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东亚地区“局内旁观”
--------------------------------------------------------------------------------
● 李晓岗
从地理上来说,美国不是东亚国家;但就现实而言,美国又是东亚地区事务不可忽视的参与者。
美国东亚战略服务于一个核心目标,即建立和维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支配地位,确立有利于美国的力量对比,也就是布什和赖斯所谓的“有利于自由的力量均衡”。这一目标既强调实力又重视价值观,声称有利于美国的实力均衡就是有利于“自由”的均衡,而有利于“自由”的力量均衡也是有利于美国的均衡,体现了美国外交思想上,重视实力的现实主义和强调价值观与国际机制作用的新自由主义的结合。这一目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反恐反扩散、促进经济繁荣和推广美国价值观。
当前美国的东亚战略目标,主要受到三个问题的挑战,即朝核问题、台海局势、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东亚合作。
在朝核问题上,如果美坐视不管,朝鲜可能很快便拥有核武器,并有可能造成核技术的进一步扩散;不但使美国多年来的反扩散努力前功尽弃,而且还会引发日本发展核武器的危险,打破东亚地区的军事平衡。
在台湾问题上,台海一旦发生冲突,美国将被卷入,造成中美两大国间的对抗,严重破坏东亚地区的稳定与经济繁荣,直接损害美国的安全和经济利益,而且从长远来说,会使中美两国结下世代冤仇。
美国还担心,随着中国崛起和东亚合作进程加快,中国会提出亚洲版的“门罗主义”,造成美国在这一地区影响力下降,削弱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
美国解决上述问题主要依靠四种手段。首先是重视大国关系。
四种手段维护霸权地位
中、美、俄、日是东亚地区的四个大国,它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东亚地区的稳定,美国忙于伊拉克问题,不愿看到东亚地区出现动荡,分散其精力,因此强调这一地区大国间的合作和平衡,但前提是这种合作由美国主导和确定议程。通过合作,加强大国的密切关系,推动朝核问题的解决,维持台海现状,并试图在合作中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东亚秩序。
美国对于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的重视,突出表现在解决朝核问题上。美国在六方会谈问题上态度积极,从总统布什到国务卿赖斯、助理国务卿希尔一再称中国发挥了“领导”作用,虽然类似言辞有如官样文章,但也反映出美国认识到在自己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中国会发挥不可或却的作用,从中斡旋,避免事态恶化。
其次是加强双边同盟和双边关系。
长期以来,美国同这一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双边关系,比这些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好,例如,美日关系、美中关系比中日关系好,美印关系、美巴关系比印巴关系好。美国依赖与这一地区国家的同盟和双边关系来发挥影响。
但近年来,情况却发生了一些变化,美国的同盟关系和双边关系出现松动迹象。例如,美韩关系渐行渐远,而韩中关系却越来越密切;澳洲就台湾问题在中美间日益“中立”。另一方面,美国怀疑中国在其忙于反恐之时,通过多边机制和经济外交,在亚洲地区削弱美国的影响。
因此,虽然就布什政府对大国关系的重视来看,美国不会容忍“台独”势力一再制造台海紧张局面,损害中美关系,但它也在试图通过加强美日同盟,巩固美澳同盟,修补美韩关系,发展美印关系,继续对台军售甚至发展美蒙关系等做法,平衡、牵制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化解中国对美国霸权地位可能的挑战。
第三是越来越重视多边外交。
单边主义是布什执政初期的突出外交风格,但形势比人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美国、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之间,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使是美国的盟国韩国和澳洲,同中国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例如,虽然中国对美贸易有较大的顺差,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则维持逆差,中国通过为东南亚国家提供市场,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繁荣,间接又为美国在这一地区扩大了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遏制中国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因此,美国对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东亚合作进程持矛盾态度。如不参与,便担心中国在这一多边机制中“坐大”;如果参与而又无力主导,则有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目标;如破坏这一旨在推进经济发展和合作的进程,则又师出无名,不得人心。
