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1

胡锦涛印巴之行值得高度重视

胡锦涛印巴之行值得高度重视

胡锦涛本周先访印度再赴巴基斯坦。这是中国国家主席10多年来首次访问印度。中印贸易额2006年将达200亿美元。这两个亚洲特大国家经济上的接近是没有问题的,但政治关系却仍是很难处好:中国向巴基斯坦供应武器;印度谴责中国吞并西藏;两国的边境冲突谈了25年未能解决,上周中驻印大使孙玉玺关于领土的要求引起一片声讨。但中印巴三国的关系对南亚和亚洲太重要了。德国之声南亚部记者报导如下。

2006年在印度和中国都被作为友好年来庆祝,举办许多文化活动,邀请双方高级经济代表团,现在作为这一年的最高峰,胡锦涛来访。尽管这两个邻国的关系近年来明显改善,但总的基调还是冷的,带有不信任的。

1962年,两国间爆发了一场时间短暂,却十分激烈的战争。那时,中国军队深入了印度东北部的阿鲁纳洽尔邦,直到今天仍要求获得那里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新德里的印度国防研究分析所的苏吉特.杜巴对德国之声记者说,他认为,这个邦的所属很久以前就已经规定好了,会很快找到解决边境冲突的方案的:“中国的立场是,这片巨大的领土以前不属于两国中的任何一国。在它成为印度东北的边境邦之前,那里有许多西藏型的寺院。印度的立场则是:那里的人既不是中国裔的也不是西藏裔的。印度认为,领土要求早在1914年就已经在西藏和当时的英印政府之间得到了解决,那时划出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当然生活在那里的人有时更多地落入这个王国有时更多地落入那个王国的势力范围,但主要是落入(印度)东北部王国的势力范围,比如印度的阿萨姆(Assam)。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那里的人是印度人。”

中国和印度一年半前开始了一个战略伙伴关系。在此前提下,双方反复强调良好双边关系对塑造有利于他们的力量关系,为亚洲和世界稳定、发展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性。这两个国家都是蒸蒸日上的经济大国,每年经济增长率达到或几可达到10%,双方都认识到对方的潜力。

但是对中国的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印度持怀疑态度。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的经济专家汉斯.希尔佩尔特是这样看印度态度的原因的:“也许因为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得益者将是中国。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竞争力极强的出口国,印度对此抗拒能力较弱。假如实施了零关税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商品将潮水般涌入印度市场,而印度企业将会吃亏。另一方面,印度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原料或半成品或软件产品和为IT领域企业提供的服务。这些领域进入中国市场本来就没有很大的贸易障碍挡道。”

访问印度后,胡锦涛主席将继续前往巴基斯坦。他将在那里逗留3天。专家们认为,中国要以此避免巴基斯坦重于印度的印象。

胡锦涛主席的巴基斯坦之行将受到印度最密切的关注,因为在美国事实上承认印度的核大国地位后,中国打算在核层面上更密切地与巴基斯坦合作。据说,巴基斯坦和中国很快就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么一个协定对中国的意义是保证销售和能源市场,对巴基斯坦来说有着更多更重要的意义。

希尔佩尔特说:“巴基斯坦长期以来是中国的一个紧密的政治盟友。我认为,巴基斯坦会更大程度地对中国敞开。尤其是,巴基斯坦的工业发展程度比印度要落后很多。巴基斯坦人对自己说,我们宁可依赖于中国,也强于依赖于印度。再说,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政治冲突还远远没有解决。尽管两国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两国也都在南亚自由贸易协定上签了字,但他们互相间实际上不做生意。”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这三个国家的关系从来就决定着并将继续决定着南亚和整个亚洲的未来。因此,太多事情取决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此行。

胡锦涛展开印度访问 中印在对抗中增强合作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夫妇于当地时间20日18时许抵达新德里帕拉姆空军机场,正式展开对印度为期四天的访问。印度是胡锦涛此次出访最受关注的一站。观察家称,2006年在印度和中国都被作为友好年来庆祝,胡锦涛访印被视为这一活动的顶点标志,两国总的基调是对抗和不信任的,但这两个邻国合作开始增加,两国关系已经明显改善。

