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17

人民币汇价破8中国得失几何?

人民币汇价破8中国得失几何?

(中国)人民日报 (2006-05-14)



  5月15日,一个在人民币升值历程中值得为之书写一笔的特殊日子。这一天,人民币兑美元汇价12年来首次突破1∶8。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当日公布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7.9982,这是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破8”。美元兑人民币当日收盘报7.9976,创重估后新低。

  在今年4月21日胡锦涛访美之前,在G7公报点名道姓人民币时,就有国际机构预言美元兑人民币将破8。但预言一次次落空,央行选择在这样的时点为人民币“松绑”,再次显示了汇改“出其不意”的一面。

  美国在5月10日公布的财政部汇率报告中,没有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宣告了中美汇率博弈告别脸谱化。

  虽然人民币汇价突破8有些突然,但并非没有预兆。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刘建超5月11日表示,政府将使汇率更具弹性。

  央行之所以选择在周一让人民币破8,可能还有观察“J曲线效应”的考虑。“J曲线效应”是指,由于本国货币升值,最初发生的情况往往与预期正好相反,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改善,其原因在于最初的一段时期内消费和生产行为的“粘性作用”。

  5月12日,中国海关公布的信息显示,4月贸易顺差达104.6亿美元,高于市场普遍预期。4月出口同比增长23.9%,达769.5亿美元;进口同比增长15.3%,达到664.9亿美元。这说明自去年7月21日以来的人民币币值重估对贸易顺差的影响并不明显。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骤然上升。

  人民币汇价突破8的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很难判断人民币汇价在破8与没破8的边缘上对实体经济的不同影响。在过去的12年中,人们已经习惯了1美元高于人民币8元的思维定势。人民币汇价突破8打破了沉积在人们脑海中的条条框框,为那些还沉睡在“8”的汇率时代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人民币汇价突破8,并不意味着人民币汇价从此走上了“上升”通道。随着市场作用的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可能会跟随国际外汇市场的风起云涌而起伏,将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

家乐福打算收购至少10个中国零售商

上海(道琼斯/德国之声):法国零售集团家乐福中国部首席执行官舍罗(Jean Luc Chereau)周一说,家乐福集团考虑至少收购10个中国零售商(商场),这是家乐福扩张战略的组成部分。他没有说在多长时间里收购这些零售商。

家乐福现在在中国有75个商场,打算在今年内再开出20家。舍罗说,家乐福的网点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一个省一个省”地铺开。家乐福总裁杜然(Jose Luis Duran)今年3月在巴黎说过,家乐福打算在3年内在中国开出69个新商场。

中国拒绝接受铁矿石提价19%

(英国)FT中文网 (2006-05-17)



  德国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已经与巴西矿业企业淡水河谷(CVRD)达成协议,同意铁矿石价格上涨19%,可能就此打破钢铁集团与铁矿石生产商之间长达数月的谈判僵局。

  但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消费者的中国钢铁行业昨日表示,不会接受这样的涨价。

  这一提价前景使欧洲钢铁制造商股价遭受重挫——英国钢铁公司哥鲁氏(Corus)股价下跌4%,蒂森克虏伯股价下挫2.6%。

  尽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China Iron & Steel Association)表示尚未从正式渠道获知这一消息,但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对路透社(Reuters)透露,中国不可能同意这种价格涨幅。中国钢铁协会是中国钢铁行业最主要的行业协会。

  中国拒绝将蒂森克虏伯与淡水河谷之间的协议视为基准协议的做法,将使矿业企业感到不安,因为中国对铁矿石这一原材料的消费量巨大。

  中国钢铁制造商最初曾呼吁铁矿石降价,中国政府也一度威胁称,若价格涨得太高,将限制铁矿石进口。然而,中国官员后来又表示会接受约10%的涨价幅度。

  中国商务部(Ministry of Commerce)与中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宝钢(Baosteel)昨日拒绝置评。宝钢一直在代表中国钢铁行业与国际矿业公司就铁矿石价格进行谈判。

