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国》:美电话公司向安全局提供公民电话记录
--------------------------------------------------------------------------------
(华盛顿综合电)《今日美国》前天报道称,美国主要的电话公司将数以千万计的美国公民的电话记录提供给美国国家安全局,以方便美国政府秘密收集人民的电话纪录,并企图建立美国本土每通电话的信息库。
但美国总统布什否认了这则报道,并坚称在他执政期间,美国民众的个人隐私受到“很坚强的保护”。
这一消息在国会引发了轩然大波,甚至可能会危及前国家安全局局长海登的国会听证和重新被提名任命。
参议员司法委员会表示将介入调查。
据《今日美国》报道,有匿名消息人士说,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发生不久后,美国电话与电报、Verizon和南方贝尔三家电信公司,遵照国家安全局的计划,开始把用户数千万通电话纪录交给当局。该报表示掌握这种安排的资料。
布什总统在对墨西哥湾地区进行视察前坚持称,他的政府没有违反法律,没有在未获批准的情况下实施国内窃听活动。
他说:“在九一一事件后,我向美国民众誓言,一定要保护他们不再受到另一次袭击。……我们的情报收集活动严格地以卡伊达组织和它的附属组织为目标。如果他们向美国打电话或从美国向海外打电话,我们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
但布什的谈话显然没有否认《今日美国》所报道的内容:美国三大主要电话公司向国家安全局提供了私人的电话纪录,以便使其能够建立一个世界最庞大的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将被用来分析打电话的行为习惯,以寻找到恐怖分子的踪迹。
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斯佩克特说,他将传召三家公司代表向委员会供证,“以查明真相”。
五个月前,由于有消息称国家安全局在未获得许可证的情况下对美国国内的可疑电话进行窃听,白宫曾面对巨大风暴。该项目是当时任国家安全局局长的海登将军主持下进行的。布什总统已提名海登将军出任国家安全局局长。在目前的状况下,海登肯定要在参议院通过其任命前,回答有关这一争议的更多问题。
一些分析人士暗示,白宫事实上曾试图证明它有理由窃听,它确信多数美国人会支持政府这种数据收集活动是反恐战争一部分的观点,但这一新的争议触及了公众有关政府对他们生活渗透程度的敏感神经。
另一方面,由《华盛顿邮报》与ABC电视台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63%的民众认为,在九一一事件后,美国数家电话公司和政府秘密合作,向政府提供数千万通用户通话纪录的作法,是可以接受的。502名受访者中,只有35%反对。
但如果是他们自己的电话被政府窃听,同一批人中66%表示不赞同,只有34%仍然同意。
《纽约时报》:九一一事件后
切尼力主在全国进行
窃听电话截收电邮活动
--------------------------------------------------------------------------------
(纽约法新电)《纽约时报》昨日报道,美国副总统切尼在九一一事件后,曾力主在国内进行不需经法庭批准、无限制的全国电话窃听和电邮截收活动。
该报引述两名匿名的高级情报人员的话说,在2001年底,国家安全局的律师们不愿意批准该局人员在没有庭令下进行窃听行动,因此坚持该局所作的窃听仅限于来自或通往国外的电话和电邮。
国安局的主张终于被接受了。不过,时任国安局局长的海登,如何使得特工人员接受无庭令的窃听任务,另一方面也让白宫接受这个折衷的窃听方案,其中细节仍不得而知。
而美国总统布什刚提名海登出任中央情报局局长。据最近的各方报道,去年才离开国安局转任国家情报局第一副局长的海登,面对布什要求国内所有情报机构加紧行动以防止未来袭击的压力,一向是个处于中间位置,一直在协调两种观点的人。
在窃听问题的争议上,一边是副总统切尼和跟随他多年的法律顾问艾丁登,他们两人认定,在保卫国家的大前提下,宪法应可容许谍报机构不惜采取不分青红皂白的取缔行动,包括广泛的窃听和不寻常的盘问手法。但在争议的另一方,是美国最大情报机构的一些律师和高级官员,他们鉴于国安局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卷入最大窃听丑闻的教训,主张国安局应遵循20多年来一直小心翼翼使用窃听器材、以免被指侵犯国民隐私权的行动惯例。
《纽约时报》报道说,切尼和艾丁登主张,如果涉嫌和卡伊达有联系的人士在美国本土打任何电话或发电邮,都应在还没有法庭批准的情况下,就立刻窃听。该报引述一名官员的话说,在此问题上,持不同意见者进行了健全理性的讨论。副总统和其属下官员“不断进迫,国安局的律师团却划定底线,提出绝对不可跨越的范畴”。
