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2

胡锦涛对印度展开"魅力攻势"

胡锦涛对印度展开"魅力攻势"
Gro?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胡锦涛在新德里会见印度总统辛格
德语媒体普遍关注胡锦涛的四天印度之行,把这次十年来中国对印度首次最高级别的访问称为“魅力攻势”。各报评论的重点是中印两国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南德意志报的社论写道:“中国和印度有共同利益。最近三年,印度经济的增长率与中国相似,高达9%。所以,这两个亚洲巨人在一些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中首先表现在能源领域。在其它领域,北京则把印度的国民经济视为可以‘互补”的经济。例如,中国的钢铁生产需要大量印度的铁矿石。反过来,中国的廉价产品占领了印度的集市。这引起了印度民族主义者的反对,他们指责中国商品质量低劣、以低价格倾销。……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龙和印度虎以极快的速度互相靠近。喜马拉雅山中过去封闭的山间公路又重新对边境贸易开放。自从印度脱离苏联阵营、逐步开放经济以来,它在传统的实力政策以外向中国展示了新的思维,这种讲究实际的新思维值得欢迎。因为只有两个人口最多的亚洲国家寻求和平共处,许多人预言的‘亚洲世纪’才会以不发生新冲突的形式出现。”

日报写道:“不是中国、而是印度有一种受到包围的恐惧。这不仅涉及到中国与伊斯兰堡的密切关系,也涉及到中国在东南亚的频繁外交活动。中国与孟加拉国签订了一项防御协定,在位于印度东西两侧的缅甸和巴基斯坦,中国在建造可以作为海军基地使用的港口。现在,北京甚至有意加入南亚国家组织,因为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是南亚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印度认为中国这样做会危及它在南亚地区的地位。”

商报在报道中印经贸往来时写道:“印度主要向中国提供铁矿石和棉花等原料,由此制成的中国电脑、纺织品和家电大潮般地涌入印度。印度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奈尔抱怨说:‘由于我们的加工工业薄弱,我们等于在向中国出口就业岗位。’……

在亿万农村民工无工可做的压力下,印度的政策正在发生战略变化。为了给无专业技能的人创造就业机会,除了蒸蒸向上的知识型工业外,印度要按照中国的模式发展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 这样,中印两个庞然大国的团结很容易变成对手的竞争。现在已经可以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中国催促印度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印度予以回避,而且指责中国进行商品倾销。中国的企业则抱怨邻国印度征收特种关税、对投资设置障碍。”
中印经济合作有了更高目标
Gro?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胡锦涛在印度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全球领先。双边贸易让使国受益不小。在数十年的政治和经济的冰川解冻之后,中印关系在过去几年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关系。与2000年相比,两国双边贸易额增加了六倍,接近两百亿美元的大关。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期间,两国领导人制定了更高的目标。

胡锦涛对印度为期四天的访问是中国国家元首十年来第一次出访这一南亚邻邦。在与印度总理辛格进行会谈后,胡锦涛表示:“双方将签署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提出2010年之前双边贸易额达到四百亿美元的新目标,并决定加快完成中印区域贸易安排的可行性研究。”

过去两国的双边贸易中,中国一直抱怨印度企业出自安全政策原因,在大项目招标中不考虑中国企业;另一方面,印度也有人士对中国持怀疑态度,警告中国经济的崛起会对印度产生负面影响。现在,中印两国都意识到,双方在经济高增长阶段通过合作能共同受益。印度总理辛格表示,中印两国同步发展前景远大。他说:“两国都有发展的空间,我们可以发展过程中相互提供支持,审慎考量对方的顾虑以及需求,成为友好邻邦和伙伴,实现共赢。”

中印两国对边境问题都存在各自的需求。印度希望从中国手中获得克什米尔的控制权。中国则希望能够获得与西藏地区接壤的阿鲁纳洽尔邦。1962年,两国之间一度爆发边境战争。现在为了促进两国之间的经贸发展,中印决心尽快解决领土纠纷。胡锦涛说:“我们一致认为,早日解决边境问题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双方同意,继续努力,加紧工作,遵循解决边境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精神,寻求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公平合理的解决框架。”

胡锦涛访问印度为的是改善两国的政治气氛,加强信任。这不仅仅是为了加强经济合作。印度总理辛格认为,两国在政治领域的合作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说:“中印之间的合作具有全球的意义。两国合作可以为解决一系列国际问题做出贡献。这些议题包括可持续性发展、能源安全、亚洲的和平和繁荣、反恐斗争以及打击跨国犯罪等。”

这些都是为了消除两个核大国以及经济大国之间不信任的努力。但是对印度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结束了对印度的访问之后,胡锦涛将出访巴基斯坦。中国和巴基斯坦将签署一份自由贸易条约并且加强在核领域的合作,而中国与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合作则是让印度最为耿耿于怀的事情。

外交实用主义与历史包袱
Gro?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世界大笑日在印度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星期一到达印度,这是中国十年来对印度进行的首次最高级别访问。每日镜报指出,虽然中印两国要扩大战略伙伴关系,但这两个亚洲的人口和经济大国互相极不信任:

“ 直到今天,中印关系仍然十分敏感:胡锦涛在访问印度后,将直接访问印度的死敌巴基斯坦。北京与伊斯兰堡保持传统密切关系,访问期间,中国估计将向巴基斯坦出售核反应堆和军舰。新德里对北京与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和尼泊尔等亚洲邻国保持密切军事接触也深为不安。

使北京和新德里联系在一起的,是其外交政策的新实用主义。这两个蓬勃发展的国家都受益于全球化,经济在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谁也不愿危及地区安定。尽管两国在全世界角逐石油资源,但对于双边关系中的一些问题宁可视而不见。”

柏林日报认为,中国过去几十年内,几乎与所有的亚洲国家建立了交往的平台,至少正式的对话听起来很和谐,但与印度的关系仍然很艰难:

“这不仅因为两国经济上是对手、政治上有独裁与民主的价值差别,更多是因为历史包袱直到今天仍然很沉重,以至于印度的反对党甚至把今天胡锦涛抵达新德里称为外交侮辱。1962年11月20日,中国宣布为争夺阿鲁纳恰尔地区进行的边界战争停火。此后,这片八万四千平方公里、110万人口的地区由印度管辖,并在1986年获得了印度一个邦的地位。但中国也宣称对该地区拥有主权,最后一次在上星期。中国的宣示如此强烈,使得印度1998年甚至把中印边境受到威胁间接作为进行核试验的理由。

中国十分看重这一地区,不会把它作为睦邻关系的牺牲品。阿鲁纳恰尔是西藏高原的一部分,西藏又是北京与新德里之间争执的另一大问题,印度把达赖喇嘛的流亡政府安置在达兰萨拉。阿鲁纳恰尔并非是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唯一边界纠纷。在南海,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争夺南沙群岛。东京与北京也为几个弹丸小岛、首先为钓鱼岛争执不休。

经过数十年的反复,中国与俄罗斯看来解决了所有分歧,但莫斯科现在又在注视黑龙江中心的两国边界。因为中国在加固自己的河岸,这可能改变河流走向,新河曲的形成可能使俄罗斯的领土滑向中国一侧。虽然这一地区居民稀少、损失也只具有象征性,但象征性的东西在政治上有时会起到决定作用。”

胡锦涛:中国在南亚不谋求任何私利

中国领导人胡锦涛周三(11月22日)在印度表示,中国在南亚不谋求任何私利,并将尽早解决中印边界纠纷。

据中新社报道,胡锦涛今日在印度科学宫发表演讲时他表示,中国希望看到南亚国家和睦相处、共谋发展。中国欢迎并支持印巴关系改善。

胡锦涛的这番评论被认为是让新德里放心,北京并不想围堵印度,阻止印度的崛起。

他强调,中国在南亚不谋求任何私利,愿为促进南亚和平与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他表示,中国希望看到南亚国家和睦相处、共谋发展。中国欢迎并支持印巴关系改善。

