分的市场必然是发育不健全的市场,一个信息混乱、“传闻爆炸”的市场,最终也必然是“共输”的市场——谁都无法在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空间、欺骗所有的人,极端混乱的终极结果便是对市场的埋葬。只有当向社会提供普遍认可的公共信息成为判定房地产主管部门尽职与否的重要标准时,开发商的囤积居奇才会寿终正寝。(
中国预测今年经济增长9.5%


中国今年第一季经济增长率为10.2%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周六表示,他预测中国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5%。

李勇是在印度海得拉巴市出席亚洲开发银行年会时做出上述表示。

中国今年第一季经济增长率为10.2%。

他说,中国如果认为有必要,将会调整利率,同时实施谨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中国上个月提高基准贷款利率,但一年期存款利率维持在2.25%不变,以鼓励消费者支出。

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达到创纪录的8750亿美元。

中国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维持了美国的低利率。

李勇说,中国也希望平衡进口及出口,他承认,去年贸易顺差"仍然太高"。

中国2005年贸易顺差增加两倍,达到创纪录的1020亿美元,导致美国及欧盟对人民币政策表示更加关注。

美国国会议员指控中国政府人为压低人民币汇价,让中国出口商享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七大工业国家4月21日要求亚洲新兴经济体让本身货币升值,尤其是中国,以降低这些国家出口商的不公平优势。


中方:中梵建交解决宗教争议


评论指出,主教任命权是中、梵之间的重要角力点

中国官方支持的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周五(5日)表示,只有中国与梵蒂冈建交,才能解决双方在教会问题上的争议。中梵近日因为任命主教问题而出现纠纷。

据美联社报道,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刘柏年接受电话采访时呼吁教廷要先改变对中国政府的政策,才寻求在宗教事务上的角色。

他说,一旦中国政府与教廷的关系改善,那么教会的问题就能够解决。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最近在没有得到梵蒂冈同意下任命了两名主教,引起教廷不满。

罗马天主教教皇本笃十六世周四(4日)表达强烈抗议,并表示会处罚两名接受祝圣的主教,及两名主礼的主教。但本笃十六世的发言人说,未有最后决定,会继续寻求同中国对话。

刘柏年的讲话,是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对教皇的谴责首度作出回应。

对于梵蒂冈批评天主教爱国会自行任命两名主教,刘柏年说,梵蒂冈的反应在估计之内,他不点名指可能是香港教区,有人向教廷提过一些不利中梵关系的建议,而令教廷有这样的反应。

教廷反应

本笃十六世周四罕有地发表强硬声明,指责中国单方面任命新主教的举措“严重违反宗教自由”。

声明说,中国没有和梵蒂冈协商,自行任命中国天主教爱国教会的两名主教,严重损害了教会的团结,并威胁会根据教廷的法律,“制裁涉及非法任命的责任人”。

早些时候,中国天主教爱国教会不理会梵蒂冈的异议,在4月30日任命马英林担任云南省昆明教区主教,并在星期三(5月3日)任命安徽神父刘新红为主教。

分析人士指出,主教任命权是中、梵之间的重要角力点,中国官方教会连续任命第二名主教,使得中国和梵蒂冈的修好带来障碍。

估计中国有1000万天主教徒,部分参加了中国官方认可的爱国天主教会,另外一些信徒则参加了和梵蒂冈有联系的地下教会。

中梵在1951年断交,梵蒂冈近年来积极寻求与中国恢复外交联系。

为啥从来不见温家宝总理携夫人一同出访?(图)

朝鲜日报香港特派记者宋义达近期撰文:每当出国访问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总是会让第一夫人刘永清陪伴同行。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自2003年就任以来,每次海外出访都是独来独往,从不携夫人一起出访。原因何在?有分析说,这是因为温家宝的夫人张培莉的形象与温家宝截然相反。
香港《苹果日报》4日报道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的张培莉女士曾担任中国珠宝协会副主席、北京戴梦得珠宝公司总裁,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因此,温家宝认为,如果偕同夫人一起出访,可能会牵连关于夫人商务活动的是非。
该报还指出,张培莉气质高贵,而且善于交际,两人一起出现有可能影响温家宝的平民形象。据说,张培莉为了教育女儿,曾数次让孩子转学,行事积极干脆,而且将珠宝公司的业务扩张到香港,工作手腕非同一般。与此相反,据说温家宝从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时起就有独自进餐的习惯。他的菜谱是一碗汤和以野菜为主的三样菜。

温家宝的太太和女儿
附:温家宝妻子是地质界一姐
(北京讯)温家宝妻子张培莉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曾担任中国珠宝协会副主席、中国宝玉石监定委员会主任、国家珠宝检验中心主任等重职,对珠宝玉石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评监钻石和珠宝的等级,标售其零售价,是上述机构的权力,张培莉作为这些部门的主管,自然对内地珠宝钻石市场起着重要作用。
确定一颗钻石的真伪和级别,价格可能有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之差!国际某知名珠宝经销商驻北京的代表形容,张培莉在业界相当有影响力,并且是许多政策和法规的幕后推手。
儿子北京创业
为了协助温家宝争取总理一职,张培莉目前已远离商界,但是,地质界人士仍把她视为业内“大姐大”。
另外,有消息说,温家宝儿子温云松由美国留学返国后,在北京创立一间网络公司,与国际知名厂商戴尔、北京电讯、思科有合作往来。不过,目前也已告别商界。温家宝女婿徐明则是内地著名的大连实德集团总裁,该集团属下的实德足球队,曾多次赢得内地足球甲A冠军,仅无形资产已经过亿元。

中外交部谴责美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干涉内政

2006-05-06 5:15 pm



  (北京讯)中新社消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今天就美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年度报告涉华内容答记者问时表示,该委员会一再打着宗教自由幌子干涉中国内政,与当前两国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背道而驰,且不得人心。

  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近日发表2006年度报告,批评中国等国家的宗教政策。刘建超说,该委员会不顾去年访华所见所闻,在其报告涉华部分中歪曲和攻击中国的宗教和民族政策,甚至替“法轮功”邪教张目。这再次说明它的无知和偏见。

  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自称是依据国际宗教自由法令而建立的独立的联邦政府机构。该委员会在去年八月曾组团访华。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