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正在研究亚洲共同货币的可能性
首尔(道琼斯网/德国之声):今天,韩国财政部说,在参加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之际,日本、中国和韩国的财政部长达成一致意见,三国要研究建立亚洲共同货币的可能性。三国财长都强调了长期稳固亚洲金融的意愿。
韩国财长还说,中日韩三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发展是积极的,应该继续促进。在地区内搞金融一体化从长期看是一个重要使命。亚洲发展银行也表示,要搞一个关于亚洲共同货币的研究报告。
欧盟研究与中国贸易关系
曼德尔森6月初将到中国访问
欧洲联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周四(4日)表示,在目前这一轮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结束后,欧盟将重点研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曼德尔森说,在多哈回合的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结束后,中国将成为欧盟下半年贸易议程中的重点。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正努力希望多哈回合有关贸易自由化的谈判能够取得进展。他们计划在2006年底之前完成多哈回合谈判,但是否能够成事,却让人存疑。
曼德尔森在瑞士发表的一篇演说指出,中国是贸易全球化方面“单一最大的挑战”。
他说,欧洲一定要弄清楚,中国是一个威胁、一个机遇或未来的贸易伙伴。
曼德尔森表示,这个夏天他将检讨欧洲与中国的贸易以及投资,从而评估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欧盟将应该做出何种反应。
曼德尔森6月初将访问中国,此行他将与中国官员提出欧盟关注知识产权的问题。
中国为全球主要的生产国,与欧洲曾发生了多起贸易摩擦。
麻生:中国须解决内部问题
(综合讯)正在美国华盛顿的日本外相麻生太郎指,中国的内部问题,包括贫富悬殊日益严重,或会影响东亚的发展前景。
他说,中国的环境、能源及食水问题,以及中国不同地区发展失衡,为区内快速经济发展的能力带来不明朗因素。他认为,上述涉及中国发展的问题必须解决,以提高东亚地区稳定及繁荣的可能性。
中国生产力相对过剩问题正加剧
消息,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指,中国近年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去年为2,238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3.3倍。外管局指,这反映中国存在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问题正在加剧。
外汇局称,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1.3%上升到2005年的7.2%。经常项目顺差反映了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也反映了国内总产出大于总需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外汇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称,近年来虽然中国投资需求增长较快,但国民储蓄增长更快,导致储蓄与投资的剩余进一步扩大,形成经常项目顺差。据测算,中国投资率(国内资本形成╱GDP)从2001年的38%提高到46%,而同期国民储蓄率(国民总储蓄╱GDP)从40%上升到接近50%。
中国国民储蓄包括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近年来这三项储蓄均较快增长。
所罗门或与台湾断交
(综合讯)所罗门群岛国会议员周四选出反对党领袖索加维尔担任新总理。索加维尔曾表示,一旦当选,考虑和台湾断交。
索加维尔周四当选后,呼吁支持者要和平庆祝。索加维尔曾于2000至2001年担任总理,约300支持者在议会大厦外高唱国歌,庆祝他再次上台。观察家认为,索加维尔当选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然而,警方和军方却丝毫不敢懈怠,首都霍尼亚拉上上下下部署了数百名警察和士兵,直升机仍在上空盘旋。
所罗门上月爆发骚乱,群众指摘前总理里尼获台商幕后支持,一批示威者上月18日在议会大厦、总理府和市中心商业区等地举行抗议活动,演变成一场大规模骚乱,唐人街遭严重破坏,大陆派专机撤侨。国会原计划在上月26日通过一项对里尼政府的不信任议案,但里尼当天在投票前宣布辞职。
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症结
--------------------------------------------------------------------------------
● 林烟(香港)
中国社科院4月25日公布的《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显示,经过一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中国内地的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2005年1至9月住宅空置面积与2004年同比增长4.2%。
有学者估计,真正的空置率远超过这个数字。而这份报告的结果也显示,北京替代上海成为了房地产泡沫最为严重的城市。去年北京楼价飙升了20%,商品期房的同比涨幅更高达23.2%
