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格“怠慢”胡锦涛 印度视中国为战略竞争者
中国国家胡锦涛此次访问印度,是中国领导人时隔十年后的首次访问。与美国总统布什在今年初的印度之行相比,胡锦涛此行受到的“冷遇”可见一斑。分析人士指出,这凸显出印度方面对中国以及美国的两种态度!
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称,布什在今年3月2日抵达印度是为了向印度赠送“核”礼物,因此,印度总理辛格亲自到英迪拉·甘地机场迎接。也许是因为当天没有安排正式日程,双方都感到遗憾,旋即在机场举行了“鸡尾酒晚会”,令人大跌眼镜。两国领导人始终面带微笑,所有场面都通过电视进行了现场直播。
美印双方代表团为了在第二天上午首脑会谈之前消除关于核问题合作上的分歧,连夜进行了马拉松谈判,最终在凌晨达成妥协。首脑会谈结束后举行的联合记者会简直可以用“喜气洋洋”来形容。两位领导人以似乎要紧紧抱在一起的姿势愉快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1月20日,与美国一起主导“两极化”世界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新德里,但与布什来访时不同,总理辛格留在总理官邸,派外交部长和科技部长前去迎接。前后根本没有意外的惊喜,只有老套的仪式。
事实上,沙特国王阿卜杜拉(2月)和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6月)访印时,辛格都都是亲自去机场迎接的。
当地媒体的态度也随着政府而走。据了解,一家电台在胡锦涛抵达后发表的题为《龙(中国)的包容:不是战争就是合作》的特别评论中发表了“印度洋上正在形成两国间新的战线”、“中国想通过周边国家封锁印度”等评论家们充满戒备的看法。第二天也发表了类似的文章。
此外,首脑会谈后举行的记者会气氛也与布什访印时不同,两位首脑的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甚至给人一种回避对方眼神的感觉。用西方和东方的礼节差异来解释,似乎也太过冷淡。
更使双方尴尬的是,当中印举行首脑会谈时,西藏难民在街上进行示威,甚至企图闯入会谈场所。这同样与布什访问时用“人墙”保护的情景截然不同。胡锦涛于22日在新德里印度科学宫进行演讲时,可容纳一千多人的旁听座席,竟有一半以上空缺。印度方面显然非常“失礼”。
观察家指出,胡锦涛此次访问印度,是中国领导人时隔十年后的首次访问。而对此访问最关心的当属成为印度“新同盟”的美国和中国“永远的合作伙伴”巴基斯坦。美国将印度视为牵制中国的筹码,美国可能会担心“两国会走到哪一步”,巴基斯坦则担心“中国会不会为了印度抛弃我们”。若果真如此,胡锦涛的此次访问,定会让美国和巴基斯坦松一口气。
印度之所以能够“怠慢”中国,只能认为目前印度是中国的“战略竞争者”,而非“战略伙伴”。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印两国的经济互补关系也极其有限。在印度的出口中,去年中国所占的比例为6.56%,而从中国的进口也只占7.29%。对印度来说,即便中国这条出口之路被截断也并不值得可惜。此外,虽然印度为建立基础设施五年内需要数千亿美元,但印方以安保为由,坚决拒绝接受中国的资金。
事实上,印度是一个特有的以不结盟、实用主义、独自路线外交而著称的国家。就在去年9月,印度在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案中投赞成票,断然舍弃了数十年的友情。
北京拉拢伊斯兰堡
Gro?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中巴战略联盟?
中国全力扩大对巴基斯坦的影响,以期获得地区强势地位 。作为交换,伊斯兰堡期待着在北京的帮助下扩展自己的核技术。中巴在传统上拥有良好关系。本周四,中国主席胡锦涛从印度飞抵伊斯兰堡,对该国进行为期三天访问,这是十年来中国领导人的首次到访,意义自然不同一般。
中国领导人先与印度示好,接着便着手对印度的传统死敌巴基斯坦展开魅力攻势。胡锦涛和穆沙拉夫将签署一系列经贸科技文化和教育协议,计划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中巴双边贸易额将增加2倍。2005年,两国就签署了双边友好协定,承诺互不参加针对对方的联盟。
新德里忧虑
面对印度,中国致力于加强在亚洲的强势地位,对此,巴基斯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胡锦涛此行是一箭双雕:与印度合作,同时加强曾与印度多次交战的巴基斯坦。德国联邦科学与政治基金会专家默勒指出,北京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巴基斯坦,从而构成对快速发展的印度的某种制衡。
在胡锦涛主席与穆沙拉夫总统的会晤中,两国之间建立新的核合作伙伴关系显然将是一大议题。路德维希港高等专科学校的汉学家鲁道尔夫相信,两人将讨论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新型反应堆的可能性。新德里担心,北京可能与伊斯兰堡达成关于双边民用核合作的新协议。
不过,巴基斯坦外交部称媒体的相关报道纯属臆测。中国和巴基斯坦曾于1986年签署建造两座核电站协议,其中一座已于 6年前并网发电。另一座尚在建。
巴核弹依靠中国技术
鲁道尔夫指出,中国不仅是巴基斯坦的最大军火供应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巴基斯坦是依靠了中国提供的技术研发出了自己的核弹。根据默勒的看法,中巴此次如果签署新的核协议,完全是对美国和印度已达成的核合作协议的逻辑回应,作为对美国印度战略的抗衡。
美国国会参议院上周为美印核合作最终扫清了障碍。根据相关协议,美国将与印度在民用核电方面进行合作,虽然印度和巴基斯坦一样,均未签署核不扩散协定。鲁道尔夫教授认为,随着美印核合作协议的签署,美国事实上已承认了印度的核俱乐部成员资格。
可信度低
华盛顿迄今拒绝与巴基斯坦在民用核技术领域合作。故此,伊斯兰堡希望从北京得到帮助,发展本国核工业。除此之外,该国别无他途,因为,自1998年试爆核弹以来,在民用核领域,巴基斯坦一直受到国际制裁。
虽然印度当初也遭受国际制裁,但随着美法等国新近表现出合作意向,这一制裁已逐渐软化。出现这一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印度有着更高的可信赖度。印度被认为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核国家,而巴基斯坦则因向朝鲜等国家非法输出核技术而受到批评。仅此而言,中国明显加强巴基斯坦核工业蕴含着强大风险。
中国全力追求其在巴基斯坦的战略利益。核技术仅为其中一项。中国公司目前正在巴基斯坦海滨城市格瓦达尔帮助建造一个巨大的深水港。默勒认为,中国海军将获得在那里出入的权利。北京试图通过巴基斯坦加强其在印度洋的影响。迄今,印度在印度洋拥有霸主地位。鲁道尔夫教授指出,为确保经由巴基斯坦的天然气管道畅通无阻,保障能源供应,北京也必须与伊斯兰堡保持良好关系。
远景上,战略可能改变
对中国的南亚战略而言,巴基斯坦目前扮演着关键角色。但从长期看,这一情况有可能发生变化。默勒表示,未来,中国完全有可能与印度携手,建立抗衡美国的多元化全球秩序。他同时指出,不过,距离这一天到来还为时尚早。眼下,中国需要巴基斯坦,以巩固自己的地区强势地位。
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继续访问巴基斯坦,中巴双方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胡锦涛是10年来首名访问巴基斯坦的中国最高领导人。他还将参加中建交55周年的庆祝仪式。
中巴两国签署了18项协议,其中包括自由贸易协议。两国领导人希望将两国的贸易额在5年之内从2005年的42.6亿美元增加到150亿美元。
中国公司还分别签署了总额达30亿美元的合同。
巴基斯坦空军发表声明说,巴基斯坦与中国同意合作研发配备长程雷达的预警机。
声明还表示,巴国空军与中国航空业同意长期合作,在飞机制造业及其他相关范畴,包括预警机方面,共同研究发展。
中巴自贸协定谈判是由中国总理温家宝与巴基斯坦总理阿齐兹于2005年4月5日共同宣布启动的。
此后,中巴双方就市场准入、原产地规则、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贸易救济、投资、争端解决、合作等问题进行了6轮磋商,于近期就协定内容达成一致。
外界一直揣测中巴将会签署协议,帮助巴方修建新的核电站,但是胡锦涛没有做出有关宣布,只是承诺继续开展在很能源领域的合作。
胡锦涛周四(22日)结束对印度的访问后抵达巴基斯坦。他在印度访问期间承诺扩大中印经贸关系,消除互不信任,加速解决边界纠纷。
分析人士说,胡锦涛会努力显示,中国与印度关系的不断改善不会以牺牲巴基斯坦为代价。
胡锦涛表示:“中国将继续以长期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中巴两国关系。”
他说:“我们随时准备与巴基斯坦共同努力,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提高一个新的水平。”
