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18

中日东海油气田谈判结束

中日分歧依旧 将继续磋商东海问题


东海天然气田开采权只是中日诸多争议之一。
中国和日本于周四(18日)就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展开第五轮政府间协商,但两国的分歧依旧存在。

日本谈判代表佐佐江贤一郎表示,双方通过会谈加深了理解,但分歧依然存在。

双方将在于6月举行的下一轮会谈上进一步进行磋商。

日本经贸产业省次官杉山秀治也在记者会上表示,如果日本和中国继续协商,分歧是可以解决的。

据悉,出席本轮磋商的日方代表包括,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长佐佐江贤一郎和日本资源能源厅长官小平信因。中方则派出了以外交部亚洲司司长胡正跃为首的代表团。

联合开发

东海天然气田开采权只是中日诸多争议中的一个。

以中方的开采会吸走日本专属经济区的资源为由,日本政府已经要求中国中止开采4个天然气田。

此前,日本坚持两国海上中线日本一侧为日本专属经济区,但中国不同意中线的划分。

日本曾于去年10月份建议两国对中线中国一侧的四个气田进行联合开发,但中方拒绝了日本的建议。

今年3月,中国提与日本联合勘探东海北部和南部的区域。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5月16日说,日本有可能接受联合开发东海北部的建议。

焦点交锋:中国和印度,龙象共舞

孙子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条古谚对美国兰德公司的南亚问题专家罗丽娜博士(Rollie Lal)来说,或许可以这样诠释,中美印三方间知根知底,对维护未来国际和平同样重要。

“虽然中国和印度‘不约而同’地追求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以巩固国防和提高综合国力,但两国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中国发展经济和国防更多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社会安定,注重内在政治性因素;而印度更追求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其国际政治地位,尤其是在贸易和环保问题上讨价还价的权力,”罗丽娜博士说。

这位印度裔学者在其新著《解读中国和印度:对美国和世界的安全影响》(Understanding China and India: Security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一书中指出,要正确解读中国和印度崛起的意义,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了解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和国防发展的立场和底线,将有利于中美印制定理性的外交政策。

中印关系大背景中的美印关系

“中印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因此,两国间的关系将积极发展,两国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为零(virtually nonexistent),”罗丽娜说。

中印关系曾经长期受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的困扰。但近些年,双边关系发展迅速,中印合作成为主流。200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87亿美元,比2000年的29亿美元高出了5倍。与此相应的是,中印边界不再是什么问题。2005年,中国宣布承认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温家宝总理出访印度时,将表明锡金新地位的地图送给了印度;作为回应,印度在2005年正式承认西藏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

罗丽娜指出,在印度,虽然仍有许多人对达赖喇嘛持同情态度,反对印度政府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但作为印度的普通选民,他们更关心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如经济问题和教育。西藏问题并不主导他们的政治立场。

能源争夺也曾经是中印之间的一个问题。在2006年1月前,中印经常在海外石油的资产竞价上进行恶性竞争,抬高了世界石油的成本价,可谓两败俱伤。在今年1月,两国签署了包括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 争取在竞购海外石油资产时获得双赢的结果。

罗丽娜认为,因为中国和印度没有利益冲突,所以若美国想“携印制华”,可能有一厢情愿之嫌。

“印度虽然想同美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包括军事关系,但印度不可能为了对冲中国影响,而同美国结成同盟。在美印的全球伙伴关系中,美印各有打算。美国可能希望同印度的全球伙伴关系,在反恐、制约中国方面得到好处;但印度更想通过美印伙伴关系,在反恐和核合作方面受益。印度将会非常不情愿为了美国而卷入同中国的冲突。中印两个比邻大国的关系紧张不符合印度的利益,”罗丽娜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一枝独秀”和“百花齐放”

印度人常常以印度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而自豪,中国人则质疑数百个政党参与民主政治的效率而低估印度民主制度的质量。

罗丽娜认为,印度政党大大小小虽然有几百个,但全国性的政党只有两个,即人民党(BJP)和国大党。因此,政党数额对政府运作的效率没有负面影响。许多政党的活动范围只局限在本邦之内,在涉及全国性的政治问题上,他们多结成各种政治联盟,要么同比较保守的人民党站在一起,要么同比较自由的国大党结成统一阵线。