美国在东亚合作问题上进退两难,同时由于这一合作进程目前主要仍局限于对话阶段和经济问题,美国只好对这一进程抱一种“听其言,观其行”的立场。
为防止中国通过积极参与东亚合作进程主导东亚事务,美国鼓励澳洲、印度等盟国和战略伙伴参加合作进程,希望利用它们打入楔子,稀释、平衡中国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扭转可能出现的美国影响力下降趋势。不过,美国也担心中国通过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关系,反过来在美国和其盟国之间打入楔子,使这些国家对美产生离心倾向。
随着东亚合作进程的推进,最终必然会涉及到美国认为敏感的安全合作问题,到那时,美国就会面临要么参与,要么被边缘化的选择。为防止中国影响持续上升而造成的美国作用的下降,美国将不得不放弃其“听观”政策,收敛单边作风,采取多边方式,参与东亚合作进程,同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塑造东亚秩序。
第四,把加强美国军事力量作为防范手段,依靠绝对军事优势进行威慑。
近年来,美国虽然深陷伊拉克泥沼,但其海空军力量并没有因此而削弱,同时美国通过增加军费、加快军队转型、开发和部署新的武器系统、调整在东亚地区的战略部署等措施,企图使美国军事力量强大到迫使其他国家自动放弃与之竞争的“念头”,依靠军事优势阻止中国对台动武,向朝鲜进行威慑,也防范中国挑战美国的地位。
美国是旁观者兼局内人
从其东亚战略动向来看,在安全、贸易和人权三方面,美国尤其重视安全问题,强调“抓大放小”,理想为现实服务,经济为政治服务,贸易和人权问题要服从和服务于安全需要。
美国在东亚提倡“民主”和“反暴政”的动机,主要是针对朝鲜,而不是一个全局性的目标,尤其不是以中国为主要目标。也正因如此,美国不会一再容忍“台独”肆意挑衅两岸关系现状,损害东亚安全稳定。但从长远战略和价值观考虑,美国又不愿看到两岸的实力对比,过分向大陆方面倾斜。
中国有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地理上,美国是东亚地区的“旁观者”,而现实中它又是这一地区的“局内人”,这种双重身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局内旁观”。
一方面,作为“旁观者”,美国对该地区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更清醒的认识,所以在利用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发挥“离岸平衡手”作用方面有很大的主动性。避免大国对抗、加强经济贸易往来、维护台海稳定、淡化人权问题,有利于中美扩大合作关系;牵制、平衡中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对中国力量上升的担心;提升美印关系,迎合了印度希望做大国的愿望;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的重视,也受到东南亚国家的欢迎。美国通过与东亚各国分别发展关系,防止这一地区出现大国联合制衡美国的局面,从而维持其霸权地位。
但另一方面,作为“当局者”,美国谋私利、不公允的做法又使它惹祸上身,陷入东亚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加强美日同盟的做法引起中国的疑虑,扩大了中美间隔阂,损害了它重视大国关系的政策。与台湾进行密切军事合作,则在客观上纵容了台独,结果是引火烧身,为中美关系中的这颗“地雷”所困扰。所以,美国作为东亚“局内旁观者”的双重身份,又为它带来既有利也有弊的双重影响。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外交室主任
中国战略资源产业要防外资控制
--------------------------------------------------------------------------------
● 韩方明(香港)
过去一个月,我一直在环球旅行:由香港到北京,再到美国东岸、墨西哥,继而欧洲、印度。一路上接触的工商界和金融界人士,谈论的关键词莫过于“中国崛起”和“全球化”。而执笔之际,有关中国钢铁业这一战略资源的问题,又成了讨论的关键点。
2005年是钢铁产品价格出现拐点的一年。在连续三四年的需求旺盛和价格摸顶之后,去年下半年价格开始回落。在行业高峰期创造利润,在行业低谷期提高市场份额,是钢铁业发展的规律。利润主升浪结束之后,大规模的企业吞并期也山雨欲来矣。
回望上世纪,全球钢铁工业格局发生了三次转变,美日欧分别成为这三个时代的列强。如今,全球钢铁业迎来了第四次并购重组时机,这是中国谋求钢铁强国的机会。
外资已盯紧中国钢铁业
中国是产钢大国,但称不上钢铁强国。所以,突破重围,向钢铁强国转变,是产、官、学的共识。
可惜的是,这一年来,由于宏观调控以及产能严重过剩,中国钢铁行业正步入低谷,甚至出现了钢铁公司股票跌破了净资产的现象。在内地一些投资者眼中,钢铁只是行将就木的夕阳产业,但国际财团却视之为垄断式收购的好时机。
