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访问在即 印度媒体热炒中印边境争议
【网讯】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将抵印度访问之际,印度学者与媒体除纷纷探讨双方经贸关系发展之外,也特别着墨双方的边境争议问题,似乎希望中国能够承认双方现行边界之外,再让出中国目前控制的克什米尔部分土地。
据中央社报道,中国反驳指出,印度东北的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是中国的领土,印度理应归还。针对印方最近在边境争议问题上咄咄逼人的态度,中国驻印大使孙玉玺在接受印度CNN-IBN电视台专访时指出,中国的立场是,印度东北部的整个阿鲁纳恰尔邦,包括其中地理战略位置重要的达旺争议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拥有那块地的全部主权。
对于印方希望胡锦涛来访时能够带来解决方案的架构问题,孙玉玺表示,以务实而言,中印边境争议由来已久,牵涉颇广,两国目前尚无解决此一问题的时间架构。
胡锦涛即将于20日抵达新德里进行四天国是访问印方对孙玉玺的上述谈话表示不悦。印度外交部一位匿名的资深官员表示,阿邦是“印度的土地”,克什米尔是“印度的土地”,都“不容置疑”,在胡锦涛来访期间,印方还是会提出边境问题。
中印两国的边境龃龉,主要源自1962年的短暂边境战争,印方最终落败,并声称中国控制的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即印度西北边境的克什米尔部分地区)是自己的领土,面积约38000平方公里,中国则认为印度控制的阿鲁纳恰尔邦霸占了中国90000多平方公里土地,导致边境争端至今未能解决。
反思印度的“中国情结”
● 韩方明(香港)
上星期天,《印度时报》驻北京记者赛伯乐先生约我谈谈中印经济关系。我因为下周要随中国代表团访印,所以也想借机向他讨教。谈话结束之后,整个晚上我都在思考“中国企业投资印度”这个热门话题。
随着印度成为IT和电信投资的一个诱人的目的地,全球领先的厂商相继雄心勃勃地描绘出在印度扩张的计划。据已公开的数据,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外国向印度IT产业直接投资170亿美元,包括生产和研发等领域,多家跨国电信公司在印度设厂经营。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根本就没有印度这样的机遇。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当然愿意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印度这个近邻合作,谋求共同进步。中国的华为、中兴、TCL等知名大企业在短时间内相继进入印度。中印“龙象共舞”,应是和谐世界的美好景象。
中国企业应正确看待自己
然而,最近印度政府起草了一项外国直接投资(FDI)审查政策,首次将中国列为“威胁印度安全的敏感国家”,引起热烈议论。中国公众和舆论普遍对这个政治性判断提出质疑,认为这对印度、亚洲和全球都不利。印度共产党更希望印度政府解释为什么中国投资基础设施会对印度安全产生威胁。
舆论普遍认为,印度对中国存有猜忌、排斥和偏见,将影响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而中印这两个大国关系的好坏,必然直接影响到亚洲、乃至世界的稳定与发展。笔者认为,目前舆论对印度政府的批评和压力,并不能令印度政府轻易改变对华消极态度,反而可能会加剧其逆反心理。
回想20多年前封闭和保守的气氛,谁会想到中国日后能成为投资环境最受欢迎的国家之一?当时,印度的开放程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商业经济并不发达,传统企业占主导地位,生产和盈利能力都不强,还是依赖政府的保护。现在,印度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大增,却反而对中国有担忧和疑虑。这是否正确,最终要由事实来检验。
作为一个大而不甚强的国家,印度对周边国家存有戒心是可以理解的,对此不必大惊小怪。而且在笔者看来,中国企业进军印度,确实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和制定自己的战略。
中国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印度民众当然了解。而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特别是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印度所警惕的。印度也许不会模仿中国做“世界工厂”,不会照搬中国当初“来料加工”的低层次经济模式,而会重点发展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确保国家各方面的安全。这种自我保护的意识,恰恰是中国需要学习的。
中国企业进军印度,不要处处为师,摆出“没有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就不行”的姿态,这样会令人反感。中国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投入了太多的热情,太缺乏真正的基石。三分钟热情过去后,能够真正应对国际化竞争、经得住考验的发展计划,又有多少?