印度和中国同意尽速解决两国边界纠纷,同时加强双边贸易联系,在2010年之前把双边贸易额增加一倍至400亿美元。

中印双方也签署了13项协议,旨在推动两国的旅游与投资,同时在印度东部城市加尔各答和中国海港城市广州设立新的领事馆。

中印两国领导人同意,解决边界争端是双方将优先处理的任务。

胡锦涛说:“我们相信早日解决边界纠纷问题,符合两国的基本利益,代表了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

辛格总理指出,中印两国已要求双方的特使加速外交努力,就化解边界争端达致协议。

中国和印度曾在1962年爆发边境战争,尽管进行了几轮谈判,不过双方始终无法在边界问题上取得突破。

新德里指北京在克什米尔占据了3万8000平方公里的印度领土;北京则坚持,印属阿鲁纳恰尔(Arunachal Pradesh)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乃属于中国。

尽管领土纠纷未解,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关系却是日益密切。两国今年的贸易额预料将达到200亿美元,同去年比较将激增37.5%。两国领袖相信,这个数字会在未来三年增加一倍。

胡锦涛23日结束印度之行后将前往伊斯兰堡访问。印度对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一向抱着怀疑态度;中国则一直密切观察印度同美国日益紧密的关系。

美国和印度今年3月刚达致一项民用核能协议。根据协议,布什政府将寻求美国国会和核供应国集团(Nuclear Suppliers Group)解除限制令,以便和印度分享民用核能技术。

印度一直希望,中国能够在核供应国集团考虑是否解除限制令时支持新德里,不过胡锦涛与曼莫汉星的联合声明中并没有透露有关内容。

中国问题分析家指出,胡锦涛可能会在访问伊斯兰堡时,同巴基斯坦达致本身的核能合作协议,以抗衡美国与印度的民用核能协议。

胡锦涛吁中国印度增强政治互信 消除贸易投资障碍

【网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2日在印度科学宫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和印度应该妥善处理两国经贸合作中产生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贸易投资障碍,扩大贸易规模并提高贸易质量。

  据统计,中印两国贸易额在过去十年间已由11.6美元增加到187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三成,而未来继续扩大两国经贸合作已成双方共识。胡锦涛在演讲中指出,争取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四百亿美元。

  胡锦涛还表示,中印应鼓励和支持两国企业在信息技术、能源资源、基础设施、科技、农业等领域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培育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

  经济学家认为,印中两国经济之间的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印度方面富有很多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所需的原材料,例如铁矿石、钢铁产品、塑料插拼等等;而中国则可以向印度提供较先进的生产管理知识和基建投资。印度蓬勃发展的IT工业,很多公司过去十年内也已在中国落脚。

  但基于两国的庞大人口,以及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印中两国均希望最终成为区域内无可争议的“霸主”。而正是潜在角逐意识,很可能将继续成为两国关系长期发展的障碍。

  据悉,印度企业界抱怨中国方面透明度不够,仍然对出口产品附加有很多隐性补贴,从而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印度政界和民间也有很多人担忧,大量中国廉价商品涌入会最终摧毁印度本身的制造工业。

  此外,中国方面在与印度交往中也有自己的顾虑。中国企业界指责德里对中方投资项目重重设障,特别是在港口、电讯等项目的投资商,印度方面往往以安全理由拒绝中国资金流入。

  因此,胡锦涛在演讲中也提到,中印应增强政治互信,巩固两国关系基础;两国应保持领导人经常会晤,扩大政府、立法机构、政党高层交往;利用两国间建立的各种机制,保持经常对话和磋商,就各自关切的重大问题加强沟通。

  胡锦涛在演讲中还提及边界问题,他说,中方愿与印方一道,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坚持和平友好、平等协商、相互尊重、相互谅解,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使中印边界成为两国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纽带。

胡锦涛会晤辛格 边界纠纷列中国印度优先处理问题

胡锦涛(右)与辛格(左)会晤

【网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1日在新德里与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会谈,两人强调发展中印关系,致力解决边界纠纷,促进两国经贸合作。辛格认为,边界纠纷是两国优先处理的问题。

  胡锦涛在随后召开的在记者会上表示,两人一致认为早日解决边境问题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双方同意继续努力、加紧工作,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公平合理解决方案,为地区及世界和平而努力。

  辛格则表示,两国特别代表商讨边界问题取得的进展令人欣慰,将敦促两国代表加快进度,谋求达成协议。他还强调,两国关系近期的发展积极,不应该倒退,目前有足够空间并存,双方将加强联系促进经贸合作,务求2010年双边贸易可达致四百亿美元。

  对于有流亡海外西藏人在新德里示威抗议胡锦涛到访一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北京表示,这是达赖喇嘛的炒作,企图破坏中印关系,欺骗国际混淆视听。她强调,印度对西藏问题立场很明确,已经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中国也会保障国民的宗教权益,但国民必定要依法,不许有违法行为。

  姜瑜还表示,中印的经贸合作一直具有活力,并在平等互利的情况下开展,将继续努力解决投资障碍,提升贸易水平。

  胡锦涛在与辛格的会谈中也指出,对中印关系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双方也同意进一步深化两国经贸、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外界舆论也认为,预计胡锦涛此次访问会达成一系列的中印贸易合作协议。

  分析人士指出,印度兼具下列四项特点,和中国接壤、是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日增。有鉴于此,发展中印关系成为北京外交的重中之重。

  据悉,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超过13亿,印度则超过11亿,两国人口加起来占全世界人口的36%。

  印度虽然作为不结盟运动的盟主抄袭了社会主义对内经济政策,但是在政治上一直维持民主主义体制。中国正在推进中国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和印度全面建立经济伙伴关系,将进一步扩大民主主义和市场经济,因此是一个可喜的消息。

  此外,中国和印度的边境长达3380公里,两国若就相互开放经济达成了协议,将成为加快全球经济无国界化的契机。此外,中国不但要与印度签订自由贸易协议(FTA),而且还要将巴基斯坦包括在内,建立巨大的“喜玛拉雅经济圈”。

  另据《印度教徒报》报道,印度国防部长穆克杰表示,印度愿意与中国讨论民用核能合作的问题。他说:“我们将讨论许多问题,而这(民用核能合作)只是其中的一个。”他表示,从全球战略看,有足够的空间让印中两国共同发展,两国需要的是合作,没有必要竞争。

  美国和印度于今年3月曾签署民用核子协议,确定两国新战略伙伴关系。根据这项协议,印度同意区分军方与民间原子设施,美国将提供印度民生核能技术以及所需燃料,帮助印度解决急需的燃料短缺问题。

  胡锦涛访问印度后,还将继续前往巴基斯坦。他将在那里逗留三天。观察家认为,中国要以此避免巴基斯坦重于印度的印象。

  此外,胡锦涛的巴基斯坦之行将受到印度最密切的关注,因为在美国事实上承认印度的核大国地位后,中国打算在核层面上更密切地与巴基斯坦合作。据称,巴基斯坦和中国很快就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对中国的意义是保证销售和能源市场,对巴基斯坦来说有着更多更重要的意义。

胡锦涛印度之行被阴影笼罩 领土问题不可能解决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日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开始对印度进行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中国媒体用“暖流吹过喜马拉雅山”﹑中印关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来描述这次访问。然而,海外舆论表示,这次访问仍然被历史遗留下来的边境争端等阴影所笼罩。