由于集中度太低,中国钢铁产业的兼并重组迫在眉睫。2005年7月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核心就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提高行业集中度,明确指出要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今后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新钢厂,将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大幅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
从欧洲钢铁整合的过程看,国际钢铁业已经走完区域整合,现在正以全球化视野审视行业的整合。但在已成型的全球合作中,却没有中国的位置,而且中国的钢铁需求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增速,因此国际资本参与中国整合只是时间问题。越是这样的时候,就越要清醒,因为其中容易出现危机和后患。
目前中国原则上不允许外资控股钢铁企业,仍将以投资参股或战略合作为主。但市场上已经有声音指称,垄断不失为追求的方向,也是企业提高市场份额的内涵之一。即使和外资巨头联姻,对收购及被收购方都是双赢。此言或许对个别企业是适当的,但绝对不是产业提升的良方。
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就提出,对外资垄断性并购应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理论上,外资行业的巨头只要用约180亿元就能控股上海的宝钢,而当初中国投资近千亿元才建成宝钢。更加可怕的是,一旦为外资控制,日后即使再投入千亿元,也因为时机错过而再无可能打造一个同样规模和实力的钢铁企业。
不能任由外资控制
笔者认为,对于外资钢铁业巨头在中国的布局,中国必须进行适当的限制,否则就会平添社会发展的成本以及经济和社会不稳定因素。钢铁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因素。作为一个大国,对此类战略资源有所规划布局,方为务实和负责之举,切不能轻易被一些二三流专家学者的极端开放论而误导。
钢铁业只是一个例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跨国公司控股并购中国企业后,通过对战略资源产业的控制,将会垄断或图谋垄断国内一些产业。外资控股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就在于可能导致垄断。因为外商不仅控制国内市场,制定垄断价格和瓜分市场策略,而且将能左右一些产业的生产进程,从而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
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至于因为某些问题而使整个经济遭受过大打击和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局部或全局性危机。
面对外资的并购,虽然拿出“民族工业”的口号来应对是过时和缺乏价值的,但从经济安全和产业发展来说,进行合理的管制乃是迫在眉睫。事实上,这种管制在国际上也有成例,许多发达国家在面对关键行业的收购时,都会无一例外地考虑相关因素。
以美国为例,对外资并购行为,国会、政府层面都有多种限制和审查规定。某些行业即使允许外资收购,也会有股权比例的限制。与之相比,中国在外资并购方面相当落后,缺乏法律和规章,缺乏流程限制。因此,参考国际规则与惯例,迅速建立与完善并购规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淡马锡是潜在战略伙伴
其实,中国钢铁行业最应欢迎新加坡淡马锡这种资金雄厚的战略投资者。淡马锡一方面有丰富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经验,能够为钢铁企业带来先进的经验,使其转型升级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注入的资金又能够激活原来的资产存量,让钢铁企业自身运作得更专业,逐步提高效率。这才是真正的资源互补,产生协同效应。不同于欧美行业寡头的是,淡马锡一类的公司并无商业以外的其他图谋。
中国钢铁企业的重组不可回避的问题包括:机制转换难,债务解除难,冗员解决难,社会负担难。一些所谓的专家提出,由大型国有企业来并购,由国家出面,给一定的优惠政策。这种想法其实又是走回老路,不能实现市场化的真正改制。
相比之下,大量新生的民营钢铁企业,无论是机制还是实际运作都更加贴近市场,它们才是钢铁企业真正具有成长性的主流力量。事实上,有限度地对民营企业开放钢铁并购,由这些企业牵头重组,才能避免换汤不换药的低级重组模式。
·作者为旅居香港的投资银行家,中国全国政协委员
雷曼兄弟认为今年中国有进一步升息的可能
(中国)中国证券报 (2006-05-25)
雷曼兄弟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正处于流动资金扩张状态,为减少流动性并牵制投资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不排除今年有进一步升息的可能性。同时,报告认为央行将会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因为存贷利差的扩大将增加银行的利息收入,这减轻了央行对银行盈利能力的担忧。