  大型铁矿石供应商力拓(Rio Tinto)表示,公司“与所有客户的谈判仍在进行中”,尚未就始于2006年4月1日年度的铁矿石价格达成任何协议。该公司表示,蒂森克虏伯和淡水河谷达成的协议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进展”,因为其价格上涨幅度位于市场预期的10%至20%区间的高端。
美商会发布白皮书 称美企对华投资更多表现并购

(中国)和讯网  (2006-05-17)



  昨天,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06年度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显示,美国企业对投资中国的前景充满信心,但对法规环境、政府透明度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情况还不够满意。

  在接受调查的200家美国企业中,几乎所有的企业对今后成功的前景表示乐观,大多数企业仍将中国列为投资首选地。

  白皮书指出,目前美国公司在华业务的扩展呈现了三个趋势:一是各企业越来越多地扩展到二级城市;二是对研发投资正在增加;三是在华投资正越来越多地表现为购买中国公司的资产,或是直接收购。

  尽管如此,白皮书指出,在华美国企业依然面临着中国商业环境的挑战,包括法规不明确、缺乏透明度、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中国政府还应采取明确措施改善商业环境。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卫兴华表示:“在过去七年里,中国的商业环境的确有很大的改善,然而美国企业依然还在穷于应付诸多他们在中国原有市场和新型市场发展壮大的障碍。”

  白皮书认为,最为严重的障碍之一是,中国对外资企业及其国内竞争者实行不同的监管制度。很多外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需要同时获得多个政府部门以及不同级别政府的批准,并受其管理,从而导致实际的市场准入审批的不顺畅。

  作为世贸承诺的重要一部分,最近中国政府在透明度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白皮书依然呼吁实现更大的透明度。中国美国商会会长马诚礼表示,目前外国公司在中国各地落脚后,要想有所发展必须仰仗一个能获得各种规章制度的、具可预见性的法律环境。但是目前看来,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待改善。“我们建议中国政府在颁布对贸易和投资产生影响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之前,应该在一定时间内听取公众意见。”马诚礼表示。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是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话题。白皮书指出,目前美国企业对中国当前的知识产权执法机制的信心依然很低,美国企业普遍认识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需要从基础层面进行改革。

  对此,马诚礼认为,仅仅提高执法力度有限的行政渠道来保护知识产权是不够的,调查已经表明通过行政执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效率很低,更重要的是加强执法力度和提高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的执行能力。“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我们更认为中国应构建更为简化、透明和负责的执法体系!”

  马诚礼还表示:“和去年相比,今年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亏盈持平甚至少量亏损的公司数量增多了,这表明美国新进入市场的公司越来越多,美国在华公司不仅要面对中国公司的竞争还要面对其他外国公司的竞争。”
委内瑞拉官员希望到2012年将45%石油出口到中国

(中国)和讯网  (2006-05-17)



  委内瑞拉官员表示,希望到2012年将委内瑞拉全部石油及石化产品的45%出口到中国。

  委内瑞拉日前与中国签署协议,斥资13亿美元从中国购买18艘油轮,以增加对亚洲市场(主要是中国)的原油供应,从而摆脱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消息传出,立刻引来美国政界人士的关注。

  向中国购买18艘超级油轮,打造远洋船队

  13亿美元买超级油轮

  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12日报道,委内瑞拉国营石油公司(PDVS)的发言人说,其管理人士在近期访问中国时,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签署了这份油轮购买协议。据悉,委内瑞拉向中国所购18艘油轮的级别处于超大型油轮(VLCC)和阿芙拉型油轮(Aframax)之间,前者运载量为30万吨,而后者运载量为10 万吨左右。尽管有巴西船厂参与竞标,但最后合同还是落入中国企业手上。

  除了购买18艘油轮,中委协议内容还包括技术转让,由中方负责培训委方人员和扩建委内瑞拉一所国有造船厂等。此外,委内瑞拉国营石油公司可能还会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建立合资营销公司,负责委内瑞拉石油和精炼油产品在亚洲的运输及销售事宜。