  胡锦涛这次对印度的访问是十年来中国国家元首对印度进行的第一次正式访问。上一次访问是1996年11月,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印建交后以中国国家元首身份首次访印。

  路透社在报道中说,胡锦涛这次访问不可能像上次江泽民访问印度时那样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江泽民和印度政府正式签署了一个缓解中国和印度之间沿喜马拉雅边境的紧张局势的协议——《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议》。

  中国和印度曾在1962年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战后遗留下来的边界争端问题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印边界争端在胡锦涛访问前夕重新升温。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上星期在回答有关阿鲁纳恰尔邦的归属问题时说,中国认为,那一地区完全属于中国。

  针对孙玉玺的说法,印度国防部长慕克吉宣称,印度东北部的阿鲁纳恰尔邦为印度领土。他说,那个地区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此外,印度还说,中国仍然控制着印度克什米尔邦沿山区边境的大片印度领土。

  阿鲁纳恰尔邦的归属问题也反映在两国分别印制的地图上。在中国印制的地图上,西藏南部有一大片地区只标志寥寥无几的城镇地名,然而,这块面积上相当于三个台湾的土地只在中国的地图上属于中国。换一张印度地图,那片地区就是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

  在1962年中印的边界战争中,中国军队实际上已经夺回了这片土地。然而,正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历史学家至今仍然对当时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何突然宣布撤军的意图讨论不休。

  据中国媒体报道,当时中国军队接到的命令不仅是放弃全部收复的失地,撤回到麦克马洪线,还要从麦克马洪线再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结果,战败的印军不但轻易返回原来控制的地区,又趁虚而入,继续向北推进,建哨所,修工事,反而多占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1987年2月,印度政府将实际占据的9万平方公里的在中印传统边界线中国一侧的土地全部划为印度领土,并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成立了阿鲁纳恰尔邦。中国政府始终没有予以承认。这就是中国驻印度大使和印度外长发生口水战的由来。

  中国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共产主义价值观念正逐渐被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所取代。很多海外学者指出,极端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这把火处理不好也会烧到自己身上。领土问题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1999年12月9日和10日,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与来访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中俄国界线东西两段的叙述议定书》。然而,中国媒体没有对这项很多中国人关心的关于领土的条约进行详细的报道。199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中关于这个条约只有一个一百字的短讯,其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激起中国民众在领土问题上的民族主义情绪。

  观察家认为,这次胡锦涛访印显然无法通过谈判解决关于阿鲁纳恰尔邦的归属问题。印度想要胡锦涛像江泽民那样在国土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让这块土地永远划归印度﹑同时还要中国交出在克什米尔地区控制的所谓印度领土,这些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分析人士说,实际上,两国政治家都已经做出过沙盘推演。在领土问题上,中印两国都无法小看对方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实力,靠武力解决领土争端对双方政府来说都是不可取的,而通过外交谈判解决更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不可能经过一两轮磋商就能够达成。

  不过,印度国防部长慕克吉表示,印度和中国在领土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并不妨碍两国之间进行贸易和经济方面的合作。一些中国问题专家认为,中方目前强调的也是和印度发展经贸关系,进行务实合作。

李光耀:中国印度及美国的势力平衡利于新加坡发展

【网讯】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21日表示,确保中国、印度和美国在区域维持势力平衡,符合新加坡长期利益;他还指出,一旦美国势力被削弱,整个区域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据新加坡媒体报道,李光耀是在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首都阿布达比出席世界领袖高峰会时作上述表示的。

  李光耀警告说,反美短期而言有助于一些领导人提高民望,反美示威成本低廉,不过美国的势力如果一旦被削弱,整个区域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还指出,最近美国总统布什访问印尼,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出反美示威画面,但所有商人、所有在饭店业工作,以及所有在政府工作的人都知道,如果美国明天式微,整个区域将出现混乱。“如果没有大量(美国)流入的资本、技术,安全没有保障,那么世界将突然变得黯淡与贫穷。”

  此外,李光耀还以菲律宾当年处理是否继续把苏比克湾租给美军的问题为例指出,他曾给当时担任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忠告,利用反美情绪的结果将让她和美国达成协议后,也无法在美国参议院过关。结果如他所料,参议院为照顾民意否决协议,美国无法使用菲律宾军事基地,也对菲律宾带来不利影响。

  据此,李光耀认为,“我们需要世界与区域的强权势力,以维持和平与稳定”。李光耀是在解释新加坡等这样的小国家,如何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时做出上述解释的。

安倍晤丹麦首相 重申反对欧盟解除对中国军售禁令

【网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1日与丹麦首相安诺斯·福格·拉斯穆森会晤时表示,希望丹麦密切关注中国的军费开支,并再次重申日本反对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立场。

  据日本政府官员透露,安倍与拉斯穆森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峰会。安倍在会谈中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日本及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重大机遇。”但他同时称,需要“密切关注”中国“长期以来军事发展缺乏透明度问题”。他还表示:“我将确认日本反对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立场”。

  日本和美国长久以来一直批评中国不断扩增的军事预算欠缺透明度,且强烈反对欧盟拟解除军售中国禁令提议。拉斯穆森是美国总统布什的盟友之一。此外,法国也一直是大力倡议解除军售中国禁令的欧盟国家。据悉,欧盟于1989年后对中国开始实施军售禁令。

  而中国方面已多次强调指出,中国发展军力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欧盟实施对华武器禁运的措施已经过时。

  近年来,日本的各级政要,无论是首相,还是外相,甚至是一般议员,只要有机会和欧盟或西欧国家的领导人见面,别的议题可能随时变换,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要求欧盟放弃对华售武解禁。

  有分析指出,日本政要在此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出奇地一致。阻止欧盟对华军售解禁,已经成为日本政府内的共识以及对欧外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将来仍会在这个问题上维持对欧洲施压的姿态。  

  在阻止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上,日本的理由是 “东亚地区安全平衡”,称中国的解放军“军费急速增长”,正在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日本还称若欧洲在这个时候解禁,将使中国在东亚地区占据主导地位,有可能引起台海战争等等。

  有中国专家指出,日本阻止欧盟武器解禁背后还隐藏着日本增强军事力量的意图。这也是日本借此事鼓吹“中国威胁论”所要达到的第二个目的。日本右翼政客、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曾对外公开表示:“欧盟对华武器解禁,就是间接地抛弃日本,日本应该认真考虑自己开发强有力的武器了。日本制造的武器也当然可以出口到国外。”

国会报告剑指美中贸易失衡 料民主党将着力处理

【网讯】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最近在年度报告中对美国国会做出针对中国的44项建议。随着美国国会主导权明年1月由民主党接手,委员会成员21日表示,希望新的国会能对报告的建议采取行动。委员会成员预计,新的国会可能会对处理美中贸易不平衡问题的相关议案感兴趣。

  据报道,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上星期正式发表致国会的2006年年度报告。报告表示,虽然中国经济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加,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达到在全球舞台上扮演“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角色。

  在美中关系上,今年的报告对国会提出44项建议,涵盖的领域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汇率、反恐战争、北韩核问题、人民解放军扩张和网络言论自由问题等。

希望新国会采取行动

  委员会副主席巴塞洛谬21日在传统基金会主办的讨论会上表示,她希望新的国会能对委员会的建议采取行动。

  巴塞洛谬说:“我们提出的建议范围广泛,议员可以从中选择采取行动。几个星期前新当选的议员中,有很多是来自受到美中贸易负面影响的选区,我想,他们可能会有兴趣提供美国家庭缓解负担的措施,在经济议题上对委员会的部份建议采取行动。”

贸易问题可能成为重点

  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委员之一托马斯·唐纳利表示,根据他的观察,国会越来越对盲目和中国进行交涉的政策感到怀疑。他相信新的国会对美中关系的疑虑可能会更进一步扩大。