在印巴克什米尔争议问题上,胡锦涛表示中国将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他表示中国将在南亚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他说:“南亚国家是中国的近邻。中国作为南亚的邻居和朋友,真诚希望看到南亚次大陆保持和平与稳定。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几十年来一直支持巴基斯坦的导弹与核武器计划,而且是巴基斯坦常规武器的最大供应国。
支持巴基斯坦核计划 胡锦涛:将协助解决印巴纠纷
【网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4日在伊斯兰堡会晤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双方讨论了扩大在防卫、核子及经贸领域合作。胡锦涛还表示,中国将会继续协助巴基斯坦发展核计划,并愿为解决印巴纠纷扮演建设性的角色。
胡锦涛是最近十年来第一位访问巴基斯坦的中国领导人。胡锦涛在结束与穆沙拉夫会谈后重申,北京当局将在化解印巴两国僵局的努力上,扮演一个建设性角色。穆沙拉夫则表示,印巴两国都希望和平,针对克什米尔领土争议,两国都必须持续进行和平会谈以解决僵局。
中国与巴基斯坦这次也签署了一项为期五年的经济协议,以促进双边贸易,中巴两国在未来五年,双边贸易额将增加两倍,达到150亿美元。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巴去年贸易比前年增长39%,达到42.6亿美元。这项五年经济协议将着重在贸易、合资与投资。另外,中国也会协助巴基斯坦,兴建更多核电厂以应付当地的能源需求。
据悉,胡锦涛24日晚些时候还会与巴基斯坦总理阿齐兹会谈,并向巴基斯坦全国发表电视讲话。25日将转到东部城市拉合尔,与政商界领袖会晤。
胡锦涛23日下午结束在印度的四天访问行程后抵达巴基斯坦。对于长期不睦的印巴关系,他在印度新德里科学宫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希望看到南亚国家和睦相处,共谋发展。
分析家说,中印关系的障碍之一是中国一直在经济和军事上支持巴基斯坦,胡锦涛这些话的用意,是想让印度放心。此外,由于巴基斯坦一直都是中国的“铁友”,因此,胡锦涛将此次访问行程的最后一站定于巴基斯坦。
德国之声报道称,中国和印度一年半前开始了一个战略伙伴关系。在此前提下,双方反复强调良好双边关系对塑造有利于他们的力量关系,为亚洲和世界稳定、发展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性。这两个国家都是蒸蒸日上的经济大国,每年经济增长率达到或几可达到10%,双方都认识到对方的潜力。
但是对中国的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印度持怀疑态度。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的经济专家汉斯·希尔佩尔特是这样看印度态度的原因的:“也许因为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得益者将是中国。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竞争力极强的出口国,印度对此抗拒能力较弱。假如实施了零关税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商品将潮水般涌入印度市场,而印度企业将会吃亏。”
在中巴之间的核能源合作方面,观察家则指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是两个相互对峙的邻国。双方在1998年先后进行了核试验,但是都拒绝加入《核不扩散条约》。去年,美国与印度签署了原子能合作协议,巴基斯坦也曾提出和美国签署类似的协议,但是被美国拒绝。因此,巴基斯坦急于扩大和北京之间的核能关系,以抗衡印度的影响力以及美国支持的核能计划。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胡锦涛将会谨慎行事,避免激怒印度。如今,北京在处理中巴关系时更有分寸,尽管私人投资正在繁荣发展,但中国政府仍对军火制造商和具有技术转让能力的公司进行了监控,因此,在印巴争端问题上,它也会小心避免偏袒任何一方。(图:胡锦涛抵访巴基斯坦,穆沙拉夫到机场迎接。)
中国将与巴基斯坦共研预警机 两国或签署防务协议
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反恐演习
【网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3日开始对巴基斯坦进行访问,扩大中巴两国在贸易、文化、军事、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其中两国将签署一项防务协议,并将共同研发预警机。分析人士认为,胡锦涛的这次访问对巩固中巴友好关系意义重大,但不会对南亚次大陆的政治格局产生负面影响。
美国之音报道说,巴基斯坦军方高层人士表示,巴中两国还将签署一项防务协议。目前,巴基斯坦使用中国提供的技术和设计制造两种坦克和一种喷气式战机,现在正在考虑与中国合作制造F-22级护卫舰。
另据《日报》报道,中国和巴基斯坦已经同意共同合作研制配备远程雷达的预警机。巴基斯坦空军发表声明指,巴基斯坦空军与中国航空业同意长期合作,在飞机制造业及其他相关范畴,包括预警机方面,共同研究发展。
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中国11月将敲定向巴基斯坦出售核反应堆的合同,巴基斯坦将用这些核反应堆在未来十年期间建造六座核电厂,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1999年,中国协助巴基斯坦建造了一座发电量为300兆瓦的核电厂。2005年4月,中国开始帮助巴基斯坦建造第二座核电厂。
对此,西方媒体猜测,中国可能通过核合作向巴基斯坦提供用于发展核武器的相关技术。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亚太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金荣勇说,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发展核能力,必然引起印度方面的疑虑。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亚太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金荣勇认为,胡锦涛这次访问巴基斯坦对加强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之音据金荣勇说:“中国和巴基斯坦在冷战时期一直是坚强的盟友,在印巴冲突的时候,中国通常都是站在巴基斯坦这一边。不过,911事件后全球反恐战线成立,巴基斯坦在美国的拉拢之下,中国在南亚次大陆有被边缘化的感觉。”而也有分析说,胡锦涛的访问弥补了这一缺憾。
分析人士说,中国一方面努力巩固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同时也谨慎地保持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关系之间的平衡,因此胡锦涛访问巴基斯坦不会影响印巴次大陆的政治格局。胡锦涛日前表示,中国欢迎并支持印度和巴基斯坦改善关系。
中国和巴基斯坦1951年建立外交关系。多年来,中巴两国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中国外交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巴双边贸易额去年为42.6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39%。预计中巴两国即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的双边贸易额可望突破80亿美元。
美国担心中国和印巴搞核能 延续“中国威胁论”
【网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期间,美国媒体对中印、中巴的民用核能合作尤为感兴趣。有关中国打核能牌,在南亚扩展影响力的说法甚嚣尘上。
据世界新闻报报道,针对中印、中巴开展民用核能合作问题,美国方面表现出格外的关注。早在胡主席访问印巴之前,美国媒体有关中国有意与印巴这两个南亚国家开展核能合作的消息,就频频见诸报端,从论调上看,对中国的警惕心理尤为明显。
《波士顿环球报》披露了中印核能合作的一些所谓的细节,称中印有关核能合作的协议,将鼓励两国进行技术交流和设备购买。
一些美国议员和国际问题专家也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认为如果中印达成核能合作协议,将标志着中美两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之争,又多了一个崭新的角逐平台。不少专家认为,中国与印巴开展核能合作,是针对美印核能合作采取的“反制措施”,未来中美两国在争夺南亚影响力方面将打出新的“核能牌”。