  外界预料,胡锦涛此行目的是拓展两国各领域的互利合作,增强中印两国互信和合作,消除两国以往因历史问题存在的芥蒂,但在敏感的中印边界问题上,预料双方难以取得实质突破。

  据外交部消息称,胡锦涛在新德里访问期间将发表演讲,阐述新形势下,中印关系的重要意义和中国对印度和南亚的政策。此外,他还将赴孟买和阿格拉访问,并出席有关投资合作的峰会。两国还将签署政治、经贸、教育等领域的多项合作协议,并发表一份共同政治文件。

  到机场迎接胡锦涛和夫人刘永清的包括印度外交部长慕克吉以及科技部长西巴尔等。胡锦涛在机场发表书面讲话时指出,“印度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创造了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独立以来,印度在国家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印度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日益上升。”

  分析人士指出,印度兼具下列四项特点,和中国接壤、是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日增。有鉴于此,发展中印关系成为北京外交的重中之重。

  胡锦涛的这次访问,是自1996年以来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印度。印度外长穆克吉在上周曾强调印度对这次访问的重视。他说:“我们如何处理这段关系,将会对区内的和平稳定产生巨大影响,对全球和平稳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此前,一名要求匿名的印度高级官员透露,中国和印度可能会在胡锦涛访问期间宣布在官方之间(可能是外长层次)设立热线,以加强互信,并签订增加中印投资往来的十年协议。

  中国和印度一年半前开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此前提下,双方反复强调良好双边关系对塑造有利于他们的力量关系,为亚洲和世界稳定、发展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性。这两个国家都是蒸蒸日上的经济大国,每年经济增长率达到或几可达到10%,双方都认识到对方的潜力。

  尽管中国重在发展与印度的贸易往来,但历史遗留下来的互不信任和误解,仍在威胁到两国改善关系的努力。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日前曾指出,印度出于所谓安全考虑而禁止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妨碍了两国贸易进一步增长。

  在有关边界领土的争议上,1962年,中印两国间爆发了一场时间短暂却十分激烈的战争。那时,中国军队深入了印度东北部的阿鲁纳洽尔邦,直到今天仍要求获得那里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胡锦涛访问印度前夕,两国军方在此地区就边界问题举行了讨论,但未有成果。

  据新德里的印度国防研究分析所的苏吉特·杜巴认为,这个邦的所属很久以前就已经规定好了,会很快找到解决边境冲突的方案的:“中国的立场是,这片巨大的领土以前不属于两国中的任何一国。在它成为印度东北的边境邦之前,那里有许多西藏型的寺院。印度的立场则是:那里的人既不是中国裔的也不是西藏裔的。印度认为,领土要求早在1914年就已经在西藏和当时的英印政府之间得到了解决,那时划出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当然生活在那里的人有时更多地落入这个王国有时更多地落入那个王国的势力范围,但主要是落入(印度)东北部王国的势力范围,比如印度的阿萨姆(Assam)。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那里的人是印度人。”

  另一方面,印度也对中国跟其宿敌巴基斯坦关系密切感到不安,尤其担心北京支持巴基斯坦的核电和军备发展。中国则对印度与美国关系日趋热络、收容和支持西藏流亡分子及不断增强海军力量而感到不安。印美最近的核合作也是关注焦点。

  访问印度后,胡锦涛将继续前往巴基斯坦。他将在那里逗留三天。专家们认为,巴基斯坦长期以来是中国的一个紧密的政治盟友。中国要以此避免巴基斯坦重于印度的印象。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这三个国家的关系从来就决定着并将继续决定着南亚的未来。因此,太多事情取决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此行。

胡锦涛会晤辛格 边界纠纷列中国印度优先处理问题

胡锦涛(右)与辛格(左)会晤

【网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1日在新德里与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会谈,两人强调发展中印关系,致力解决边界纠纷,促进两国经贸合作。辛格认为,边界纠纷是两国优先处理的问题。

  胡锦涛在随后召开的在记者会上表示,两人一致认为早日解决边境问题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双方同意继续努力、加紧工作,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公平合理解决方案,为地区及世界和平而努力。

  辛格则表示,两国特别代表商讨边界问题取得的进展令人欣慰,将敦促两国代表加快进度,谋求达成协议。他还强调,两国关系近期的发展积极,不应该倒退,目前有足够空间并存,双方将加强联系促进经贸合作,务求2010年双边贸易可达致四百亿美元。