  唐纳利说:“自从国会通过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议案后,国会在过去4、5年来对美中关系中的许多领域的疑虑有升高的趋势。这种趋势不分两党。在新的国会里,这种疑虑可能会加速升高。”

  唐纳利委员补充说,比方说,目前军事委员会主席邓肯.亨特提出议案,建议把政府操控汇率行为看成是不符合世贸组织规章的出口补贴,美方可以利用征收关税来抵消中国的行为,这受到很多众议员的支持。唐纳利认为,在新的国会里,国会议员可能会有兴趣支持类似议案。

许多议员不满美中贸易现状

  委员会副主席巴塞洛谬说,许多国会议员发现,近年来美中经贸关系的发展和当初他们支持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时预计会发生的发展不同,结果是,很多美国家庭没有在美中经贸关系中得到好处。

  巴塞洛谬说:“中国承诺要让美国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其市场,可是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开放其市场。人们还没有看到和中国贸易的好处,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看到就业机会消失了,就算有就业机会,薪资也相当低。我想新的国会很可能会对这些担忧做出反应。”

  美国国会于2000年设立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评估美中两国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每年将其评估的结果向国会做出年度报告。委员会成员由6六名共和党人和六名民主党人组成,今年的报告由全体委员一致通过。

鲍尔森给投资人吃定心丸 将再访华做经济战略对话

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在纽约经济俱乐部

【网讯】美国财政部长亨利?鲍尔森20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就资本市场的监督管理问题发表重要讲话。鲍尔森指出,为了保持美国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美国必须在管理资本市场和维持美国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方面取得平衡。另外,鲍尔森还说,他下个月将再次访问中国,跟中国领导人进行第一轮美中经济战略对话。

给美国投资人吃定心丸

  据报道,这是美国中期选举之后财政部长鲍尔森第一次到纽约这个美国资本主义的心脏发表政策讲话。面对民主党赢得中期选举、即将控制下一届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局面,很多投资人和大公司都担心政府会进一步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督管理,甚至妨碍资本市场的运作。

  鲍尔森在20日的讲话中给美国投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他指出,过度管理会削弱公司的改革与创新,会给投资人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制约企业竞争,妨碍公司创造就业机会。

促更灵活执行有关法律

  鲍尔森特别提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执行当中对美国公司造成的困难。

  2002年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所有在美国公开上市的公司都必须在内部对财务报告、企业运作和资产管理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上报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所有正式报表都要首先进行内部审核,并且要及时对外公布可能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的潜在的欺诈行为和经济损失,以免误导投资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是在安然能源公司等一系列重大公司财务丑闻发生之后美国国会为防止类似丑闻再度发生而制定的一项法律,目的是确保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透明度。

  鲍尔森说:“在我看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当中,并没有一条原则是没有道理的或没有根据的。我认为,关键问题是法律的执行。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财务部门、司法部门和整体管理的结构性改革上。”

  鲍尔森认为,虽然没有必要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进行修改,但是,这项法律在执行时需要更加灵活,以减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负担。

将就审计标准征求意见

  最近,华尔街的大公司、纽约市长以及一些国会议员都表示担心美国的资本市场由于管理过度而失去吸引力,使很多公司为了避免受到苛刻的检查而把投资取向从美国转移到伦敦和香港。

  根据美国金融服务论坛的统计,去年全世界20%的初始股是在美国发行的,跟2001年的35%相比下降幅度巨大,而且规模最大的头十个初始股没有一个在美国上市。

  不过,鲍尔森告诉华尔街的投资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在近期内就新的审计标准向市场人士征求意见。

强调从长远观点看美中经贸关系

  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在20日的讲话中还特别谈到中国。他指出,中国这个高速发展的亚洲大国必须对外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鲍尔森将于12月初前往北京,跟中国官员进行第一轮美中经济战略对话。在鲍尔森今年9月访华时,美中两国决定定期举行经济战略对话,以协调双方的经济和贸易政策。

  鲍尔森说:“说到我今年晚些时候的中国之行,这将是我们之间的第一轮经济战略对话。我们是从长期的角度出发,通过这种更具有战略性的长期的对话,我们可以解决一些真正的实质性问题;而在一些短期问题上加强接触,我们双方也会增强信心。”

  尽管鲍尔森在华盛顿受到很多国会议员的政治压力,要求他在中国的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取得进展,但是,鲍尔森表示,人们应当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待美中经贸关系,不应该只是追求短期结果。

中国派专机接汤加华侨回国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一架专机今日(22日)下午五时由北京出发,飞往太平洋岛国汤加邻国斐济,以接载因汤加骚乱而逃往当地的华侨回国。

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于本月16日发生骚乱。骚乱中有8人死亡,近30家华人店铺遭洗劫。

国际航空公司新闻发言人王永生说,由于目前国航没有飞汤加或斐济的航班,中国政府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协调沿途飞经的国家。

是次航程超过二万公里,飞行时间大约11 小时 30分钟。

王永生说国航日前接到中国外交部指示,需要国航派遣一架250座以上的飞机飞赴汤加,尽快将在汤加的中国侨民接回中国。

他说,由于汤加机场尚不具备250座以上飞机起降能力,经过多方协调后确定调派波音747-400型飞机执行这次工作。

据中国官方新华网报道,骚乱中有近30家华侨华人店铺被抢、被烧,财产损失严重。

骚动期间,中国驻汤加大使馆与汤加政府、警方进行了紧急磋商,敦促他们采取措施保护华侨华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报道称骚乱发生后,使馆工作人员将150多名华侨华人安顿到使馆,也协助华人防避袭击。

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居住着大约500名华人。

中对美调查中国铜版纸补贴表遗憾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于星期二(21日)表示,中方对美方作出对中国铜版纸反补贴调查的立案决定表示遗憾。

美国驻华使馆官员向中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人表示,美国商务部已于美国当地时间11月20日作出了针对中国铜版纸发起反补贴调查的立案决定。

中国批评美国的决定不符合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也违反了美国有关法律规定。中国批评美国坚持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和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采取"替代国"做法,另一方面,又对中国产品启动反补贴调查,对中国产品有双重歧视。

中国表示已向美国提供了大量事实和法律依据,证明该反补贴申诉不具备立案条件。

商务部扬言对美国的决定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高度关注,并保留维护中方正当权益的任何权利。

德国铁路计划德中专线

德国联邦铁路公司宣布,将致力于开设途俄罗斯的德国-中国货运铁路专线。刚刚结束访华之行的联邦铁路公司总裁梅多恩昨晚在柏林表示,他认为,该项目能够在3年内实现。德方已与俄罗斯方面签署了一份先期协议。根据德方的设想,德中货运铁路专线的终点站将分别是科隆和上海,运行时间为12天或更短,比海运快得多。

欧盟准备禁止进口中国猫狗皮毛

美联社报道,本周一欧盟委员会将一份关于禁止制造、出售和进出口猫狗皮毛的法案提上议程,这一举动受到中国动物保护者的欢迎。据统计,每年在中国有5400只猫狗因为皮毛而被宰杀。小动物保护协会的主席张丹(音译)说,这一举措将迫使中国政府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保护动物。张丹还说,目前中国饲养宠物的人数不断上升,人们对保护动物的意识也随之增强,但是中国目前仍然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动物。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对此表态,说宰杀猫狗在中国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政府也在逐步推行保护动物的措施。