还有美国专家对中巴开展民用核能合作表示出了一定的“安全”担忧。外交关系委员会专家列维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是不负责任的。中国还没有想出如何将核不扩散纳入其战略政策中。”列维的依据是,中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些最初的核科技,并且继续提供帮助。同时,中国也在1998年巴基斯坦测试核武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专家科尚甚至无理指责,美中先后向南亚国家提供核能技术,将导致国际核查和防扩散机制“陷入混乱”。
针对美国的忧虑,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敏谦表示,中国与印巴进行民用核能合作,是一种和平行为,符合三方各自的利益。
从印度方面来讲,虽然印美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在参议院获得通过,但印度并不想与美国走得太近。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技术发展已比较成熟,印度与中国加强核能合作,既可以加深两国互信,拓展合作领域,又避免把鸡蛋放到美国这一个篮子里。
对于巴基斯坦而言,中国的核技术比巴基斯坦先进,与中国加强这方面的合作有利于巴基斯坦自身的核能建设,同时也填补了美国对印度政策倾斜造成的地区力量失衡。
张敏谦指出,中国与印巴双方开展核能合作,既是出于中国一贯的睦邻友好、平等互利政策,同时也使印巴双方在力量上能保持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是中国“和谐外交”的重要考虑。
至于美国认为中国与巴基斯坦进行核能合作,有可能使巴基斯坦与某些“危险国家”进行核走私,破坏地区稳定的说法,张敏谦认为,美国的这种指责并没有充分的证据。美国只允许自己与印度开展核能合作,而对中国的做法说三道四,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的戒备心理。这仍然是“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的延续。
中印合璧 亚洲光明
中国和印度是当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加起来占世界约40%,又都在亚洲,因此,中印两国落后,就等于亚洲落后,中印两国繁荣,亚洲就欣欣向荣。而处在中印之间的东南亚国家,既最能从中得益,也最易陷于“两大之间难为小”,这是为什么我们不仅要关心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而且要关注中印两国的双边关系。最理想的情况,便是中印不仅在经济方面都持续蓬勃发展,而且在双边关系上和谐融洽。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昨天结束的对印度四天国事访问,便可知意义重大。
胡锦涛表示,他这次访问印度,同印度领导人就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未来发展达成了重要共识,共同认为应该向全世界传递一个重要政治信号,这就是中印是真诚朋友,是合作伙伴,中印愿意长期友好、携手合作、共同发展。胡锦涛这番话,令人欣慰。毕竟,中印关系半个世纪来大部分时候发展并不平顺,间中还打了一场边境战争,从上世纪中叶彼此亲如兄弟,到后来的分道扬镳,甚至三几年前“中国威胁论”还在印度甚嚣尘上,便可了解中印两国如今发出的“政治信号”,其意义确如胡锦涛所一再强调的——“重要”。
事实上,中印这样的双边关系得来不易,否则,从江泽民到胡锦涛两位国家主席对印度访问不至于相隔10年之久,两国也不应该迟至去年才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幸,从当前形势看,人们还是有充分的理由感到乐观。中印双边贸易在10年间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32%;中国也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并提出要在2010年使双边贸易额达到400亿美元的新目标。此外,双方还要在明年完成自由贸易区问题的研究工作。这种巨大的经贸互动,形成了一股强大拉力,使两个巨人越走越近。两国不仅在经贸合作方面潜力巨大,在整体经济发展上互补性也很强。一旦中印建立自由贸易区,势必对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推动作用,进一步促进本区域的繁荣。
然而,如果一味以为中印合作将是瓜熟蒂落的必然,恐怕也不切实际。注意胡锦涛在印度科学宫发表的《携手拓展合作共创美好未来》演讲。他为推动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入发展提出了5项建议,排第一的,便是“增强政治互信,巩固两国关系基础”。这等于说“政治互信”是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否深入发展的最大关键。而恰恰在政治体制上,两国差距最大。双方都是古文明,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渊源;双方都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印度甚至还有不少社会主义信徒;双方都有庞大的农业人口,也是贫穷人口;双方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凡此种种,都是有利于中印“手牵手”的因素。但是,一谈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便很容易显现出来:一个是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体制,一个是多党的西敏寺议会制度。这种差异,不仅隐约形成中印彼此的心病,也一直让别有居心者从中挑拨。又正是这种差异,成了中印关系悲观论的立论基础,也成了看好印度者与看好中国者的分界线。
中国改革开放后尽管在对外关系上已经不谈意识形态,然而,“制度之争”却始终如影随形。胡锦涛今年4月访问美国,被问到的尖锐问题便是“政治民主”。胡锦涛当时说:“我认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他还进一步承诺,中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必须说,胡锦涛这样的宣示是令人钦佩的。中国未必需要西方式民主,印度的民主也不完全是西方的翻版,但是,中印在政治体制上差异太大这一事实,则终非好事。不论人们把中印比喻为亚洲经济的两个轮子还是两个引擎,总不会希望它们的型号、材质、操作方式完全不同。
中印关系与亚洲地缘政治
● 陈有为(华盛顿)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在举世瞩目之下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他在与印度总理的会谈中指出,与印度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中国的战略决策而非权宜之计。他主张中印两国增进互信,加强合作,通过谈判平等协商,争取公平合理解决边界问题。
中国与印度是亚洲两个最大的国家。它们双双崛起和进行友好合作,必将影响国际局势以至改变世界面貌。胡锦涛这次访问,对于推进中印关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国际合作与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之后,印度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亚洲民族独立国家(注:朝、越、蒙除外)。中印两国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同努力促进亚非国家团结,经历过令人怀念的友好合作时期。后来由于印度支持西藏叛乱,中印发生领土纠纷与边界战争,以及印度奉行亲苏外交,使中印关系进入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冷冻时期。直到1990年代两国关系才开始逐渐恢复,相互开展高层互访与经贸关系。
中印经济有互补性