爆料的官员都说,他们只是透露内部讨论的情况,因为有必要让民众了解副总统切尼办公室人员和国安局人员的互动情况。
中央情报局的失势
--------------------------------------------------------------------------------
● 于时语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戈斯上任才一年半,近日突然辞职。余波未平,布什政府国家安全局秘密建立美国公民国内电话通话纪录大规模数据库的“电话门”又被曝光,引起另一场轩然大波。
曾任国家安全局局长的空军上将海登被布什总统提名为中情局局长新人选,以现役军人身份领导文职机构,已经遭到国会民主和共和两党不少领袖的反对。“电话门”的揭密,难免加深海登出任中情局局长的麻烦。
这些风波反映的是美国整个情报系统正经历大重组的现实。这一重组过程的最重要特征,无疑是近60年来全球最大情报机构——中央情报局地位的衰落。
《纽约时报》近日甚至宣布:半个多世纪来人们所知的中情局已经寿终正寝。
这一断言未免有耸人听闻的成分,其真正的含义,是冷战期间驰名全球、令人谈虎色变的中情局,在美国政府内部失去了它成立以来始终享有的最高情报权威的地位,而沦为与美国其他众多情报组织平起平坐的二流机构。
九一一之后凸显矛盾
以笔者的看法,这一发展实在代表自从“反恐”战争开始以来,在中情局原有职业情报系统和布什政府之间一场不宣而战的激烈政治斗争中,双方两败俱伤:中情局沦为二流机构,而布什政府的政治气运也败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白宫原来赋予“改造中情局”重任的保守派干将戈斯,上任才18个月便黯然辞职,是这一“双输”结局的写照。
中情局的地位衰落,主要原因是所谓的两大情报失败:第一,未能事先发现阻止九一一恐怖袭击;第二,子虚乌有的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可是正如《纽约时报》指出,在这两个失败案例中,中情局内部的职业情报人员事先都有正确的分析警告,所谓“情报失败”,实在是因为布什政府“政治挂帅”,选择和渲染有利于白宫既定政策的不实情报,忽略和压制对白宫不利的正确情报分析。
布什事后又通过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两院推诿政治责任,将“情报失败”全部怪罪到中情局头上。
中情局内部对成为布什政府的替罪羊极其不满,用各种明暗手段,从消极抵制到积极对抗,与白宫作对。特别是在布什争取连任时“煽阴风,点鬼火”,从匿名写书到秘密泄漏,从而破坏布什的连任计划。
已经导致副总统切尼办公室主任利比被重罪起诉的“特工门”案件,早就被人指出“基本上是中央情报局和白宫之间的一场较量。”
以睚眦必报著称的布什政府自然毫不手软,迫使从克林顿政府留用的特内特局长辞职,以共和党保守派干将戈斯代之,在中情局大肆“清理阶级队伍”。同时从2005年5月起,中情局局长破天荒地丧失了自动出席国家安全会议的资格,而被新设国家情报局局长内格罗蓬特取代。
戈斯上任一年半便黯然辞职,表明他的“整顿”工作在中情局原有人员的积极和被动抵制下的失败。但是这一内部恶斗、两败俱伤的结局,导致中情局在美国情报机构改组中继续沦落。
布什提名内格罗蓬特副手海登出掌中情局,进一步确立了中情局从属于国家情报局的地位。
重高科技,轻人际情报
从政治文化角度,中情局的命运沧桑,反映了美国情报系统的知识精英渊源,尤其是与东北部长春藤名牌大学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
对中情局而言的不幸事实,是布什总统本人虽然是耶鲁大学本科和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主导布什政府的却是反精英主义的共和党保守派。
美国情报机构与长春藤大学的渊源实在太深。中情局局长戈斯日前被迫辞职,部分原因是与现任国家情报局局长内格罗蓬特交恶。两人都属共和党保守派,而且居然还是耶鲁大学同年毕业,甚至属于同一个耶鲁学生社团。
戈斯之外,中情局前局长中至少还有两个耶鲁校友,即老布什和詹姆斯·伍尔西。此外,冷战时代最出名的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国务卿杜勒斯的弟弟)则是普林斯顿大学校友。
正是因为注重招收名牌大学毕业生,中情局总部通常被称为“校园(campus)”,中情局本身被戏称为耶鲁大学校友会,似此等等,都反映出它充满东北部精英特色。
此外,根据各种资料,包括美国国会的调查,美国大批大学教授公开或秘密地为中情局和其他情报机构服务,长春藤等名牌大学尤甚。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哥伦比亚大学的政治学大牌杰尔维斯(Robert Jervis)和耶鲁大学的维斯特菲尔德(Bradford Westerfied)等等。根据哈佛大学刊物《深红》(Crimson),连“文明冲突论”的祖师亨廷顿也曾受到中情局的资助。