就在此份蓝皮书发表前不久,中国国家统计局亦公布第一季度经济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市场普遍认为固定投资增长过快,经济存在过热迹象。其中,房地产贷款余额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14.84%,对于投资过快增长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调控措施治标不治本
鉴于以上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于4月27日晚宣布调高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厘,是自2004年10月以来的首次加息。央行此举被视为对第一季度经济数据过热的回应,用行长周小川的话说,经济有些过热,贷款利率调整旨在微调经济。
至于央行加息为经济降温的效果,分析师普遍认为并不会太明显。因为中国的利率传导机制并不完善,而且按2004年加息的经验来看的话,并没有对楼市带来显着打压。除非人行未来持续加息,但那样却可能同时压制到本已十分疲软的消费,所以可能性不大。更何况增加贷款利率会给银行贷款增加更大的难度,在如今存款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银行将持续面临被“水浸”的问题。
于是,很多专家预期,中央还会持续出台一些专门针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继续透过税收杠杆打击炒房,控制外资购买等等。然而问题在于,这些加息以外的宏调措施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应回顾一下上一次,2005年房地产调控所采取的措施。
2005年初,国务院下发了有关控制房价的通知以及具体措施,同时也动用了税收、利率等杠杆来控制房价。虽然不少专家学者都质疑中央调控房地产的决心,认为房地产泡沫爆破,可能会造成经济硬着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所以在调控时总是投鼠忌器。这种说法并非毫无道理,但太过严厉的措施的确可能引发一场信贷危机,并非是可取的调控方法。于是,中央在2005年出台的调控措施并未达致预期效果。
除了加息之外,今年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还未出台。但由于2005年和现在的经济情况并没有太大差异,所以调控措施很可能与去年雷同,最多只是加大一些力度。鉴于去年的经验,可以预期,如果中国政府继续遵循之前的路线,房地产只能表面上略为冷却,2007年仍会重复今天的局面。因为,所谓的调控措施,只治标不治本。
应扩大供应低价住房
中国内地居民和海外投资者始终对房地产充满信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未来市场需求有憧憬。摩根斯坦利的经济分析师谢国忠多次指出,中国房价收入已经高于国际水平很多,足以证明泡沫的存在。但人们仍然认为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需求将会大幅增长。这番憧憬使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作为劳动力密集的国家,劳动人口竞争激烈,居民收入的增速是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速度的。
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房价只会年复一年的上升,宏观调控也是年复一年地为地产界降温。去年政策重点集中在上海,今年是北京,后年又是另一座城市。“三座大山”之一的住房,将长期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沉重负担。
对于房地产过热,治本的方法在于缓解“三座大山”之一的住房,即由政府主导,增加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目前中国很多一线城市的高房价政策有诸多弊端,例如很多工薪阶层都感到不堪重负,导致消费疲软等。
很多国家政府都有为大众提供经济适用房的经验。例如,香港大约有30%的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廉价公屋,新加坡政府组屋居民更占了总人口的84%。这样的政策不仅解决低收入人口住房问题,也避免了市场对“未来需求”的非理性憧憬。
换句话说,在香港或新加坡的公屋不仅解决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而且也没有影响到商品房市场。众所周知,这两座城市商品房市场依然十分活跃。
对中国来说,增加经济适用房供应不仅可以降低投资者的非理性憧憬,从而达致为房地产降温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楼市泡沫爆破而导致经济硬着陆。因为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将会形成两个不同的价格走势,商品房价格并不会跟随廉价的经济适用房而暴跌,仍然由市场的供需机制来决定。所以说增加经济适用房供应是项一箭双雕的措施。
必须解决的“三座大山”
当然,中国也已开始发展经济适用房,但是不仅供应严重不足,而且关键是在规划管制上也存在缺位,导致经济适用房推出后的一系列非法活动,例如抢号,高价转手出售等。到底哪些人可以申请,购买之后转卖的价格可以增长多少等,这些问题在中国仍然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以北京市为例,国土资源局于4月初公布的《北京市2006年土地供应计划》中确认,2006年北京市供地总量6500公顷,其中住宅商品房1600公顷,经济适用房300公顷,即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比例还不到商品房的五分之一。与此对照的是,建设部规定家庭年收入6万以下便可购买经济适用房,相当于北京70%的家庭。这样的供求比例,再加上监管缺位,如何不滋生非法行为?