也要深刻地了解印度
研究一下日本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当日本产品逐渐融入某个国家生活方式的时候,再多人呼吁“抵制日货”,也是办不到的。这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所以,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对中国企业来说都不可取。
把中国称为有威胁性的国家,表明印度很在乎这个邻国的力量。尽管有猜忌,但终非敌人。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世界的两大潮流,并不是某个国家一厢情愿地冠以某种称呼,就能改变其进程和方向的。倒是中国企业家在国际化问题上尚未成熟,容易为眼前的利益而大肆鼓吹,把精力都放在装点门面的包装上,不够冷静和清醒。
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求发展,中国企业都应当找准双方利益需求的契合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贸易、金融、研发、制造等投资规划,充分尊重印度民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设计开发适合他们的产品,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释出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善意。要让印度人相信,中国企业希望在印度寻求长远利益,而不是“捞一把就走”。
中国企业应该借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经验,多做研究,了解印度国情,实事求是地从印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中国企业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一窝蜂,不要好高骛远,非要立志建设什么大型生产基地不可。
中印有着悠久的关系,虽然间中有好也有不好的历史事件,但近30年来,双方能够一直处于和平与友好的状态,这是值得庆幸的。为什么能够和平友好呢?是因为彼此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认同:两国都有佛教文化的传承,这是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源泉之一。
因此,在与印度加强经济合作的同时,中国还应该支持两国佛教界的交流,以宗教文化的和谐大同理念,化解彼此的猜忌心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发展中国家情结”是十分微妙的。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全世界都在关注其发展方向。而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它怀有警惕中国的心态,不值得大惊小怪。只要认真面对,用适当的方式处理,彼此之间的信任就会逐步建立。
·作者为旅居香港的投资银行家,中国全国政协委员
穿梭外交显强势 这次APEC峰会中胡锦涛可能最忙
【网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21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将于11月18日至19日齐聚河内,参加第14届APEC首脑峰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受到广泛关注。胡锦涛的安排包括与美国总统布什以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进行会晤,并在APEC之后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
《东方早报》报道,“胡锦涛主席可能在峰会期间非常繁忙,与其他国家领导人进行双边接触,这有利于中国增加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主任张锡镇说,“这也是一个机会,展示中国作为经济日益强大的国家的外交影响力。”
张锡镇说,胡锦涛的安排包括与美国总统布什以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进行会晤。而对于安倍而言,这是他作为首相的第一次重大的外交聚会。虽然APEC会议本身是以讨论经济问题为主的,但是这次峰会预计会讨论诸如朝鲜核问题等安全方面的议题。
“虽然中国在APEC机制中不能算是驱动力,但是对于中国而言可以利用APEC这个重要的多边平台,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这点很重要。”张锡镇说。
张锡镇说在2002年之前,APEC不太讨论有关安全和政治问题,但从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开始,那时发表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反恐声明》,即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安全问题也成了APEC的重要议题。峰会期间,胡锦涛可能讨论关于朝鲜核问题新一轮会谈的时间以及各国对于朝鲜应该采取的态度。
此外,中国还将试图讨论解决诸如石油价格影响地区经济健康等问题。张锡镇说,中国经过20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影响力。
胡锦涛在APEC会议之前不久刚参加了中非论坛北京峰会,APEC之后又将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APEC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可以交换意见和看法,除了经济领域之外的许多问题,比如安全和石油问题都将涉及。”张锡镇说,“如今,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APEC机制仍然是一个特别的平台,让各国领导可以面对面地交谈。”