除了作为专家从事情报分析,学术界和大学教授常常是中情局直接搜集情报的重要渠道。冷战年代美国关于苏联的许多军事科技情报,就是来自这种“学术交流”。
随着中情局在美国情报结构改组中失势,人们必须关注美国情报工作是否会因之改变其“长春藤传统”。这并牵涉到美国情报机构内部关于情报搜集工作的“人际情报”(情报圈行话简称HUMINT,Human Intelligence之合写)和“高科技情报”的争议。
简言之,“人际情报”是通过传统“斗篷加匕首”人际间谍工作搜集的情报,是中情局的传统强项;而“高科技情报”则是通过卫星、电子监听等现代科技手段获得的情报,可是说五角大楼和国家安全局的拿手好戏。
中情局的失势,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情报搜集上重科技轻人际的趋势。
九一一和伊拉克战争其实都显示人际情报的重要价值,美国的情报失败实在是人际情报的缺乏。但是人际情报最重要的资源是精英情报人员和分析专家,这是中情局在冷战时代密切依靠长春藤大学的重要动机。
布什总统提名电子监听专家海登出掌中情局,意味着传统的“人际情报”工作将继续受到挑战。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2人在美被控欲售华管制武器
罗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F-16战斗机
两名男子在美国被指控试图购买军用飞机引擎以及武器,并向中国出口。
佛罗里达联邦陪审团对台湾的慕可舜(Ko-Suen Moo)和法国的Maurice Voros作出9项指控,说他们去年早些时候试图购买空对空导弹,巡航导弹,F-16战斗机和黑鹰直升机的引擎。
慕可舜2005年11月在迈阿米被捕。法国人Maurice Serge Voros目前仍然没有被捉拿归案。
他们被指最初试图购买并且运输70台黑鹰直升机的引擎去中国,但是慕可舜后来决定重点搞喷气战斗机的发动机。
指控还说,被告试图出口没有许可证的军品,违反了美国武器出口管制法。
另外慕可舜还被指控作为中国间谍在美国非法活动,并且试图行贿逃脱监禁。指控说慕可舜行贿数目为50万美元。
慕可舜早些时候被大陪审团起诉后一直在迈阿米被监禁。他申辩自己无罪,没有非法出口军品。
据太晚媒体报道,慕可舜是韩国华侨,是美国军火制造业巨头罗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台湾分公司的顾问和业务代表。
罗克希德·马丁公司是台湾军火最大来源,该公司还生产F-16战斗机和爱国者导弹弹体。
美国一台商承认为中国当间谍
替中国采购的军备包括F-16战斗机
台湾商人慕可舜周三(17日)承认协助中国政府非法购买先进军备的控罪,这些武器包括F-16战斗机引擎以及可以携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
路透社引述美国执法官员表示,在佛罗里达州的联邦法庭上,慕可舜并承认替中国当间谍。
最后的宣判日期目前还没有定。
58岁的慕可舜是美国国防工业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台分公司的“顾问”与“业务代表”。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发言人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慕可舜公司的所有协议已经在今年1月10日左右结束。
起诉两人
佛罗里达联邦法庭于今年2月对慕可舜和法国的莫里斯·沃勒什作出9项指控,包括试图购买空对空导弹、巡航导弹、F-16战斗机和黑鹰直升机的引擎。
慕可舜从去年11月开始便一直被拘留,他的最高刑罚是入狱30年以及罚款200万美元。目前沃勒什仍然在逃。
据美国执法官员发表的声明指出,在慕可舜采购的武器当中,包括替中国购买AGM-129型的先进巡航导弹,这个型号的巡航导弹可以携带核弹头,射程达到2000英里。
此外,慕可舜也承认试图以50万美元贿赂一名官员以换取获得释放以及撤销指控的控罪。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的发言人没有回复查询的电话。在以往,中国当局都否认有间谍在美国替中国购买军备。
台湾驻美代表表示,慕可舜与台湾驻美代表处无关。
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首长迈尔斯说:“这起案件显示出需要保护敏感的美国科技不让外国非法获得。”
“中国已在全欧建立企业间谍网”
伽利略卫星通讯网络是欧洲重大战略项目之一
据英国7月3日出版的《星期日电讯报》报导,一名中国特工向比利时投诚后说,中国已经在全欧洲建立企业间谍网。