中国计划兴建世界最大太阳能发电站

路透社讯,中国本周二宣布计划兴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根据计划,这座发电站将建在在日照充裕的甘肃省敦煌地区,项目占地3万1千2百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100兆瓦,预计投资约60.3亿人民币(约合7亿6千6百万美元),计划五年建成。据新华社介绍,敦煌地区平均年日照达到3362小时,是建造太阳能发电站的理想之地。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传统的火力发电方式对环境污染很大。太阳能发电站将减轻中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以及改善环境质量。

中国成为泛亚铁路网中心 日本欲投资 朝鲜态度积极

【网讯】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简称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的三十七个成员代表近日在韩国签署《泛亚铁路网政府间协议》。中国因巨大的铁路建设投资和货运量成为泛亚铁路的中心,但日本也不甘心被泛亚铁路排除在外,急切地想投资。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成员代表11月6日到11日汇聚韩国东南部港口城市釜山,举行交通和物流论坛等会议,发表一系列文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当属《泛亚铁路网政府间协议》的签署。

新丝绸之路框架已成

  文章说,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1960年首次提出建设泛亚铁路网的设想,当时的规划是形成从新加坡到土耳其的铁路通道,途径东南亚、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国,全长1.4万公里,但至今未能实现。此后,亚太经社委员会不断扩大,泛亚铁路网所覆盖的范围也拓展到整个亚洲大陆。

  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十八个成员代表11月10日在釜山签署了《泛亚铁路网政府间协议》。这份政府文件的签署,确定了泛亚铁路网的框架,为打造新的钢铁丝绸之路,促进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打开了绿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特地发来贺信,称协议是“亚太经社委员会成员之间展开合作的一个里程碑”。

  根据联合国章程,《泛亚铁路网政府间协议》作为一份开放性文件,未在釜山签约的国家可以在未来两年内加入协议,协议将在得到八个签字方批准后的九十天后生效。

  至此,酝酿了四十六年之久的泛亚铁路网之梦,终于朝着现实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中国是泛亚铁路网中心

  文章指出,根据《泛亚铁路网政府间协议》,亚洲将建设和连通四条泛亚铁路动脉,包括连接朝鲜半岛、俄罗斯、中国、蒙古、哈萨克等国的北通道;连接中国南部、缅甸、印度、伊朗、土耳其的南通道;连接俄罗斯、中亚、波斯湾的北南通道;以及连接中国、东盟的中国-东盟通道,四条线路的总长达8.1万公里,涉及国家28个。

  从亚太经社委员会提供的规划图来看,四条通道中,北线通道的条件最好,借助中、俄两大国庞大和完善的铁路系统,除了韩国经朝鲜一段未能实现通车,其它路段都已衔接,可实现欧亚之间的铁路运输。而打通其它三条通道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铁路和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中国巨大的版图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中国在构筑泛亚铁路网,特别是北通道和中国-东盟通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执行秘书金学洙表示,对中国的作用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巨大投资,泛亚铁路网的梦想将很难实现。中国对基础设施的巨大投入,使得中国在泛亚铁路网的建设中发挥着中心作用。

  金学洙说,中国疆域广阔,在泛亚铁路网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不仅如此,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攀升,中国在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量中占据着巨大比重,是推动地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的主导力量。

日本不甘心被甩开

  法新社10日报道,日本国土交通部国际事务负责人山本茂太郎表示,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日本愿意为泛亚铁路提供资金支持。他说,“日本政府欢迎泛亚铁路计划,并认为这一计划将促进亚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和联系。”

  山本茂太郎指出“泛亚铁路将把亚洲和欧洲联系在一起,日本通往欧洲的交通从此又多了一个选择”。

  此前,日本方面已经明确表示,将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插手泛亚铁路,同时,日本还积极支持中南半岛几个国家建设“东西走向”的交通路线。有分析指日本此举试图与泛亚铁路中国-新加坡这条“南北走廊”抗衡。

  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也曾提出,希望在泛亚铁路网开通后,在日本和朝鲜半岛间打造一条海底隧道,但山本茂太郎认为,需要谨慎考虑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朝鲜对泛亚铁路态度积极

  在泛亚铁路网规划中,北通道是基础最好的一条线路,基本上不需要修建新的线路。朝鲜战争时期断绝的韩朝铁路在经过修复后,已经连通。今年5月底,韩朝双方原计划在东海岸和西海岸同时举行铁路通车仪式,但因故被取消。

  朝鲜7月试射导弹和10月核爆之后,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铁路通车问题被搁置了起来。朝鲜是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成员,但并没有派代表参加这次在釜山举行的运输部长会议,因此朝鲜对泛亚铁路网规划的态度成为会议期间的一个焦点。

  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执行秘书金学洙表示,朝鲜作为亚太经社委员会成员,一直保持着与委员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在过去的几年里,亚太经社委员会曾在第三国向朝鲜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并派团考察朝鲜能源情况等,双方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在交通领域,亚太经社委员会近年来一直在推动泛亚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建设,朝鲜对于铁路网建设的兴趣要明显超过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并一直就此与亚太经社委员会保持着联系和合作。分析人士认为,这次朝鲜未能参加釜山的运输部长会议,不应该被理解成朝鲜对协议有不同看法,主要是由于最近的政治局势造成的。

中国证实鑫诺二号已失效 计划明年发射备份卫星

【网讯】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发言人范新明21日证实,10月底发射的鑫诺二号通讯卫星由于太阳帆发生故障未能打开,现已失效,该公司计划于明年上半年发射鑫诺二号的备份卫星——中星九号。

  香港《文汇报》报道,鑫诺公司测控处人士已证实,鑫诺二号“的确已经失效”,目前即无法为地面提供服务,但是卫星还能收到地面的指令。但是对于这颗耗资数十亿元人民币,中国首颗通信广播卫星是否已无修复可能的问题,范新明并未进一步表态,只说现在下结论、谈损失还为时过早。此外,他还透露,“鑫诺三号”的研制工作仍在顺利进行。

  发射鑫诺二号的目的之一,是为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广播电视、数字电视、直播电视和数字宽带多媒体系统等用户提供服务,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启动任何市场开发活动。所以,鑫诺公司称,外界媒体有关“与港澳台用户关系密切,并且已和不少用户签订使用协议”的报导“纯属无稽之谈”。

  据悉,于2000年启动研发的“鑫诺二号”几经延迟发射时间,最终于今年10月29日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据称,其拥有的22个转发器届时将覆盖到中国整个国土,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家庭只需支起不到半米的接收天线,便可收到来自卫星的电视或广播节目。

  鑫诺二号于10月29日发射,是中国的第一代通讯广播卫星,不比目前在轨的国外直播星差,其水平可以达到1990年代初、中期国际卫星水平。

长三角区域规划蓝图浮出水面 打造亚太地区国际门户

【网讯】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陈宣庆21日透露,《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已经编制完成,目前正在征求各省市意见,可能在明年正式公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功能定位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据《新闻晨报》报道,长三角区域规划总体布局是“一核六带”,即强化上海这个发展核心,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

  《纲要》表示,产业布局做大做强石化、钢铁、电子信息产业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纺织轻工和旅游业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型产业。

  长三角基础设施规划将综合交通和能源作为两大重点,提出加快沪宁、沪杭、杭甬、沿长江、沿海和宁湖(湖州)杭六大重点交通通道建设,以及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同时提出了煤炭、油气、液化天然气、电力和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中国国家统计局10月26日发布了一份有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的报告,根据2005年的数据,长三角经济总量大于珠三角,但珠三角人均GDP高于长三角,且珠三角经济增长速度快于长三角2.3%。

布什一句话折射中国从第三世界走向第一世界

  美国总统布什11月19日在越南河内举行亚太经合峰会期间,跟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晤时表示:“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分析指出,数十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身份认同,都倾向跟“第三世界”保持一致。但是,随著中国经济的崛起,近年有中国在愈来愈多事件的利益,已无可避免地跟第一世界一致。布什在峰会上有关朝鲜半岛的这句话,背后荷载的正是一份沉重的超级大国责任。