胡锦涛的访问,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是因为中印两国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则因为它们在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局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超越西方发达国家而高居世界第四位。印度经济总量虽然只及中国一半,但已进入世界前10名。双方各有优势,中国以供应全球的制造业与对外出口取胜,印度则以信息产业与高科技服务著称于世。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印两国,正在取代日本成为推动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且使世界经济活动中心日渐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据美国金融界估计,在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印度经济将占世界第三位。因此,美国主要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总裁、前副国务卿塔尔博特认为,“美国、中国和印度三角关系非常重要,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决定世界的格局”。
中印两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和发展潜力。但拥有25亿人口的两个亚洲大国,至今只有200亿美元的贸易额,比不上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往来。新德里与北京之间还没有直线通航。中印两国每年人员往来只有40万人次,不及中国与新加坡的四分之一。因此,推进中印贸易发展与探讨建立中印两国自由贸易区的问题,成为这次中印首脑会晤的一个重点。
中印两国首脑会晤表明,中印双方都有发展关系加强合作的良好愿望,认为双方增进交流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两国关系长期隔绝疏远,中印两国人民之间难免存在很多误解,不少印度人至今还以为中国仍然停留在自行车的时代,经济发展不如印度。印度朝野对于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综合国力增长,也抱有相当的疑虑。
由于印度一向以亚洲老大自居,尼赫鲁当年的“大印度联邦”思想依然阴魂不散。印度统治集团内部坚持以英国殖民时代划定的中印边界,仍是合理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障碍。
亚洲地缘政治发生变化
更重要的是,出于对中国迅速崛起的妒忌防范之心和印度本身的扩张欲望,印度内心潜藏着要独霸印度洋,制约以至于对抗中国的长远战略目标,并为此而大力加强印度的军事力量。
印度《加尔各答电讯报》在胡锦涛访印前不久公然表示,“中印两国没有共同的全球战略利益,它们的地区利益也是背道而驰的”。它把中国加强与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的友好关系,以及为了引进能源而在印度洋地区援建海港与通道的努力看成是侵蚀印度利益,甚至扬言“中央王国仍然是印度潜在的头号敌人”。这种言论,显然是印度朝野反华势力观点和立场的反应。
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使亚洲地缘政治发生深刻变化。几十年来美苏中日四方在亚洲地区进行的大国权力角逐,由于新崛起的印度的参与而出现了新的复杂局面。现在中美日俄四国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总的态势是迅速崛起的中国与力求重振河山的俄国之间合作远胜于分歧,紧密相连的美日同盟则在发展与中俄两国关系的同时,把中国作为潜在的对手。
而游离于两者之间的印度,则正在密切注视形势变化,盘算利害得失,保留进行有利选择的外交回旋余地。印度与其他四方没有对抗性的利益矛盾,须与任何一方,包括中国在内,发展关系,进行合作。但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加强印美关系显然是新德里的首要目标。
布什第一次入主白宫之后就宣称要大力加强美印合作,以“确保印度成为亚洲稳定和安全的一个力量”。近年来美印之间高层互访络绎不绝,两国已经确定为“战略伙伴关系”。双方还不惜违反核不扩散条约,签订“美印核能协议”。名义上由美国帮助印度发展民用核技术,但据西方媒体报道,实际上印度可以借此利用核燃料多制造几十枚原子弹。
布什奉守肯尼迪的政策
早在1960年代初,美国总统肯尼迪就主张利用印度作为“亚洲民主橱窗”来制衡中国。布什实际上是继承肯尼迪的衣钵,把印度放在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位置上,以加强美印关系来制约中国。正如美国驻印大使皮克林有一次在尼克松(尼逊)中心的会议上所强调的,美国和印度的利益是汇合在一起的,双方应该为了相互的利益而进行合作。
在这个背景下,印度与日本的关系也有所进展。日印双方已决定建立部长级的“日印战略对话”框架,在安全保障、能源、经济等领域加强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印度是日本援助最多的国家,日本今后三年将向印度投资20亿美元,相当于从1991到2005年间日本对印度投资的总额。日本提出建立美日印澳民主联盟的设想,就是想在共同理念的基础上把印度拉入西方,构筑一个对付中国崛起的共同阵线。
英文《国际先驱论坛报》在一篇题为《介乎东西方之间》的评论中写道,“印度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它最终究竟是要向西方国家靠拢,还是与东方国家为伍”。
从政治制度与思想理念上说,印度实行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和西方教育,又是通行英语的国家,被美国朝野视为美国的天然盟友。但是印度的基础在亚洲,它和亚洲国家的贸易量超过了与欧美贸易的总和。印度要像日本那样奉行脱亚亲美政策是不现实的,只会使印度陷于国际孤立而严重损害它的国家利益。
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印边界问题不易解决,印度对周边邻国奉行傲慢政策,印度要想成为亚洲国家共同体内的平等成员,受到亚洲国家的欢迎并分享共同的经济繁荣,必须在外交上有所努力和表现。
这些内外因素,使得亚洲的地缘政治与大国关系格局充满变数。同时也说明,中印关系有可能因胡锦涛的访印之行而有所改善,但要使两国关系现有格局根本改观,回复到50年代“印度中国拜依拜依”的友好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西门子有意退出在华网络电视业务
法新社报道,西门子集团重新评估在华网络电视业务的可行性,并有意退出市场。据中国官方消息,西门子在错失了一个大项目后,重新斟酌在华网络电视业务。四个月前,西门子在上海参与网络电视的竞争中失利;随后西门子解散了在华网络电视业务的相关部门。网络电视在中国被视为商家必争之地。据估计,到2009年,中国将有约1670万观众通过网络观看电视,这意味届时中国网络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3亿欧元。
美国官员:中期选举后中美关系将面临三大冲击
【网讯】美国亚太事务委员会(PACIFIC COUNCIL)国际政策研究室主任科尔日前参与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洛杉矶演讲会后表示,美国新一轮中期选举后,将使美中关系面临新一波,来自贸易、汇率、人权等三方面的冲击,中国政府必须要更加强化与两党之间的沟通。
据《中国日报》报道,中美关系将面临三大压力,科尔解释,美国民主党的政策中,重视降低美国本土失业率、主张贸易保护主义、注重工人工资收入、极力反对美国制造业向其它国家的转移;而中国身为全球中、低技术制造业的汇集区,将首当其冲面对民主党的政策转向,与美国外交压力,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的赤字、人民币的汇率、人权及劳工问题等方面。
另一个问题,则是中国政府在与美国国会参众议员之间的宣传与沟通上,还做不够,许多美国人至今还没有真正了解,包括人民币政策等强力控管政策上,其背后所代表的中国发展方向与问题。
科尔说明,尽管布什政府否决一些紧缩性的对华政策,但2007年1月新的国会参众议员就职后,民主党所重视的各项代表政策,将会不断被重提,中国政府必须采取“积极调整与沟通”的策略,才能够让中美双方重新达成一个新的平衡点。
中美关系磨合期长度上,科尔预估,双方将于2007年1月起,面临一定程度的调整,同时预计要12至18个月后,双方才能重新达到一个新的共识;中国方面能做的,就是必须持续加强与美国的沟通,让美方更加了解中国的实际作法,双方才能达成理解。
如何改变中国的高外汇储备与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科尔则认为,尝试增加与扩大中国国内的内需市场,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鲍尔森将访华促调整政策 国会对中国愤怒或爆发
【网讯】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率领的美国高级经济代表团将于12月12号到16号访问中国。这次访问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敦促北京领导人打击盗版,对海外投资者开放中国市场,以及允许人民币汇率更自由地浮动。美国行政当局和国会长期以来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多有批评,这次可能会爆发国会对中国的愤怒。