  舍近求远主打中国市场

  委内瑞拉是世界第五大原油出口国,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中惟一的拉美国家,每天生产大约300万桶原油。在总统查韦斯执政下,委内瑞拉一直致力于培养与中国更紧密的关系,以便于在其头号石油出口国美国之外寻求新的市场。自2004 年以来,委内瑞拉对华石油(含原油和成品油)出口量一路飙升,日出口量从原来的1.2万桶猛增到目前的16万桶,到今年底有望达到30万桶。委内瑞拉官员曾表示,到2012年希望将委内瑞拉全部石油及石化产品的45%出口到中国。但是,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下属的PDV海运公司,目前只拥有22艘油轮。

  委内瑞拉传统的石油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在美国,目前其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出口到美国。出现这种局面的主因是运输成本。从委内瑞拉油田至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油轮码头,海上航程不超过两天,即使直接运到美国东北部海岸的纽约等港口,海上航程也不超过4天;相比之下,委内瑞拉到亚洲的海上最短航程也需要10天左右。

  不过,在美委关系持续紧张之际,为了减少对美国石油市场的依赖,委内瑞拉大力推行石油出口多元化战略,逐步增加对亚洲、尤其是石油需求增长迅速的中国市场的供应。能源问题分析人士大卫·沃特认为,委内瑞拉向中国购买18艘油轮,足以保证对中国输送石油的稳定性。

  美国政界大受刺激

  中国在美国“后院”做成的这笔大生意,再次触动了美国的神经。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能源、海运与公共政策中心教授罗伊·纳瑟希安说:“这是一笔大交易。这意味着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真的想与中国走得更近点,并疏远美国。而这笔交易也真的能帮他达到这一目的。”纳瑟希安估计,委内瑞拉10天的产油量就足以支付18艘油轮的价钱。中国与委内瑞拉的良好关系,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关注。

  有美国议员警告,中委能源合作的发展“可能最终影响美国的石油市场”。意识到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渐弱,布什政府一方面积极弥补与拉美多数国家的传统盟友关系,另一方面也试图对中国的拉美政策施加压力。

  美国的担忧纯属过虑

  其实,中国与委内瑞拉的这种贸易纯属正常的经济往来,中国对拉美政策的重心一直只是贸易和经济。

  5月3日,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在美国国务院召开的美洲委员会会议上说,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仅为40亿美元,而美国的投资为3000亿美元。因此,美国没有必要担心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对美国形成竞争。他强调说,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发展。中美两国在该地区完全能够互相合作,双方都希望拉美地区得到持续的发展、繁荣与和平。 特约撰稿陶蹊
安永将调查其“中国坏账报告”

(英国)FT中文网 (2006-05-16)



  安永(Ernst & Young)全球首席运营官保罗. 奥斯林 (音译,Paul Ostling)已经下令,对该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一份有争议的中国不良贷款报告进行内部调查。

  安永被迫撤回了这份报告,并表示这份研究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坏账的报告“缺乏事实依据……该数据估计有误”。

  在安永发布声明前几天,中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People’s Bank of China)驳斥了安永的报告,称其结论“荒唐费解,”并与该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国多家金融机构的审计结论不符。

  在安永伦敦总部的全球首席运营官奥斯林将派出纪律检查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对报告的发布进行调查。安永表示,这份报告在公布之前没有通过安永正规的审核程序。

  奥斯林表示:“我们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谁看过这份报告,错误出在哪里,并保证不再发生这种事情。”

  对安永而言,主要问题似乎是这份报告与安永对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的审计结果自相矛盾。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大银行,计划于9月份赴海外上市。

  在报告中,安永发现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的坏账高达3580亿美元,远高于1330亿美元的官方统计数字。