  对于有流亡海外西藏人在新德里示威抗议胡锦涛到访一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北京表示,这是达赖喇嘛的炒作,企图破坏中印关系,欺骗国际混淆视听。她强调,印度对西藏问题立场很明确,已经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中国也会保障国民的宗教权益,但国民必定要依法,不许有违法行为。

  姜瑜还表示,中印的经贸合作一直具有活力,并在平等互利的情况下开展,将继续努力解决投资障碍,提升贸易水平。

  胡锦涛在与辛格的会谈中也指出,对中印关系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双方也同意进一步深化两国经贸、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外界舆论也认为,预计胡锦涛此次访问会达成一系列的中印贸易合作协议。

  分析人士指出,印度兼具下列四项特点,和中国接壤、是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日增。有鉴于此,发展中印关系成为北京外交的重中之重。

  据悉,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超过13亿,印度则超过11亿,两国人口加起来占全世界人口的36%。

  印度虽然作为不结盟运动的盟主抄袭了社会主义对内经济政策,但是在政治上一直维持民主主义体制。中国正在推进中国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和印度全面建立经济伙伴关系,将进一步扩大民主主义和市场经济,因此是一个可喜的消息。

  此外,中国和印度的边境长达3380公里,两国若就相互开放经济达成了协议,将成为加快全球经济无国界化的契机。此外,中国不但要与印度签订自由贸易协议(FTA),而且还要将巴基斯坦包括在内,建立巨大的“喜玛拉雅经济圈”。

  另据《印度教徒报》报道,印度国防部长穆克杰表示,印度愿意与中国讨论民用核能合作的问题。他说:“我们将讨论许多问题,而这(民用核能合作)只是其中的一个。”他表示,从全球战略看,有足够的空间让印中两国共同发展,两国需要的是合作,没有必要竞争。

  美国和印度于今年3月曾签署民用核子协议,确定两国新战略伙伴关系。根据这项协议,印度同意区分军方与民间原子设施,美国将提供印度民生核能技术以及所需燃料,帮助印度解决急需的燃料短缺问题。

  胡锦涛访问印度后,还将继续前往巴基斯坦。他将在那里逗留三天。观察家认为,中国要以此避免巴基斯坦重于印度的印象。

  此外,胡锦涛的巴基斯坦之行将受到印度最密切的关注,因为在美国事实上承认印度的核大国地位后,中国打算在核层面上更密切地与巴基斯坦合作。据称,巴基斯坦和中国很快就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对中国的意义是保证销售和能源市场,对巴基斯坦来说有着更多更重要的意义。

中印领袖同意增贸易谈边界纠纷

中国与印度的领导人同意在2010年前把双边贸易额增加至400亿美元,并加快讨论两国之间的边界争议。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在印度访问,他是10年来首次访问印度的中国元首。

胡锦涛周二(11月21日)在新德里与印度总理辛格会晤后表示,中、印都是冒起的国家,能够共同发展,互惠互利。

论坛:中印发展差异能说明制度优劣吗?

中印双方也发表了联合声明,提及两国间的边界问题的早日解决符合双方的基本利益。

中国与印度因边界争议在1962年开战,至今仍未有正式的停火,边界问题也成为两国之间的争议之一。

"双方致力于通过和平途径,以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积极方式解决悬而未决的分歧,包括边界问题。同时确保这些分歧不影响双边关系的积极发展。"
中印联合声明

双边贸易

中印曾举行数轮边界谈判,但未见成果。胡锦涛与辛格会面,两国同意加速讨论这个问题。

印度总理辛格与胡锦涛会晤后表示,他们要求两人委派的代表加速谈判,尽早达成边界协议,有利双方关系的发展。

中国和印度在今年7月重新开放连接西藏和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恢复两国中断40多年的边境贸易。

尽管中印存在边界争议等问题,两国每年的贸易额从1990年的2.6亿美元,增加至2006/07年预测的200亿美元。

辛格表示,印度和中国的目标是在2010年前把双边贸易额增加至400亿美元,并增加两国相互的投资。

曾有报道指印度当局对中国商人申请签证方面处处为难,反映印度对中国的公司存在戒心,担心中国制造商夺取印度工业的生意。不过,印度当局予以否认。

印度工商务部长在周一(20日)表示,印度希望与中国加强贸易,但目前没有建立印、中自由贸易区的打算。

胡锦涛在印度的四天的访问行程中,还会到金融中心城市孟买等地。

北京观察家:胡锦涛访印 寻找睦邻友好“真经”