报导说,这名特工在欧洲大学与企业工作已逾10年。他在投诚之后已经向比利时情报机构提供了有关数百名中国间谍在欧洲企业界活动的详细情报。
中国官方目前还没有就上述指称作出回应。
据报导,这名特工海说,中国当局现在已经在全欧洲建立起企业间谍网,中国情报机构也将注意力从冷战时期的间谍互动转变为新时代的尔虞我诈,目标是在全球商业领域的主导地位。
据报导,这名特工是鲁汶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重要人物之一。报导说,鲁汶联谊会也是协调欧洲范围内工业间谍活动的掩护单位。
欧洲关注
《星期日电讯报》还在报导中援引一名布鲁塞尔情报分析专家莫尼克的话说,中国在北欧的情报活动规模庞大,涉及通讯、航空、国防、化工、重工业等领域。
报导举例说,法国通讯公司阿尔卡特就是其中之一。阿尔卡特承建欧洲的伽利略卫星通讯系统。报导说,西方情报官员认为,欧洲之所以请中国加盟伽利略项目,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中国情报工作非常成功,把北京置于门外几乎没有什么意义。
莫尼克还说,在这名中国特工交待了数百名中国特工在欧洲的活动详情之后,德国、法国、荷兰与比利时的情报机构已经展开全面调查。
随着北京当局放宽对居民的旅游欧限制,已经英国与欧洲各国纷纷放宽对中国游客的限制,入境欧洲的中国人数将会进一步增加。
《每日电讯报》援引一名西方情报机构发言人的话说,中国的间谍活动已经构成一个重大的挑战,几乎和从前苏联特工一样。
不久前在澳大利亚外逃的两名中国官员曾经说,中国当局在西方安插了庞大的间谍网。
台湾破获"中国间谍网"
台湾当局将为军事人员提供保密防谍教育
台湾媒体周日(9月5日)报道,当局破获了一起"中国间谍网"。据信,一名在大陆经商的台湾人涉嫌串通两名空军士官替中国南京军区搜集台湾幻象战机的相关操作数据与天弓飞弹设计图等军事机密。
报道指出,台湾法务部调查局侦破了一个"中国间谍网"。台商和平涉嫌串通前空军士官陈俊弘和现役空军士官丘镇宏进行间谍活动。
台湾当局在9月4日晚上采取逮捕行动,目前和平、陈俊弘、丘镇宏三人已被移送高雄高分检署、国防部桃园军检署接受调查。
台湾媒体指出,在2002年9月,台中空军基地战机维修退伍士官陈俊弘向调查局检举,他在互联网的聊天室认识了在大陆经商的和平,和平要求他协助搜集法国制造的幻象战机战机的材料,包括幻象战机的"维修手册"、"射控系统"、"雷达系统"及飞行操作数据等资料。
调查局表示,陈俊弘要求任职新竹空军基地的同学丘镇宏搜集幻象战机的材料,并将有关材料交给和平,再由和平交给大陆军方。
台湾国防部表示,初步调查表明,丘镇宏所提供的不是机密材料,但当局正在调查是否有其他军方机密材料被泄漏。
台湾国防部指出,由于中国和台湾的民间交流增加,一些军事人员降低了对“敌人”的警觉性,因此当局将为现役军事人员提供保密防谍教育课程,以便打击中国大陆的间谍活动。
法国制造的幻象战机、美制 F-16战机和自制的"经国号"IDF战机是台湾空军的主要骨干,以便维持在台海爆发空战时的军事优势。
美国报告称中国在美间谍多
《中国威胁》一书称中国间谍已经渗透美国政府的要害部门
美国情报部门的机密报告称,在九十年代中期,中国至少有37名间谍在美国活动,窃取美国的核武器秘密。报告还称这些间谍活动十分成功。
报告是在最近《华盛顿时报》记者格茨出版的新书《中国威胁》中被公开的。书中还讲述了俄国、日本、法国、以色列、印度和其他国家的人员在美国从事的间谍活动。
中国间谍渗入美国政府
《中国威胁》透露,在九十年代初,美国联邦调查局得到中国间谍在美国政府内活动的证据,证明中国派间谍在美国政府中活动,其中包括情报部门。
美国有关方面截获的由中国驻华盛顿使馆和北京之间的通讯还表明,一个代号为"马"的中国间谍向中国提供美国国防情报,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从未捉获该间谍。
中国得到美国核武情报
有关机密报告称,因为中国的核武器落后,所以中国在美国进行情报活动,希望取得美国的有关资料。中国得到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资料,使中国自己的核武计划受益很多。
中国还善于利用科学家、学者和商人在美国获取技术和科技情报。
《中国威胁》一书还表示,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台湾、俄国、日本、法国、以色列和印度都在窃听美国卫星通讯。他们还有窃听其他通讯的能力。
书中还说,台湾在美国也有许多情报人员。台湾的情报工作主要针对美国和中国。
俄破获越来越多中国间谍案
中俄关系日益密切,但俄国破获中国间谍案却不断增加
BBC中文部记者 乐安:
俄罗斯有关部门在开往中国的国际列车上逮捕了一名俄罗斯男子,罪名是涉嫌向中国偷运机密军事资料。最近几年,中俄关系虽然在包括军火贸易等方面日益紧密,但俄罗斯破获的中国间谍案件似乎也在不断增加。