  多出的2250亿美元坏账来自瑞银集团(UBS)一份研究报告的估计数据,即对中国2002至2004年贷款激增导致的新增不良贷款额作出的估计。

  在撤回报告的声明中,安永在处理其不良贷款报告与审计报告的冲突时,坚决站在其审计师一边;并称官方的数据是“按监管要求和会计准则测算所得,其依据是资产减损的客观证据。”在昨日的另一份声明中,这家会计师事务所表示,不良贷款报告报告错将“第三方未经确认的预测误认为历史数据加以引用”。

  安永报告发布的时机是中国央行最为恼火之处,因为此时正值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在香港99亿美元首次公开发行的路演前夕、而且中国工商银行的上市也在筹备之中。

  安永表示,计划对今年5月3日发布的原始报告进行审查,并公布一份修改版本。
外资“圈地”中国零售业何去何从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2006-05-17)



  从长远看,外资不可能成为中国零售市场主体;中国商业在深化改革、培育大型零售企业的同时,要更重视中小商业的发展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元 苗俊杰

  零售市场预期向好,外资企业加紧布局,中国本土零售业何去何从?

  先来看下近年国内政策和市场现状:今年以来,随着WTO后过渡期结束,政府对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的审批权进一步下放,加上外资进入A股市场通道的政策解禁,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向消费拉动型转型等利好,中国零售市场的潜力预期向好,未来中国零售市场将是谁的天下,自然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入世前,零售业曾被认为将会面临很大冲击与挑战;而如今世界零售50强中的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伊藤洋华堂、欧尚、百安居等数十家零售巨头都已进入中国,而且大多数进入者都已度过了磨合期。

  2006年,几大零售业洋巨头纷纷加紧在华的扩张行动。家乐福集团透露,中国区今年起已直接受集团总部管理,占据其全球扩张计划的近五分之一;零售巨鳄沃尔玛计划今年在大中小城市同步扩张,并宣布未来5年内在华再招募员工15万人;此外,德国的麦德龙、泰国的易初莲花、英国的百安居等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也都加紧了在华市场的开拓。

  外资企业是否会掀起新一轮的“圈地运动”;而面对跨国零售业巨头的咄咄逼人之势,目前仍然弱小的本土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外资零售业进入快速扩张期

  “外资零售业开店速度加快,将进入快速扩张阶段”,清华经管学院零售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飞教授指出,因大多数进入中国外资零售巨头已度过磨合期,如沃尔玛、家乐福都已形成了完备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再加上政策壁垒的解除,外资零售业的发展规模将进一步加大。

  在2004年末零售业三年保护期结束后,随着对外资企业的地域限制、股权限制和数量限制的取消,中国零售市场全面对外开放。2005年外资零售业便进入了数量型快速增长。据统计,去年商务部共批准了1027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这是过去12年总和的3倍。

  谈及此,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黄国雄将外资进入零售业的变化概括为五个方面:

  首先,由探索性进入向战略性发展转变,纷纷制定在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例如,尽管去年外资零售业的销售额并没有太大发展,反而回落了13个百分点,但新店数量明显增多,为未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截至2005年底,沃尔玛在中国大陆的店铺已达56家,其中2005年新开13家;家乐福店铺总数为70家,去年新开15家;百安居店铺达48家,去年通过收购欧倍德和开新店,共新增店铺27家;易初莲花店铺达71家,2005年新开30家;麦德龙店铺为28家,2005年新开5家。

  第二,外资零售企业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延伸,特别是从特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

  这可从麦德龙2006年的动向中得到印证,其意将长三角的二三线城市作为扩张重点区域之一,继在南京、无锡、南通开设分店之后,麦德龙又在苏州开店,而且江阴、常州两地的新店地址也已确立。

  在黄国雄看来,“从商品经营向资本运营转变”是第三个值得关注的变化。

  外资由原来的合资、合作,转向资本运营,开始重视收购、并购、独资经营。去年商务部批准了187家外资零售企业,其中外商独资的企业达124家,占63%。先前进入的外资零售企业如麦德龙等,也纷纷从内资合作企业中收回股权,实行独资经营。