美前财长鲁宾:佩洛西并不"反华"
美国前财长鲁宾说,虽然美国众议院新议长佩洛西很关注中美贸易问题,但她并不"反华"。
鲁宾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首席经济顾问,后来擢升为财政部长。他目前是花旗集团主席的高级顾问。
他在香港出席银行家聚会的时候针对自由贸易的课题发表讲话时,对一些人担心佩洛西当选新议长后可能对中国贸易采取强硬立场提出上述看法。
佩洛西曾经反对美国给予中国最优惠国地位,因为她担心这么做会加快工作流失到劳工成本低廉的国家例如中国。
不过鲁宾说:"佩洛西对贸易问题十分关注,而她的担忧也并非无稽之谈。美国工人的平均薪资没有提高,而于此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却提高了。"
鲁宾也警告,自由贸易可能受到威胁,因此促请美国国会和布什总统合作抵消保护主义的压力,并呼吁中国采取灵活的兑换率。
他说,如果中国采取灵活兑换率,"这将会减少美国财政赤字。如果财政收入不平衡,这将使保护主义在美国抬头,这对任何人都没好处。"
世行:解决贸易顺差是中国的挑战
另一方面,世界银行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经济挑战是日益增加的贸易顺差。
在世行的季度报告中,世行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第三季度中稍微放缓,从第二季度的11.3%减至10.4%,但是由于出口继续大幅度超越进口,所以它仍旧取得双位数增长。
报告指出,中国必须采取措施,使经济减少对投资与出口的依赖,因为一旦经济增长放缓或欧美市场对中国货品需求降低,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可能导致软着陆。
报告说:"重新平衡经济指的是将生产业向服务业转移,并且加强内需、促进更平均的共同增长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
今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预计增加12%,达到2228亿美元。
在上个星期美国中期选举中,民主党重获参众两院控制权后,可能会就贸易赤字问题向布什政府施压。
APEC胡布会将涉人权宗教问题 民主党态度引关注
【网讯】美国高级政府官员13日在华盛顿指出,总统布什将在此次亚太经合会议上就中国的人权、宗教等问题与国家主席胡锦涛讨论。由于民主党一直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比较关注,而这位官员的此番言论,更让人对民主党掌握国会后是否将采取一些新的动作表示关注。
《日报》报道,布什将于14号启程参加在越南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两位政府高级官员以不具名形式就此对外国记者举行了吹风会。
官员表示,布什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晤时,将就今年9月份启动的美中“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双方如何进一步扩大和加深经济关系。同时,美方也期待在财长鲍尔森于12月访华期间进一步了解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进展情况。
美国民主党在中期选举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对此中国官方反应谨慎;一些学者则担忧民主党在人权、贸易问题上素来对中国立场比较强硬,中美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些杂音。尤其是担任众议院议长的民主党议员佩洛西,素来在对华问题上持强硬立场。
不过也有国际关系观察家表示,从中美关系近十几年的历史来看,随着中美关系深层逻辑结构的形成,这一关系也形成了一个自我调节机制,亦即每一次美国国内政坛势力重组后,一般均会出现短期的中美关系动荡时期,但一段时间后又会绚然归于平淡;尤其是随着双方沟通和两国合作的增加,美政坛势力重组初期的对华激进势力都会趋于务实和低调。去年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持激进态度的美国参议员舒墨(民主党)和格兰海姆(共和党),在到访中国之后态度适当转为温和,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与美国开始进行第三次战略对话
德新社报道,主管政治事务的美国副国务卿尼可拉斯.彭斯率美国政府代表团正在北京访问,其使命是与北京进行第三次中美战略对话。在京期间,彭斯将与中国外长李肇星和副外长戴秉国等高级外交官员会晤。战略对话由中国副外长杨洁篪和彭斯共同主持进行的。
双方发表联合声明说,在国际形势深远和复杂的变化下,中国和美国发展健康的和稳定的建设性关系的意义十分重要。
中美战略对话机制于2005年3月由两国首脑倡议发起,同年就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进行了两次对话。
美国商务部长访华“和气生财” 中美企业签四大单
【网讯】美国商务部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率领由美国公司所组成的商务发展使团13日抵京,开始为期五天的访华之旅,抵京当天古铁雷斯见证了中美企业间签下四大单的场面。分析评论说,古铁雷斯此次来华,意在扩大美国公司对中国的出口,并要求中国改善美国在华企业的商业环境,因此比以前几次更显务实,语调也温和了不少。(图为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北京会见美国商务部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
这是古铁雷斯作为美国商务部长的第四次访华之行,随同他进行为期五天访问的有25个从重型机械到建筑行业的美国大企业老总。古铁雷斯说:“未来将把力量集中在对中国的出口上,以改善两国的贸易不平衡。”