  《亚洲时报》文章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的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对“第三世界”的定义,跟学术界流行的说法无疑有所不同,惟其认为“第三世界”代表“在国际政治上倾向中立,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含义却算是一致的。

  虽然中国一直以“第三世界”代表自居,但自中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推行市场改革后,情况却开始出现变化。今时今日,中国“在国际政治上是否倾向中立”有待专家论述,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一点,最少在沿海地区已不能适用了。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11月6日晚间宣布,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美国《纽约时报》的社论用“中国的里程碑”来评论中国外汇储备达一万亿美元,认为这为保障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安全系数。200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系。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冒起,过去一直意见分岐。其中,当然有不少人质疑过去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会否会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威胁,因此西方必须围堵中国,防止中国冒起。而“中国威胁论”的争论,一出现就维持了二十多年。

  不过,也有另外一种意见指出,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后,其利益将不能不跟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一世界愈来愈一致,因此只要因势利导,中国其实是可能成为第一世界的伙伴的。最具代表意义的是,2005年9月,时任美国的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利害关系人”(responsiblestakeholder),而在国际社会上,“围堵中国”的声音渐渐变弱。

  在这一过程里,西方对中国的批评声音仍是不绝于耳,但最少朝鲜半岛问题却可说明,成为经济大国的中国的利益,已跟美国渐趋于一致。朝鲜于10月9日进行了地下核试爆后,中国一方面跟其“同志加兄弟”保持接触,但另一方面中国于10月14日支持了惩罚朝鲜核试的决议案。朝鲜在7月4日试射导弹,中国在7月15日也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支持了有关朝鲜试射导弹的决议案,要求朝鲜终止所有与弹道导弹计划有关的活动。

  其实,在7月31日,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也支持了有关伊朗核问题决议案。中国近年跟伊朗的能源合作也不少,但考虑到整个大局和地区的稳定安全,中国还是无法不跟美国在关键时刻站在同一阵线。

  在这现象背后,也不能排除中国跟美国近年的交流大增,双方对彼此的战略利益日益了解,对对方的好感和信任有所增加;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也看到自己在愈来愈多的事情上,确是如布什所说同美国有共同利益。

  有论者认为,中国在过去十年曾经历了一段身份危机的阶段,即中国的自我形象仍是“第三世界”的一员,但她却看到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的利益开始和西方一致。但从近年中国领导人的果断作风可以看到,中国仍跟“第三世界”有利益一致的地方(如世贸谈判),但她跟“第一世界”的合作却将会无可避免地有所增加。(文/方德豪)

智库也是外交阵地 学者呼吁打入美国智库改变对华决策

【网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向阳发文称,强调与“中国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日益突出形成鲜明对照,在美国智库中的“中国声音”、即来自中国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的声音仍然相当有限,与日本、韩国等邻国相比,这一情况很是突出。

  最新一期的中国官方媒体《瞭望》刊登的这篇属名文章称,美国首都华盛顿是美主要智库的集中地,智库又称思想库,不仅是美国政策思想与对外战略的重要发源地,也是美国社会与政府(包含行政与立法)之间的纽带与旋转门。专家学者在智库与政府之间来回穿梭,今天的政府官员与政策制定者,往往就是昨天的智库专家;而今天的智库专家,很可能明天就摇身一变,成为政府政策的制定者或者执行者。

  美国的智库为数众多、机制成熟,对政府决策与公众舆论的影响非常大,在美国对外关系中更是举足轻重。因此,有关国家与地区相当重视对美智库的研究与交往,有意识地把“智库外交”纳入对美外交之中,长期经营,以图影响美相关决策。

  美国智库的国际化与全球化程度很高,其中包括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与留学生。智库的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外交舞台,有时甚至还是外交斗争与较量的阵地。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在智库举行演说、作报告,及时阐述中国政府的政策立场或中国研究机构的观点看法,有助于影响来自世界各国的精英听众,给外界留下深刻与良好的印象;有助于主动塑造与不断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加中国政府及其政策的透明度、亲和力、感染力与说服力,也有助于增加外界对中国的了解与尊重。

  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一些从事中美交往的中国同胞对美国智库和媒体并不了解,有的甚至对智库和媒体不感兴趣,认为美国外交只与官方相关,这种认识关不全面。如何影响美国智库和媒体,让他们站在一个国际合作、互惠互利的角度客观地评价和推动中美关系,而不是常常拉中美关系的警报,阻碍两个大国的正常交往,这是进一步加强中美交流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所谓来自中国的声音不大、不响、不够,主要指由中国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来美国智库作报告、进行主题发言、担任主讲人的非常少,在关键场合、关键时候、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凸显时,难以及时与充分听到中国的声音,这与外界对中国的期待、中国实际发挥的国际作用相比,的确很不相称。

  文章认为,面对“中国因素”日益突出与“中国声音”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有关部门应增强“智库外交”、尤其是对美“智库外交”的战略意识,将其纳入大外事、大外交、大外宣之中,有的放矢、加大投入、长期经营,以尽快跟上去、见成效。

中央规划外资棋局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2006-11-22)




  外资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影响力极为可观,因而单独制定外资“十一五”规划很有必要

  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出台,意味着从下个月11日起,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人民币业务将不再有地域和客户方面的限制,银行业将迎来全面开放的格局。这距国家发改委发布《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下简称《规划》)仅仅6天的时间,亦可视为对《规划》的最新实践。

  “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的意义在于,其首次通过中长期规划的方式来全面、系统、务实地阐述我国利用外资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对11月9日出台的《规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赵晋平予以这样评价。

  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由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外交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等国务院40个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和11家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及部分研究机构、企业、专家学者的意见基础上编制而成,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国家发改委这一综合性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来编制《规划》,旨在涵盖利用外资的所有方式,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境外发行股票、借用国外贷款等等”,在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金伯生看来,这是一份对利用外资工作颇具整体性指导意义的文件。

  而《规划》的核心意在推动利用外资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十一五”时期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理念、方式以及重点产业、地区结构等都将出现重大变化,这引起了各级政府、市场、中外企业、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

  具备四大特点与新意

  “当前单独制定利用外资五年规划很有必要,因为外资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影响力极为可观”,商务部研究院的梅新育博士用一组数字告诉《了望》新闻周刊,在2001~2005年,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3左右,外资企业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比重均在一半以上,涉外税收(其中98%来自外资企业税收)占全国工商税收总额的20%左右。

  综合多位研究者及相关部门意见,各方将《规划》的特点与新意归纳为以下四点。

  首先,《规划》十分全面且系统。

  在梅新育看来,《规划》将所有利用外资的方式全部纳入,同时还强调了提高外债等风险监控和管理水平。他认为,这是未雨绸缪、强化我国经济安全之举。

  其次,重视对于当前外资工作的规范及其落实。

  赵晋平认为,《规划》针对当前引资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范的要求和八项主要任务,其实质在于消除隐患,推动利用外资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他看来,这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有利于防止地方不计成本引资、恶性竞争的情况在“十一五”期间再度出现。

  第三,适应了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要求。

  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不仅是工业领域,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在内的服务贸易领域也将按照承诺全面开放,“在新的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下,有必要针对新阶段的特点,对利用外资作出全面规划,特别是金融部门后过渡期即将结束,更需提出指导性方针”,赵晋平这样分析。

  第四,体现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互利共赢的理念。

  《规划》中透露,中国将制定并发布引导外商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把高端加工制造环节、研发机构转移来华的综合性鼓励政策,强调利用外资的方向将是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对此,赵晋平分析说,这既符合中国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有利于跨国公司通过清洁型的生产体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规划》提出要通过并购方式与跨国公司合作,这也将有助于加深合作,带动双方的技术进步,实现互利、共赢。