  而去年以来,外资的并购案例明显增加,统计显示,商务部共批准的外资并购项目有24个,今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对此,李飞告诉记者,早期进入的外资多采用合资发展模式,现在不少通过回购自己的股份,开始尝试独资发展模式;而新进入外资零售企业,多采用并购、参股等方式,这样做可以避免增加新店,弱化一个地区零售市场的竞争。

  四是,从管理和观念输入向全方位的本土化转变,逐步应用本土的人才、商品,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推行地方化的经营。

  最后,从单一的零售业向流通的各个领域延伸,加快进入运输、批发等领域。例如,在去年批设的1027家外企中,零售企业仅有187家,而80%则是向非零售领域,特别是向批发领域发展。这使外资商业对生产环节和流通渠道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生机仍将大于冲击

  面对跨国零售业巨头的汹涌而来,企业界和理论界自然而然的分化出了乐观和悲观的两种不同意见。

  采访中,黄国雄主张客观看待,“开放是必然的”,他认为正是因为开放才造就了充满生机活力的商品市场,激发了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改造。

  谈及此,李飞认为,首先,外资零售业进入中国,给中国的消费者带来很多好处,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商品,更规范化的服务以及干净、整洁、有序的店铺环境。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的生产厂商来说,随着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发展规模加大,其在中国国内的产品采购量也将加大,而且通过他们的全球采购,会大大促进中国的商品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这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对中国的零售业来讲,外资零售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更直接便捷的提供了学习经验的渠道。

  当然,黄国雄也告诉记者,外资带来的冲击也是严重的。“因为蛋糕就这么大,一个城市的购买力是相对稳定的,居民收入是逐渐增长的,消费总量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外资企业进入后,周边同业态或不同业态的中小企业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冲击。”

  李飞具体分析说,首先就是加剧了国内零售业的市场竞争,占据了零售业的市场份额,激烈的竞争使得零售业的利润水平始终处于较低的态势。

  二是,对于国内的生产厂商也具有潜在威胁,外资零售巨头的采购量大,很可能对生产厂商形成控制,特别是小型生产厂商。

  此外,在国家遇到灾害等突发性危机事件时,如果零售业大多控制在外商手中,国家在商品和物资流通的控制方面就会很被动。

  不过,尽管冲击是有的,但采访中,研究者们都认为其正面意义更大,“无论从满足我国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要,还是从促进我国零售业的整体发展来看,外资的积极作用更大”,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金伯生这样告诉记者。

  本土零售业存在四大差距

  李飞告诉记者,据清华大学零售研究中心最近所作的中外零售商顾客满意度调查显示,外资零售商的顾客满意度都高于平均水平,而中资零售商的顾客满意度都在平均水平以下。

  “这背后折射的是双方在供应系统链的管理上的差距,包括采购、成本控制和商品服务的及时性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反衬出二者在组织、人才、企业文化方面的巨大差距,而这些方面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整个供应系统链的管理”,李飞分析说。

  “这说明挑战客观存在”,黄国雄告诉记者,这些年尽管中资企业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基础差、起步晚,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并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外国的企业是重量级的,它们经历了几十年,一百年的发展,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市场知名度。而中国的企业仅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黄国雄看来,中国本土零售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尚有四个差距、两个不足。

  这四个差距,主要体现为观念的差距、管理的差距、经营的差距、服务的差距。具体来说,在经营理念上,外资企业的“以人为本”体现在商品经营的全过程中;在管理上,外资企业在装备、流通的全过程运用现代技术,实现了人性化管理、科学管理,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在经营上,其更多的采用现代的营销策略;而服务则优于中资企业。

  两个不足,一方面是人才的不足,中国的连锁企业发展很多,但是人才却跟不上,而外资则通过引进海外以及港台人才,并用高薪吸引人才,形成了人才的强势。

  另一方面,则是资金不足。“中国零售企业资金不足是它的致命弱点”,黄国雄告诉记者,没有充足现金,就不能买断名牌商品、紧俏商品,不能做到价格上的优惠,也会影响零售商与供货商的关系。

