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印度结成对抗中国的经济联盟
德国之声:美联社说,印度和日本”结成了对抗中国的象征性的经济联盟”。两国商业人士周一在新德里签署了合作合同。这个合作的主要内容是,日本将大大提高其在印度的投资。目前,两国间的贸易额为约65亿美元。印度商业部长纳特说,这不符合现有的潜力。
今年6月,日本和印度开始谈判一个自由贸易协定。美联社说:“两国要以此对抗目前增长率达约10%,出口不断创造新纪录的中国。”
中国电信将向外国公司出售股权
kat/rem/德国之声:中国电信有限公司一名发言人说,中国电信将欢迎竞争者参股。
专家认为,中国电信最吸引人的是其UMTS业务。中国今年将首次颁发UMTS经营许可,而中国电信业的三大家,中国移动,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是首先考虑的对象。中国要通过UMTS业务的开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好准备。
中国电信透露,感兴趣者很多,有日本的NTT DoCoMo,美国的Verizon Communications,法国电信,德国电信和新加坡电信已经表示浓厚兴趣。
维也纳大学开出孔子学院
OE-JOURNAL / 德国之声:9月25日,奥地利联邦教育部长伊丽莎白.给热尔女士为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揭幕。她强调道:“今天在维也纳大学开出孔子学院是奥地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年科学研究合作的成果。她指出,与中国的这一合作已经存在22年,在这段时间里,共交换了约2000名科学家。在所谓欧亚太联合网络(EURASIA PACIFIC UNINET)范围内,今天共有30所中国大学和31所奥地利大学展开合作,科研的重点是医学,中医学,环境技术,可再生能源和隧道建设。
部长女士还说,现在在夏季学校范围内每个国家有140名大学生得以认识对方国家,”从2007年开始,我们将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作的教师人数增加一倍。“
中国计划在全世界开出80所孔子学院。这是学习德国歌德学院的做法。
中国公安部仪表团访瑞士探索奥运安全问题
德国之声:周日(9月24日),瑞士司法警察部部长克里斯多夫.布洛赫与来访的中国公安部刘德副部长会晤。瑞士司法警察部的通告中说,会谈主要涉及的是安全问题的交流。
刘副部长率领的中国公安部代表团从上周四开始访问瑞士。他们特别关心瑞士的警察体制,也与瑞士联邦警察局代表进行了会晤。重点自然是:2008年,在瑞士和奥地利举办欧洲足球锦标赛的同时,北京将举办奥运会。安全问题是双方特别关心的问题。中方对瑞士警察的培训制度也很感兴趣。
汽车工业:中国今年就赶超德国
Gro?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看谁的轮子跑得更快
全球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PwC)公司最新发表的“2006年全球汽车业金融报告”预测,在汽车生产领域,中国在今年就将在规模上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国。
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世界汽车生产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到来前将有明显增长,2010年,全球将有7000万辆新车(轿车)下线,比2005年多出14%。这一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是来自所谓的BRIC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世界汽车生产的增长也主要是体现在这些国家的汽车工业上。对于世界汽车行业的各大公司来说,这些所谓的“新兴经济”国家早已不仅仅是有吸引力的销售市场,而且还是西方大汽车厂家为降低成本和保持竞争力而将生产线转移的目标国。
报告预测,中国今年轿车产量将提高25%,达到540万辆,从而取代德国,成为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轿车生产大国。普华永道向世界汽车巨头们发出警告说,虽然世界汽车生产增长势头喜人,但是不应该麻痹大意,忘记了业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例如,目前中国的买家已经可以在100多种汽车品牌中进行选择,中国汽车工业的利润率已经从2003年的9%下降到了4%(2005年统计)。
中国与印度的汽车市场的兴旺不仅对当地的汽车生产厂商与零配件供应商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也深刻影响了欧美市场上的并购重组(M&A)活动。新兴经济国家的零配件供应商通过参股西方同业公司来获得专门技术以及保持与西方汽车及配件生产厂家的联系。
虽然印度在轿车生产领域的地位目前尚不能与中国同日而语,但是世界各大汽车厂家已经看好了南亚次大陆的市场增长潜力,韩国的现代和美国的福特已经捷足先登,在印度建立了年产超过10万的轿车生产线,而德国厂家则相对落后,大众的子公司Skoda和戴-克公司每年只在印度生产一万辆左右的车辆。