报告指出,数据显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连续四个月维持在年同比19%左右,远远高于中央银行16%的增速目标。2005年,信贷增长滞后于货币供应量增长,但近期它正赶上货币供应量增长:4月份银行贷款年同比跃增15.5%,且今年头四个月的贷款总额已经超出央行年贷款目标的三分之二。更令人不安的是,大量新增贷款流入房产开发商手中,增加了中国的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问题: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骤增27.6%。为了控制信贷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于4月27日将贷款基准利率提高0.27个百分点达到5.85%,而存款利率则维持在2.25%以减少储蓄。政府也已采取一系列行政措施。4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召集商业银行召开“窗口指导”会议并催促商业银行控制信贷增长,而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新指导以收紧对存在过剩产能部门的投资。
报告认为,升息的效果至今为止相当有限: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仅在升息那周有暂时的上升,但5月初又进行回落。行政措施可能会对银行贷款决定产生一些短期影响,但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走向市场化,诸如此类的措施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效力。因此,报告预测,可能会出台更多货币紧缩政策。
哈-中石油管线正式对华输油
哈萨克斯坦希望成为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
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星期四(5月25日)正式开始向中国输油,北京减少对中东石油依赖的步伐又迈出了重大一步。
中国官方的新华社报道说,打开输油闸门后,经过30个小时的输送,哈萨克斯坦原油油头正式抵达中国境内的阿拉山口计量站。
全长962公里的中哈石油管道于2004年9月开工,2005年11月竣工,西起哈萨克斯坦的阿塔苏,东至中国的阿拉山口。
据报道,2005年中国共消费原油3亿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7.8%,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全年共进口原油约1.2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其中47.2%来自中东,30.3%来自非洲,其余来自欧洲及亚太地区。
耗资七亿美元
中哈石油管道工程共耗资七亿美元,设计年输油能力为2千万吨,相当于1千4百万桶原油。
根据协议,管道运营初期年输油1千万吨,2010年将升至2千万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将各提供50%输油量。
分析人士说,尽管中国能源绝大部分靠国内开采的煤矿,但北京已加快步伐与邻国展开能源合作,谋求石油进口来源多样化,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
中国进口原油绝大部分来自波斯湾和非洲,运送原油的油轮得经过海上的长途跋涉,而且必须经过海盗出没的马六甲海峡,石油供应容易因油轮被袭而受滋扰。
目前,北京方面正与俄罗斯就修建输油管线运送西伯利亚原油进行谈判。
这条输油管线预计将在2008年完工,每天可输送38万桶原油。
中国目前每天进口250万至300万桶原油,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东。分析人士表示,这一数字将在2010年上升到500万至1千万桶。
美台贸易官员商谈扩大美台贸易往来
美国贸易副代表巴蒂亚抵达台湾. 据信,他将围绕扩大美台双边贸易往来问题同台湾官员举行两天的会谈。
巴蒂亚是六年来正式访台的最高级别的美国官员。
这次高调访问正值台美关系因美国拒发陈水扁总统过境签证而导致双方关系紧张之际。
不过,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杨苏棣说,巴蒂亚的访问体现了双边关系的牢固。
他说,在美台关系引发众多揣测之时,这样一位重要人物到访提供了一个就双边关系奠基石之一的问题展开讨论的机会。
尽管台湾希望跟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但巴蒂亚行前表示这方面不大可能有突破。
据报道说,巴蒂亚还将跟台湾官员讨论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电信和制药等方面的事宜。
与巴蒂亚同行的还有美国对中国贸易副代表,预计海峡两岸贸易也将是会谈内容之一。
世行再次给中国巨额贷款
德国之声:世界银行行长保尔.沃尔弗维茨周二在美国华盛顿宣布,世界已经批准在今后5年里给中国总额15亿美元的贷款,用于解决环境和社会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钱主要用于中国落后的内地。