“十一五计划”期间的一项工作重点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目前中国居民存款已经高达15万亿人民币,而且还在快速增长,可见中国人不消费的原因并非没有钱。人们存钱的原因主要还是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多数人对于“三座大山”,即住房、医疗、教育感到无奈,只有靠储蓄来增加安全感。
增加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有关制度本身并不足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但却是其必要条件。“三座大山”中只要有一项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居民就无法养成消费所必须的安全感。
可见,提高消费的关键,是要解决公共品严重短缺的问题,而发达市场经济体刺激消费的金融手段,如降低存款利率等,在中国难以奏效。因为发达国家的“三座大山”远不及中国的沉重。只有在规范的市场机制里,加息等手段才能起到预期效果。
解决了“三座大山”问题,人们的消费意愿自然会增加。与其说“十一五计划”的工作重点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不如直指问题关键——解决“三座大山”,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品,才是未来五年经济工作的核心。
·作者是香港资深传媒人
中国住宅私有率超过美英的隐忧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2006-05-04)
文/王军
近一段时间,房价又成为众矢之的。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5.5%,其中,大连、呼和浩特、深圳涨幅超过10%。
中国社会科学院4月25日发布《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预测房地产价格长期走势是上升,而不是下降。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2000~2004年房屋价格指数增幅超过5%的有19个。住宅与土地价格近年来的高位增长势头值得关注。
围绕房价的讨论越发热烈。媒体披露的调查显示,有91.1%的人购房使用了按揭,其中31.75%的人,月供占到收入的50%以上,超过房贷按揭占月收入1/3的警戒线,成为“房奴”。有评论称,居高不下的房价已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
在如火如荼的议论背后,是中国城镇住宅私有率超过80%的现实。对比美国和英国住宅私有率均为60%多的情形,中国住宅私有率之高令人深思。
1998年的住房体制改革将公房出售,使巨额存量资产得以释放。这对激活国内需求,闯过亚洲金融危机,无疑有着正面意义。按照国家设计的住宅分类供应体制,对高收入者供应商品房,对中低收入者供应含有一定住房社会保障的经济适用住房,对最低收入者供应含有较多住房社会保障的廉租房。但与商品房建设相比,近年来经济适用房建设明显滞后,廉租房更为稀缺。这迫使大量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不得不通过商品房市场来实现,不但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住宅私有率,还推高房价并使其成为敏感的社会问题。
反观住宅市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均将持续供应可负担住宅(即廉租房)列为重要的施政目标。伦敦中心区可负担用房占1/3,2004年伦敦新规划要求中心区新增房屋的1/4为可负担用房。这些房屋正是城市低收入者创造幸福生活的起始点与孵化器。
提供大量可负担住宅已产生多方面效益。从操作层面来看,政府多通过信用手段向银行借贷保证建设,待低收入者致富后再将房屋出售,不但回笼了资金,还规避了银行资本闲置的风险,实现了社会救济,保障了廉价劳动力的供应,使城市的竞争力得以维持。
国际经验表明,廉租房的建设并非只投入不产出,操作得当仍有利可图。中国金融机构的存差2005年年末已高达9.2万亿元,大量资本急谋出路;另一方面,众多城市收低入者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又急盼安居。将这两大需求转化为刺激经济发展的两大车轮,通过廉租房战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以长期保持中国经济的竞争力,这着好棋该下了。□
港股市值突破十万亿 港交所即将成立中国事务组
(2006-05-04)
中新社香港五月三日电 (记者 齐彬)香港恒生指数今天收市升破一万七千点,创近六年新高,而港股市值也突破十万亿(港元,下同),港府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及新任港交所主席夏佳理等到场祝贺。因应新上市公司多数来自内地的情况,港交所今年上半年将成立中国事务组。