多位重量级人物一同出访
据美国之音报道,与财政部长鲍尔森一道访华的还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以及其他几名内阁部长。代表团中有如此多重量级人物显示出美国对美中经济关系的重视。美国希望通过双方高层决策者之间的对话推动中国领导人对其现有经济政策做出进一步调整,更认真地对待美国关注的一些议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行政当局和国会领导人一直敦促中国加强人民币汇率的浮动机制,采取开放中国经济的新步骤。美国认为,如果中国在经济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美国对华贸易中的巨大逆差可望得到削减。
中国的开放政策历来重视出口。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出口远远超过进口,外汇储备急剧增强,今年突破一万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近年来也节节攀升,2004年为1620亿美元,2005年则高达2016亿美元,今年将进一步增加到2280亿美元。
不过,作为监督美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决策者之一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预计访问中不会同布什当局一道直接向中国施加压力,但是,伯南克在担任白宫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时曾经说过,中国应该朝向更具弹性的汇率政策前进。伯南克还曾表示,美国通过向中国出售大量债券来支撑其贸易不平衡,从长远来看不是可持续性的政策。
分析:美国极为重视中国
前白宫亚洲政策主任格林在评论监督美国经济运行的两大巨头的中国之行时说,“如此高规格的代表团势必将通过展示美中经济巨大的相互依存度来提高中国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在汇率问题上”。
美国财政部还没有正式公布代表团其他成员的名单,但有关官员说,代表团将包括美国贸易代表、能源部长、商务部长、卫生部长以及环境保护局局长。前白宫亚洲政策主任格林说,鲍尔森率领这么庞大的代表团是个非常明智的策略,也表示出对中国人的极大尊敬。不过,格林指出,鲍尔森此行能否卓有成效地传达白宫和国会山的关注,他自己本人也压力重重。
国会对中国愤怒可能会爆发
美国中期选举刚刚结束,民主党在国会参众两院大获全胜,夺回失去了十几年的多数地位。白宫官员说,在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里,如果北京严厉拒绝华盛顿提出的采取措施,缓解双方贸易不平衡的要求,国会中对中国的愤怒将空前高涨。
针对美中之间的巨额贸易赤字,美国参议院民主党人舒默和共和党人格雷厄姆早些时候曾提出一项议案,指出如果中国不停止操纵人民币的汇率将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27.5%的惩罚性关税。这项议案在两位提案人访问中国后以及财政部长鲍尔森的要求下已经被推迟在参议院进行表决。
不过,两位议员表示,如果中国不对来自美国的经济压力做出更积极反应的话,他们将在新一届国会中提出另外一个议案。舒默最近表示,目前还没有什么能改变中国人的看法。鲍尔森率领这么庞大一个代表团访华,表明这些议题多么重要。但鲍尔森的责任是,如果他带这么多人又一次徒劳无功地返回,国会的反对声将会进一步高涨。
北京做出多少让步需拭目以待
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此前曾经访问过中国,就软件盗版、品牌设计商品、药品以及允许美国金融机构的信用卡进入中国等议题与中国进行了磋商。鲍尔森曾警告说,不要期望中国对美国的要求迅速做出答复。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可能会进行经济政策调整,而布什政府能向中国承诺的是封锁舒默和格雷厄姆参议员在国会中提出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贝德说,中国人对美国大选结果的影响还捉摸不定,他们还在判断要给鲍尔森多少东西,鲍尔森才能不使厄运逼近中国。
美国两党选举后角力 中国问题成政治足球
民主党在美国中期选举中获得大胜反映了政治钟摆的大幅波动,民众对于布什政府错误处理伊拉克局势的做法感到普遍不满,这帮助民主党夺得了今年的胜利。美国国会极有可能还将持续关注伊拉克,但是,外交政策的其它方面,如中国问题,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多的关注。越来越多迹象显示,美国两党正在拿中国问题角力。
《韩国时报》报道说,民主党人南希·佩洛西当选众议院议长自然引发了众多观察家的评论,但愿民主党不仅仅考虑党派优势,还会考虑美国如何同崛起中的中国打交道的问题。不管哪一个党派控制着议会或者总统职位,这个问题都不会消失。
对于布什政府来说,现实表明,它必须抛弃当选总统时所持的ABC政策(即排斥克林顿政府的一切政策)。前总统克林顿把同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作为目标,而布什却称中国为战略竞争者,而非战略合作者。“现在,同中国的合作显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中美必须共同合作,否则这条船就有倾覆的危险。”
在中国问题上,美国两党之间需要合作。多年以来,中国问题一直被在野党当作攻击执政党的政治足球。但是剥夺中国最惠国待遇的努力每年都以失败告终,原因是总统拥有否决权。既然权利分别赋予给了共和党总统和民主党议会,两党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共享权利,共同制定一个对美国有益的中国政策。
当布什于2001年上台后,美国认为同中国的对抗将会演变成为未来的敌对关系,就如同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一样,而这在“911”事件之后得以改变。华盛顿意识到,在担心未来的敌人之前,它必须首先担忧目前的敌人。
现在,如果美国撤出伊拉克,注意力可能会重新聚焦到北京。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华盛顿必须面对中国的现实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但是,应避免将美国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归结到中国身上的趋势。这可能很困难,特别是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在10月又创新高。而且,中国的外汇储备到本月已达一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现在的世界局势是全球化的结果,中国不该成为替罪羊。美国需要面对全球化的众多挑战,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设置保护主义障碍。事实上,美国和中国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互相依赖对方。任何一方都可以对对方造成巨大伤害,但同时,自己也要付出高昂代价。
美国和中国都是世界问题的一部分,如急剧退化的环境,他们同样也是解决之道的一部分。两国应该携手合作,而不是互相对抗。只要两国政府有这种意识,世界就会有希望。
尼加拉瓜停发大陆居民签证 台湾可能背后插手
尼加拉瓜现任外交部长卡尔德拉11月16日突然宣布,尼加拉瓜外交部已决定暂时停止向中国大陆居民发放签证,理由是发现有中国大陆居民试图用伪造的签证进入尼加拉瓜。但实际上理由并非如此简单,台湾当局很有可能背后插手。
据新华社报道,卡尔德拉当日对新闻界说,已发现的假签证是在中美洲以外的地区伪造的,因此“我们已经做出(向中国大陆居民)停发所有签证的决定”。他还说,“尼加拉瓜将设法制作一种无法伪造的(签证)文件,以便今后继续发放这类签证”。问题是这位外长没有说明什么时候才能制作出这种防伪签证。
移民局竟贩卖签证
由于在前不久的总统大选中,左翼政党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总书记奥尔特加获胜,现任政府将于明年1月下台。目前现任政府部门的一些官员利用手中“快要过期的职权”,到处拼命“抓钱”。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当地新闻媒体一直在报道尼加拉瓜移民局内部的一些丑闻。
据揭露,移民局局长卡卡贝罗斯和一些亲信利用手中职权,非法向外国人,其中也包括中国大陆居民颁发入境签证,以此向签证申请者索取高额报酬。也有消息说,尼加拉瓜驻哥斯达黎加领馆的官员与当地人勾结,贩卖或真或假的签证,用这种方法在回国之前大肆“敛钱”。