在过去的三年里,俄罗斯汽车市场增长了30%,而且势头不减。俄罗斯人开始改变购车习惯,从购买二手车和俄罗斯本土车开始转向购买外国产新车。福特和雷诺两家车厂已经在俄罗斯设了厂,并且还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而世界汽车行业老大通用汽车和德国的大众也打算到俄罗斯投资建厂。
虽然BRIC四国的汽车工业增长迅速,但是世界汽车市场热的最大受益者仍然是那些大汽车康采恩。普华永道预测,从现在到2010年的轿车产量增幅中,日本的丰田将独占27%,排在其后的是雷诺(15.8%)、现代(14.8%)和大众(12.3%)。中国的上海汽车工业公司以2.1%排名第10。通用汽车虽然是世界最大汽车公司,但是在生产增长所占的份额上却排在10名之外。
磁悬浮事故没有吓退中国
Gro?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上海浦东机场线的磁悬浮列车乘客
尽管上周五德国磁悬浮列车试验段发生23人死亡、10人受伤的重大事故,但是拥有世界上唯一一段商业运营磁悬浮路线的中国反应镇静,表示不会放弃磁悬浮。
国防科技大学磁悬浮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常文森表示,德国发生的磁悬浮事故固然会发生影响,但是它不会影响中国继续在上海的开发新磁悬浮路线的计划。德国磁悬浮事故发生后,上海磁浮列车工程总指挥、中国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祥明先生也赶到了德国的事故现场。德国磁悬浮集团柏林国际部的新闻发言人在接受德语媒体采访时表示,德国方面与中国的建设新磁悬浮路线的“谈判肯定还要进行下去”。
中国官方媒体对德国磁悬浮事故的报道十分低调,有中国的报纸在背景分析中指出,类似的事故不可能发生在上海的磁悬浮路段,因为那条线上安装的卫星导航监控系统会自动阻止这样的碰撞事件发生。中国政府部门和上海磁悬浮运营公司则对事故对中国磁悬浮的影响不发表任何评论。
事故发生后,德国“世界报”日前曾报道说,磁悬浮在中国的命运可能“悬了”,中国有关方面将在本周内商讨磁悬浮在中国的今后发展问题。上海目前拥有30公里长的磁悬浮运营路段,这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路线。中国方面已经计划建设一条200公里长的上海到杭州的高速铁路段,而磁悬浮是可能采用的技术。与磁悬浮同样列入中国沪杭段可选技术的还有德国的ICE、日本的新干线和法国的TGV铁路运行技术。
近来又传出消息说,日本铁路正在开发自己的磁悬浮技术,计划在未来的10年内投入24亿欧元的研发费用。就在上周末德国下萨克森州的磁悬浮测试路段发生重大事故的当天,在日本的磁悬浮试验路段上也有100人乘坐了试验列车。日本方面获悉德国的事故后表示,他们将密切注意德国对事故的调查和结论。
磁悬浮事故本来应该可以避免
德国吉森大学的交通技术专家盖尔德.阿伯勒教授在接受西德意志电台记者的采访时认为,磁悬浮的技术还是安全的,问题在于在德国的试验段上没有采用相应的自动报警系统。
阿伯勒教授无法理解会发生这样严重的事故,“试验段上使用的显然是完全过时的安全手段,比如用电话通知道路畅通可以发车。这样一个系统必须配备电子安全装置,如果发现高架轨道上有任何车辆或障碍物,整个系统将自动停运。实在无法理解试验段上为什么还在使用如此老旧的手段。”
阿伯勒教授说,“如果轨道上没有障碍,磁悬浮是很安全的。由于列车抱住高架轨道,不会发生坠落。即便有一般的障碍物,也不会出轨,其实安全系数应该是更高的。但在轨道上出现明显障碍物的情况下,如有车辆或坠落的飞机,整个系统应自动停运。比如法国的高速轮轨列车TGV就有这样的自动报警装置,遇到有车辆从轨道上方的桥梁坠落到铁轨上,整个线路会停止运行。这一系统的技术并不复杂,磁悬浮理所当然当然也应该有。”
在谈到上海的磁悬浮和德国计划中的慕尼黑机场线磁悬浮时,阿伯勒教授说,“如果总是拿中国来说事,并不太有利,因为有人会反驳说,中国人爱搞面子工程,而这类工程在经济上是否可行需要由一段正常运行的线路来证明。慕尼黑机场的线路不到40公里,也不是很理想,但总比只有埃姆斯兰的试验段要好”。
中俄旅游副局长会谈 商议完善旅游互免签证机制
【网讯】中国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张希钦25日表示,中方将积极推动两国旅游业合作,力争明年赴俄旅游的中国公民突破一百万人次。而俄罗斯联邦旅游署副署长申盖丽娅则表示,俄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障中国游客人身安全,努力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
中俄双方25日就完善免签旅游机制及扩大双边人员互访规模等交换了意见。申盖丽娅表示,俄罗斯联邦旅游署将组团出席今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2006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与中方商讨在旅游领域的合作事项,并签订有关协议。
中方则将派员参加明年三月在俄罗斯举行的国际旅游节,举办盛大的“中国之夜”等活动,向俄民众推介中国旅游。另外,明年5月至9月间,中俄双方还将互邀两国旅游业界人士及媒体记者,组团开展互访活动,加强两国的交流和了解。
张希钦表示,据统计,去年有77万中国游客赴俄旅游,也有222万俄公民来华观光,使俄罗斯成为中国继韩、日之后的第三大旅游客源国。