  同时,梅新育认为,《规划》高度重视了优化利用外资中的利益分配、成本分担格局,并改善我国在此格局中的地位。一方面强调投资环境公平完善,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另一方面强调保护环境、资源、防止外资的不公正知识产权战略等。

  从“量”到“质”全面提升

  新的开放格局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成为此次《规划》出台的重要背景。《规划》对新时期的外资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估与思考,认真分析后,赵晋平将这种变化和调整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利用外资的目的将发生变化。

  “十一五”期间,中国利用外资的重点将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转向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

  当初提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中国经济时,利用外资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引进资金,弥补我国的外汇短缺。而在我国外汇储备即将位居世界首位的背景下,利用外资不仅是需要资金投入,而是更需要向引进先进技术、高素质人才、管理经验等转变,提高引资质量。在金伯生看来,引资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产业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赵晋平认为,这种理念上的变化,也有助于转变地方政府注重引资规模而忽视项目质量水平的做法,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第二,从产业上来说,利用外资的领域将从注重加工工业、一般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变。

  外资进入我国之初主要投向制造业,而且更多集中于加工工业,“其结果是我国的组装能力加强,但附加值不高,相对而言,加工贸易的增加值幅度是比较低的”,赵晋平认为,从提升引资质量来说,今后引资的重点应是现代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

  金伯生举例说,今后可更多吸引电子信息、化工、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来华投资,而对于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也鼓励外资来进行技术改造,有助于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

  不仅如此,服务业,特别是面向生产服务的重要服务领域,被赵晋平视为今后引资的重点领域,“服务业增加值率高于制造业,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整体的附加值水平,带来更多的国民收益和国民所得。”

  而从国际资本流动来看,世界趋势是服务业的资本流动活跃,而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入世五周年后,随着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放开,也迎来了更多的引资机遇,“引资领域由制造业更多地转向服务业,不仅可以提升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也有利于提升我国利用外资的整体结构”,金伯生如是说。

  当前,商务部已启动了旨在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千百十”工程,目标是在3~5年内培养1000家大型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推动100家跨国公司将其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建设10个承接服务外包的基地城市。

  第三,从注重出口型的项目转变为注重引资本地化效果的加强。

  以往引资项目因为考虑拉动当地就业、出口,更多地借助跨国公司自身的市场和资源优势,倾向于发展出口型项目,特别是以加工贸易项目为主。对此,赵晋平分析说,这类项目增加值率相对较低。以外商投资相对集中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其工业增加值率为2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28%的水平。正是因为这一类出口型项目大多是高新技术产品,需要进口大量的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而在国内采购相对较少,附加值率比较低,所以,这类项目进来带来本地化效果较小。因此,今后引资需要考虑能够真正促进当地经济、当地产业发展的项目,增加零部件和原材料在当地的采购率,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整体经济质量。

  第四,政策措施从以优惠政策为主转变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多发挥市场、企业的主体作用。

  以往优惠政策曾是地方引资的有力手段,但这也引起了不重视环境、资源保护、不计成本、盲目招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转让了国家、地方、居民的利益,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损失,同时形成恶性竞争,使跨国公司可以在不同的投资地之间进行选择以降低其投资成本。

  赵晋平认为,今后需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发挥市场作用吸引外资。他建议,可从建立更加开放的制度政策环境,提供公平竞争的政策基础,保护知识产权;改善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降低投资成本;形成产业基础、增强配套能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当地劳动力培训,完善劳动力市场;形成便捷的人财物的流通体系;加强信息交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等六个方面加以改善投资环境。

  同时,此次《规划》还提出今后不仅是新建投资,还可形式多样地利用外资,如并购方式。在赵晋平看来,这可以更多地发挥企业的作用,鼓励现有企业通过完善自身,提高竞争力与跨国公司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金伯生认为,并购在国际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动中所占比重是比较大的,是国际上引资的主要形式。而我国刚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如何进行资产评估、如何审批监管、防止垄断等。但对外开放是既定的前提,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是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总体上是鼓励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进行并购的。这些问题还需以法律法规的规范、完善来加以解决。9月8日,由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和外管局六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已正式实施,此次《规划》也提出将加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重点企业的审查和监管,“这具有前瞻性,可以防患于未然,随着有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我国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将更为清晰、快捷,这也有利于以并购方式利用外资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五,从区域结构看,随着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中西部地区将迎来利用外资的良好机遇,顺利实现外商投资的梯次转移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面临的重要任务。

  现在中国吸引外资在区域上最大的问题依然是东高西低。东部地区吸引外资数量超过总量的80%,中西部地区加起来也只有15%左右。

  从“十一五”来看,赵晋平认为,中部地区引资潜力看好,其相对优势、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为承接国外的制造业转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西部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尚有难度。不过,《规划》明确,中国借用国外优惠贷款,用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比重要提高到80%以上。“不同于市场化运作的外商直接投资,中西部地区在利用间接投资等方面将会有较快的发展”,赵晋平分析说。

  金伯生告诉《了望》新闻周刊,事实上,商务部已出台一些鼓励外资向中西部投入的政策,如鼓励东部投资商、特别是外商,向中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的“万商西进”工程,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鼓励西进。

  此外,对于《规划》中提出的将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动态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下简称《目录》)。从赵晋平认为,为适应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长期来看,动态调整是必要的,但是他建议《目录》作为外商投资中长期目标的指导性文件,不宜过多、过于频繁地调整,否则将会影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也有损外商的中长期预期。在短期内出现的问题,可以动用产业政策、税率、汇率、利率等政策工具。

  而对于《规划》来说,也应进一步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层面上提高其权威性,提升其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和法律意义,这样才能有效执行,真正发挥作用。

  未来外资仍将平稳增长

  利用外资由“量”转“质”理念的变化,将会对未来五年引资形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于规模和质量的关系,赵晋平认为,尽管现在我们已经摆脱了资金的约束,但并不等于说,利用外资就不重要了。因为作为资金本身,外汇储备是一种国家资源的体现,而跨国公司带来的资金则是一种商业化、市场化的要素投入,这二者的性质是不同的。因此,他认为,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引进外资在总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利用外资的方式将更加多样化,而我国利用外资的制度、政策体制的不断完善,在规范利用外资行为的同时,也有助于使引资在“十一五”期间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

  金伯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十一五”期间,引资规模还会上一个新的台阶;梅新育认为,受世界经济降温、不合格外资转移、假外资减少等原因,头两年账面利用外资数额可能会有所减少,接下来几年由于环境优化,引资规模还会反弹,特别是更高层次的外资会来得更多。

  不过,研究者们更为关注的还是外资质量的提升。

  赵晋平预计,首先,不同领域利用外资的增长情况会出现一定的差异。

  今后服务业的引资增长速度将会加快,其比重会超过制造业。目前服务业引资比重为30%多,预计到2010年将增长至40%多,甚至50%。近两年来,这种趋势已经出现,特别是这两年商业银行、保险业的大规模并购案增多。赵晋平以2005年为例,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非金融)达603亿美元,但是,若加上金融业利用外资的120亿美元,则近724亿美元,增长19%。可见,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长潜力巨大。

  第二,并购方式的增多使外资独资化逐步加强的趋势有所缓解。

  外商独资化的趋势在这两年表现明显,特别是外商新建投资的独资化趋势越来越强。2005年这一比例为71%,而今年1~9月就达73%。但随着并购在利用外资中增加,将有助于缓解外资独资化趋势。

  三是,外商投资的技术水平逐步提升。

  一方面,外资技术转移的程度加深,如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转移、对于研发中心的投资等。另一方面,技术外溢也将在投资规模扩大中体现出来,一般来说,资金规模越大,资本装备程度、技术含量也越高。

  四是,受服务业利用外资影响,地区分布将呈现向区域型大城市集中的特点。

  现在利用外资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步梯度转移的趋势,但今后随着服务业引资加快,将会向人口规模大、产业聚集度高的区域型大城市集中,城市型格局有所加强。

  五是,引资方式中新建投资逐步减少,并购投资会逐步增多,商业贷款也将随国家信用度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加深而增多。

  六是,地区引资恶性竞争的情况将有所缓解。地方的考核体制、对利用外资的评价体系将会有变化,更加注重本地化的效果,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元

需要应对高房价的公共政策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1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6%,涨幅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以10.7的涨幅名列首位。

  虽然国家发改委作出了“全国房价涨幅总体放缓”的解释,但难以化解人们对房地产调控目标能否真正落实的忧虑。从去年的两个“国八条”到今年的“国六条”及“九部门十五条”细则,面向房地产业的调控相继而来,但房价为何不降反升?