这名39岁的俄罗斯男子是在俄罗斯远东城镇波格拉尼奇尼被当地边防部门扣押的,随后被交给了俄罗斯反情报部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当时开往中国的国际列车正停在波格拉尼奇尼,边防士兵从这列火车的机车里搜查出一个包裹,里面藏有机密的军用飞机资料和零部件。俄罗斯安全部门没有透露这名被捕男子的姓名和身份,但他们说,包裹是这名男子的。
俄罗斯远东地区最近几年似乎成了中国对俄罗斯开展科技和军事情报搜集的重点地区。在过去的两年中,远东地区至少发生了三起涉及中国的间谍案件。去年年初,一名中国男子在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也就是中国所称的伯力在登机前往中国哈尔滨时被海关扣留。当时有报道说,这名男子携带了有关俄罗斯勘察加半岛潜艇基地的机密文件。
永恒的利益
此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中国说的海参崴以及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先后有两名俄罗斯科学家被控为中国充当间谍,他们分别向中国公司和大学提供了科技资料和设备,但他们申辩说,这些资料和设备并不是保密的。但联邦安全局认为,出口的水下声学设备可以用于军事用途。
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但分部着一些敏感的军事基地和俄罗斯两家重要军用飞机制造厂,一家位于阿穆尔河畔共青城,生产著名的苏-27战斗机,另外一家在阿尔谢尼耶夫,生产俄罗斯最新型的卡莫夫50武装直升机。
最近俄罗斯安全部门说,一名俄罗斯男子因为给一个亚太国家搜集苏-27战斗机工厂的情报而受到审判,但是没有透露是为哪一个国家搜集。
最近几年,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在新的国际战略格局背景下有了很大发展,两国领导人高峰会谈不断,军火贸易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大幅度提高。但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日益密切恐怕又使中国不得不有所戒备,最近几年中俄之间的频繁间谍案似乎也在引证国际政治中的那句老话: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美国转移对华谍报调查重点
李文和成为中情局调查焦点达四年之久
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国在美间谍活动的调查重点,从核子武器转移到导弹技术。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有证据显示,中国对美国的导弹技术具更大兴趣。
报道说,中情局的高级官员表示,一名在1995年变节到美国的华人将一份厚达一万三千页纸的机密资料交予中央情报局。
中情局将资料翻译成了英文。可是,由于局内的争议、来自国会党派的压力、以及将调查焦点集中在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文和身上,中情局和其他政府调查员,审阅这份中国密件的过程进展缓慢。
中情局几年前认为这名变节华人是中国的双重间谍,因此怀疑文件内的资料,并延迟将它翻译成英语。
但美国联邦调查人员在查问这名人士后,认为他是真正的变节者。
到了今年,翻译整份文件的工作才完成。
调查国防部
《华盛顿邮报》说,现在这些资料显示,北京在1980年代,收集了大量美国弹道导弹的机密资料,而且中国似乎有一个发展新一代导弹的五年战略计划。
根据这些的资料,联邦调查人员正审查国防部,以及同它联系的私人公司。他们怀疑机密资料外泄可能同国防部官员或建制导弹的人有关。
错误焦点
多年来,美国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和能源部一直在调查中国是否窃取了美国的先进核子弹头设计,如果属实,是否有美国的间谍协助。
从1996年至去年年底,联邦调查局的焦点,一直集中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工作的李文和身上。
最后调查人员没有找到李文和为中国做间谍的证据。今年九月,他承认不适当地处理机密文件的控罪,而美国政府则撤消其他50多项“故意损害美国”的控罪。
当局一直没有对他作出间谍的起诉。从变节华人的密件显示,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或美国其他核武实验室,似乎同导弹资料外泄无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