他表示,目前中俄双方实行团体旅游互免签证措施,对旅游业发展有很大帮助。中方愿加大推广力度,力争明年赴俄的旅游人数突破一百万人次。同时,中国也将尽力改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俄公民来华旅游。
招商银行每年计划增加50间分行
(香港讯)香港《日报》招商局集团及旗下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昨天说,过去几年招行业务快速增长,总资产平均每年增长两成,利润增长三成,“未来几年,我们希望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长趋势。平均每年会增加五十家分行网点。”
招行H股上周五首日挂牌大升两成半后,昨日股价稍为回软,收市报10.66港元,跌两仙。秦晓昨天与媒体见面时强调,中国经济如果每年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增速,银行利润可保持两成以上的增长,那是很正常的。他希望未来几年招行仍然保持前几年的发展速度。
他补充说﹕“分母(总规模)做大了,也不能说一定做得到。”他认为,银行要“谷大”资产规模,多增加贷款,并没有难度,而且短期效益可观。
但如果资产质量有问题,几年後不良率浮现,利润可能便是虚火,故招行坚持利润增长要快过总资产增长的大原则。招行在内地共有四百六十七家分行网点,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他们的目标是未来几年每年新增五十家分行,定位以高端客户为主,故人手方面每年也需要增加一成至一成半。
招行在香港仅一家分行,被问及会否透过收购或其他方式增加分支﹖他表示,目前没有收购计画。他认为,香港的银行已相当饱和,本港银行业出路是北上发展,走区域化的方向。
秦晓明确表示,他们在内地仍会专注商业银行业务,同时综合发展证券、基金及寿险等业务,但不会透过金融控股公司将有关业务「归一」,而是由旗下不同的公司独立运作。
秦晓说,发行H股後,招行资本充足率在百分之十一以上,相信足以在四年时间内毋须股本注资。招行是唯一一家没有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中资上市银行。
中国企业改革战略出了什么问题
● 郑永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进行了新一波的国有企业改革。这一波改革的核心就是“抓大放小”。“抓大放小”的做法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之前就开始酝酿,十五大正式将其确立为新的经济改革战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尽管“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为产权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但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大规模的经济分权外,产权改革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抓大放小”的提出为中国经济改革尤其是庞大的国有企业部门的改革指明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抓大放小”即把大的国有企业组建成大型的企业集团,而把中小型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市场来决定它们的命运。中国不想走、也没有走东欧、俄罗斯式的大规模的、一步到位的私有化道路。“抓大放小”是一种混合型的产权改革方式,用非私有化的方式来重组大型国有企业,而中小型企业的产权改革则有很大的伸缩性,可以有多方面的民营化方式。
大国企成“独立王国”
应当说,“抓大放小”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在中国实施“抓大”战略之前,日本和韩国等工业化国家已经成功发展出很多庞大的企业集团。中国是一个大国,更需要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一方面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国际经济体系内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的存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经济保障。
就“放小”来说,中小型企业的民营化也是一种理性选择。因为产权不明等原因,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效益不好,没有市场竞争能力,也经常是各级政府沉重财政负担的一个主要根源。从国际经验看,民营化不失为国有企业转型的一个有效方式。并且,中小企业的转型的社会政治意义并不比大型国有企业来得小。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和收入分配合理化方面可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现在看来,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改革战略的实施过于仓促,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负面效果正在日益显现出来。