古铁雷斯13日见证了中美企业间签下四大单的场面,这四大单包括美国(汉氏)西部水务与宁波象山县西周镇政府签订合作的项目,涉及资金两千万美元,该项目将在西周镇建十三个污水处理站和七个水供应站;美国贸易发展局与山东环保总局共同投资34.3万美元,合作进行东北环境治理的可行性研究;深圳天音通讯公司与摩托罗拉签订购买一千二百万部手机的协议,据悉合同价值16亿美元;二十世纪福斯家庭娱乐公司成立中国代表处,并与中国最大的音像发行商中凯文化集团签订独家合作协议。
吴仪:美国公司不了解中国市场
据美国商务部上周公布的数字,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今年头9个月达到230亿美元,从中国的进口增加3.3%,达到破纪录的276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13日在北京跟古铁雷斯会晤时表示,中国不是故意要保持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相反,中国将努力实现贸易平衡。
但13日晚些时候,中国副总理吴仪会见古铁雷斯时就不那么客气了。她认为,美国公司不了解中国市场。吴仪说:“随着你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市场,你们就能更好地进入这个市场。”
她表示,中国“欢迎你们国家的出口产品。中国市场对外部是完全开放的”。
当然,吴仪还重申了中国一直发出的抱怨,那就是美国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控制,禁止一些产品出口中国。
美国国会传来积极信号
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此次访华正值美国反对党民主党刚刚夺得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控制权之际。预计,美中两国贸易逆差今年将创下2280亿美元的纪录。未来两年布什政府就美中贸易逆差问题在国会中无疑会受到更大压力。
与此同时,人们还在预测,新的国会是否会在美中贸易不平衡问题上对中国进一步施压。
不过,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对美中贸易关系的正常运转表示了信心。他说:“从我们听到的国会传来的最初信号和言论看,从支持贸易和贸易协议的角度看还是非常积极的。”
古铁雷斯寻找“中国机会”
法新社分析说,古铁雷斯13日的访问跟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上周的访华在语调上有着显著的不同。曼德尔森的语调咄咄逼人,他措辞强硬地呼吁中国取消贸易壁垒,取消对主要行业市场进入的限制,要求中国确保公平竞争。
然而,当古铁雷斯在回答美国公司跟中国做生意是否过于艰难的问题时说,“我们以看到的结果和数字做出判断。”他说,美中双方正在增加向对方的出口,美国今年的对华出口已达五百亿美元,今年出口的年增长率为34%。
中国媒体也注意到古铁雷斯没有了前几次访华时的火药味,说他此次访华笃信的是“和气生财”,扮演的是贸易民间大使的角色,带来美国商界老总到中国企业相亲,促进美国对华出口,寻找“中国机会”。
中美对话机制再进一步 首轮战略经济对话12月举行
【网讯】今年12月中旬,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将率领一个包括了几乎所有经济决策部门的代表团,在北京参加首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方将有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就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WTO多哈回合谈判、中美能源合作、中国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问题,和至少六名美国内阁成员展开广泛交流。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美国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惨败,令财政部长鲍尔森的角色顿时瞩目,中美之间的这场对话安排,也因此变得格外受人关注。
鲍尔森此前曾在访华期间表示,在有限的两年半任期中,他的首要任务是要启动一个过程,中美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具备更良好、更建设性的氛围,并且建立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两国关系框架。有分析称,显然,鲍尔森希望在两年后离任时,留下一个足以影响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制度。
优先对付美国保护主义
根据双方的声明,此次中美首轮战略经济对话,中方由国务院副总理吴仪领导,成立一个美方称作“最大、最高层级的跨部门工作组”,其中包括外交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卫生部、信息产业部、人民银行等。
美方由鲍尔森牵头,白宫经济顾问哈巴德提供协助,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国务院、卫生及人力服务部、环境保护署以及能源部等都将参与。鲍尔森带领的团队将包括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商务部长古铁雷斯、能源部长博德曼等。双方的议题将包括反盗版、能源合作以及扩大中国的市场准入等,广受关注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将包括其中。
此行将奠定鲍尔森在布什内阁中的中美关系“大总管”地位。鲍尔森已经宣称,他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另一个优先考虑,是对付目前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情绪,与中国展开广泛的对话,并借此来促使中国进行经济改革。
中美关系“大总管”