由于外围股市向好,欧美股市走高,重磅的汇丰控股股价持续向上,带动香港恒生指数今天再上升一百五十八点,冲破一万七千点关口,收市报一万七千零二十六点,创二000年九月以来的近六年新高。港股市值也首次突破十万亿元,以今天收市价计算,港股总市值达十万零九亿元。根据国际交易所联会资料,截至去年十一月月底,港股市值全球排名已超越西班牙,由第九位升上第八位,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针对港股市值创出十万亿的新高,港交所举行了简单仪式,由财政司长唐英年、港交所新任主席夏佳理、刚卸任主席的李业广,一同在港交所中环交易大堂拍照留念。夏佳理表示,上任不久,港股市值就突破十万亿,感到荣幸及高兴,希望在内地继续支持下,香港可吸引更多内地公司来港上市,令市场保持动力。而唐英年上月在公开场合被问及港股市值迫近十万亿元时曾表示,那是香港历史的里程碑;反映外地资金及各方面,均看好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可充分发挥金融中心的优势。
另外港交所在上午的《交易所》刊物中指出,为配合港交所的策略计划,上市科今年上半年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成立中国事务组。港交所表示,由于发行人大部分是内地企业,新上市公司也多数来自内地,中国事务组将肩负起港交所与中国证监会及其他内地有关机构的联系工作。
亚洲军事了望:中国让美国无可奈何的航天技术
《亚洲军事了望》近期就中日的“太空计划”走访了美国欧洲等数名,国际战略专家。看看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太空计划(部分节选)
美国斐尔休斯国际关系研究室(美国国家宇航中心NASA)马丁·克劳金
中国所谓的太空计划,对于美国来说这个计划是绝对意义上的威胁美国利益的计划。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太空计划,是美国不能从根本意义上加以控制合限制的。因为在太空站计划领域里面,以及中国火箭运载有效载荷能力上,都达到或者超过美国不能容忍的地步。
2006年1月中国宣布最新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研发成功。这个同步的中国军事项目就是未来的DF5M,6计划。这个高达50吨的静止载荷动力系统,是完全由中国自行研制的,美国,俄国在1995年前要求中国必须同意对美俄开放其太空计划,运载火箭技术等领域。
1996年中国同意与俄国合作,采用俄国地面模拟失重模拟舱,而暂时宣布停止,自己开发地面失重模拟舱。为此在神6报道期间,出现俄国人参与的地面模拟试验。
但是,1998年中国再次失信于美国,其所属航天科学院,耗资4000万美金研制成功中国地面失重模拟舱。至此,无论美国,俄国,在中国所谓载人计划上,再也没有任何能力与办法,采取和平限制的措施。
1997 年中国就已经实现卫星全球化监控网络。他的所谓“科学物理试验卫星”目前在美国头上多颗,这些都是在95-00年之间发射成功的。这些卫星配属有高精度的 “地形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将美国各个军事基地的详细情报,有效地提供中国军方。这是极大挑战美国利益的举动。作为美国监控中国的NQR-3型军事侦察卫星,对于中国观测主要是出于美国维护世界安全角度,出于美国关心中国人权现状的考虑。而中国对于美国的监控则是出于对抗美国的战略的意图。这些中国侦察卫星是依照轨道模式运行的,这与美国的固定监控不同。
因此,上面诸多问题说明,中国如果希望得到美国在中国太空计划的合作响应。那么,中国必须停止在关于“高分辨率观测”“远期信息干扰控制”这2个领域里的开发工作。但是目前中国基本实现上述计划。再有,中国必须提交给美国NASA以及国防部的SNASA关于所有太空计划的全部技术资料数据,以来证明其与军事无关。否则,美国依旧在对未来的神7,以及奔月计划采取抵制。
欧洲国际战略MFG亚太事务机构(服务于欧洲国际亚太事务研究机构) 安尼·马丁列斯称: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太空计划,火箭计划,从来不受到任何人能够干涉,遏制的能力。他们可以自行完成这一切设计,建造计划。即便中国将目前最新的50吨的推力火箭。运用在弹道导弹技术上,可以完全实现5-10枚分导导弹的计划,美国对此也是无法对其进行任何的技术上的限制。再有,一旦中国建立外空间永备载人空间站,这个技术中国很可能在短期用于,反弹道导弹,抗击侦察卫星,突破美国太空拦截计划。那么一旦如此,美国目前在使用,推广的所谓NMD外空拦截计划, TMD导弹防御计划最高端的外层空间拦截措施将就此失去作用。那么美国4100亿美金建造的就是一个最大的笑话。
因此,中国如果不将其宇航关键核心技术,譬如液态推力,主体火箭动力系统。外空分导技术,空间多次轨道转换技术,等等。但是,中国一旦交出这些技术,所谓太空计划对于中国不过就是一个美丽的泡沫。因此,中美太空利益都处在军事利益对抗下。因此,中美在军事对抗不能达成谅解,和议的情况下,不会有合作的可能。
欧洲采取主动与中国合作,并非完全处于政治因素。也是欧洲未来太空计划的唯一出路。美国是不可能同意欧洲宇航的能力脱离美国的依附,而独自拥有发射载人计划。欧洲永久空间站,即伽利略计划,在合作上,主要目标依旧是外来太空的可能的潜在的新霸主-中国。这是科技趋势发展所决定。不是以政治,军事武力,而决定。我个人认为,如果美国真实遏制中国进入太空的企图。目前,美国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直接对华宣战!