【网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日晚抵达新德里,开展对印度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这是十年来再有中国国家元首访问印度。有北京观察家指出,胡锦涛此行目的是拓展两国各领域的互利合作,增强中印两国互信,消除两国以往因历史问题存在的芥蒂,找出中印关系乃至中国睦邻友好的“真经”。

  香港《大公报》发文称,不少观察家非常看好中印合作的潜力。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印度的战略出路在于南方海洋,而中国则从东部海洋寻求进一步突破。横亘在中印之间的喜马拉雅山脉,都不是双方的重要战略着力点。两国需要在这一地区实现对话与和平,来保证一个稳定的后方。如果两个人口最多、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大国真的携手起来,无疑将成为推动亚洲崛起的“双引擎”,这个新的区域性力量,也将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不小的影响。

  在2005年4月份,中国总理温家宝便曾对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在之间最敏感的争议领土和边界划分问题上,中印双方采取了不争论的软处理手法,从而使峰会保持了几十年来最融洽的氛围。

  观察家指出,事实上,从温家宝访印之后,双边关系也确实进入了一个升温的阶段,今年也被确定为“中印友好年”,胡锦涛此次访印也是“友好年”在政治领域的五个项目中最重头的一个。在9、10月间,一批“知华派”进入印度外交部,也凸显出印度对中国的重视。

  中印关系就经历过从鲜花掌声到炮火硝烟的大起大落。从长远而言,印度政府和民间对中国的态度,“遏制”与“合作”的不同声音恐怕还会争吵一段时期。不过,合作双赢的道路始终存在,也应该是两国真正应该选择的道路。

  目前,超过九成的中印贸易货运要通过数千公里的海运,真是有点“比邻若天涯”的感觉。中国今年举办了“重走玄奘之路”的活动,以纪念这位千年前孤身匹马西天取经的传奇高僧,同时藉以激发两国的民间交往热情。中国社科院的印度问题专家孙士海认为,中印务实合作将是大势所趋。即将在新德里上演的中印峰会,能否找出中印关系的“真经”,外界拭目以待。

驻外员工多次被绑架 中国急需推展公共外交

  “911”事件以来,公共外交一直是美国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最近,美国共和党在中期选举惨败,宣告了布什政府近年来外交政策的破产,但并不能就此全盘否定布什政府公共外交的全部。可以说,如果没有叠起的公共外交高潮所换来的些许荣景,共和党可能会输得更惨。

  《信报》文章说,反观中国,在日益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对公共外交的重视还不够充分。最近,中国驻外石油公司员工被绑架等事件也在在说明,现在已经是中国必须大力推展公共外交,把公共外交放到外交战略的重心位置的时刻了。

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当下时髦的说法,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扩展软实力,去完成硬实力完成不了的任务。

  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发展,应是硬实力与软势力捆绑发展的进程和结果。美国崛起的进程和拿到冷战的红利,拥有正面的经验。而冷战结束后美国的作为,尤其是新保守主义外交政策最近的破产,又是反面的教训。这两点都值得中国深思,这里面公共外交的分量,也值得慎重掂量。

  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希望与凶险相伴的进程。目前的中国已经到了自身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和与外部世界的磨合、碰撞期。这个时期非常敏感,也非常险峻。出于本能,任何国家对格局的改变和改变者都会产生一种抵触。现今的中国,碰到的这种抵触愈来愈多。

  这些抵触有些来自大国,有的来自小国,有周边国家,也有远隔重洋的国家。但统一的心态是不甘心,不愿意。你强大了,一则我心里不舒服,二则我担心你的强大对我不利。他们对中国发展的态度大概有遏制、压制、控制等多种。有的拿你的内政整点事情,扯扯与台湾的关系或拉拉与达赖的交情。有的在双边关系中找点茬儿。搞点贸易壁垒或查点反倾销案件。经济关系破裂了对谁都没好处,那就在政治方面弄点动作。而且,如果在中国弄不出点名堂,甚至不惜在自己的国家弄点动作。今天让你的民族感情受点伤害,明天让自己国家的华人尝点颜色等等。