沃尔弗维茨说,通过新的“战略伙伴”的帮助,中国将有能力进一步加强它的经济实力,更好地改善环境。他把中国日益突出的“城市化”称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据世界银行数字,1.35亿以上的中国人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每年有超过1000万的人从农村涌入城市,去那里找工作;尤其是城市里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给环境带来很大的负担。行长还说,如果中国不能控制环境污染的问题,会给全世界带来负面后果。
世行说,这个贷款承诺给出后,中国和印度一样,是世界银行援助最大的接受国。
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也是对美国人的侮辱
本周,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香港媒体对此有所关心。另外,继美国国会议员上周首次要求小泉承诺不再参拜靖国神社之后,有香港舆论认为北京应利用国际因素向日本施压。另外,明年香港主权移交十周年之际,胡锦涛可能正式以国家主席身份访港。
香港《太阳报》本周发表专栏文章,题为《默克尔的“探索之旅”》。文章说:“默克尔此次访华,是她上任六个月以来的首次,但却排在默克尔两次访美之后,由此可见默克尔心目中,美国的分量自然高于中国。去年夏天参加德国大选时,默克尔曾经通过她的选举纲领,向世界发出一旦她当选将在外交政策上“亲美疏华”的信号。……默克尔上台伊始,她的“亲美疏华”理念一度确实使北京方面颇为紧张,因为在所有西方大国中,德国是惟一没有与北京在中国核心国家利益问题上产生过冲突的国家;一旦德国对华政策有变,那么势必将对欧盟的对华政策构成影响,届时中国就将受到来自美国和欧盟的左右夹击。”
文章写道:“默克尔此次访华,除了与胡锦涛、温家宝亲自会面外,还想从中国领导人那里了解,在中国新领导人的心目中,欧洲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战略地位?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中国第四代领导人上台后,一度曾经想对欧外交替代第三代领导人的对美外交主导倾向,但一段时间以来事实似乎并非如此。中国领导人究竟如何定位德国?这是默克尔心目中极想解开的疑问。对中国领导人来说,最想从默克尔那里了解的是:在德国外交中,中国和美国分别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战略位置?如前所述,默克尔虽然亲美,但并不一定必然导致疏华,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北京希望默克尔能给一个明确的答复,或至少作出一个大致的勾画。”
美国不希望看到中日摩擦加剧
另外,上周,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海德日前表示,小泉六月份访美时,若要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必须承诺不再参拜靖国神社;因为若小泉在美国国会演讲后不久,又在八月十五日前往参拜靖国神社,那将对美国人构成极大的侮辱。海德表示,靖国神社内供奉有日本二战战犯东条英机的亡灵,而一九四一年的日本袭击珍珠港行动,就是由东条英机下令的。这是美国方面首次就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表态。《太阳报》本周还发表文章,认为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中国可利用美国向日施压。《太阳报》的文章写道:“海德的这一讲话,实际上向国际社会传递了几个清晰的信息:第一、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在国际社会看来,并非如其自己所说是为了宣誓和平,而是实实在在地伤害了当年与日本交战国人民的感情,中国如此,韩国如此,美国同样如此,只不过以前只是中韩两国抗议,这次因涉及到小泉访美和八月十五日小泉可能再次参拜靖国神社,直接涉及美国人的民族感情,美国国会议员才首次开腔;第二、既然参拜靖国神社已经伤害了所有当年与日本交战国人民的感情,那么在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中国方面可以巧妙地利用“美国因素”为己所用。
文章接着写道:“看美国在中日之间的作用,必须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着手。无可否认,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终极战略利益有两个:一是保持其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和存在;二是防止在该地区出现一个可能对未来世界秩序构成挑战的大国。美国与日本的战略盟友关系,无疑服从于其这一宏观战略框架;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两个东亚大国若连手走到一起并对美国构成威胁,当然不符合美国利益。 但这并不等于说,美国希望看到中日矛盾持续发展,以致于擦枪走火,一触即发,因为中日若走到这一步,那么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也将受到严重损害。因此,最符合美国利益的,就是一个保持适度紧张但又不会一触即发的中日关系;美国的这一战略利益和需求,一如其在两岸关系中的处境。”
胡锦涛以国家主席身份首访香港?