尼加拉瓜是中美洲最贫穷的国家,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匮乏,居民的供电和供水都得不到保障。这样一个国家的签证为什么能够高价出售呢?原因之一在于尼加拉瓜、洪都拉斯、萨尔瓦多以及危地马拉同属于中美洲四国集团,根据一项协议,外国人只要得到四国集团成员国任何一个国家的签证,即可以在四国集团所属国家内通行无阻,不需要另外申请签证。这样,一些自以为可以到美国“淘金”的外国人愿意购买尼加拉瓜的签证,以便穿行中美洲后到达墨西哥,进而经墨西哥偷渡去美国。
偷渡者和人蛇集团选择购买尼加拉瓜的签证还另有原因。尼加拉瓜不仅是中美洲最贫穷的国家,腐败情况也比较严重。偷渡者和人蛇集团在这里很容易物色到内应,便于在遇到麻烦时化险为夷。
一般人也许难以想像,有的偷渡客计划败露,被移民局收容后,竟然可以聘请律师与收容中心打官司,控告移民局非法羁押外国人,然后由被收买的法官判决移民局应当终止对偷渡者的羁押,接下来偷渡者即可获得自由。这说明人蛇集团在尼加拉瓜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今年9月,由于涉嫌卷入贩卖签证丑闻,一些移民局官员包括移民局局长卡卡贝罗斯已被停职接受审查。
台湾积极运作稳固邦交
尼加拉瓜与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因此,尼加拉瓜外交部过去一直对中国大陆居民进入尼加拉瓜采取严格的限制性措施。新华社驻马那瓜分社人员因正常轮换申请入境签证,曾有过等待长达一年半之久的记录。为了给在尼加拉瓜务工的大陆工人办理延长护照等手续,中国驻墨西哥使馆人员申请入境签证,也曾连续五次被尼加拉瓜外交部拒签。
当地人透露,尼加拉瓜外交部严格限制中国大陆居民,特别是持有公务和外交护照的人员入境,与台湾当局为维系与尼加拉瓜的邦交关系而从背后插手有关。尼加拉瓜外交部对中国大陆居民的入境限制措施已经很严格了,尼加拉瓜移民局局长等人非法出售真签证或假签证的丑闻被揭露已经几个月了,而且签证的购买者中并非只有中国大陆居民,那么尼加拉瓜外交部16日何以突然做出封杀所有大陆居民签证申请的决定?恰恰是在11月16日,台湾当局的一个代表团到尼加拉瓜访问。
台湾当局并不讳言,派代表团来尼加拉瓜,既是为了当面祝贺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总书记奥尔特加当选为尼加拉瓜总统,也是为了在奥尔特加就职前,“加强沟通维系两国邦谊及合作”,因为从现在至奥尔特加明年1月10日就职的两个月是“邦交是否能持续的关键时期”,台湾当局在这段时期“会找出可施力的部分……寻求最有利的可能性”。
冻发签证不会长久
台湾当局认为从现在到奥尔特加就职之前是邦交能否持续的关键时期,因为奥尔特加在竞选期间曾宣布,如获选,尼加拉瓜“新政府将优先考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建立外交和经济关系”。奥尔特加的助手、议员阿尔塞还宣布,奥尔特加明年1月10日就任新总统时,中国将派出一个高级代表团参加他的就职典礼,届时只待中国驻尼加拉瓜大使递交国书,尼中即可复交。
奥尔特加和阿尔塞的讲话发表以后,台湾当局使用各种手段,阻挠尼加拉瓜新政府上台执政后与中国复交。台湾当局代表团16日和17日访问尼加拉瓜也是为此而来。
尼加拉瓜现任外交部长卡尔德拉宣布冻结颁发大陆居民入境签证,正是在台湾代表团抵达尼加拉瓜以后。这两件事在同一天发生不会是巧合。
尼加拉瓜当选总统奥尔特加将于明年1月10日就职。据说,卡尔德拉停发大陆居民入境签证的措施,如同他所宣布的那样,是暂时的,也只能是暂时的,因为现任政府明年1月10日下台后,桑解阵新政府将对中国居民来尼加拉瓜表示欢迎。
中国民间筹备成立保卫苏岩礁协会 与韩国争主权
【网讯】中国和韩国对东海苏岩礁(韩国方面称离于岛)的主权之争激化,处理不当将有可能引发类似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国民间目前正筹划成立“中华保卫苏岩礁协会”,准备联合两岸四地保钓团体到苏岩礁宣示主权,而韩国政府早在2002年就投资二百十二亿韩元,在苏岩礁打桩兴建一座“韩国离于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
苏岩礁是中国沿海大陆架上的海底丘陵,位于东海北部海域,全年多数时间处于水下,面积两平方公里,呈椭圆形。2002年起,韩国政府在苏岩礁打桩兴建一座高七十六米、重三千六百吨,相当于十五层楼高的巨大钢筋建筑物,取名为“韩国离于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基地建有灯塔、直升机停机坪、卫星雷达和港口。至今有八名常驻研究人员,十五天轮换一次。
韩国官方近来动作频频,韩国媒体亦一改低调作风,大举报道中国监视该岛的消息,并声称“离于岛是韩国最南端的岛屿”。中国外交部曾多次重申“韩方的单方面行动不能产生任何法律效果”,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此种低调做法,显然未能得到民间人士的支持,认为政府再不吭声,韩国可能在黄海的日向礁上如法炮制,进一步侵占中国领海。
中华保卫苏岩礁志愿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建兴表示,位于东海上的苏岩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海床的一部分,但韩国在苏岩礁兴建了标志性建筑物,并命名为离于岛,藉此侵占中国领海。
他表示,中国民间正筹划注册成立“中华保卫苏岩礁协会”,目前已有三百名志愿者,协会成立后将举办连串保卫苏岩礁行动,包括向韩国使领馆递交抗议信,展现中国民间声音。
协会也会与大陆、香港、台湾及澳门的保钓组织携手合作,譬如制作“中国领土苏岩礁”及“东海疆土”的大字铜牌或石碑,等待机会竖立在苏岩礁上,以及到苏岩礁宣示主权。
抗议活动将采取下列几项步骤:筹设“保卫苏岩礁”网站;申请成立“保卫苏岩礁协会”;向韩国各使领馆递交抗议信;向社会筹款并和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等地的“保钓行动委员会”携手共进;制作“中国领土苏岩”和“东海疆土”等大字铜碑或石碑;购买船只或租用渔船,待机在苏岩礁上竖立国旗和铜(石)碑。据称,目前已有三百多位志愿者加入护土行列。
据王建兴分析,中国政府至今不公开韩国占领苏岩礁的事实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中国正与日本就东海油田及钓鱼台主权争议问题作交涉,不愿两头开战,两面谈判;二是韩国在一系列国际问题的取态,尤其对东北亚的举措与中国有默契,中国不愿这种态势弱化。
此外,北京将举办奥运会,若韩国运动员抵制北京奥运,影响效应太大;最后是韩国有备而来,把与日本争夺独岛的经验拿来对付中国。
王建兴说,如果中国政府不向韩国政府提出外交上的交涉,韩国有可能在黄海的日向礁(水下7.8米)继续建造类似海上建筑物,侵占中国领海,届时黄海也逐渐被韩国管辖。
苏岩礁背景资料
苏岩礁位于中国东海北部,在江苏南通和上海崇明岛以东约150海里,是江苏外海大陆架延伸的一部分,地理位置北纬32度07分22.63秒,东经125度10分56.81秒。苏岩礁在地质学上是长江三角洲的海底丘陵,最高峰在水下4.6米处,周边海域平均水深50米,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1400米。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自古以来苏岩礁附近海域一直是中国鲁、苏、浙、闽、台等地渔民活动的渔场。1880至1890年,苏岩礁的位置被明确标注在清朝北洋水师的海路图中。
1963年,中国海军东海舰队和交通部测量大队对苏岩进行了中共建政以来的首次精密测量,并向国际社会宣示了领海主权。
1992年5月,中国海军北海舰队海测大队以“北标982号”、“北标983号”两艘大型测量船和“青渔427号”、“青渔425号”两艘侦察船组成海上测绘编队驶赴黄海,全面完成了对苏岩礁海区的测绘。
报道指,韩国对苏岩礁的了解要远远晚于中国。1984年,韩国济州大学和KBS电视台组成联合考察队,派船到苏岩礁考察,才首次确认其存在。但此后,韩国就开始秘密筹划将苏岩礁占为己有。
1987年,韩国最南端的济州地方海洋水产部开始将苏岩礁标记为“离于岛”。韩国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投资230多亿韩元(约合2400万美元)在苏岩最高峰的南侧65米处,打桩兴建一座高76米(水下40米,水上36米),重3600吨,相当于15层楼高的巨大钢筋建筑物,于2003年6月竣工。在此期间,中国政府曾于2000年和2002年两次就韩方在苏岩礁修建海洋观测站问题向韩方提出交涉,反对韩方在两国专属经济区主张重迭海域的单方面活动。
韩国将此观测站称为所谓“韩国离于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其外观与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类似。该建筑占地面积约1320平米,水面分三层构造。顶层建有面积为524平米的直升机停机坪,还有卫星雷达、灯塔、气象设备、太阳能电池等设施,生活设施和码头在下面两层。8名所谓研究人员在基地常驻,每15天轮换一次。韩国海洋研究院的职员大约每年登岛7~8次,进行装备、设备的维修保养与检查。此外,基地还有消防设施和监视警报仪器,即使在无人状态下,也可以通过基地监视附近海域,并对靠近基地的人员和船只发出警报。该基地设计标准为能抗24.6米的大浪和每秒50米的大风,使用寿命为50年。韩国政府每年投入的维护该基地经费约为7亿韩元(73万美元)。