  所以,现在应该是中国大力开展公共外交的紧迫时期,通过公共外交化解中国威胁论,塑造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顺利度过国际经贸摩擦高发期。

  公共外交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中国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中国外交近几年也突显了一些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公共外交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外国人,是公共外交的对象。要处处设身处地地用外国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公共外交,才有实效。

润物细无声的真谛

  把公共外交作为当务之急和中国崛起的有力助推器,要解决好三方面问题:

  第一,要着力于体制的构架。推展公共外交,仅仅开办几座孔子学院远远不够。要有大气魄,要出大手笔,要在中国外交系统和涉外机构之外,搭建民间平台。公共外交,民间是主角,政府只是推手。据媒体透露,北京最近公布了中央政府的十大智库名单,这是个好兆头,也是个好起点,智库其实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

  第二,要舍得投入资源。公共外交的资源要以民间为主,政府痕迹不可太重。这就需要国民树立公共外交意识。最近刚刚结束的中非论坛,其实对中国国民,尤其是对北京市民都是一个很正面的公共外交检验。

  第三,要有长远打算。布什政府公共外交政策的败笔就在于,只想公共外交立竿见影。而公共外交的真谛其实在潜移默化,在润物细无声,在有心栽花与无心插柳的无间合作。中国既然把崛起的进程估计了至少几十年,公共外交就必然要伴随这几十年的艰辛,才能有最后的荣景。(文/韦弦)

鲍尔森交好民主党熟悉中国 成布什政府关键人物

【网讯】美国中期选举,民主党重掌国会,共和党遭受打击。但具体到布什政府内,如果说有谁权力“逆市看涨”,那可能非财政部长鲍尔森(见图)莫属。鲍尔森有两大优势,一是与民主党交好,二是内阁中最有名的“中国通”。他由此正被布什推到前台,成为与民主党周旋、并主掌美国对外经贸政策的关键人物。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在拉姆斯菲尔德被迫下台、伊拉克政策成为布什“负资产”之际,经济问题和中国问题成为布什重振民心的两大核心,被赋予“超级部长”权力的鲍尔森,必将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中期选举民主党大胜次日,布什就公开表示,他已要求鲍尔森去同国会山就社会和医保改革问题进行沟通。改革能否深入,国会的配合是重要一环,这也是布什能否取得政绩的关键所在。

  民主党人其实也喜欢跟鲍尔森这样的中间派人物打交道。高盛集团董事长出身的鲍尔森与民主党与共和党议员的私交一直不错。自今年夏天被布什延揽入阁后,他就一直和民主党领袖进行沟通,寻求支持。

  鲍尔森的一些立场——比如在环保上的高标准——使他与共和党保守派有很大差别;他也很少有党同伐异的歧见,这使他在政党壁垒分明的美国政坛游刃有余。

  除了“人缘”,鲍尔森另一令其他人望其项背的资历,就是他的“中国通”背景。他日前坦陈:自己到访中国有七十次上下。事实上,他已成为主导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超级部长”。他下月将率领同为内阁成员的能源部长博德曼、商务部长古铁雷斯、贸易代表施瓦布访华,出席首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次对话正值民主党十余年后重掌国会,势必成为美国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

  凭着精明的头脑和丰富的人脉,鲍尔森正成为其他多名部长的后盾。他正帮助古铁雷斯平衡对华贸易逆差,帮助施瓦布重启全球贸易谈判,并游说国会通过政府的多项减税措施。

  鲍尔森会成功吗?民主党资深众议员查尔斯·兰热尔表示:“我有充分的把握,鲍尔森对总统有影响力,但问题是影响力有多大。”保尔森能否放开手脚,可能最终取决于布什能否真正授予他足够的决策权。

  在曾担任高盛集团高级主管的约翰·罗杰斯看来,鲍尔森有着过人的谋略和坚韧的性格,前途看好。罗杰斯说:“我认为你不会再发现和他一样顽强的人……假如看到一棵倒下的大树,他会说:‘你可以迈过去,也可以从下面钻过去,但你不可以绕过去。’他有迎头解决问题的积极判决力。”