设立中美经济对话机制的构想来自鲍尔森本人。他在今年8月间将这一构想报告白宫,获得布什总统的赞同。之后布什本人亲自为此致电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两位最高领导人达成共识之后,由鲍尔森在9月的上任后首次访华期间宣布。
鲍尔森今年7月才上任,这个对话机制的设立是迄今为止他所推出的惟一重大政策举措。显然,在高盛公司任职期间曾前往中国七十多次、被视为“中国通”的鲍尔森,很期待以对华政策问题为突破口,为两年任期做一个漂亮的亮相。
这个漂亮的亮相还透露了鲍尔森更大的雄心。在布什第二任期内,前副国务卿佐利克一直扮演着美方在对华政策方面“大总管”的角色,并且以“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概念建立起政策框架。佐利克在7月离职后,“大总管”的角色悬空,鲍尔森在这个适当的时候出现了。
中美对话之路
目前,中美之间已经设有多个双边对话的安排,其中最知名、规格最高的是两国商贸联合委员会,中方由副总理吴仪担任主席,美方则由商务部长和美国贸易代表联合出任。除此之外,两国的财政、科技、能源、卫生等多个部门之间都有各自的对话渠道。
而鲍尔森要做的是将所有这些分散的对话渠道统一起来,纳入他所提出的战略性经济对话的机制下,并且以制度性安排的形式将之固定下来,在两国之间建立起一个强大、有效,并且可以持久的沟通渠道。
美国财政部有关这个对话的声明中提出:“新的战略性对话将为现有的双边经济论坛提供支持和指导……这个高规格的对话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现有的讨论。”
今年初从白宫国安会亚洲主管职位卸任的乔治城大学教授葛林(MichaelGreen)日前提到,中美两国政府之间的联络和交流较从前大有改善,但是彼此之间没有一种制度性的安排,而鲍尔森的战略性对话安排是“一个良好开端”。
另有消息人士透露,原先计划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由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参加的能源合作会议,当初因美国能源部长未能成行,也可能会改到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后举行。
曼德尔森对华更趋强硬 中国外贸风暴将临
中国对外贸易的暴风雨即将降临。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11月上旬的中国之行,从炫丽的外交辞令里掏出了更加强硬的贸易诉求。而美国准备就知识产权问题起诉中国,又令中美贸易阴云密布。如果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可能遭受西方更为强硬的政治反弹和经济打压。
《财经时报》文章说,在赞扬中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实力够强大后,曼德尔森强调中国应当更多地开放市场;在对“中国威胁论”予以驳斥后,他又试图为中欧即将启动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谈判定下强硬基调,要求中国承担更多义务。
当然,曼德尔森强硬态度的形成并非一日所成,而是早就在一点一滴地积聚。
欧盟10月7日正式对中国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10月24日,欧盟公布对华贸易战略性文件,首次将政治、经贸、安全等内容全面纳入其中,把中国定义为欧盟“平等的”战略伙伴和“欧盟贸易政策最大挑战”;10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又应欧盟、美国等成员的要求,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关税政策进行调查。《华尔街日报》据此认为,欧盟对华政策在很多方面和美国趋于一致,是“美国式的、更加严厉的贸易策略”。
倘若欧盟就此终结温和的对华贸易政策,不免显得神经过敏,而且有些文不对题。因为欧盟对中国反倾销,多集中在低附加值产业,这些产业的竞争对象主要是欧盟的北非伙伴和美国的墨西哥伙伴,中国与欧盟、美国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在一个档次上。
同样,虽然欧盟对中国贸易逆差在2005年达到1068亿欧元,已逼近美国对中国的逆差规模,但中国GDP仅为美国和欧盟的九分之一,远称不上经济超级大国。联合国11月8日发表的《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也显示,中国尚属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曼德尔森强硬地批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也是他此次访华过程中的一个高音。他不仅点名批评中央电视台侵权,还宣布要在中国建立50个知识产权投诉中心;他虽与中方签订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却又以中国在此还有很大漏洞为由,拒绝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如果说曼德尔森还只是在中欧贸易天空上密布乌云,那美国准备就知识产权问题起诉中国,可谓已经开始电闪雷鸣了。
近年来,中国已把提高商品的技术含量定为解决贸易摩擦的根本出路,而欧美实际已经基本实现了以高科技为主导的产业调整。这可能意味着,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可能将在高技术领域演变得更为激烈。届时,中国可能遭受西方更为强硬的政治反弹和经济打压。
其实,相对于中国而言,目前欧洲的技术优势尚存,但中国在某些方面与它的差距正在缩小,这恐怕也是欧盟要以强硬代替温和的一个重要原因——掩饰底气不足。
不过正如曼德尔森所言,中欧之间是“竞争与伙伴关系”,只要对出现的贸易摩擦不小题大做,而是通过智慧与协商加以解决,那么云彩总难遮住太阳。否则,即将来临的暴风骤雨,绝不会是中国单方面受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