在“抓大”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往往是不顾一切,为了“大”而“大”。很多的企业通过政治或者行政的方式合并在一起,形成了巨大无比的垄断企业。原来所预期的积极面没有显现出来,如创新、效益和竞争能力等。
有不少巨无霸尽管在国际上也有了名份,但只是从数字上说而已。应当指出的是,这些数字往往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聚集而成,而非企业本身的财富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垄断企业根本不是作为一个企业来运作的,而更像是行政组织和政治组织。有人把这些庞大的垄断企业称为“独立王国”并不为过。在这些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层可以自行其事,没有人可以对之进行有效监管。腐败,国有资产流失,工资定级失控等等都是其表现。
在发达国家,私有企业集团要通过企业本身的效益和创新而生存,而发展,但中国的很多企业集团往往通过国家的权力资本而生存和发展。国家组建这些企业集团本意是为了国民经济整体,其目标是为了全社会获得利益。就是说和这些企业和私有大企业性质不同,因为它们具有公共性。但是因为各种制度规制不健全,这些垄断企业根本体现不出其公共性,似乎它们就是企业的管理层所有,或者企业的员工所有。企业效益好了,利益大多都被企业本身所享受,很难扩散到社会整体。但如果企业效益不好,它们又可借用国家的力量得到大量的投入。而要知道,国家本身并不是一个生产者,国家所具有的财富源自于社会的各部门。也就是说,这些企业是可以通过国家的力量得到社会财富而为自身利益服务的。
小企业恶性私有化
“放小”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政界和学界(主要是经济学界)对民营化达到了迷信的程度,认定民营化是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但在经验层面,很少有人理解民营化或者私有化的真正含义或者目标。在对民营化没有很好认识的情况下,很难来对之进行科学和有效的规划。一到地方层面,往往是为了民营化而民营化,反正把国有企业抛向市场就是了。
更有甚者,在民营化遇到社会阻力的地方,各级政府不惜借用政治和行政的力量来推动。这种方式较之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共产主义政权解体以后的恶性私有化有过之而不及。
如果考察一下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和英国的民营化(私有化)过程,不难发现这些国家的民营化在争取效率和效益的同时,都能很好兼顾公共利益。很简单,民营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但在中国,民营化往往通过政权的力量来执行,其残酷无情的程度罕见于世界。民营化的服务对象为资本,而非社会。因为缺乏鼓励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在民营化之后,中小型企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实际上,在很多地方,中小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中小企业被迫转型之后,又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并购。在“创业”等一些好名字的掩护下,企业实际上成了资本拥有者掠夺社会财富的工具。
发展中小型企业很多年来一直是很多国家和地区解决就业和缩小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的一个有效途径。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高速过程中能够保持较为公平的收入分配,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套相当有效的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但在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在不断减少。
“抓大放小”出现了很多问题,但这并不是说这个战略就失去了价值。建立能够支撑国民经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企业集团,鼓励和发展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仍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不正视所出现的问题,不去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这一战略经济上的合法性可以受到质疑,而且其所能产生的社会政治代价(如腐败和收入差异的扩大等)也会难以消化。
·作者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