  此外,鲍尔森20日说,布什政府将对美国金融市场现行的一些管理规则进行评估,以确保这些规则不会损害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鲍尔森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讲话时说,美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强健,具有竞争力,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重大挑战,而且这些挑战不是容易应对或很快可以解决的。因此,政府将在明年年初就资本市场和经济竞争力问题召开会议。

  鲍尔森说,政府希望能够确保在保护投资者和不抑制金融市场创新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他说,过度的管理会放慢革新步伐,增加投资者成本,抑制竞争和就业。对于美国经济长期竞争力来说,法律体系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美国在一些大公司丑闻曝光后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鲍尔森认为没有必要对这一法律进行修改。但他认为,在执行这项法律时,需要更好地平衡这一法律所带来的利益和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由此付出的昂贵代价。

  在安然、世界通讯、安达信等一连串公司财务丑闻事件被披露后,为了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和增强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美国国会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加强对企业财务和金融市场的监管。目前一些公司抱怨说,这一法律过于苛刻并已导致公司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一些批评者还认为该法律对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造成损害。

希尔北京会武大伟谈朝核问题

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在北京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举行了会谈,商讨有关朝鲜核问题方面的事宜。他在会谈后表示,希望可以在下月重开六方会谈。

中国官方新华社的报道说,希尔在周一(11月20日)抵达北京之后与武大伟举行了会谈,双方就有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交换了意见。

新华社的报道说,双方同意继续为推动会谈尽早恢复并取得进展而共同努力。

此前,中国方面形容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希尔的到访"标志着各方为重启六方会谈的努力进入'密锣紧鼓'的阶段"。

希尔曾经于上月与朝鲜官员在北京举行了会谈,这促使了新的会谈得以进行。

重开会谈

朝鲜声称在10月9日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随后,国际社会对朝鲜的核威胁再度进入了深切关注状态。

有关方面一直希望可以推动重开已经停顿多时的六方会谈,试图以此解决朝鲜核危机。

中国外交部10月31日表示,根据中方建议,中、朝、美六方会谈团长在北京举行非正式会晤,三方一致同意在近期举行六方会谈。

不过,下一轮的会谈日期一直没有确定。有报道说,美国和亚洲有关国家的官员希望可以在年底之前复会。

美联社的最新报道则引述希尔的话说,他希望六方会谈可以在12月中旬举行。

六方会谈在2003年首次开始,但是,最后一轮谈判在一年前结束以后一直停顿。

美国副国务卿本周赴北京谈朝核-美中更近了

德国之声:美国官员向路透社透露,美国副国务卿克里斯朵夫.希尔本周内将前往北京谈朝核问题。两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说,希尔是去商谈重开六国谈判问题。

第三名不愿透露的美国政府官员说,在朝核问题上,美国与中国走得更近了。他说,美中两国的意见一致对新一轮谈判能否取得成就是最关键的。总体上,除了朝鲜外,与其他谈判伙伴之间的默契发展良好。

美国没有透露希尔副卿具体哪一天去北京。但一般估计他将在美国节日感恩节之前,于周四启程。

美国留学政策放宽 鼓励更多中国学生赴美交流

【网讯】中美两国教育部门官员日前签署了有关联合推进学术交流的备忘录,增加学生和教师的出国交流机会是当中的重点。根据这份备忘录,美国将鼓励更多有意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提出申请。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教育部长斯佩林斯17日指出,她希望备忘录的签署,能向中国学生传达出“美国欢迎你们”的讯息,而且美国当局正在认真研究令签证的审批变得更简便和快捷。斯佩林斯表示,人力资本的发展,是中美两国繁荣进步的共同关键。而在促进两国学术交流方面,双方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联邦国土安全部加紧了对留学生申请签证的审查,直接令到美国高校中国际留学生的数目大幅下趺。在911之前,中国学生留学美国人数逐年稳步增长,由1994年的约39400名增加至2001年的63200名。但在911之后,人数变得停滞不前,截至2006年年中,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人数约为62600名,比2001年时还少。

  根据由美国教育部协助国际教育协会进行的研究,在上一个学年,中国留学生占全美国际留学生人数的11%,仅次于有约76500名学生留美的印度,成为美国吸纳国际留学生的第二大来源地。