  而清华大学零售研究中心通过对中外零售企业竞争力中间层次(业态创新能力、店铺扩张能力、营销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的比较研究,中外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中国零售企业进行业态创新的能力和意识明显不足。研究显示,国外10家样本零售公司共经营各种零售业态47种,平均每家经营零售业态4.7种。国内10家样本零售公司共经营零售业态24种,平均每家经营2.4种。

  二是,中国零售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利润增长缓慢。2003年中国10家样本零售公司的总收入仅相当于国外样本企业均值的1/4;中国企业营业面积整体均值仅为国外企业平均营业面积的5%。但中国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和营业面积增加速度则远远高于国外企业,充分体现了中国零售业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态势。但利润额增长速度则略低于国外企业,这反映出中国的零售企业虽规模在迅速扩张,但由于经营较为粗放,成本、费用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利润增长缓慢。

  三是,中国零售业综合营销能力较弱,与国外零售公司相比有明显差距。国内企业的平均营销水平和能力较国外企业还有不小的差距,综合营销能力较弱。

  四是,中国零售企业成本控制能力较国际领先水平有很大差距。统计数据表明,国内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平均值仅为10%,而国外知名企业的则达到了28%,差了18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零售企业的采购成本的控制能力较国际领先水平差距很大。

  要更重视中小商业发展

  尽管差距不容回避,但黄国雄认为,悲观失望是没有根据的。他告诉记者,去年我国零售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国内零售业的发展速度是快于外资的。从今年3月的数据来看,全国零售业增长速度为14.5%,其中内资增长19.2%,外资增长13.9%,内资高出外资5个百分点。

  “2001年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曾预言,未来3~5年内中国零售市场的60%将被国际三大零售集团所控制。现在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黄国雄认为,中国市场是中国人的市场,中国的市场主体应该是中国的零售企业。

  这是因为,一方面,外资零售企业仅能有一两个,最多三个业态的优势,而且仅能在大城市经营某个业态,以其独特的理念、独特的经营形式,锁定一部分消费者。但是中国地大面广,市场广阔,情况复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别大,构成消费的分散性、多样性和层次性,需要多种业态,外资可以在大城市占领一定的市场,但是中小城市不可能都占领,包括广大的农村市场。因此单一的业态、少数的外资零售企业是不能包揽中国的整体市场的。

  另一方面,民族商业的兴起已形成了较大的力量,在不少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很快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正因如此,黄国雄认为,从长远来看,市场的主体应该是中国国有、民资企业,其发展空间很大。他建议在深化改革,培育大型零售企业的同时,要重视中小商业的发展,包括中小城市的商业、中小型的连锁商业和中小型商业企业三个层次,这既是中国零售业的基础,也是中国的优势、特色。

  “对本土的零售业来说,必须面对现实,苦练内功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李飞认为,未来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将表现为:本地和外资的零售业将并存发展,而且都有发展的空间;同时,二者表现出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合并、并购、重组,使得整个中国的零售业带有双重的特性。

  面对竞争,金伯生认为,本土企业不能害怕竞争,既要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也要积极与外商合作,学习经验,吸收其先进因素。

  对于政府来说,李飞建议,应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做好商业网点的规划,现在国家已经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各省市必须制定商业网点规划,保证零售业合理有序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起科学的、有执行力的商业饱和度评价体系。建立相关的标准,完善信息收集、预警发布的体系,加强监管执行的力度。目前,商务部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

  二是要建立中国零售业安全测评体系,成为政府针对零售业做出科学决策的依据。从而,保证中国零售业规避风险,安全发展。

  “同时也要尽快解决客观上存在的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情况”,在黄国雄看来,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地方政府仍存在的不计成本的引资政绩观,也是影响本土零售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他建议,应更多的支持本土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
人民币升值 保护主义降温