  房价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它关系社会的安居。特别是在现有的住房供应体系中,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均需以购买全部或部分产权的方式获得,用于租赁的只有廉租房,而经济适用房供应有限,廉租房捉襟见肘,民众对高房价心生恐慌就不难理解了。

  1998年在制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的房改政策时,已有建议提出经济适用房可用于租赁,但未获采纳。当时面对亚洲金融危机亟须扩大国内需求,通过产权交易激活房地产市场确实取得了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暴露了出来,一个直接的反应就是公众对房价的敏感。

  开发商并非社会慈善家。解决安居政府有着当然责任。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这就是有效区分住宅作为投资品与消费品的市场属性,真正建立起一套在金融上可持续的安全的住房保障体系。

  以二战后的英国为例,当时工业化加速,城市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持续供应,而低收入者又需要他们可以负担的住宅,银行的资金又需要寻求优质的项目。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政府承担了可负担住宅供给的责任,采取的办法是先出租、后出售,即政府先将银行的资金借贷出来,变成不动产,租给低收入者,让他们以较低的成本参与经济活动,待家底殷实之后,在撒切尔时代再将这些公共住宅大规模私有化,收回建设投资。

  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消解银行的金融风险,实现住房保障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由于先租后售,租赁人在未获产权之前不能炒卖房屋,就不会出现像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炒卖经济适用房的现象;商品房市场也会趋于理性。

  而我们在缺失此种公共政策的情况下,廉价劳动力只能通过非正规方式,比如到“城中村”租房来获取参与城市经济活动的可能;同时,银行的存差持续攀高,已突破10万亿元,亟须安全地释放。面对如此情形,如何通过政府的良性介入,以有效的金融政策支撑大众的安居,予计划中的住房保障体系以最有力的支持,不是以低收入者必须购买产权的方式来促进房地产良性发展,并规避银行金融风险,应尽快纳入决策者视野。□

  文/王军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批评总理夏巴使两国关系恶化

【网讯】加拿大与中国关系恶化,在加拿大总理夏巴自越南返国后更加台面化。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树民21日在渥太华参加一项商业团体午餐会时表示,夏巴总理不要老是高高在上地指责别国人权,而应保持加、中两国对话管道畅通。

  据中央社报道,夏巴上周赴越南河内参加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领袖会议期间,本欲安排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进行正式的面对面单独会晤,但因为夏巴欲在会中提出中国人权问题,此一会晤先经取消,后又匆匆再改成非正式会晤。夏巴与胡锦涛匆匆会晤后,双方对是否谈到中国人权问题又各说各话。

  卢树民21日在午餐会演讲中表示,夏巴总理应该了解世界的多元化,并以宽容及尊重相互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彼此的进步与繁荣。

  加拿大保守党政府今年1月上台后,一连串的举动被中国视为极不友善。这些举动包括:夏巴总理在国会中指称中国派遣商业间谍在加拿大窃取商业情报;颁授荣誉公民身份予达赖喇嘛等。

  卢树民在演讲中亦提到,在夏巴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未上台前,中国和前几任的加拿大自由党及保守党政府关系都十分良好。他认为,这是因为双方对话管道畅通的结果。

  卢树民表示,中国政府亦重视民主及人权,且承认人权是普世价值,但中国的国情及文化与西方国家不同,故在达到西方标准前,西方国家应予尊重。

  卢树民的谈话与出席加拿大国会人权委员会听证会证人的证词形成强烈对比。出席听证会的一些证人赞扬夏巴总理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并驳斥加拿大商界认为夏巴的作法会为中、加贸易带来不良影响的说法。

  在当天国会质询时段,加拿大自由党过渡领袖葛兰姆指控夏巴在人权一事上是伪君子。葛兰姆指出,夏巴在对中国大唱人权之际,却对随他一起前往越南河内的加拿大记者坚壁清野,阻止他们采访他在河内的大部份活动。

加拿大总理遭反对党猛攻:完全是国际“笑柄”

【网讯】加拿大总理夏巴结束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的亚太经合会议,于20日早晨返回国内。但在当天举行的国会会议中,夏巴遭反对党猛烈攻击,反对党认为夏巴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完全是个“笑柄”。

  《环球邮报》报道说,“总理先生想把跟中国国家主席在参加宴会的途中进行了15分钟的交谈却伪称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自由党临时党领葛利衡表示到,“但是中国官方新闻的最后一条却是胡主席会见新几内亚领导人。”

  上周末,在河内举行的亚太经合会议期间,夏巴与中国领导人的见面充斥着外交尴尬地和来来往往。由于无法与中方正式举行会晤,所以夏巴最终在18日晚与胡锦涛有一次简短的15分钟交谈。夏巴却表示这是一个涉及到经济以及人权的坦率对话。

  夏巴20日并没有出席质询会。他的国会秘书肯尼反驳说:“夏巴在国际政坛上捍卫加拿大的利益与价值观。我们极深为荣。”但其他两个反对党,新民主党与魁北克人政团的领导人却觉得夏巴的表现“未尽全力”。

  根据CTV报道,葛利衡在国会质询中表示,夏巴的这次亚洲之行对加拿大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尤其是他无法促进加拿大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将对加拿大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夏巴的这次亚洲之旅,葛利衡为,他什么目标也没有实现:不仅在人权问题上毫无建树,在外国投资和旅游业上也无所作为。

  当天的消息显示,在18日晚间宴会开始前,夏巴与胡锦涛有一次简短的15分钟交谈,但胡锦涛与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却有三十到六十分钟的交谈。这也是因为中国对保守党政府今年执政以来一直针对中国诸多问题进行过多干涉的“怠慢”。

  在野党认为,夏巴的外交政策完全是主观、欺骗、自欺和傲慢自大。

  《多伦多星报》21日凌晨发表社论说,此次夏巴总理在出席亚太经合会议是第一次出席国际重大会议,他的表现是惨痛难看的。他在河内的笨拙表现是一个并不鼓舞人的开始。

  中加两国有许多话题可以讨论,其中包括加国如何进入中国具有两万亿美元的经济体,360亿美元的贸易,以及加拿大百万华裔福利和幸福。

  加拿大应该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多与中国展开沟通,这比夏巴总理自己的个人倾向和信仰要更有意义。加拿大总理须积极安排与中方领导人的电话交谈、会议和缓解刺激对方。在国际外交中,有时候发表尖锐批评有其作用,但是更多时候这种“大声外交”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阻碍远远大于帮助。

  中加之间有着共同的家庭和商业利益,有着共同合作促进世界发展与控制有害疾病、打击恐怖恐怖主义的责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