  美国休斯顿莱斯大学校长戴维·利布伦认为,外国学生留学美国的限制现正在逐渐放宽中,他引述上述的研究报告指出,2006年新入学的留学生人数,比2005年增加了8%。利布伦表示,“最大的问题是签证的审批太严格,我曾对此感到不满,但这个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善。”

  另一方面,美国学生留学中国的人数亦在迅速上升之中。根据上述的研究报告,截至2005年中,留学中国的美国学生人数约为6400名,比2003年的约2500人增加了接近两倍。

加拿大总理夏巴证实在亚太峰会向胡锦涛人权施压

夏巴在APEC领袖峰会上

【网讯】尽管中国外交部表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加拿大总理夏巴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谈中提到赛利尔一案,却并未谈及人权问题。但夏巴19日宣称,在和胡锦涛交谈中,他肯定接触了这一系列问题,他清楚表明了他在其他场合所表达的立场。

中国人也许不习惯

  据加通社报道,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袖论坛会议结束期间,夏巴表示,与许多国家领袖进行了坦率的交谈,尽管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交谈很短暂,但非常坦率。也许中国人并不习惯这类方式。他说,他提出了华裔加拿大人赛利尔案子。赛利尔在没有获得领事协助的情况之下遭北京当局拘禁。数日之前,他还在人权问题上向越南总理施加压力,包括新闻与宗教自由。

  夏巴还间接提及其以往在国际场合的公开言论。在9月的法语国家峰会期间,夏巴坚持说,其他领袖承认,在真主党与以色列冲突中,并非仅仅是黎巴嫩公民陷入苦难,也包括以色列受害者。

  夏巴曾说,他期望与中国国家主席举行全面双边会晤,但在前往河内途中表示,中国方面实际上取消了会面的要求。

中国从未计划会晤

  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19日表示,中国方面从未计划这类会晤。胡锦涛至少与六个国家的领袖举行了三十至六十分钟的一对一会晤。一名加拿大驻香港记者试图提问夏巴有关受到中国怠慢的问题,但夏巴予以回避。

  本周初,夏巴的新闻上了头版头条,他表示,加拿大不会牺牲维护人权为交易,换取与中国协商经济上的好处。他于19日再次重申这一立场,暗示自由党只能向北京当局转弯抹角表达立场。

  夏巴说,加拿大现在与中国之间存在巨大贸易赤字。事实上,忽视人权也没有能够充份敞开大门。显然,牺牲价值也无法解决问题。

  夏巴本人不太愿意谈论他向胡锦涛提出的人权问题。他说,两人只交谈了15分钟,他肯定接触了一系列问题,但显然只是就少量问题谈论细节。他清楚表明了他在其他场合所表达的立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中加两国领袖谈到赛利尔一案,但并未谈及人权问题。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闭幕时,各国领袖达成共识,需要促进更多贸易自由化,尤其是支持重新恢复世界贸易组织协商,消除贸易壁垒。加拿大人是从韩国政府方面得悉,原来本国一名外交高官前往朝鲜,一共逗留了三天。

  夏巴在越南与胡锦涛举行首次具争议性的会议。虽然随行的官员只提供了少许资料,中国方面则乐意作出补充。在会议结束之后的半日,夏巴的人员才发出含糊不清的电邮。这些做法反映出夏巴及他助手坚决限制向外发表言论。不过,负责采访领袖、保守党党团及政府内阁的记者则相信,这种做法可能最终会令到信息窒息。

夏巴被指逃避记者

  夏巴日前被指在越南与太平洋地区的领袖举行会议时逃避记者。不过,夏巴并不接受这说法。他在冗长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是事事向外交代,便不会有人愿意进行坦诚的讨论。

  夏巴由于试图限制传媒取得基本的资讯及接触内阁部长,以及尝试控制谁人可向他提出问题,在过去多个月来已与在渥太华工作的记者发生争执。

  不过,夏巴在国内访问时会抽出长时间来答覆地区记者的问题。他和他的通讯人员认为渥太华的记者对保守党政府有偏见。结果是他选择在渥太华以外地方发表重要公布,接受地区记者的访问。

  然而,当夏巴出席上周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论坛,随行的传媒只有全国性的记者,以致他的随员要在河内临时想出应付这种情况的主意,当中似乎包括了在峰会期间的不少时间阻止记者把目光投向总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