--------------------------------------------------------------------------------



  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价前天首次突破8比1的心理大关,立即获得美国政府的欢迎。虽然此举不可能改变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状况,但对缓解双边贸易纠纷、改善整体关系的气氛是必不可少的。

  去年7月,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之下,人民币与美元汇率脱钩,首次实施小幅度汇率浮动机制。在相当大程度上,这一举措减少了美国政商利益集团对中国的压力,也使布什政府中的对华温和派势力获得了较大的回旋空间。其结果是,中美关系在整体上保持了平稳状态,在某些领域的分歧也未因贸易争端而变得复杂化。

  可是,时隔不久,美国在对华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势力再次抬头,继续指责中国故意压低人民币币值,以此取得贸易优势。而国会要求制裁中国产品的威胁,更是卷土重来。

  在过去几个月里,为了避免爆发贸易战,中美两国政府官员频繁地往来沟通。贸易不平衡问题,已经取代其他领域的事务,成为中美之间最为重要、也有可能一触即发的关键问题。

  上月中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从西岸开始,与波音、微软等对华比较友好的跨国公司进行接触,然后再赴首都华盛顿,去应付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恶意和压力。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以人民币币值为焦点的贸易纠纷,实际上已经变成中美政治关系中的一个麻烦。

  所幸,中美双方都能够以比较理性的方式面对这场争执,而北京方面采取的行动也颇有策略。上月初,北京邀请两位强烈主张对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国会议员前往访问,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了解中美贸易不平衡中的真实原因,最后使得这两位态度很极端的议员立场软化,至今没有把惩罚中国产品的法案提交给国会审议。

  一个星期之前,美国商务部向国会提交了有关世界贸易与汇率问题的半年度报告,第二次放弃原有决定,没有把中国列入货币操纵者的名单中。这一温和动作,避免了双边贸易争执的激化,同时也为美国自己和中方留下了退让妥协的余地。

  扩大人民币汇率上下浮动的灵活性,是中国本身的利益之所在,因此,人民币兑美元的比价逐步上升早已没有悬念,问题只是时机的选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前天突破象征性的一关,与美国商务部的积极态度当然有直接关系,但从本质上来讲,中国还是守住了以我为主的原则底线,只不过在时间点上表现出了“灵活性”。

  人民币升值的步骤,再次击退了美国国会要通过立法来惩罚中国产品的意图,使布什政府完全掌握着处理中美贸易问题的主导权。至于美国庞大的贸易逆差,这一举动虽然是杯水车薪,但对美国的实际利益也是不可低估的。

  然而,由于美国把贸易逆差完全归咎于货币汇率,因此,人民币币值除了要面对市场压力之外,还要继续面对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目前,不论是在市场上,还是在政治圈内,所有人都期待着人民币的下一个升值动作。所以,可以预料的是,只要美国的贸易逆差没有明显缩小,那么,过不了几个星期,来自华盛顿的指责和恐吓就很有可能会再来。
升值压力不仅来自美国

--------------------------------------------------------------------------------



  过去几年来,人民币汇率一直是中美之间较量的议题之一。美国政府与国会从批评人民币盯紧美元,到抱怨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小过慢,对人民币施压的动作不曾停止,但中国始终坚持汇率改革“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三大原则。

  然而,在这种双边的拉锯下,人民币汇率总算在去年7月21日与美元脱钩,之后汇率缓慢上升,到昨天首度突破1美元兑8人民币的心理关口。  

  但随着中国外汇储备从2001年的2000亿美元(3140亿新元)急升到今年3月底的8750多亿美元,人民币升值压力不仅来自美国,也来自中国的内部经济因素。

中国:不为外在压力低头

  过去几个星期里,中国政府推出连串出台的汇率与经济政策,被市场人士形容为纾缓人民币急升压力、为人民币“排洪”的步骤。这些政策包括允许资金、银行及保险公司集合境内机构与居民的外汇及人民币到境外投资,放宽境内居民购买外汇的政策(藏汇于民)等等。与此同时,政府也将推出新政策放宽中国企业往海外发展的限制。

  另一方面,在面对国际压力的时候,中国政府也继续明白表示:绝不因外在压力而低头。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上个月底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上强调“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符合自己经济发展的货币兑换机制。”

  他反驳七大工业国(G7)财长会议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协助缩减与世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顺差是“过度单纯化和激烈的单边动作”。

  周小川说,若北京预定的改革就绪,人民币“可能”会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升值,但渐进仍是指导原则。
美国柔性表态后
  人民币“破八”投桃报李?