在香港局势方面,明年七月一日就是香港政权移交十周年。据《明报》报道,香港特区政府正积极准备长达一年的大型庆祝活动,稍后将会特别成立一个办事处统筹此事,而中央有关部门亦正部署安排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以主席身分来港访问,既参与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的庆典,亦会亲自主持第三届特区政府主要官员的监誓仪式。
《明报》的报道写道:“有政党及民间团体都认同,特区政府在庆祝回归10年时,亦应进行深刻反思,包括香港在内地的定位、政治、经济发展及《基本法》落实情况等。民建联主席马力最关注《基本法》落实及经济发展情况,「之前胡主席说要查找不足,但说完(特区)便算数;温总话香港有深层次矛盾,但没有拿出解决方法,……《基本法》落实了十年,究竟有何不足?宣传足够吗?」……(另一边厢,职工盟李卓人则认为香港民主发展停滞不前,才是特区政府最应该反思的一环。「自零七、零八年普选遭中央扼杀后,香港政制发展何去何从,仍是未知之数。」他又指出香港的「深层次矛盾」,是贫富悬殊,政府侧重大财团,令社会发展失衡。他表示若有机会的话,会向胡锦涛反映这问题,希望向他解释各阶层公平参与社会的重要。”
陈日君赴教廷开会可能讨论中梵关系
中国当局自行任命主教成为中梵建交的争议点
在中、梵关系仍紧张之际,罗马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陈日君将到梵蒂冈开会。此外,有传闻说梵蒂冈最近曾派代表到北京缓和气氛。
陈日君枢机主教表示,他在星期五(5月25日)到梵蒂冈开会,可能与教皇本笃十六世讨论中梵建交问题。
陈日君表示,目前中梵建交没有进展。
至于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吕新华要求陈日君准确向教廷传达中梵建交立场,陈日君说,目前他没有机会与吕新华接触。
与此同时,香港《明报》星期四(5月25日)报道,梵蒂冈上周曾派两名代表到北京,向中方澄清教皇未有就中国任命主教发表任何声明,也没有驱逐某人出教会。
报道指出,梵蒂冈希望派代表与中方人员直接沟通,可避免外界发出的不同讯息使两国关系恶化。
报道说,梵蒂冈的代表强调,教廷澄清没有把中国任命的主教逐出教会。
报道说,教廷如果要驱逐某人出教会,必须经过梵蒂冈主教部批准,并非教廷新闻部"说了算"。
最近有外国通讯社报道根据教廷规例,中国自行任命的两名主教马英林和刘新红被自动开除出教。
自由派诗人画家
百人杭州集会
--------------------------------------------------------------------------------
(香港讯)一百多名中国另类诗人、画家日前在杭州集会,由于大部分属自由派知识分子,且不少人曾参与议政网站“爱琴海网”被当局封杀抗议事件,被有关当局视为“敏感活动”,但没有出面阻止。
据《明报》昨日报道,这个名为“不完整世界”的诗画交流活动,是由杭州民间三尚艺术机构主办,于5月19日至22日在杭州印象画廊举行,邀请中国一批活跃的画家、诗人参加,包括于坚、长岛、力虹、芒克、林辉等,并邀请一些海外人士参加,如诗人北岛、画家严力等。
报道称,这是中国近年少有的民间文艺大聚会,当中不少属自由派作者,观点异端,作品另类,不少人还是社会批评活跃人士,尤其是月前浙江当局下令关闭以关注政治改革和国计民生、宣扬自由民主的人文网站“爱琴海网”事件中,部分活动参与者曾是当事人,如林辉就是爱琴海网的创办人,力虹曾任总编等,芒克等都是网站的热心作者,因而活动受到当地有关部门关注。
活动策划组织者、诗人潘维表示,活动未受到当局干扰,“这确有点出乎我们意外”。他说:“因为一百多人集会,已超出国家对集会活动要申报的规定,但很幸运,没人找我们麻烦。”
潘维说,中共前总书记江泽民的外甥、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也以个人名义参加活动,并在会上即兴作画诵诗。
东洲村警民冲突事件 官员受严重警告或撤职
--------------------------------------------------------------------------------
(北京路透电)官方媒体报道,涉及去年底广东省汕尾市东洲村致命警民冲突事件的有关官员,分别受到了“严重警告处分”、“警告处分”或“撤职处分”。
去年12月,东洲村部分村民因为没有得到适当的土地挪用赔偿而与官方发生冲突,当局出动武警开枪镇压村民,造成人命伤亡。官员数字显示,这起冲突事件总共造成三死八伤。但是,村民却指出至少有20人死亡。
新华网昨天报道说:“纪检监察机关近日作出决定,给予汕尾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刘金生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汕尾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吴声党内严重警告、撤销市公安局副局长职务处分。”