“印度有许多政党,而政党更替并不会对国家稳定带来负面影响。然而对中国来说,如果经济发展受挫或发展不平衡,甚至过于极端,就会对(政府)统治及国家稳定构成威胁,”罗丽娜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在印度,政党和国家只能的分割使印度的政治制度比较灵活。执政党派的失败不会对国家的稳定和合法性产生影响。稳定的政治制度解决了印度的内忧,让印度可以放手处理国家外部事务,包括在国际事务中如何维护印度的国家主权。

“印度两大政党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以前人民党非常保守,有浓厚的原教旨主义色彩。反对国外势力的影响,反对削弱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但上台后,他们也一改初衷,支持经济改革政策,因此确保了经济改革政策的连续性,”罗丽娜指出。

中国的现实与印度党派遍地开花形成鲜明对比。罗丽娜认为,中国的精英充满危机感。在许多受访者看来,中国政府的工作表现决定了其合法性。比如说,如果中国政府在处理一些如台湾问题的关键问题上失败,将会导致政府丧失合法性以及整个社会系统的崩溃。

“这解释了为什么接受采访的中国人认为,必须将维护国家的统一作为发展经济的目的,”罗丽娜说。

罗丽娜认为,在中国,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是相辅相成的。首先,经济改革为政治改革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没有政治改革,没有法制改革,不减少腐败,中国的经济改革将无以为继。过激的政治改革措施会导致政治崩溃,前苏联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如果放慢经济改革的步伐,让经济收入的鸿沟的扩大,将会削弱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只有经济改革,而没有政治改革,也会导致同样的后果。罗丽娜认为,中国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在继续经济改革的同时,尝试温和的政治改革措施。

“(中国政府)三个代表的提出,扩大了党的代表性,但是这并没有解决国家政治定位的问题,”罗丽娜说。她认为中国还需要确立国家政治身份(national political identity),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意识形态模糊造成的民族凝聚力不够的问题。

“安内”与“攘外”

罗丽娜认为,中印两国以发展经济和国防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国政策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国都想通过发展包括核武器在内部的国防力量以确保两国的主权。中国曾经长期将游击战和以“人海战术”为特点的人民战争作为战争法宝,同样的,印度也长期奉行“不结盟”政策,以保护国家安全。但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让两国都意识到,这些国防手段已经过时,因此两国都在实施高技术建军的策略。

但因为历史和现实的政治原因,两国发展国防的目的也有显著的区别:中国侧重“安内”,印度侧重“攘外”。

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四分五裂,国家边境变化比较大,因此中国对主权的完整比较敏感;在中国人看来,台湾从大陆分裂意味着国家政权崩溃和国家的分崩离析;相对而言,印度历史上是由一系列王国构成的,在英帝国统治期间被统一。因为南亚次大陆特殊的地理原因,印度的边界一直比较稳定;印度不像中国那样关心领土主权完整,克什米尔问题并不象台湾问题那样具有分量。

中国对领土主权的重视,确定了中国发展国防的目的是为了因应可能的军事冲突,如台海危机, 这与印度发展核武器有本质的不同。

接受罗丽娜采访的印度官员和学者指出,印度发展核武器根本是为了提高印度在国际上的谈判地位,这与中国人普遍认知的“为了对付中国威胁”的看法截然不同,这一看法以印度前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为代表。

许多印度人认为,在有了核武器后,不管是在处理双边还是多边关系时,印度都更自信,即便讨论的是与印度的核力量没有直接关系的环保和经济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核威慑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力量的象征。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和国防实力,印度才能确保她在国际组织中的经济和政治主权

为撰写《解读中国和印度》,罗丽娜曾分别在中国社科院和印度社科院担任访问学者,采访了80余位中印两国政府官员、学者和记者。罗丽娜出生于印度,父母在她1岁时举家移民美国。她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取得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后一直在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担任研究员。

《解读中国和印度:对美国和世界的安全影响》(Understanding China and India: Security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罗丽娜(Rollie Lal)著,普瑞格国际安全出版社(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2006年4月30日出版,精装本200页,定价49.95美元。

粟德金 ,《华盛顿观察》周刊
胡锦涛今年参加8国峰会

(voralberg.online/德国之声):今年7个工业国加俄罗斯的8国峰会将于7月15日至17日在圣彼得堡举行。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周二在北京与李肇星会晤后宣布,籍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前往圣彼得堡参加会议。今年,俄罗斯是这个7+1峰会的主席。

在此之前,胡锦涛和普京在6月15日的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峰会上就将先期会晤。