--------------------------------------------------------------------------------



● 韩咏红(北京特派员)

  在上周美国表态说中国不是“货币操纵国”后,中国人民币汇率昨天突破8人民币兑1美元的心理关口价位。一些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美国财政部上周给了中国留了余地,人民币继而“破八”,其中有中国政府对美国投桃报李的含意。

  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昨天公告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人民币汇率达到1美元对人民币7.9982元,这是12年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最高价位。

  西太平洋银行公司在新加坡的货币策略师(Sean Callow)说,美国财政部上周的“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报告”在中国引起正面反应,“破八”可能是中方对美方表达的一种谢意。

  自从去年7月21日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并一次过升值2.1%以来,人民币维持缓慢升值的趋势,对美元的累积升幅为1.38%。为此,美国舆论界与政界对人民币币值被人为低估的批评始终不断。不少美国国会议员认为,中国依靠低人民币汇率来维持贸易优势,导致美国对华的庞大贸易逆差。

  美国向人民币施压力在今年4月底胡锦涛访问美国以前,达到高点。然而,中国始终坚持人民币渐进式的汇率改革步伐。

  如今,市场分析人士相信,美国财政部对中国的柔性策略,让人民币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一些分析人士也认为,“破八”是中国政府允许人民币加快升值的预示。

  渣打银行上海分行高级经济师王志浩昨天在研究报告中说:“这个期待已久的变化,标志了人民币未来三年里在1美元对7至8人民币区间移动的开始。”

中国经济学者

不过分重视破八意义

  然而,本报访问的许多中国经济学者则强调,“破八”只是人民币在缓慢升值中必须要经过的一个自然价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受访时说:“八就是一个整数,没有什么太多的意思。”

  针对人民币“破八”与中美互动之间的联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人民币在美国财政部的货币报告出炉的几天后升破八的心理因素,纯属巧合。

  他说,只要中国的基本经济因素不出现太大的变化,及中国对外贸易以及资本项目盈余快速扩大的不变,人民币将继续面对升值的经济压力。

  他说:“不要过分重视破八的意义,这是一种心理的关口,不是市场的关口。破八不见得人民币汇率会加快上涨,或者会守在8的价位上。”

  再者,中国政府不希望出现人民币急剧升值的情况,因为那将影响中国现有的宏观经济,包括出口、就业、金融业改革等方面。

  赵锡军说:“按照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改革是不会一步到位的。渐进式改革已经很明确了,当然市场还是会反复,但反复不会很大。”  

  银行证券高级经济学家左小蕾则提醒说,当前各国应该警惕的是全球资金过盛,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

  左小蕾指出,美国纽约纳斯达指数已经接近911以前的最高位,全球油价、金价,股市都一路高歌,价格上升的趋势超出了供求关系所能解释的范围,这说明全球的货币和资金正在“泛滥成灾”,而全球资金过剩是推动这一轮人民币升值最重要的原因。

  她说:“现在七国财长快向当年逼日元升值一样,压住人民币一定要升值,这种危险的氛围已经形成了,原因就是大家要替全球经济失衡找一个替罪羊。但大家夸大人民币汇率的作用,会忽略了真正的问题。”

  昨天上午,人民币对美元一度升至1美元兑7.9980人民币,但到了下午4点多,人民币汇率又回落到1美元兑8.0061人民币。

  据路透社的报道,市场交易員认为,人民币汇价已实行“整数关”的突破,后市有望继续向上,但短线观望气氛会增加,每日的波动也会加剧。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