不过,这个有点“癫狂”甚至更加不符合客观事实。虽然,在欧洲有很多反 华 媒体,针对欧中太空技术合作,采取站在美国立场上的反对态度。但是,中国在和平利用空间技术上,给世界的感觉是良好于美国的做法。美国20世纪50-70年代,所大肆宣扬的“外空作战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完全可以说明,美国真实的太空战略就是要威胁一切不符合美国利益的太空技术。
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2006年5月4日)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在总统宝座上签署文件也不错,何必一定要出国
本周香港媒体关注的焦点新闻主要有:陈水扁过境美国的努力受挫,这背后折射什么问题?香港前律政司司长梁爱诗不久将访问美国,香港泛民主派成员担心梁爱诗此次美国之行,可能会引发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另外,香港媒体引用外电透露,中国可能在两年后建成航母舰队。
惨败的“过境外交”
陈水扁原定昨天(5月3日)出访中美洲,但原来和美方协商过境美国的计划却一直未能落实,成为近年台湾“过境外交”最为失败的一次记录。今天香港《明报》发表评论文章,题目是《扁“过境外交”挫败:不必高估美国作用》。文章说:“人们不必扩大美国在此次过境事件中对陈水扁的教训。无论是零一年和零三年陈水扁过境美国时的风光,还是他此次受到的‘屈辱’,其实都是美国在两岸政策上两手策略的一部分;一如台湾前领导人李登辉九四年过境美国时,因只能在夏威夷过夜而受尽屈辱,但两年后却应邀到康乃尔大学发表演讲。如果说美国当年对李登辉的态度是‘先贬后捧’,那么其对陈水扁的态度则是‘先捧后贬’,其背后的指针都是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战略利益。”
《明报》的文章继续写道:“长期以来,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战略利益,与其说是维持台海现状,还不如更准确地说是维持一个紧绷但尚不致于引发战争危险的台海和平现状;因为只有一个分治的中国,才最大程度地符合美国利益,……民进党上台后,其与北京保持距离和‘去中国化’策略,在不引发战争危险的前提下,其实都符合美国利益。但没有想到,陈水扁体会不了美国的深层战略考虑,只是一味以鲁莽的草寇精神服务自己的选票,触发了北京的反弹和战争威胁,这才引起了美国的忧虑。这也成为零三年底后中美联手制约台独的直接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联手遏制陈水扁既各怀鬼胎,又具有时间性;一旦陈水扁台独的钟摆回摆,甚至为了某种现实利益而与北京走近,美国立即又会使出‘杀手锏’,一如十年前向李登辉发放赴美签证。”
23条立法将再次提上日程?
在香港内部局势方面,据《苹果日报》报道,香港《基本法》 23条立法可能死灰复燃。《苹果日报》的报道写道:“继内地法律专家及本地左派人士近日频频开腔挺23条后,前任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将于下周访美,并在美国国会、多个当地法律界及商界活动上演讲,包括 23条立法、人大释法及政改等争议题目。公民党立法会议员汤家骅担心,梁爱诗访美可能为23条重新上马铺路,希望政府将来立法时能做得严谨一些,不要再侵犯市民的基本人权。……汤家骅指,这可能是政府重提23条立法的先兆,梁爱诗可能是提早向美国解释,民主派认为普选后再立23条会有较大保障,若政府要先立法,希望做得严谨一点。过往民主派访问欧美受到政府及左派批评,现在连梁爱诗也访问美国,希望外界日后不要有双重标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不过,中文大学政治及行政学系高级导师蔡子强认为,虽然内地法律专家近日重提23条立法,但却未必代表是中央想趁特首曾荫权民望高企之际尽快立法;而且即使要立法,曾荫权也会待成功连任后才会去做,所以要到美国「消毒」毋须这么快,所以估计此行未必与 23条立法有关。”
中国将建航母舰队?
另外,中国四名渔民日前在中国南海海域遭到海盗袭击身亡,再次引发了关于中国海洋权益和安全的讨论。香港《文汇报》本周引用外电透露,中国海军第一个航母舰队将在两年后建成,航母基地选在中国海南省亚龙湾附近。报道说:“外电的相关报道是否属实,目前无从求证。而中国正致力于加强海上防御力量,打造一支满足中国海防需要的强大海军,却是毋庸置疑的。……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一位专家指出,中国周边安全存在的挑战,海洋方向(即东、南方向)的形势比陆地方向(即西、北方向)严峻,不仅存在台湾、南海、钓鱼岛和东海大陆架等事关中国主权和安全的问题,还存在影响区域形势全局的朝鲜半岛这一热点问题。同时中国在该方向面临的军事威胁和战争风险大大高于陆地方向。同时,他指出,目前,中国的安全防卫能力与海洋方向安全形势的严峻性不相称,与主要安全对手之间的军事实力差距较大。为有效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必须加大海洋防卫能力建设的力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