该基地建成后,韩国曾在附近海域进行各种资源勘探,并派出舰艇和飞机巡视,俨然将其视为海外领土的延伸。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曾两次就此向韩方提出交涉,反对韩方在两国专属经济区主张重迭海域的单方面活动。
中国韩国对苏岩礁的争夺凸显经济区划界问题
韩国对苏岩礁的争夺凸显了东海划界问题。东海面积77万平方公里,涉及中韩日三国。韩国根据自身利益历来主张不同原则,济州岛以南要求自然延伸;而向西又要求中间线原则。当前中韩在东海海域的专属经济区尚未明确划分,只是进行了一些磋商。苏岩礁所处海域正是位于两国专属经济区主张的重迭区。
苏岩礁问题涉及海底资源归属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称,韩国媒体在报道所谓“离于岛”问题时,多次提到中韩海上专属经济区的划分问题,所以其用意就十分明显了。也就是说,所谓“离于岛”问题的背后,涉及周边黄海和东海海域丰富的海底资源归属的实际利益问题。
然而,苏岩礁是公认的暗礁,常年潜伏水下,只有海面出现大风浪的时候,才偶尔露出水面。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规定,岛屿应是在涨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礁石,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尽管韩国在苏岩礁上建造了人工平台,但改变不了其暗礁的实质,也就是说它无法用来作为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划分的标准。
从济州岛西南端,可以眺望到不远处名为马罗岛的小岛。韩国政府1978年在马罗岛上立有“大韩民国最南端”的碑石,表明马罗岛是韩国最南端的岛屿。在济州岛上,还有摄下了刻有马罗岛介绍的石碑。石碑用韩、英、日、中四种文字介绍马罗岛说,“马罗岛位于大韩民国的最南端(北纬33度6分33秒、东经126度11分1秒),即是韩半岛(即朝鲜半岛——本报注)的起点,又是终点。”在韩国以前出版的各种地理书籍上,也都确认马罗岛是韩国最南端的领土。从马罗岛到苏岩礁有149公里的距离,中间是一片汪洋,所谓“离于岛”是韩国最南端领土的说法与马罗岛上的石碑自相矛盾,根本站不住脚。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说:“中国在处理与别国之间关系问题时,中方遵循公认的国家法准则,主张协商对话。苏岩礁是位于东海北部的水下暗礁,中国与韩国在此不存在领土争端。中国与韩国已就专属经济区划界进行了一些磋商。苏岩礁所处海域位于两国专属经济区主张重迭区。中方在苏岩礁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韩方的单方面行动不能产生任何法律效果。”
韩国媒体选择一条“旧闻”发难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称,韩国在苏岩礁问题上,曾长期保持“只做不说”的态度,对所谓“离于岛”的报道并不多。但是今年9月中旬以来在韩国媒体的热炒之下,“离于岛”这个陌生的名字迅速被韩国国民所熟知,对苏岩礁的历史沿革却闭口不谈。而韩国媒体在苏岩礁问题上煽动起韩国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所谓的“悲情意识”,在韩国社会营造出“守护离于岛主权”的氛围。
韩国媒体大肆炒作的《2005年海洋行政执法公报》早在今年2月就由中国国家海洋局公布,从新闻角度来讲,属于旧闻。
公报有关苏岩礁的内容出现在《海洋行政执法基本情况》部分。公报说:“(2005年)国家海洋局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法律、法规,由中国海监各海区总队在我管辖海域进行了巡航监管,对我与邻国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了巡航监视。8月16日,中国海洋局在苏岩礁以南10海里处对发现的韩国租用的挪威POLARDUKE物探作业船队进行了监视;中国海监飞机对苏岩礁韩国海洋观测平台实施了巡航监视5架次,多次发现韩海岸警备队巡逻飞机、韩海警巡逻艇在该海域活动。”
从公报来看,中国政府在苏岩礁采取了十分克制的行动。但韩国媒体在时隔七个月之后,突然选择一条“旧闻”集体发难,报道方式混淆视听,目的则是企图造成苏岩礁是韩国领土的“既成事实”。
反日游行无碍经济 日本2005年在北京投资金额跃首位
【网讯】尽管2005年4月中国北京市发生了大规模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但日本企业对北京的投资势头依然强劲。在2005年北京实际利用的外资金额中,来自日本的投资超过20%,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居首位。
共同社引述北京市投资促进局表示,北京市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而进行的基础设施改善等工作获得较高评价,反日游行没有带来负面影响。北京市将于28日在东京举行招商活动,准备进一步吸引日本企业的投资。
2005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比上一年增加约14%,达35.3亿美元。其中日本的投资额为8亿美元,约占全体的23%,超过香港跃居首位。此外,在今年上半年,日本对北京的投资额也高达4.2亿美元,紧随英属维京群岛位居第二。
从整体上看,今年上半年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虽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减少,但北京加大了在商业及服务行业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效果明显。日企投资的70%以第三产业为对象,其中在零售行业的投资较为突出,大型超市伊藤洋华堂开设新店铺就是其中一例。
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充分证实了中日经济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和“互需性”(互有需求)。目前,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大宗商品主要是纺织等轻工业品和一般耐用消费品等,而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高技术产品,这说明双方相互出口的品种依然处在不同的附加价值层次上。至于在第三国,比如美国的市场上,中日两国对美出口中形成竞争关系的产品比重大约只有16%。
而且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投资。中国正在加紧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日本的投资、高科技机械和材料对中国发展非常重要。同样,日本的出口增长离不开中国,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廉价产品。目前,大约有一万六千家日本公司在中国发展。
由于这种互补性的存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也首先成为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日本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以及轿车等耐用消费品的对华出口正在明显增长。事实正在应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预测,即日本是除中国外、由于中国加入WTO而获得好处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在西部大开发和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背景下,日本的建设材料对华出口也有所增加。
有分析指,中日政治关系不管有多少问题,实体已经是密不可分,这种关系是不会改变的。日本企业离不开中国,中国经济也离不开日本,如果两国关系真的破裂,那么中日将要共同面对败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22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高中生访华团代表
【网讯】中国外交部22日首次邀请并接待了来自日本的134名高中生。年过六旬的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戴秉国当天特意打了一条红色领带迎接,并希望与这些日本高中生永远成为朋友。他强调说,青年是两国的未来,共同为中日友好努力并一辈子致力于此,是颇有意义的事情。