日中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第5次磋商在东京举行

2006-05-18 1:00 pm



  (东京讯) 共同社消息,今天上午,日中两国时隔两个月再次在东京就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展开第五轮政府间协商。围绕中方在上轮磋商中提出的南北两个海域共同开发方案,预计日方此次将要求中方就海域的具体方位作更为详细的说明。

  出席本次磋商的日方代表有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长佐佐江贤一郎和日本资源能源厅长官小平信因,而中方则由外交部亚洲司司长胡正跃等人出席。

中国银行在香港进行集资额最大招股


中国努力使银行业现代化
今天,中国银行在香港开始进行6年来全球集资额最大的招股活动。中国银行初步计划在香港集资767亿港元,每手入场费3030元。
根据以往招股经验,为了应付大批"应召而来"的民众,中国银行已为本港每一名成年人预备了一份认购表格,总共300万份。

据称,中行希望最终能够仿效中银香港、交通银行以及建设银行招股时,以"一人一手"方式分派股份。

换言之,任何认购的散户,都很有机会最少分得一手中行股份。

由于预期是次招股会有庞大的认购人数,投资者甚至可到部分汇丰、中银香港或东亚分行索取申请表及招股书。

招股时间从今天周四(5月18日)起至下周二(23日)中午12时,估计每股招股价为2.5至3元,并于6月1日正式挂牌上市。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刷新国有银行的形象

贪污阴影

虽然近日股市大起大跌,但仍无损香港市民认购新股的热情。 据称,中行的国际配售部分已出现超额五倍认购现象。

中行董事长肖钢周三表示,中行这次上市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市场反应热烈,相信不会受到近日港股下跌的影响。

中国银行以资产值计算,为中国内地第二大银行,仅次于工商银行。

然而中国银行近年给国际投资者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贪污丑闻特别多。

自2003年起几乎年年都有高层人员被双规和监禁,最著名的是王雪冰、刘金宝以及开平分行集体监守自盗案。


中行今起招股势掀新股热

(香港)大公报  (2006-05-18)



  今日开始招股的中国银行已准备三百万份申请表,约二十五万本招股书。是次中行将在全球发售二百五十五亿股,在本港公开发售仅有百分之五,即十二亿七千八百万股,集资额最高达七百六十七亿元,每股发售价介乎二元五角至三元,每手一千股,连手续费每手入场费约三千零三十元。接近承销商消息人士表示,国际配售已超额认购六倍,希望香港公开发售部分每人最少可取得一手。

  集资规模是六年来全球最大的中国银行,今天开始接受认购,下周二(本月二十三日)中午截止认购,本月二十四日定价,预计於六月一日(星期四)在主板挂牌。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昨透过视像会议向本港传媒表示,现时该行在本港H股发售规模约占已扩大股本百分之十点五,若计及行使超额配股权,H股发售总数则约占扩大後股本百分之十二。

  肖钢:市况波动无碍招股活动

  他又谓,完成H股发行後,会尽快发行A股,但保证不会损害H股股东利益,而H股加A股发售总数,将不会超过扩大後股本百分之十五。

  根据招股书内容,中行正筹备A股发售计划,A股发售建议将包括不多於一百亿股A股,所有A股为新发行股份,并筹集不多於二百亿元人民币,预计於明年七月或之前完成A股发售。对於发售A股计划,肖钢表示:「A股的发行比例相当少,和H股比较相当少,H股的价格会按内地资本市场条件和上市规则决定,我要说明一点,A股的定价,不会损害H股股东在公开招股时候的利益。」

  中行预计今年的股本回报率是百分之十三,有信心中长期的回报会进一步提升,派息比率就大约百分之三十五。对於近日全球市场表现大幅波动,肖钢表示市场担心通胀来临,但昨日跌幅明显开始收窄,相信市场波动不会影响投资者认购中行股票的热情,因为中行的招股价定价合理,对投资者有吸引力。

  传国际配售超购六倍

  据消息人士透露,中行国际配售已超额认购六倍,希望香港公开发售部分每人最少可取得一手;又指出,建设银行招股上市时,公开发售部分获超额认购40倍,以目前市场气氛良好看,中行有信心达此水平。

  对於市场忧虑中行与旗下中行香港有利益冲突,肖钢表示,中行上市後将持中行香港六成五股权,业务上没有利益冲突,更可互补协调,双方在互补的效益下,可共同发展信用卡、理财、银团等业务。他又谓,上市後,两行进一步加强协同效益,相信可为两行股东带来更大价值。