其他官员,包括汕尾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李敏,汕尾市建设局局长陈辉南,则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此外,对红海湾开发区、东洲街道相关工作责任人,汕尾市纪检监察机关也分别进行了责任追究。
新华网的报道,把这起事件定性为“严重违法事件”。
“香港李登辉论”居心叵测
--------------------------------------------------------------------------------
● 王家英(香港)
近日谣传,香港特首曾荫权的民望一直高企并不完全是好事,必须加以提防和制衡,因为民望过高会制造民粹强人,使中央难以驾驭,如当年在台湾的李登辉,挟民意自重,大搞民粹推动“台独”,与北京对抗。
笔者不知道发表有关言论的人士背后有没有其他政治动机,也不便猜测,但将1990年代台湾出现的“李登辉现象”随便套用于香港政治,却未免太富想象力,而又欠缺对港台两地历史、社会和政治发展存在巨大差异的起码认识。简单地说,无论从历史根源到社会矛盾再到政治制度和现实看,香港都没有条件去产生与中央为敌的民粹强人。
事实上,稍为了解台湾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台湾当年之所以能出现像李登辉这样的本土民粹政治强人,主要原因有四:
一、1945年台湾从日本手中回归中国之后,由于接管台湾的陈仪政府管治不当,不足两年间便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二二八事件”,最后国民党政府派兵镇压,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台湾本省民众,埋下了两岸敌对和省籍矛盾的严重历史伤痕。
二、自1949年国共内战战败退守台湾之后,以外省籍精英为主的国民党政权全面掌控和垄断台湾中央的军政大权,威权独大,台湾本省人沦为二等公民,原来“二二八事件”造成的省籍矛盾进一步强化,并且一直延续40多年,直到1990年代年代初台湾全面迈向民主政治才得以纾缓。而这种长期存在的省籍矛盾和省籍政治,正是后来台湾纠缠不清的本土主义、台独主义和民粹主义兴起泛滥的温床。
三、很多新兴民主政体之所以走上民粹主义的道路,其中一个原因是人民的民主素质仍未成熟,法治意识薄弱,心理上对政治强人仍有崇拜,于是具野心的政客很容易利用选举的机会,挑起社会潜藏的矛盾捞取选票,夺取权力。
1996年台湾第一次民选总统李登辉轻易取得大多数票,击败其他对手连任总统,背后他成功操弄两岸关系议题引发台海危机,进而利用有关危机煽动台湾本省人“出头天”的民粹意识,使得选民最终一面倒地倾倒于他所刻意营造的、敢于挑战中共和捍卫台湾人利益的形象。
四、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政治上一直独立自主,而且拥有庞大军队和美国的支持,加上台湾海峡之险,这种种客观条件都使得台湾人较容易选择独立偏安、对抗中国之路。
香港难以产生民粹特首
上述四项因素,香港基本上无一具备。
首先,香港并没有类似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历史经验,与中国内地同胞根本谈不上仇怨。
其次,虽然香港也有大陆新移民问题,但与台湾的省籍矛盾和省籍政治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更何况香港的大陆新移民大多处于社会的底层,而非像台湾早年的外省籍精英在政治上高高在上。换言之,香港本土并没有严重族群分化问题与野心政客操弄挑战中央。
其三,迄今为止,香港的行政长官都只是由寥寥数百人的选举委员会选出,普选遥遥无期,而选委会又由亲中央的成员全面主导,故此即使有人想挟民意以令中央,也难有制度性的基础。毕竟,特首的权力并非来自香港市民大众,而是来自选委会的选举和中央的任命。在香港实行普选之前,没有一个特首能够拥有制度性的民意与中央抗衡。
其四,香港对中国大陆依赖甚深,也无自己的军队,客观条件与台湾相去甚远,而香港人也一向务实守法,对中国亦不存在认同问题,没有台湾人的历史悲情和“台独”诉求。这些主客观的差异,使得大多数的香港人很难会认同一位以对抗中央为职志的特首。
总言之,目前香港绝对不存在产生民粹特首对抗中央的土壤。质疑曾荫权高民望可能造就他成为“香港李登辉”,并据此呼吁中央在今后特区政府高层官员的任命上,处处对他作出提防和制衡,这样的言论若不是出于无知,便是居心叵测。若中央误以为真,层层设防,不仅不利特区政府内部的团结,更会造成分化特首与中央关系的恶果。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副教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