当天,戴秉国先表欢迎之意:“我是60多岁的老人,见到你们这些十几岁的年轻人,分外高兴。而且,今天是新中国外交部自成立以来第一次接待日本高中生朋友,所以我热烈欢迎大家。”他还说,希望和这些高中生永远成为朋友,“你们有什么事可以来找我”。
戴秉国对这批第一次来中国的日本年轻人说,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中国开放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就永远不会再关上;中国永远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会走军事扩张的道路,也不会欺负邻国。他还表示,中日之间在近两千年的交往史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友好交流。日本曾多次派遣隋使、遣唐使向中国学习;中国也在近现代从日本学习到很多东西。
上月,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刚刚访华。本周,中日两国领导人又在越南河内会晤。戴秉国认为,在这一大背景下,日本高中生代表团访华,意义不同寻常。他强调说,青年是两国的未来,共同为中日友好努力并一辈子致力于此,是颇有意义的事情。
日本高中生代表山下听完戴秉国的致辞后表示,以前对中国的印象不是很好,感觉中国人很冷淡,但在今年5月通过与中国高中生的相识和交流,充分感到中国人其实也充满热情。她说:“我知道我们两国之间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只要大家加深理解,从小处着手,一个一个解决问题,两国关系就会更加友好。”
近年来,中国与日本的关系长期处于政冷经热的状态,民间交流对两国关系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在新一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于2004年提出开展两国交流的建议后,中日两国政府分别设立了友好交流基金,用于促进中日学术、文化、教育和青少年的交流。日方于今年内邀请5批共1100名中国高中生短期赴日交流;自今年5月开始,已有4批约800名中国高中生访日。
应中日友好协会的邀请,首批日本高中生代表团一行144人(包括教师10人)于本月21日至27日访问中国。紧接着,第二批日本高中生代表团(来自神奈川县)将于12月19日至25日访问北京、天津、大连等地。
陈冯富珍当选世卫总干事的机遇和挑战
● 张田勘
香港前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当选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意义是显著的。正如一些媒体所说,这将为华人主政国际组织打开先河。然而,陈冯富珍当选的意义,与其说是极大的荣誉,不如说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世卫既是一个国际行政和协调组织,又是一个国际卫生共同体和医学学术组织,其宗旨是让全球所有的人都享有健康,通过协调世界各国的卫生和医疗事务、科学研究,从而倡导健康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各种有效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抗御疾病等等,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进而最大限度地延长人们的寿命。要实现这样的普世价值和具体任务,陈冯富珍所面临的其实是艰巨的挑战。
在人类历史上,疾病始终是排在饥荒、战争之后的第三大灾难,有时甚至比前二者还可怕。现阶段,摆在世卫面前的首先是如何防御和遏止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在传染性疾病方面首先是爱之病、性病、流感等,而在非传染性疾病方面是心血管病、癌症等。尤其是爱之病,这种世纪病害正从非洲大陆向亚洲大陆全面蔓延。
要阻遏这些严重的疾病,除了科研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之外,科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世卫须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学的防御疾病生活方式,向世界各国推广。而这本身就是重大的任务。
为中国解决医疗服务问题
比如,由于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与观念不同,世界各地区对于预防爱之病的做法并不一样,最为典型的是使用安全套的做法,有的反对,有的支持。对此,世卫须要在新总干事的领导下探索一些为不同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下的人们都普遍支持和接受的技术、工具和方法,迅速而有效地遏制爱之病等的蔓延。而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严重疾病,也同样需要世卫的积极协调,并且调研和推广新的有效防治方法。
为了要把人人都享有健康的权利落实到每个人身上,陈冯富珍和她所领导的世卫工作人员,同样面临艰巨的挑战。同样是由于体制和文化的不同,人人享有健康权利在世界许多地区还只是一种理想而非现实。因此,新的总干事将要领导世卫调研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把人人享有健康权利做得比较好的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推广到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让这个目标慢慢成为现实。
而且,作为第一位出任世卫总干事的中国人,陈冯富珍更应当为解决中国公平享有医疗资源和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作出献议。这个任务肯定不简单,因为中国过去10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不成功”,中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极不公平,而且现在中国人看病难和看病贵是世界有名的。
尽管香港同中国大陆一国两制,但作为新任总干事,有责任提出新思路来解决中国本身的问题,只有本身的问题解决得好,说话才有底气,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如果能成功的为中国解决人人享有健康权利的问题,更可以将之推展到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冯富珍所面临的一个较为棘手而复杂的问题,就是让全球不同政治框架下和地球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都享有健康权利,这如同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利一样重要。按照人人平等的观念,作为对全世界每个人的健康都负有责任世卫,同样要秉承决不摒弃任何一个人的原则。因此,当面对台湾人民渴望加入世卫或获得世卫的全球卫生方针、政策和技术时,新的总干事应当拿出智慧和方法来解决这不容推御的任务。
陈冯富珍在过去的公共卫生服务中,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也曾经遭遇困难。之前,她曾经领导香港卫生署成功度过1997年禽流感疫情和2003年的沙斯危机。此外,她在传染病防控事务方面成绩显著。这些都是陈冯富珍胜任新职务的有力基础。
有必要汲取过去的教训
但另一方面,她也有必要汲取过去的教训。当闻知陈冯富珍当选世卫总干事后,香港一些已康复的沙斯病人却表达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以陈冯富珍在沙斯期间的表现,根本不应当选,因为在香港的沙斯疫情处理过程中存在瞒报情况。
在2003年沙斯侵入香港时,香港浸会医院出现小型沙斯病例,有病人及家属批评医院隐瞒疫情,令前往求医及探病的家人受到感染。2003年6月4日,浸会医院署理行政总监李川军为院方涉嫌隐瞒疫情一事,向公众道歉。而时任卫生署署长的陈冯富珍也承认院方在与病人沟通和提供资料方面,做得不足。
同样,在2004年,香港立法会沙斯调查报告也批评一些卫生官员抗沙不力,陈冯富珍更被指责违抗上级命令,对疫情掌握不足,令香港未及时做好防疫措施。
陈冯富珍除了须汲取这些教训之外,更重要的是未来在传染病爆发时,处理好公共危机、尽快公布疫情和领导抗疫工作。
尽管上述任务并非一蹴而就,而且这些也并非是陈冯富珍一个人的责任,但我们相信已累积不少经验的陈冯富珍,会领导世卫为全球提供一个更卫生、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作者是中国《百科知识》副主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