  市场消息指出,不少证券行和银行,为了争取客户,推出多项认购优惠,个别证券行更计划延长办公时间,将平日办公时间由晚上六时延长至八时,星期六则加开半天,方便客户申请认购。有银行推出一口价认购优惠,手续费最低五十元,至於孖展贷款息率,则因为日前招股的天津港已冻结市场大量资金,令短期拆息抽高,预期孖展贷款息率会高逾五厘以上。
前4月中国投资增长29.6% 过快势头略有回落

2006-05-18 3:25 pm



  (北京讯)新华网消息,中国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前四月,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6%,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了3.9个百分点。

  此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发布一季度经济形势时,明确认为“投资增长过快”。一季度,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了4.5个百分点。

  统计局的报告说,前四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8006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131亿元,同比增长21.3%。

卡达菲给美国的大礼

--------------------------------------------------------------------------------



● 李仕燕(广州)

  本月15日,利比亚和美国宣布全面恢复外交关系。消息一出,马上引起了全球的关注。20多年来一直被美国视为“眼中钉”的利比亚,在中东局势正在暗潮汹涌时,重新与美国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很多时评家迅速点出这是美国能源外交又一个胜利。而在笔者看来,利美复交应该是卡达菲送给美国的一个大礼。

  现在正是伊朗核问题是走向战争还是走向和解的关键时刻。利比亚和美国在这个敏感时刻全面复交,无疑是给美国在解决伊朗问题上增加信心和筹码。作为全球能源消耗最大的国家,美国迟迟不敢对解决伊朗痛下决心。

向伊朗发出信息

  然而,面对内贾德上台后,伊朗国内反美、甚至仇美的声音越来越高涨,华盛顿意识到如果再不下决心拔掉伊朗这个“眼中钉”,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如何在保证美国有充足的能源保证,又可以解决内贾德政权对美国利益的威胁?同样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但目前还处于石油出口弱国的利比亚近年来开始接近西方的动作,让美国看到了平衡利益的希望。

  应该说,利美在这个敏感时刻全面复交,首先就是给伊朗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美国在能源进口国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伊朗不要继续用石油来威胁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相信美国在解决伊朗问题上的立场将会更加强硬。

  利比亚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当丰富的北非国家。由于长达20多年的制裁,经济发展相当缓慢,仅仅依靠友好国家的外援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依赖能源出口,从而奠定国家经济资本,是众多能源家底雄厚的国家的发展思维。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近年来,一向态度强硬的卡达菲开始慢慢走出他的大帐篷,走访世界各经济大国,并开始接近西方国家。这些举动的背后都由利比亚本身的国家利益所决定。

  而同样的,美国是当前全球消耗能源最多最大的发达国家。这个被称为“装在车轮子上的国家”一年就消耗世界能源总量的近30%。在实用主义的主导下,为确保超级大国的地位不动摇,首先就要确保能源后援不动摇。能源外交也就成了美国外交的重中之重。眼看在阿以问题、伊拉克战争和伊朗核问题的阴霾笼罩下的中东局势日渐不明朗,美国不得不加快在其他地区扩展能源外交,以保证美国的能源后援。

  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利美全面复交,与其真如利方所说的,利美全面恢复外交关系将有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安全,还不如直接说是由两国的国家利益所驱使的。

  今天,卡达菲在关键时刻,给美国送来最合心意的大礼,并不是简单地为美国挺身而出,其背后是国家利益和自身战略的考虑。

  从阿富汗战争到萨达姆政权的倒台,利比亚开始意识到美国的势力已经全面深入到亚非地区。而将伊朗核问题的国际化和政治化,也让利比亚意识到,如果继续与美国强硬对立,在解决伊朗之后,自己很可能成为美国在中东的下一个打击目标。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大胆“与狼共舞”,放手一搏。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利比亚至少已经从美国那个打击的黑名单中删除了,这也就达到了卡达菲的短期目标了。

  当然,华盛顿不可能不了解利比亚举动背后的各种考虑。但作为全球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有足够的底气来应对各国对其的挑战,只不过在时下,借卡达菲的大礼来灭内贾德的锐气,还是华盛顿的第一选择。利美全面恢复外交关系,到底是美国大棒外交的胜利?还是又一场国际政治搏弈的开始?

·作者是广州暨南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